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的20世纪后半叶,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大量消耗、严重浪费和不断破坏,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匮乏,迫使社会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这种状态的延续,将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70年代以来,经过几次环境与发展的全球性会议的讨论,终于在90年代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战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举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得到必要的平衡,并得到保护和改善,使之长期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又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保持平衡的物质基础。水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水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简单归结为:水灾的有效控制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灾是难以根本消除的,无论防治水灾标准如何提高,稀遇的水灾仍然会出现,仍然可能超过防御标准,会造成灾害损失。所谓“有效控制”主要是指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和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将超标准洪水的灾害控制在不损害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总体继续发展的程度之内,因此,水灾的防治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御标准不断提高,将超标准洪水有效地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局部暂时损失换取全地区总体的继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什么叫“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否可以这样提:下一代可利用水资源应有适当的增加,水质有所改善,地区之间人均消耗水量的差别有所缩小。可利用水资源的增加和水质的改善是满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地区人均用水量差别的缩小,则体现地区平衡发展的需要和全人类公平合理享用自然资源的人道准则。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和内涵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必须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规律加以思考和研究。研究水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出发点是弄清水与人的关系和人类可利用水资源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增长程度和性质的变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水的量和质的特性及其分布状态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水是自然界具有独特性状的有限物质,是无可替代的再生资源,它的存在方式、分布情况、自然的物理化学性质都不完全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具体需要,人类必须对它的自然状态进行改造,改变其时空分布和物理、化学状态,因此人类又是控制、支配、改造水的主体。水在地球上的存量是很大的,但可利用的水却是十分有限的,主要集中于可自然循环的淡水中可调节引用的部分。这一部分水量,既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财力的增强不断增加和改善,同时又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受到污染破坏,并不断减少。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可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局限性。特别要认识人类在控制、支配、改造水的过程中,必然引起的反作用和负效应。一旦这些反作用和负效应超出自然界客观规律和环境承受能力,将对人类的行为做出强烈反应,产生破坏作用,甚至发生大范围毁灭性灾害。因此,水与人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准则,人类必须十分谨慎处理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3)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提高对水灾的有效控制能力,和对生态环境需水的必要满足。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能否保持其应有作用的判别准则,可否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水文循环的各种因素向有利于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方向变化。水是可再生资源,影响水文循环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气候因素,集中反映在降水量,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极为有限,但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和局部地区酸雨形成的灾害不容忽视。二是地表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对产流汇流的作用是可以产生明显影响的,应当做到森林植被对降雨径流的调节作用不被削弱;影响地表水质的诸种因素,如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得到控制。
2)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得到持续的增加。水资源在自然状态下,除被地表动植物直接利用的部分外,都需经过人工的开发、调节、再分配和劣质水的改造才能成为可利用水资源。可利用水资源量在气候因素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是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的需水量加上人为破坏减少的可用水量的总和。各类水资源的质量得到保护并有所改善。
3)节约用水达到更高的水平,全社会节水意识不断有所提高。
4)地下水开采利用与天然和人工补给保持动态平衡;对地下水的超采和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5)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可利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更趋合理。人均利用水资源量及其质量在地区间差距趋于缩小。
6)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相互关系更加协调,更符合社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并与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平衡。
7)防治水灾的标准有所提高,超标准水灾发生几率减少,范围缩小;河道排水、排沙能力的萎缩程度与人工整治增加的能力保持动态平衡。
8)水资源、水工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更符合不断完善的《水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9)水工程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及时得到更新改造,效益得到正常发挥,负效应得到妥善处理。
10)水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11)有关水事活动(包括:管理,科研,建设,保护等有关方面)的经费能基本满足客观需要。
12)有关水事活动的法律、规章、政策更趋完善。
(4)为了使水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必须加强基本工作:
1)全社会持续不断地进行有关水事的宣传教育,提高对水的全面认识,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使爱水、节水和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观念逐步树立,日益强化。
2)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出发,将水资源作为全社会的共有财富。研究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灾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并在地区之间合理分配水资源,在一个地区内部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环境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先次序。
3)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在水资源地区分配和防洪安全方面,以流域为单位,实行水工程的统一调度。将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4)完善有关水事的法律和与社会经济不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章和政策,包括: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工程建设评价、水工程建设投资、水价、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政策。
(5)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开展的重点研究课题如下: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人与水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动态变化趋势的研究。
2)中国不同地区人类生存需水最低限度的研究;在上述基础上,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各地区可利用水资源对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的研究。
3)不同地区水环境保护准则的研究。如干旱地区湖泊、绿洲、森林、草原、河流等需要保护的重点、保护的程度、最低需水要求等;广大平原地区地下水开采的允许限度,重要河流必须保持的最小流量等。
4)如何建立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社会的准则的研究。
5)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水灾防治标准和措施方向的研究。
6)水产业和水利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
我国人口多,水资源相对贫乏,水旱灾害频繁。只有谨慎小心地对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认真对待水灾防治措施,坚持不懈推行节约用水政策,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水旱灾害的抗御能力,我们这个民族才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