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景观构成的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及建筑中的水与植被而言,在冬季黯然失色,水体结冰、植物凋零: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苍凉的寒冬之美,但是,如果人们在这些公共空间内可以享受到花木葱郁、春意盎然不是更美吗?
基于本书的视角,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通过既有研究情况的梳理,能够发现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冬季北方城市景观环境所带来的困扰,并试图改善这种状况,在北方城市植物的选配、物理性热能的使用以及探索冬季景观环境中人的精神需求方面,立足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角度,各自有所推进,然而缺乏从整体的层面,综合改善、改良这种状况的研究思路和实践成果。
在既有研究成果中,虽然对冬季城市景观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但大都各自关注景观空间、形态、气候等独立因素,对于从综合冬季城市景观整体面貌变化、改善的研究较少。比如,水体与植被的综合考量,从形式美的角度考虑较多,而缺乏立足于整体性、功能性的综合系统分析和实践;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北方城市的冬季景观与春、夏、秋三季的差异造成了冬季人工景观的闲置,而景观设计对此形成的被动接受与认同,使得冬季景观长达1/3时间的萧瑟没有纳入景观设计的视野,换个角度来说,便是缺乏景观设计的全生命周期关照。
另外,在植物学和园林学角度,虽然从植物选配方面考虑到植物冬绿能够为景观环境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能够为人们在冬季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带来良好影响,但是,并未对实现冬季适宜的植物生长条件进行反向思考,而进一步探究实现的可能性。
在既有研究中,对景观设计场地与周边环境关系已经有所涉及,如从城市绿地、城市滨水区等区域景观系统的角度,但更多地关注物质实体空间的特性和功能研究,而对能够将景观子系统与外界环境实现能量交流,并能够改变景观功能导向的研究较少涉及;同时,生态主义思想并不是一味地强调顺从和依附自然,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生态主义观念为指导,能动性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对于如何把握生态观念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寻求“适宜性”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既往研究的成果中尚属鲜见。
另外,低技术理念已经成为逐步为学界和社会所认知和倡导的一种生态技术理念,但对低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将其纳入景观设计之中的实践案例比较缺乏,将其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来指导景观设计的运营理念的努力也比较鲜见,这也是本书试图突破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既有研究成果中,设计学的跨学科交叉特性已逐步显露。然而,基于美学理论和审美需求的设计学层面,始终还存在着将景观设计作为美化、修饰、装饰手段的误区。研究者更加关注景观的形态、材料、机理、色彩等因素所体现的形式美感和审美感受,对于整体景观设计的功能要求、系统联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跨学科协作所形成的综合创新成果。
其次,对于景观设计诸要素之间,如建筑、植被、水体、设施等,缺乏系统化的关联设计,未能充分地将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它们形成一个能够共同发挥作用的整体。
同时,由于一个阶段以来,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形象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重形式、轻机能,重局部、轻整体,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也为本书的应用系统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