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现当代建筑光的精神意象营造

■ 姚晶淇 矫苏平

■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 光(阳光、自然光)是万物之源,是人自身潜意识的本体需求及生命的渴望,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光。光是建筑的生命与灵魂。光线设计是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既具有物质化的实用意义,又具有精神情感的表现意义,营造环境氛围,表现设计师的心灵并与观者相交流。

关键词 光 现当代建筑 精神意象 营造

引言

光(阳光、自然光)照耀在我们周围,是万物本体与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光。光孕育万物,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给予人们时间感、方向感和空间感,也正是有了光,世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光是建筑构建的重要元素,是建筑设计思考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走向新建筑》中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是对阳光下各种体量精炼地、正确地和卓越地处理。” 自然光线具有生理与精神的多重意义,运用自然光线表现和营造种种精神意象是现当代建筑研究与探索的重要方面,很多建筑师从此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1 自然光的心理作用

自然光的强度、形状、色彩能对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作用,现代心理学与格式塔美学指示自然光对人的心理作用机制。

1.1 光的强度

发光强度简称光强,指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辐射的光通量,是描述点光源发光强弱的一个基本度量,国际单位是candela(坎德拉),简写为cd。光的度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借助精密仪器进行测量。站在光源处和远离光源处会有不同的体验,人们对光强度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光源或光线的强弱对人视觉的刺激所形成的心理感受,强光让人感受到希望、兴奋、明亮,弱光给人以恐惧、害怕、黑暗,光强度的不同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1.2 光的形状

把物理学中的“场”引进“心理学”领域,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它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与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一种完整的格式塔。人有心理场,物理场与心理场的交互作用便形成了一种“心理—物理场”,作为主体的知觉也是一个“场”,也是一个完整的格式塔。由于物理场中蕴含着某种动力结构,故作为主体的意识经验也同样存在着与之类似的动力结构,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存在着同形(场)同构(动力结构)的关系,所以,主体能对物理对象做出整体性的反映。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与理论相结合,笔者对光的形状进行了一项实验:在一间封闭的房间里,有三种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光照射入,第一种是在侧面墙上有一道细长狭窄的光(图 1 左);第二种是在顶面有一个大而圆的光(图 1 中);第三种是从顶面和侧面的交界处有一块不规则的三角形的光(图 1 右)。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光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第一种细长狭窄的光让人产生一种禁锢与想要逃离的想法,第二种大而圆的光让人感受到希望,第三种不规则的三角形光会让本就害怕的你感到更加害怕与不安,感觉随时有危险。产生不同心理感受的原因是因为照射过来的光的形状不同,在心理学上,长方形代表随和与有安全感,当你看到狭长的长方形的光时会让你瞬间产生想要逃离的想法;圆形代表了和谐与团结,当你看到宏大而圆润的光时会使自己感受到开朗给自己以希望;三角形代表稳定与爱冲突,不规则的三角形破坏了三角形本身的稳定性,变得尖锐又不稳定,让人产生不安的心理。正是因为这些形状组成了不同的物理场,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场,由物理场引起了心理场的变化。

图1 光的实验示意

1.3 光的颜色

自然界的色彩都与光联系在一起,光是大自然的化妆师。我们平时见的白色太阳光,利用三棱镜可将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7 种单色光。由于天气、时间等条件的改变,白光会发生折射、衍射、散射等变化,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清晨的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阳光铺满大地的每个角落,让繁华人世的万千过客每日晨起都能感受到阳光扑面而来,点燃了人们的希望,以快乐和感恩之心迎接新的一天;正午的太阳上升到最高点,发出的光最白最强,仿若一股燃烧的火焰炙烧你的灵魂;傍晚的阳光随着太阳倾斜角度的增大,阳光的调子逐渐变暖,让工作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受到丝丝暖意。

自然光是无色的,但建筑可使自然光变成有色的光。在建筑中使用彩色玻璃窗或利用色墙反射等技术可使建筑中的光变得丰富多彩,营造空间氛围。阳光穿过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进入室内(图 2),光线具有了强烈的色彩,在蓝、红色的主调中光线从各个方向涌进教堂,柔和地漫射着非尘世若隐若现的光辉,就像圣灵穿过圣母的身体照亮教堂,教士们认为这正是上帝居所的景象,是把彼岸世界搬到可以直接感知的现实中来,是光的洗礼,能使人们忘却现实的苦难。

