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机共生的拓扑空间建构
——南京链条厂旧建筑更新研究

■ 卫东风

■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摘要 本文尝试将拓扑几何结构作为设计手法,运用到原南京链条厂旧建筑更新设计中,并以类型学理论指导,研究建筑类型转换和宾馆空间的流线规律、空间建构、建筑历史信息存续。在废旧厂房区的改造利用中,各种新旧元素通过整合而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为新生体注入活力,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与自由度。本文作为一种项目实践分析,补充了公共空间室内类型的研究资料,对旧建筑更新和室内类型设计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厂房 更新 宾馆 拓扑 建构

引言

南京市江宁区的利民工业厂区,前身是原南京链条制造厂,原企业厂区共有 3 个主厂房,均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轻质钢桁架结构老建筑,老厂房区域现已经规划为创意产业园区。按照管委会委托,其中一桩厂房改造设计为民国文化酒店。厂房建筑长 100 米、宽 18 米,室内可加建使用净空 8 米,建筑表皮经过时间的冲刷,已经布满岁月斑驳的痕迹,整个建筑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站在厂房中,依稀可以看见来来回回忙碌的工人,可以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图 1)。

图1 链条厂旧建筑调研

本文尝试将拓扑几何结构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运用到原南京链条厂旧建筑更新中,有机共生的拓扑空间建构给老厂房带来了新生。同时,从类型学出发进行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基本方法研究,在创作中把握原建筑与室内空间的内涵及精神层面的母题“原型”,探索与环境共生的类型学建构。

1 旧厂房建筑空间类型分析

1.1 南京链条厂旧厂房建筑类型归属

旧厂房建筑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旧厂房有着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风格。注重框架结构和钢结构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崇尚“机械美”,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通过对原厂区环境考察和本项目建筑实测调研,原有的机械设备和车间行车拆除,留下空旷空间。厂房功能性空间布局形成室内类型的原初形态和模式,考察原初形态和模式是认识室内类型特征的主要渠道。其室内车床设备功能布局,首先须满足内部空间开敞、高窗和顶窗充足自然光照的生产加工环境要求,无内部隔断更方便后期更新加建。其表现在简约的结构,钢桁架屋顶,自由平面为后期转换类型带来了方便。

1.2 范型类型学特征和更新设计依据

建筑类型学理论经过了原型、范型和第三种类型学的发展。19 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通过机器进行的大量生产,使得新类型、新模型演变为“范型”。范型类型学把新类型的产生当做中心主题,认为人是新类型的根本。依据人的身体类型建立一种标准居住设施:门、窗、楼梯、房间高度等。20 世纪初范型类型学的整体思路,即“人-住房-效率”和与之对应的“材料-机器-效率”,其交点是效率,表明了一种时代愿望,也是现代类型学的主要特征。课件、范型概念是工业化社会的发明物。旧厂房建筑转换类型设计过程,要遵循“范型原型”要旨,即体现“机器性”和“效率”:在立面、门窗结构、交通空间以及基本设施中保有产品性和现代大跨钢结构。建筑由产业空间类型转换为宾馆休憩类型,依然要尊重“范型原型”(图 2)。

图2 建筑类型分析

1.3 从物与物到人与物的空间尺度转换

依据类型学设计方法,运用抽取和选择的方法对已存在的类型进行重新确认、归类,导出新的形制。通过比例尺度变换可以在新的设计中生成局部构建,还可以将抽象出的类型生成整体意象结构。厂房建筑的工业类建筑室内空间以物为尺度,以人为辅助尺度,人的生产活动是附属于机器设备和工艺流程的,而且人与物在空间上不分离,决定空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生产流程以及与之相符合的机器设施与设备要求。将厂房建筑转变为宾馆建筑,则由以物为尺度转变为人+桌椅的尺度类型,厂房内部空间由单一大空间转变向空间复合叠加成为必然。

