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水与现代化”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什么是现代化

1.基本含义

从社会经济整体演变考虑:现代化就是从落后走向先进,从贫困走向富裕,从社会的不公平走向公平。

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当代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是从已经工业化的经济社会向后工业化,或知识经济社会或信息化经济社会演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加快工业化发展,利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

2.发展目标

现代化国家必须是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面貌都达到当代先进水平。要求“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大基本关系达到和谐共处。

3.发展战略

从过去工业化过程中实行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向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是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愿望持续提高,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止境地向自然界索取、掠夺有限的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沿着当前普遍存在的这条路走下去,必然要走到不能持续发展的终端,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控制人口增长,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防治生态环境的恶化,才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标志就是:人口自然增长达到“零增长”;生活、生产的物质、能量消耗速度达到“零增长”。迅速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的压力为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尽量减少生活、生产中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积极保护自然环境,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此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才可称之为实现了现代化。

4.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

(1)实现现代化要三步走。

20世纪末——从全体人民温饱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使绝大多数人达到温饱水平,并使大多数人从温饱向小康过渡。

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1世纪中叶——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研究,设想届时达到:国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三名;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世界前15名;人均GDP水平进入世界前30名;人均寿命达到85岁。

(2)发展战略和目标。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采取一系列计划生育、发展经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加速实施。力争在2030年人口达到“零增长”,2040年实现物质、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参见中科院“可持续战略研究组”2003年报告)。才能达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5.水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

水是人类生存、生产和保持必要水平所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支柱。在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情况下,面对防洪安全缺乏保障,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和城乡生活生产造成的严重水污染形成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与水和谐共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千方百计实行节水、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污染,力争逐步实现对水旱灾害的有效控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消耗的“零增长”,保证生态环境必要的水分消耗,这样才可能实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目标。

二、如何体现水利的现代化

1.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出发,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

(1)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形成。人与自然关系是与人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也随之演变,这种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原始社会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适应自然,敬畏自然。由于当时经济基础薄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有限,干预自然的能力不大,安排生活、发展生产只能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去做,而且还会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干扰和破坏,适应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长期支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对自然环境的索取,远未超出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然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从总体上看,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局部地区和异常气候时期,自然界受到的干扰和影响,不致影响人类的正常发展。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的后期,特别从工业化开始以后——人口大量增加,生产力加速提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有了系统的认识,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人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发生变化,从人是自然的“奴隶”逐步向人要做自然的“主人”转变。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人对自然界的索取不断增加,仅仅依靠自然界自身的生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于是一方面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大索取自然资源的规模和速度,另一方面积极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求,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人类的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发生了远远高于漫长历史时期的速度。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支配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在19世纪和20世纪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成为支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支配思想。

第三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在发达国家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意想不到的发展进步和发展中国家的勃兴,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掠夺,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干预自然的各种错误行为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达到不能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世界上有识之士、科学家、政治家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反思,认识到人类必须转变对自然界的认识,必须自控、自律、自觉地改变社会经济活动中一切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节制对自然界的无序利用和无穷无尽的索取,必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这是20世纪后期人类思想的极大进步。

(2)人与水和谐共处的基本内涵。水是人类及整个生物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物质,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在人与水的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19世纪和20世纪是全世界水利事业发展最快,取得成效最大的时期,江河治理、防洪减灾、灌溉排水、航运、发电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对生活供水、食品安全、工农业生产、城市化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水灾的难以有效控制,而且灾害损失越来越大;生产生活需水难以保质、保量地适时满足,城市污废水、垃圾废料和农村用水污染日趋严重;地表水、地下水的过度开发,造成河流干涸断流、地下水枯竭,以及水利工程本身带来的负面效应等,都造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造成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建立人与水的新关系,人与水和谐共处,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水利发展的历程,对上述的问题作了典型说明,全面总结50多年来水利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对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水的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包括人与水的和谐共处),并非要求人对自然完全不加干预,对生态环境任其按原始状态那样自然发展,而是仍要以人为主体,要把保护、恢复、重建生态环境的工作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放在同等地位,在某些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地区更要放在优先地位,使自然界的价值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更长远的作用,明确人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如果要求对生态环境不能作何改变,只是希望保持恢复到原有状态,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而且有可能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这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与水的和谐共处主要体现在:①在人类无法根本消除洪水的现实情况下,要逐步建立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②在水资源配置规划时,必须为生态环境保质、保量地留有足够的消耗水量;③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适当的限制,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江河径流和开采地下水,在其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后再来治理;④在修建水利工程设施时,要全面深入研究它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和可能对工程非受益区、其他产业部门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对不可避免的负效应,须研究对策,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最后考虑是否可行;⑤对不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建要研究制订目标和标准;⑥要制订人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规范,约束人在社会经济中的不良行为和协调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利害矛盾。

2.按照人与水和谐共处和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建立水利发展的完整体系

(1)从传统的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到建设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全面防洪减灾体系。通过长期人类与洪水斗争的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洪水的形成大大超过了控制洪水的能力,要完全消除洪水灾害是不可能的。人类必须以科学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适度地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主动地适应洪水、与自然和谐共处,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存,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与洪水的出路和蓄滞场所得到妥善安排。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根据各流域的洪水、洪灾特点和土地开发状况,在可能安排洪水出路的条件下,建设合理防洪标准、保证工程质量的常规防洪工程体系,包括河道整治和堤防、水库工程,保证广大城乡人民在90%以上的年份里的生活、生产安全。