图2 哥特式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

2 建筑中光的精神意象

2.1 光的意义

光是所有自然现象中最具有张力和动感的元素之一,其体现出大自然给予世人的重要讯息,传达着生命、希望、动力的意境。柯布西耶认为“光”与“建筑”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被光照射之后的建筑是最美丽的建筑,空间也由此而具有了动人的意境。建筑空间中有了光的介入,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建筑形式的美感与空间的生命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光是最佳的表现工具,其表现建筑空间,亦提升了人们视觉上、精神上美的感受。

光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确定建筑形象,诠释建筑思想,给观者带来视觉感受。在光的烘托下,感受空间,感受设计者情感的表达,感受空间所要传达的精神意境,进而与空间,与设计师进行交流。光线那种令人感动的空间魅力,丰富了建筑空间的氛围,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性格,给予人不同的空间体验与种种精神意象。光的灵活多变及精神意象的表现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建筑。

2.2 精神意象的营造

自然光是界定空间的要素,建筑中的光展现了空间的形象,塑造出各种不同的空间性格,使空间这一物质的存在得以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安藤忠雄认为: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而是空间精神意象的营造。当代设计师运用光线进行种种精神意象及空间氛围营造的设计探索,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给予人们精神情感的感染和启发。

2.2.1 与神灵对话

《圣经·创世纪》开篇讲到,上帝第一日造光,由此光成为神明的象征。在宗教建筑中,无论是什么建筑形式或处于什么年代的建筑,自然光的引入都会为空间增加神圣的意境。光在宗教建筑中被用作塑造崇高神圣气氛的元素,表现超凡脱俗的力量。宗教的价值始于天空,天空象征着无限的力量与永恒的存在,源于天空的自然光像是一种通往天空的媒介,被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引入空间,将天空的崇高价值导入空间,赋予空间神圣的情境。

“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的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建筑将光凝缩成其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这是安藤忠雄对建筑与光的关系的阐述。在他设计的光之教堂中,我们可体会到灵魂与神灵的对话,黝黑的教堂内,用光创造出了一个神圣的通灵空间,一个巨大的燃起人们内心希望的“光的十字”缝隙,被深深切刻在圣坛背后的墙上,表现了光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冲击了人们的视觉体验,让身处黑暗的人们顿时获得了希望,感觉自己像是连接到了另一个神秘的精神世界。我们知道,光只有在黑暗的衬托下,才能展现出它的明亮。黑暗阻挡了视觉,限制了认知,一种未知的恐惧涌上心头,正是这种恐惧促使我们对光线向往。当自然光以神奇和虚无的姿态飘落在幽暗的教堂时,对光的渴望升华到了对神的景仰,加深了空间的神圣气氛。在这里,宗教被淡化,建筑成了通灵的媒介(图 3)。

图3 光之教堂

路易斯·康认为光是人与神对话的语言,也是人性与神性具体而微的共同显身领域。霍尔成功地运用光线塑造了这样的空间氛围。他设计的西雅图圣伊格内修斯小教堂运用隐藏的光源和变幻的光线创造了神圣的空间氛围。圣坛上方设置巨大的高窗,悬挂窗板,将光源隐藏其后,窗板后方涂以明亮而浓厚的黄色,彩色光线反射到相邻的墙壁和地板上,一扇蓝色玻璃窗户掩藏在狭长的墙面洞口之后,营造出被过滤过的蓝光效果。天光本身就具有神圣的隐喻性,再加上从圣坛背后经过反射与折射,将带有变幻色彩的光线引入室内,犹如来自天国的神圣之光在召唤人们的心灵(图 4)。

图4 西雅图圣伊格内修斯小教堂

光是表现教堂建筑空间崇高神圣意境的主要元素,用光线表现空间营造氛围是设计师喜欢的手法。Gijs Van Vaerenbergh 设计的比利时镂空教堂用 2000 块钢板叠合而成,光线由四面八方投射在建筑立面的轮廓线上,产生丰富多变的极具韵律感的日光网格,置身其中仿佛沐泽在神性的辉光之下,设计师运用通过造成人们视线错觉的光元素来塑造建筑的体量形制——镂空的缝隙随着视线的上移而逐渐弥合,光感的逐层递减使建筑的体量感愈发厚重;光线由参差的钢板缝隙中投射进来,一缕阳光的沁入便会衍射出极为玄幻的千变万化的光影效果,同时表达出信徒向往天国理想的设计概念(图 5)。镂空教堂突破了传统教堂建筑封闭厚重的传统形象,以彻底通透的方式呈现出来,强化了光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灵魂作用,使宗教建筑无论在建筑风格还是精神表达上都变得专一而洗炼。

