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山城滨水区景观设计初探
——以重庆万州密溪湖公园设计为例

刘一婷,颜昌伟,高朝阳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市政与交通院,武汉 430010)

摘要: 水乃万物之源,自古人择水而居,“依山傍水”的建筑格局更能凸显出其亲水性,创造出和谐自然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山城万州沿长江而建,地势从长江至城市中心逐渐升高,形成典型的山城滨水空间。本文通过对重庆万州密溪湖公园景观设计为案例,研究如何使山城滨水区景观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将其打造成娱乐休闲观景为一体的绿廊蓝带。并通过研究沿岸消落带的整治,用科学的手段减少传统消落带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构建和谐统一的山城滨水区生态景观带。

关键词: 山城滨水区;景观;生态;消落带

三峡工程建成后,使重庆沿江形成了大片的消落带,割裂了人与水的亲近,滨水区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人与水缺少互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景观之间产生矛盾。再加缺乏长期规划和管理,自然风貌堤岸被滨江快速路和生硬的防洪堤所取代,具有山城风貌特色的滨水空间逐渐消失。

1 山地滨水区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1.1 提升滨水价值

在滨水沿岸设立商业、娱乐、生态保育等游憩场所,使用本地植物或者原有树种打造可持续性景观,并通过栽培本地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形成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将滨水空间的土地利用资源最大化。

1.2 增强“山水”对话

此处的“山”指水岸边山城景观带,包括城市内部、护岸两边山地等。“山水”对话也可理解为可达性和亲水性,特别由于山城的特殊性导致亲水性不佳,层层山峦会阻碍外界与湖边的连通。所以增强山城内部与滨河之间的空间联系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通过休闲性的游憩设施,提高山城人的亲水性和可达性。

1.3 增强滨水空间丰富性

山地城市滨水区景观与形态具有生态敏感性、多维立体性和技术复杂性等特征 [1] 。城市中陆域空间和水域空间交汇的特定空间地段,也是水、陆空间的缓冲区域,沿城市陆域与水域所形成的界面展开,一般由水域、消落区(枯水季节与丰水季节水位线所形成的河岸区域)、陆域三大区域组成 [2] 。空间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设计一直都是景观设计界永恒的研究课题,复杂性也为创造滨水空间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可以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水景、山景,并通过连续的交通系统,形成一个张扬个性和城市特色的滨水区景观。

2 万州密溪湖公园现状特点及问题

2.1 区位分析

万州位于重庆市东部,三峡库区腹地,东部临四川盆地,是长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项目所在地位于万州长江以东,是万州城市七大组团中唯一尚未大规模开发的组团,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的建成通车,打开了长江天然屏障及地域限制,使中心城区与江南新区连通更加便捷。密溪沟片区区位分析如图 1 所示。

图1 区位分析图

2.2 上位规划

万州中心城区形成的“一江四片、一主两幅”的总体布局结构,突出了“山、水、绿、城”的城市特色,建立了“一心三轴,绿廊蓝带”的景观结构。以生态保育、功能提升、产业拓展、空间整合四大战略为抓手,形成万州发展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将其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富有历史文化传统,独具三峡平湖风貌的现代化都市。

2.3 现状特点及问题
2.3.1 自然植被良好,开发度低

项目区域为自然山地,除消落带外,自然植被情况较好,且没有被破坏,整体均呈现自然群落风貌。

2.3.2 水质条件优越,地势复杂

项目区域水源为自然溪流及经过植被过滤后的雨水,水质较好,为打造滨水空间休闲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项目区域平缓地较少,为山谷地貌,高层落差较大,最高点到水面距离约 60m,开发大规模的滨水游憩场所较难。密溪湖公园SWOT分析如图 2 所示。

图2 SWOT分析

3 总体规划设计

3.1 功能分区

以动静分区为原则,通过地形起伏优劣分析,将项目分为 6 大功能区:度假休闲区、风情民俗商业街、户外运动区、自然观光区、湿地景观区和森林保育区。前三区为动区,集中布置在项目北部,此处靠近交通枢纽中心,人流量较大,与外界联系紧密,地势起伏较小且山地范围较广,适合人们在此处休闲活动。后三区为静区,绿地覆盖面积较广,兼顾科普、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湿地景观区,主要以自然风光为主,设置少量景观节点,保留原有树种,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此处根据得天独厚的条件设置独特的山城梯田景观。