第二,根据我国主要江河的洪水特点和常规防洪工程可能达到的合理防洪标准,要准备在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让出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洪水提供足够的蓄泄场所,以免发生影响全局的毁灭性灾害,各主要江河规划的行洪、分蓄洪区就是处理超标准洪水和防止河道行洪意外事故的重要措施,分蓄洪区既是洪水的蓄滞场所,又是众多人群赖以生活、生产的空间,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使人和洪水和谐共处。

第三,城乡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不能盲目侵占洪涝水宣泄通道和蓄滞场所。城市、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洪涝排泄出路,尽量不打乱河流水系原有流路;山地、丘陵区城镇村庄选址要避开山洪频发河段和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岩崩等)严重地带,要加强水土保持和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第四,沿海风暴潮灾害地区,在修建高标准海堤垸时,要积极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和紧急逃生设施。

第五,十分重视各种非工程设施建设和完善。

第六,河流冲积平原的防洪、除涝与丘陵、山地的山洪和山地灾害的防治,必须并重,不可偏废。

(2)从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建立水资源供需安全体系。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2000年的2200m 3 /人下降到2050年的1760m 3 /人,已接近当代公认的用水十分紧张国家的水平;全国扣除生态环境用水后,可利用水资源量约9500亿~11000亿m 3 ,据研究,2050年全国社会经济需水总量可能达到7000亿~8000亿m 3 ,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妥善安排水资源供需安全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工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①按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既要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供需要求,又必须满足生态环境耗水的需要。②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控制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限度和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③积极推行节水、治污、清洁生产的各种措施,减少污废水的排放量,按水资源功能区的要求达到应有的水质标准,保证水质安全。④在水资源的配置中必须考虑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⑤严格按照以供定需、严格管理的原则分配水资源,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使之适应水资源的供需平衡。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修建各式各样的小型、微型蓄水工程,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处理利用劣质水、污废水、积极研究开发利用海水的水平。⑦适时建设跨流域引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需水的矛盾。

(3)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出发,积极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按照综合自然区划,我国位于东南部大约50%的国土面积,年降水量在500mm和年积温在3000℃以上,地表植被完全可以依靠自然能力保持正常生长和再生能力,只要有效控制土地的过度开垦、森林的过度砍伐和草地的过度放牧,采取利用和养护并重的政策,就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余位于西北和西南部的大约50%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区,或受干旱、水分不足影响,限制温度发挥作用,或高寒温度过分限制了水分发挥作用,生态环境都处于非常脆弱的境地,除了较小部分水热条件适宜的地区天然植被较好,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草原和荒漠,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由于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森林草原的过度利用,已经造成相当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建的重点,为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有效保护和修复重建部分地区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热量,采取封禁、限垦、限牧、限伐的有效措施,恢复、重建森林、草原植被,提高自然生产能力,遏制土地沙化。②积极推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控制水土流失,并结合建设基本农田,改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巩固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成果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③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为自然生态系统分配必要的水资源消耗量,经专家研究,必须将水资源总量的50%留给生态环境消耗。④广大北方河道,由于水资源总量紧缺,社会经济用水过多,不少河道干枯断流,河道内河口地区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在水资源分配时,必须留有一定数量河道径流,维持河道内的生态需水。⑤防治水资源污染是维持生态环境良好状态的必要保证,要严格限制不合标准的污废水和垃圾向河湖水域排放。

(4)从科学、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实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水利工程设施是实现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现代化水利工程设施具有以下特征。

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在技术选择上,应以安全、可靠、节约、耐用、便于操作运用为原则,不宜刻意追求尖端技术和脱离实际的高度自动化。

工程结构外观应做到与所处自然环境和城乡环境相互协调。

水利工程设施应与城市和其他民用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发挥综合功能,提高工程效益。

工程建设必须考虑工程管理运行所需的配套设施。

工程建设必须全面研究工程对江河演变、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利益集团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从全社会长远利益分析评价利害得失,并提出消除各种不利影响的措施,最后得出公正的是否可行的结论。

工程建设应一气呵成,不留尾工,不留重大隐患。

(5)实现水域和水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标志。要求:①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将防洪工程管理、防汛调度、水源开发、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和管理运行工作统一起来。②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管理技术标准是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③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是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标志。④精简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是当前管理工作的迫切任务。

水利现代化完整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结合国家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有序地进行。

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国家和水利事业的现代化是我们这一代人和后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在争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在人们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时,不仅要考虑个人、家庭、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更要考虑全社会和整个国家的利益;既要考虑眼前的利害得失,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和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在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后,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容易得多了。为此,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种体制,建立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不断提高人群的精神文明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时俱进,逐步实现,使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开展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防治水旱灾害的能力,提高水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的水平,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利用新水源(如海水)、新能源(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以缓解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水、缺能的问题,科学技术的每一项成就都可能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起到遏制作用,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FIHO07UuZyVzFyhjEc6JX1UYf4thSzsDOJVXBc+9ucxgRc7MxDcmu6i2l58rfu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