图5 镂空教堂的光影衍射

2.2.2 与自然交流

光作为自然界诸多要素中的一种,总是会和清晨的鸟鸣、新鲜的空气、花草树木的芳香或自然界其他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罗杰斯在“光与建筑”的展览会上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然而建筑又是人类生活的容器,人与光在建筑中与建筑产生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光的变化使居于建筑中的人们感知到环境的存在、自然的变化及时间的流逝。正是在光的作用下,实现了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对话。

自然光随着时间有节奏的变化,强烈而有生机,促使空间构成明朗清晰。隈研吾在北京长城脚下设计的竹屋,外立面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纤纤细竹构成,伴随着太阳的升起与落下,阳光从不同的角度射入室内,再由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阳光以丰富多彩的姿态引入室内。春夏秋冬,太阳不同角度的照射,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观。在隔出的茶室中,我们可以亲身体会光与自然不同时间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在精神享受的同时又与大自然进行了亲密的交流(图 6)。

图6 竹屋

建筑中引入光线,使空间中充满阳光,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造成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交流,使人能感受到与自然融为一体。曼努埃尔·艾利斯·马特乌斯等设计的EDP总部大楼构建了模糊开放的内部景观庭院,将阳光、庭院引入室内。在地下一层及建筑周边区域设置了诸多栽植草皮树皮的内部庭院,一层的地面开设与之相对应大小不同的“窗”,使植物充分吸收阳光。走在一层广场上,看着阳光穿过或宽或窄的扁平柱体在地面上投下相互交错的阴影而感到心喜,时而又会被地下冒出的绿植而感到惊喜。绿植、精心设计的柱体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动人,光与柱体的投影、植物对光的向往,让人感受到光的气质,与自然进行密切的交流,空间中更加凸显自然意象(图 7)。

图7 EDP总部大楼首层广场与内部庭院

BIG设计的纽约“螺旋塔楼”,将公园引入建筑内部,打造了一个延伸的高线公园。这座建筑的每层都有向外的开放空间,让内部的人们可以轻松地进入外界环境。窗墙将阳光大面积地引入室内,挥洒在空间每一角落,人们和绿植一起享受阳光浴,阳光、蓝天、绿植就好似身处室外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交流、讨论,放松心情。这样的空间层层相连,形成了连续的绿色走廊,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延伸到外面的空气和阳光之中,在工作的同时可以与自然进行交流(图 8)。

图8 螺旋塔楼

2.2.3 营造欢快的氛围

运用自然光可以营造出一种令人愉悦的空间氛围。因为欢快本身就是由光造就的,自然光与生俱来振奋人心的力量,被建筑用来活跃空间氛围。最早利用光进行空间设计可以追溯到哥特教堂,运用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并在上面镶嵌圣经故事,当光照射上面时,玻璃上的图案便如活了般清晰地显现出来,绚丽的色彩将教堂的内部空间渲染得五彩缤纷,给神圣的空间增添了欢快愉悦的情绪,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忘却现实的苦难。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由他设计的华盛顿美术馆东馆是现代展示建筑之典范。美术馆东馆为不规则的三角形,形态与尺度多变、结构错综复杂,自然光穿过三角形结构射入室内,经过玻璃的折射与漫射后以非常柔和的姿态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天桥和平台上。天窗架下安置了色彩鲜艳强烈的活动雕塑,阳光在玻璃、结构构件以及空间中悬挂的雕塑小品之间任意地穿梭,光与影的跳跃在空间中呈现出一种交织、复杂的视觉效果,活跃了空间氛围,使人感受到一个欢快的空间(图 9)。

图9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伊东丰雄在伦敦博览会设计的蛇形画廊表现出浓郁的欢快空间意向。这里没有通常的墙、柱、梁、窗和门的区分,整个建筑就好像是用一堆不规则的“碎片”拼接而成,镂空部分与实体部分相互交错接连构成结构的支撑。阳光透过不规则的玻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入室内,经过玻璃的折射与反射,光影在室内不规则地跳跃,制造出了迷乱闪烁的光线氛围,增强了室内的欢乐情绪(图 10)。

