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2.2.1 自然景观中微生态差异现象的启示

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温度都有季节变化,在中纬度低海拔地区变化最为明显。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称为物候现象。如大多数植物在春季开始发芽生长,继之出现花蕾;夏、秋季温度较高时开花、结实和果实成熟,秋末低温条件下落叶,进如休眠期。植物的器官(如芽、叶、花、果)受当地气候的影响,从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称为物候期或物候相。物候在海拔上的差异,从唐朝诗人白居易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可见一斑,桃花的始花期在庐山上要比山下推迟了约1个月的时间。

如果我们把研究的视角放置到局部或区域的冬季自然景观中会发现,由于气候或地理条件的原因,在不同纬度的地域条件下,所谓“冬季”的景观现象也自然不同:以北京和广州为例,两座城市同样处于北半球,每年的1月份同属冬季,而处于北方城市的北京1月份景观呈现出的是树叶凋零、草坪枯黄、水面冰封的一片萧瑟景象;而处于南方城市的广州与北京虽然经度基本一致,却是树木枝繁叶茂、鲜花盛开、如同春天,相对于北京呈现出“反季节”景观景色的面貌。另外,特殊的地理、地质原因也会出现“冬令春景”的自然现象,如有泉城美称的山东省省会济南,由于泉水流经石灰岩层地下河,水温常年18℃,使得济南的泉水和护城河水冬季不结冰,济南的这一水景也可称之为“冬令春景”(图2.1)。另外,由于空间纵向位置的不同在自然界中也会出现“冬令春景”或“夏令冬景”的现象,有些山地景观,在炎炎盛夏,山下的景观一片郁郁葱葱,而山顶却是白雪皑皑,一片冬季的面貌,如日本著名的富士山(图2.2)、我国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的山区,从一个立面呈现出了四季景观,山下为夏,山上如冬,可谓“夏令冬景”。这种景象的与季节倒转的原因,皆源于外界(自然)对景观系统输入的热量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自然界中客观存在冬季景观的丰富面貌,使我们对于冬季景观的概念能够破除一统化或一刀切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人们司空见惯的差异性场景,以往人们注重的是被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或寻求改变的方式,如,为了躲避北方城市冬季肃杀的环境,许多“候鸟”人群赶往南方城市避冬,或者在居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以缓解窗外一片凋敝带来的负面心理感受等。然而,在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景观设计中,却采取了被动的态度,将冬季城市景观的肃杀和凋敝理所应当地接受下来。

图2.1 济南趵突泉冬季雪景

图2.2 日本富士山景观

然而,面对自然界中已经存在差异性冬季景观的现象,是否能够给予我们另外一个角度的启示:局部或区域地改善冬季景观的面貌,营造更好的环境质量,使身心获得更多的愉悦,其可行性和价值应当是毋庸置疑的。

2.2.2 全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Life Cycle)本属于生物学的概念,泛指生物体从出生、成长到成熟、衰退以至死亡的全过程 [46] 。这一审视和评价生物体的概念,后逐步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从生物体的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到构成生产系统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及至以此为理论框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并盛行的时期。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菲农(Raymond Vernon)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与人的生命周期一样,是一个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划分为产品创始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并结合投资与贸易的特性,系统分析了产品处于不同阶段时,产品的技术、生产、价格以及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变化状态 [47] 。20世纪70年代,可口可乐包装废弃物的全过程跟踪与定量研究,揭开了对产品从原材料采购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80年代,美国著名的“尿布事件”伴随着能源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震动,引发了社会对产品废弃物处理与能源消耗之间取舍的争论和评估,由此开始,生命周期理论由产品的生产、销售领域进入到环境综合评价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视野。

1990年,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举办了首期生命周期评价的国际研讨会,并推动欧美国家制定并推行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产品生命周期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阶段,从原材料的采掘、提取,加工及生产过程,到包装、运输、销售、使用、消费、维护、维修和再使用、再循环一直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置和管理,全面评估产品各个阶段中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评估在资源消耗、人类健康与生态后面三个层面的影响,并制定了相关评价标准。1997年以后,国际标准化组织连续发布了关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相关标准和应用范例,为生命周期评价界定了国际通用的标准体系。

将全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到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之中,基于以下三个层面的思考:

(1)延伸至冬季的全生命周期关照。究其本意,全生命周期的首要概念在于对生物体的完整生命过程的解读和尊重。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带来不一样的生命感受。在诸多文化传统中,冬季隐喻着衰退或死亡,生命至此走向终点。任何事物都有着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在尊重的前提下,不间断地提升生命循环是生态观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的普适价值。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景观的局部范围内,对传统的冬季景观进行了生命活力的修复与再造,使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在岁岁年年的轮回中,得到全生命周期的关照。从此,冬季景观不再死寂,而是焕发了新生。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城市冬季人工景观的运营成本,更是展现了景观对于人们心理与生理的关怀,让自然景观在冬季、在与人紧密联系的环境中得以焕发,而且唤醒了人们对于生命活力的敬仰与追求,使得人的情感与景观之美在形而上的精神巅峰相聚。

(2)景观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自景观规划设计之初,便将全生命周期的理论和评价方式纳入其中,以对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全面系统地考虑微生态景观的各个要素从原材料到加工、运营再到维护、拆除全过程的生态诊断与辨识,尽可能营造健康、低耗、无害、舒适的景观环境;因地制宜,将局部的景观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适宜的地形、地貌,当地有特色而适宜的植被和水系,全面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周边建筑、设施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注重人文生态的塑造,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蕴含当地生存智慧的传统技术,加以拓展、延伸以及改造成为景观设计的技术来源,强化文脉传承以及技术传承的人文生态特征。另外,营造舒适和健康的景观环境也是改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这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景观设计人性化的设计目标。

(3)全生命周期的景观设计分析方法与管理方法。全生命周期评价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环境保护工具,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方式和技术保障。作为一种科学的环境评价与管理方法,全生命周期理论要求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选择当地的材料,合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或延长景观设施的使用寿命,并于规划设计之初便综合评估拆除之后的可循环、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方式,使景观成为一个能够实现自循环的微小生态环,完成自身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2.2.3 生态美学理论

生态学与美学的融合形成了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美学研究新方向,诞生了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并指导着生态建设和实践。生态美学诞生于后现代社会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的语境下,按照“深层生态学”的提出者挪威著名哲学家阿恩·纳什(Arne Naess)的理论,生态危机的实质根源在于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是社会结构和人类的价值体系出现的问题,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失误 [48] 。因此,深层生态学以“生态自我”的概念,区别于以往孤立地界定“自我”以及社会学中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概念,强调作为人类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之中的自我实现,强调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共同体的整体原则。换句话说,便是实现了由个体本位向类本位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转变。

深层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生态中心平等主义”,认为生物圈中的所有存在者的内在价值是平等的,作为整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生存、繁衍、实现自我的权利是相同的,也是不可剥夺的。深层生态学为生态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与文学理论研究从之前关注文学艺术形式与审美特性的探讨,逐步转向对当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反思与批评,尤其是制度、性别、阶级、种族、身份等问题,新的研究视角预示了美学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关注人与自然在新的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

生态哲学认为,自然本身具有有机性、整体性和综合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共生共存关系构成了有机的整体,人与其他生物一样存在于这个复杂而动态的关系网中,并获得自身的生存环境。同时,这个系统保持着整体性的动态平衡,其自组织的进化功能不是以某个个体生命的存亡与否为中心,而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生生不息的衍生与发展,这种整体的、圆融关系的最高境界,与美学所追求的协调和谐相一致,从而影响到美学融入生态学并获得自身价值的过程。

法国学者J-M.费里曾对未来环境的整体化提出过美好的设想,他认为,美学应比政治和应用科学更具有值得期待的价值 [49] 。我国深层生态美学学者曾繁仁 [50] 也提出,广义的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个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地处于生态审美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以生态美学理论作为“冬令春景——微生态景观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课题(以下简称“冬令春景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

(1)生态美学将“和谐”视为美学的最高境界。这里的“和谐”不仅包含着我国古典美学中道家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及禅宗“因缘和合、变动不居”的美学态度,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中,获得精神境界的审美自由,如郭熙所言:“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黯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51] ”同时,尊重所有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尊重生命存在所构成的互为依存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追求立足于实践哲学基础上的“现实的和谐”,使曾经仅存在于精神境界中的审美理想在现实中得到展现。