3.2 高差设计

由于沿岸地势起伏较大,山城滨水区没有很开扩的景观空间,但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使其更具特色,且高低不同的景观节点使山城滨水景观空间更加丰富,增强了人们游憩观赏时的趣味性。

度假休闲区断面如图 3 所示,通过对道路边坡的改造,建筑物的形式充分利用地形,扩大用地面积,利用退台式建筑,节省土方量。同时将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植物创造安宁幽静的气氛,创造私密性的休闲空间。并设置露天泳池和游船码头,增加亲水性和可达性。

图3 度假休闲区断面图

户外运动区断面如图 4 所示,利用道路与湖面的层级高差,分两级布置广场空间,布置阳光草地和层级退台,以供游客踏青赏景。在此区域设置亲水平台与滨湖走廊,游客可以沿湖散步健身,提供人群聚散及活动的功能。

图4 户外运动区断面图

民俗商业街断面如图 5 所示,根据地形分为三级台地处理,分别为 195m、186m和 178m三个台地,每块台地布置具有重庆特色的吊脚楼建筑,形成独特的山城商业景观,内部穿插游览步道,车行道设置在外部,从而保证传统古镇的风貌。沿湖设置渡船码头,方便游客游览对岸区域且增强亲水性。

湿地景观区断面如图 6 所示,山地湿地景观也具有其特色,山水相依相傍,起伏高差错落。如果效仿传统的亲水栈道设计模式,不但挖方填方成本高,而且层层山坡的阻碍导致观景效果不好。因此可以在湿地中架空设置木栈道,让游客近距离体验湿地风光,观赏到独具特色的山城湿地风光。木栈道也通过分级处理,根据原有地势设计高差不同的平台,实现过滤水体、净化水质和观赏的综合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

图5 民俗商业街断面图

图6 湿地景观区断面图

森林保育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利用山地起伏创造独特的梯田景观。在溪流浅滩之地对地形加以平整,设置小型水塘,种植湿地水生植物。传统的滨水景观规划相比,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规划设计在内容上提高了对区域生态资源的关注度 [3] 。此区域整体来说人为干预最少,人造景观也最少。天然的梯田景观能体现山城特色,并增加了整个公园景观的丰富性,如图 7 所示。

3.3 岸线设计

岸线设计对于滨水空间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山地滨水岸线形式更加复杂多变,所以不能采用同一种岸线手法,应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不同区域进行相应的岸线整治,在满足防洪的同时,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本项目根据地势和区域,设计三种岸线:城市风格水岸、半自然风格水岸和纯自然风格水岸。城市风格水岸主要布置在人群集散地和活动区,有亲水平台和栈道供人欣赏水景,这样能在保证游客安全的同时观赏到湖光山色,在广场区则采用硬质护岸,这样能满足大量人流的活动需求。半自然风格水岸采用石块护岸,岸边为绿化,是纯自然护岸和城市风格水岸之间的过渡,此处人们的亲水性和可达性也较高。纯自然风格水岸布置在环境敏感程度高的地带。环境敏感地是指具有特殊保护价值或潜在灾害,且极易因不当的人类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的地区 [4] 。例如森林保育区,这种纯天然的驳岸形式能净化水体,给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所,此处游客的活动强度最低。岸线设计图如图 8 所示。

图7 梯田景观意向图

图8 岸线设计图

4 消落带整治

4.1 消落带简介

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水库在每年的 10 月汛末开始蓄水,到 10 月底或 11 月初水库由吴淞高程 145m上升至 175m,此后至次年 5 月,水位逐渐由高程 175m降至 145m;在每年的 6—9 月汛期内,水库水位一般保持在高程 145m运行。

三峡大坝的季节性蓄水导致本区段的水位周期性涨落,145~175m水位线之间区段周期性淹没,使其成为一个生态环境特殊的生境。在这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下,此区段水位涨幅较大,特别在某些坡度较陡区域,水流长时间冲刷,土壤难以堆积,植被无法生存。