图10 蛇形画廊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Saadiyat岛文化区设计了一座“古典艺术博物馆”,用来展示从卢浮宫借出的藏品。一个直径 182 米的巨大金属穹顶与所在岛屿的形状相呼应,努维尔称之为“半岛上撑起的遮阳伞”,中东地区炽烈的阳光,透过穹顶的镂空式样,照射到全白的阿拉伯式建筑上;努维尔又用水在地面上形成反射的镜面,微风吹来,波光粼粼,形成星辰般灿烂的光影效果,如梦似幻(图 11)。

图11 阿联酋艺术博物馆

2.2.4 表现不安

光以不同的方式穿过建筑的表皮,进入内部空间,在被建筑改变的同时,也以自身独特的语言塑造了空间的性格,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氛围。一些设计师通过运用光线制造幽暗的空间,表现让人感觉不安的空间氛围。

德国犹太人博物馆采用黑白两个主色调,整座建筑十分封闭,只有墙面上或多或少开有像被撕开的裂缝一样的窄窗,自然光透过窄窗进入室内,带来微弱的光线,整个空间幽暗宁静,人们的思绪在这幽暗中被触动,在幽暗的光线中静静地追忆历史,思考历史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产生出一种不安的情绪(图 12)。

图12 犹太人博物馆

里伯斯金在纽约世贸中心重建方案中,保留原建筑废墟的地下墙基,露出防止渗水的“地下连续壁”,用以表现该地过去发生的事件,体现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冰冷、潮湿、阴暗、表面布满斑驳杂乱的颜色,布满长年累月人们为了制止因渗水不断而增补的厚厚堆积的水泥斑块的痕迹,从顶部猛然照射下来的光线增强了不安的情绪,加强观者不安的情感体验(图 13)。

图13 地下连续壁

2.2.5 表现沉思之境

人的思想在不断地行走,不会停留在可视可听的现实世界中,往往通过沉思的心灵重新构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沉思是人的精神需求,是思维产生飞跃的必要条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的巨大压力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负荷需要通过沉思来缓解。无光、幽暗、近似于黑暗微光、封闭内向的空间更容易营造出深沉的意境,从而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黑暗意味着未知,牵引着人们的思绪去寻觅,激发起一种内向个体化的反省。很多设计师运用空间中的光创造沉思的空间氛围。

安藤忠雄利用幽暗的光线创造出了一个让人静思的空间。冥想之庭的外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圆柱体,整个建筑没有侧窗,只在顶部有一个圈环形采光口,光沿采光口进入空间,光线落在混凝土墙体上产生由白到黑的光影效果,黑白灰的空间,灰色调的光环,营造出一种沉静的空间氛围(图 14)。由于光的参与,整个空间由物质空间演绎升华为精神空间。

图14 冥想之庭

“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没有自然光的空间不算是有生命力的。” 由董功主持设计的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在阅览室的一侧设计了独立的冥想空间,空间东西两端各有一条 30 厘米宽的细缝和外部相联系,一条水平,一条垂直,太阳在早晨和黄昏透过缝隙,为这个空间投射出日晷般的光束,在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空间里形成了明确的光影,指引着思想的前行;下凹的屋顶,降低了部分空间的尺度,形成开敞—压迫—开敞的空间。光在缝隙间穿梭,在每面墙上都形成了微妙的光影变化。光与影的变化、细长的窗口、下凹的屋顶使空间呈现沉静的氛围,这种手法为人们提供了心灵净化、纯化的沉静的空间场所(图 15)。站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却看不到海,聆听海之音,静静地思考。

图15 三联海边图书馆冥想空间

结语

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光作为一种元素用以表现建筑灵魂的一个方面,它可以把一个非常物化的固定的空间建造或转化成一个带有不可言说的模糊性的精神体验场所。建筑中的光有着丰富的空间意味,其满足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物理生理方面的需求,使之得以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建筑中的光还具有情感表现及心灵沟通与交流的意味。精神意象的表现丰富着感知,充实精神感受。优秀的空间设计,既应当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也应当注重精神意象的表现及设计师与观众的心灵沟通交流,创造具有表现张力的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詹庆旋.建筑光环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戴志中,蒋珂,卢昕.光与建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古佐夫斯基.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徐纯一.光在建筑中的安居:如诗的凝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矫苏平.空间设计新探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0]常志刚.设计光亮——光与空间一体化研究.建筑学报,2002(4).

[11]闫杰,曾子卿.光·传统·建筑.华中建筑,2007(2).

[12]李明同,王璇.谈建筑式样中的力.华中建筑,2009(11). 5Y4A++LU+PIkBze/JYVvKjjTZYVkm2w+vB1S8Pcki2B0v0rAoZU6bKNlJAaTJ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