2 有机共生的拓扑空间建构

2.1 拓扑学原理作为概念图形的基础

根据拓扑学原理的室内空间设计,突出的成形概念与设计手法,表现在有限空间中的互为借用,互为衬托和反正关系,在反转共生中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创新。在空间“扭曲”“折叠”的变化中,空间的复合性与丰富性初步得以实现;删减不必要的体与面,使之空间结构回归基本使用要求,在选择删减体与面的过程中,不断观察空间的结构与层次变化,比较其表现特征和功能空间的结合性。在经过由简入繁、由单一到复合、由线性空间到体面空间的交错往来的反复推敲中,空间生成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由简单到丰富,由繁杂到趣味,空间设计质量会有很多提高和改善。

基于动线生成与空间流动的拓扑结构设计,从一个单元空间进入到另一个单元空间,人们在逐步体验空间过程中,受到空间的变化与时间的延续两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视觉感受和主观心理的力象感受。拓扑结构动线的主要机能就是将空间的连续排列和时间的发展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空间与空间之间形成联系与渗透的关系,增加空间的层次性和流动性(图 3)。

图3 拓扑空间概念图解

2.2 楼层加建的拓扑空间有机性

依据拓扑结构生成室内空间,重点是如何搭建底层与加建层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和模型推演,尝试解决空间生成的系列变化,解决如何使独立交通空间的建构形态更加富有空间趣味,这其中,将空间原型和生成关系分解为:基本空间→扭曲折叠→概括去杂→功能划分→建构完型等几个步骤,较好地表达空间设计与空间生成的序列关系:其一,在基本空间规划中,认识空间规模与存在现状,理解布局规划的功能意义;其二,在空间“扭曲”“折叠”的变化中,新的建构创意来自对“莫比乌斯带”启示与设计手法的借鉴,空间的复合性与丰富性初步得以实现;其三,进一步的设计工作是删减不必要的体与面,使之空间结构回归基本使用要求,在选择删减体与面的过程中,不断观察空间的结构与层次变化,比较其表现特征和功能空间的结合性;其四,回到基本功能方面的初始性考虑,深度比较单一交通空间与复合交通空间的规模与体量,为确定细部空间比例分配作思考;其五,在经过由简入繁、由单一到复合、由线性空间到体面空间的交错往来的反复推敲中,空间生成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由简单到丰富,由繁杂到趣味,空间设计质量有了很多提高和改善(图 4)。

图4 宾馆大堂和交通空间有机建构

3 旧建筑空间更新类型学思考

3.1 折弯性与伸缩性是内部结构更新亮点

通过对旧厂房改造和建筑加建,内部公共空间的路径与复合空间规划,有了许多质量改善,表现在平面规划、休息区座凳等细部形式上,既保留了现代主义建筑空间的清晰与简洁特点,又在有规律和制约的空间脉络中,增加了丰富和趣味的形式美感和空间特质。表现在:其一,“折弯性”的变化,在线性交通空间设计中,原有的常规设计是规则性直线延伸空间,向上或向下的空间延展,在新的空间概念设计中,更多的变化表现在空间会适当地“折弯”改变前行方向,或是有一定的偏角弯折,因为不是大折弯,故不会对线性空间的功能有影响,相反,略微折弯的空间更有趣味性;其二,“伸缩性”的变化,路径和复合空间的设置与衔接中采用可伸缩的空间处理,具体做法表现为适当控制路径的尺度关系,如舒缓的长线,紧促的短线,长且窄,短且宽,在对观众视觉心理的影响中,表现出“伸缩性”空间影响;其三,“跳跃性”的变化,在底层与二层的空间转换中,使用者在建筑上下层空间的转换中穿行,路径的纵向抬升、平缓坡道、平层停滞、平缓流动、急速抬升等急缓静的空间体验,就如在空间中的“跳跃式前行”,有序而有趣,动静急缓结合,改造设计中重点梳理了纵向与水平空间的调配关系;其四,“大小头”的变化,在立面视角所展现的图形关系上,有宽窄“大小头”的形态变化,从功能方面考虑,设置坡道、路径、抬升关系,有意识的控制人流的穿行数量、流量、动静,从宽到窄,或反之,便于对人流的规整、引导,在空间视觉图形上,使空间更加丰富变化,节奏韵律特性得以体现(图 5)。