4.2 消落带修复

消落带按坡度可分为崖岸、陡坡岸、滩坡岸、台(阶)岸。崖岸一般是指坡度>75°的消落带;陡坡岸一般指坡度在 25°~75°的消落带;滩坡岸一般指坡度在 15°~25°的消落带;台(阶)岸一般指坡度<15°的消落带 [5]

在本项目中消落带总面积为 203392.3m 2 (为水平投影面积,以下余同),台岸面积为13053.6m 2 ,滩岸面积为 50034.5m 2 ,陡坡岸面积为 139829.5 m 2 ,崖岸面积为 474.7 m 2 。消落带的坡面主要以滩坡面和陡坡面为主,坡度大均在 20°~45°之间。由于消落带的坡度不同,不宜采取相同的处理方式,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措施。

消落带类型分布和修复方式如图 9 和图 10 所示。

图9 消落带类型分布图

图10 消落带修复方式图

4.2.1 台岸修复方式

台岸也就是坡度≤15°的消落带区段,此区域坡度较缓,植被的生长条件较好,因此不用过多的进行人工干预,可采用自然滩涂的方法使植被在此区段自然的生长,在选择植被种类时,可以将乔木和灌木交叉于其中,形成乔灌相交的植被生长模式。

4.2.2 滩坡岸修复方式

滩坡岸指坡度≥15°且≤25°的消落带区段,此区域因常年受到流水冲击,会使河床不稳定,因此不宜种植乔木等能自然生长的植被。经过研究,碎石覆盖型的修复方式最为理想,碎石可以适应河床的变形,柔韧性强,且相比一般的硬质护岸更具有天然性。特别在山地滨水区,此做法更加适宜,取材方便且便宜,植被也可以在碎石空隙中生长,形成灌草群落。

4.2.3 陡坡岸修复方式

陡坡岸指坡度≥25°且≤75°的消落带区段,此区域因为坡度较陡,一般都采取生态袋护坡方式,即将混有沙土、植被种子和有机物质的生态袋垒筑在陡坡岸上,底部可采用钢筋锚杆与坡地焊接,锚杆间距可为 1~1.5m,这样能更好地稳定护坡带,防止江水的冲刷。

4.2.4 崖岸修复方式

崖岸指坡度≤75°的消落带区段,此区段坡度最陡,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此护岸形式应最为坚固,人工干预也最多,但表面还是绿色植被,因此也是生态护坡的一种。需采取三层的土壤固化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分别是基层、加筋层和防冲刷层。基层指土壤层,可为植被提供必要的水分和养分;加筋层是钢筋网和锚杆构件的组成,通过力学计算在此层进行钢筋的锚固,防止土壤坍塌,保证护坡安全;防冲刷层是最表层,主要是固化土壤和植被种子混合而成,在保证植被生长的同时,保护土壤不被冲刷,是崖岸消落带较为理想的一种修复方式。

5 结语

我国山地面积占整体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山城滨水区景观建设发展带来了契机,但由于速度快、缺乏长期规划、盲目照搬照抄等种种矛盾的存在,且缺乏强有力的科学研究支撑,导致山城滨水区开放空间环境持续恶化。而随着环保概念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滨水区环境整治是展现城市活力、自然风貌的名片,山城滨水区有着环境原生性强,敏感度高,破坏不易修复等特性,从而使保护山城滨水区环境品质,维护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山城滨水沿岸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景观资源,未来的设计中应利用这些资源展现城市魅力,提升滨水区活力,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生态、休闲的水滨山城。

参考文献

[1] 卢峰,雷蕾. 山地城市滨江地带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为例[J]. 室内设计,2009(3).

[2] 王建国,吕志鹏.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经验[J]. 城市规划,2001 (7):41-46.

[3] 张惠远,饶胜,万军. 发挥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作用,促进区域生态恢复[J]. 环境保护,2009(7):23-26.

[4] 张全东. 关于环境敏感区的思考[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5):49-51.

[5] 王虎. 滨江消落带景观设计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0. pfC+3lQy64igFOJ3lwQgqh4rZJXfxPBZc7TPYFGwcH1zhP3ZAfYWvjwn9eR0YM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