这种观念,为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学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基于营造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和谐共融的美学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对气候、地质、植被、水系的自然状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取其之长,将人工景观有机地纳入其中,不张扬,不突兀,于潜移默化中为人们提供将自然与人工美和谐交融的美学享受。

(2)生态美学的“生态整体主义立场”。这种立场使得微生态景观设计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人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与周围所有的存在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密切关联性的整体。居于其中,因关联而产生归属感和共鸣,因整体而得到对自身生命以及他者生命的共生体验,从而获得肯定生命、赞扬生命的审美愉悦。

同时,处于其中的人的感官系统,在可游、可视、可嗅、可触的通感体验中,以各感知器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凝聚升华为人的整体的共鸣与享受。存在于景观中的非人事物,其内在价值与权利在共生的关系环境中,自在地展现自己,使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互动的审美关系中融入对共有的生命价值的认同。正如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避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为之得”。具有全方位关照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一种立体的审美享受,也是景观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审美心境合而为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3)生态美学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更加注重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文化形态。由此在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中,纳入了人文生态的景观元素的塑造,使得人的社会性、文化性得以延续,将沿袭下来的文化基因,通过景观中的符号、形式、材质、工艺等元素的展现,与人们的记忆和想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获得文化归属感的领地。

同时,在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的低技术因素,使得基于当地生存智慧的成熟的传统技术方式得到展现。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技术的阐释和应用,能够给景观设计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对人类共同文化传统的尊重。

2.2.4 广义设计学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设计学科本身具有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学科特质,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呈现出崭新的整合趋向。这种整合来自更高层面的发展需求,是面对日益复杂化、日益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学科自觉和更新状态,从而打破了以往学科单一而纵深发展的局限,尤其是由于设计学科孕育并诞生于美术的土壤,多年来,局部而单纯地追求设计对象的形式美、装饰美以及修饰美,所涉及的技术、材料、工艺等问题,在学科自身领域中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艺术与科学的交融难以得到真正的实现 [52]

广义设计学打破当前狭义观念下的设计理论、设计教育及设计实践对设计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模糊、跨越现有语境下的设计界限,带领人们从整体的视野、多维的角度看待设计,帮助人们抓住设计的“创造性”本质,从更广泛的角度寻找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扩展了我们看待设计的视界。由此一来,在广义设计学的语境下,设计知识的宽度与深度也变得空前宏大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种知识都有可能触发设计创意的诞生,任何一种知识都有可能为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途径。

广义设计学认为设计领域并不仅仅是工程设计、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机械设计等等被加以定语的具体技术性活动,从广度上说,设计领域几乎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广义设计”是超越了为某一具体目的而进行的技术活动,是对广泛意义上的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总称。与狭义设计相比,广义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广义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全新的结合点,从而使之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局部的、顾此失彼的权宜谋划与实施,更不是单纯地为了商业的或某一利益集团的目的而进行的具体设计。

(2)广义设计以整合人类已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为基础,始终牢牢把握创新作为其本质开展活动。它对已有的成果采取包容性的态度,寻找其中科学、合理的成分加以整理吸收,实现质变性的创造。

(3)广义设计是一套观念性创新体系,其价值观和方法论能够成为指导具体化设计的重要依据,并且其本身并非是具体的技术实施手段和工作技巧。

(4)广义设计的适用范畴与狭义设计相比更加宽泛,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创造性劳动之中,不仅适用于物质产品的创造,同样也适用于精神产品的创造。

广义设计是发展的理论体系,它将随着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心智的变化而作出动态的有机调整,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目标。

冬令春景课题研究以广义设计学理论为指导,在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中,试图跨越学科间的人为局限,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和谐为目标,以局部地解决冬季北方城市的景观样态为基础,探索性地融合地理学、气候学、植物学、热能物理学、景观学和设计学的研究成果,建构基于区域、局部的微小景观生态环境的自系统营造,并纳入生态美学中对人文生态的要求,达成微生态人工景观的物化系统功能与微生态人文景观的精神功能和谐共生的设计目标。 A91xDENc2u8+p6QGkSM5bLx3aFl6cwRvsBoPB8sE1HIfEYXLs6IOWXD7AhmXMF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