图5 空间的伸缩与跳跃表现

3.2 系统性与路径优化使空间序列清晰流畅

作为建筑的公共空间,在更新改造设计中注重室内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营造。其中,路径是主导元素,也是线性要素,使用者在室内空间中的移动,浏览观察空间,室内形态及元素随路径延展。随着路径线性移动,自入口空间进入楼梯空间,沿途主要墙壁的线性装饰对流线的纯净化有帮助,有利于缓解使用者的拥挤和压迫心理。交通空间中的围挡、隔断等不可穿越的屏障,和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线成为边界,其不同区域间又可以以它作为联系的纽带。在公共空间新加建设计的区域,中心设置的坡道长梯和对应空间顶部表现出了独特的“内部”可识别性感受。入口空间的地面结构设计,快速通过楼梯和电梯廊道,进入过厅的立面和停留区底层站台区和楼梯关系,其中最大的空间节点是电梯间立面装饰壁画,随着节点和路径的变化,表现出清晰的空间序列,丰富的空间节点是设计的重点(图 6)。

图6 顶层钢结构与光的表现

3.3 “旧壳体”与“新内容”对接使建筑文脉延续

在废旧厂房区的改造利用中,各种新旧元素通过整合而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为新生体注入活力,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与自由度。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着它自己的“环境”和“地域”,从设计的初始阶段开始,旧建筑结构作为一个原型与室内空间更新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设计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原建筑与新室内一体化,室内空间结构与原建筑语言吻合。在本项目更新关系处理上有以下三方面设计思考与表达,其一,在与旧厂房的图底关系上,通过分析建筑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图底关系,梳理建筑墙体立面、屋顶钢结构疏密度、建筑朝向,把握旧厂房材料肌理的类型特征,作为确定新加建的基本依据,推进室内实体形态的合乎类型意义的空间生成,最终体现类型学建构;其二,室内空间与旧厂房“壳体”的生态关系上,通过对原有旧建筑自然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分析,原建筑墙体、开窗,屋顶桁架和采光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成为室内框架加建依据,生成动态平衡整体和有自身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在新室内建筑中,从外观角度观察不发生显著的变动,在室内建筑规模、加层高度、基本空间格局及室内空间表皮等方面和老建筑互动与对话,强调创新,但不突兀自立,从而体现类型学建构;其三,在与旧厂房的历史文脉关系上,通过旧建筑保留原有的外墙和窗户、屋顶和钢结构、部分墙壁表皮材质的历史遗存元素,并在新加建的内部围合、坡道起伏、扶手钢构件、主要固定家具及照明灯具等方面与原建筑风格统一,体现对老建筑的尊重和文脉延续,体现类型学建构(图 7)。

图7 底层大堂与细部设计

结语

在南京利民链条厂旧建筑更新项目中,以有机共生理念将旧与新、建筑遗存与设计时尚缠裹,使它在这一建筑空间中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有机共生的拓扑空间建构是空间设计的主旨,其原则也蕴含在诸如建筑历史信息、新旧形式和材料的组织、细部的设计等。拓扑关系表达了一个相互缠绕的组织和不同的空间实体的分开以及在某一点相遇,两个实体有自己运行的轨道,但在某些时刻汇合,又有可能在某些时刻颠倒角色。拓扑结构带使建筑框架、交通空间、楼层结构紧密结合成一体,空间延伸和翻转,叠加的空间关系带来了新的空间体验。

参考文献

[1]卫东风.莫比乌斯带的启示——南京地铁新街口站空间设计研究 [J.]艺术研究,2010(4).

[2]卫东风.以类型从事建构——喀什博物馆建筑与室内类型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0(10). kun5Kxsa0MqLG4y5t9I6Esic6O7bVz9ZydqxT4SpfUZIK+okgLL57qV5naVWTf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