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水灾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和改善。这是三个互相紧密联系而又必须区别对待的问题。
水灾包括:洪、涝、潮、渍、碱等多种灾害。灾害的形成是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水灾防治的实质是控制和处理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防治的措施必须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手段的密切结合。
当前水灾防治的主要问题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程措施,能力有限,发展不平衡,只能使大江大河的重点保护地区(如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松辽平原和沿海局部地区)达到防御常遇洪涝水的能力(即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3~5年一遇的除涝标准),遇到大洪、大涝、大的风暴潮,必须采取临时措施,牺牲局部,保全大部。同时,人类和社会经济活动在不断削弱防灾措施的能力和增加人为灾害的速度。如河湖萎缩;人为设置行水障碍;森林及天然植被的减少和破坏;基本建设对河流自然流路的限制破坏和增加人为的水土流失;行政分割,边界水利纠纷增多,形成新的地区之间矛盾等。其结果是:每年治理提高的防灾能力,抵消不了人为削弱的能力。年年治水,水灾不见减少,损失越来越大,固然有社会经济增长的必然因素,但人为增加灾害是不容忽视的。
出路何在呢?①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要将防灾作为全民的行动。②跳出单一地依靠工程措施防灾,加强综合治理,点、线、面措施(控制性工程、河道整治、水土保持)密切结合,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紧密配合。③加强法治,统一规划,各部门协调行动,按流域水系统一调度管理。使水灾的危害控制在社会经济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是要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用水和食品生产用水;其次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如水能利用(发电和航运),水域利用(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等。其前提是必须保持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生态系统的最低需水要求。
当前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供水紧缺与普遍浪费并存。②开源增水条件困难,代价很高。③水源污染,水质下降,可利用水资源减少,不少地区从多水区变为污染性缺水。④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区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决水资源问题,不仅要有量的满足,而且要有质的保证。办法还是开源节流和保护并重,不可偏废。北方属于资源性缺水,南方属于工程性和污染性缺水。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以年降水量作为可利用水资源量的上限,充分利用降水量,提高年降水量的利用率,是走出水危机的重要途径。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推行分散的雨水集流措施,解决人畜饮水的困难和发展分散小面积灌溉,使非常缺水的地区(如黄河上游西海固地区)获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当然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各种保墒措施的配合也是不可少的。黄淮海平原及灌区,要合理利用地下水,并对地下水进行科学的调控,增加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和减少土地水分的无效蒸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地需水要求。在北京东南郊,通过18年的试验研究,证明年降水量600~650mm可以保持地下水基本平衡,年降水800~900mm无涝碱灾害和径流损失,近10年来在没有河水补给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增长3倍,生产稳步发展。在南方多水地区,要继续修建供水工程,满足城市工业供水并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跨流域引水,补充缺水地区的水源,虽然工程艰巨,费用大,解决问题有限,但势在必行。
节约用水,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应当是长远的国策。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投入,缜密的计划,综合措施,坚持不懈,才能逐步见到效果。如果急于求成,措施失当,也可能事倍功半。也不能对节水寄托过高的希望,认为只要一提节水,水危机就都可解决,这是不切实际的。
防治水污染,既是保护环境的需要,又是节水的重要措施,又是保证水质的关键所在。抓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要与抓水利建设、抓增加水量同样下力气,同时大力增加投入,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通过近50年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在很大范围内水环境有所改善,不少的地区建立了良好的人工生态环境,如一些大型灌区,西北干旱地区的人工绿洲。但是水污染普遍存在,大面积地下水超采,部分河流下游水量大幅度减少,甚至长期断流,湖泊干涸或面积缩小,以及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的加重,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水环境恶化。
控制和改善水环境的恶化是当前和21世纪最重要的水利任务。在南方要控制和治理河湖水库等水域污染,这与建设新水源工程同样重要,而且应放在优先地位。在北方,水资源紧缺地区,除防治水污染外,还须在开发分配水资源时,要把环境用水作为重要的用水组成部分,绝不能以大面积的水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部分地区的过量利用水资源而获得的局部利益。水资源紧缺地区,必须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适当分配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水。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十分复杂,既有自然资源问题,又有社会经济问题。值得全社会广泛深入研究,共同关心和解决我国的水问题。中国水资源的数量虽然紧缺,但只要科学治水、用水,满足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在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的20世纪后半叶,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大量消耗、严重浪费和不断破坏,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匮乏,迫使社会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这种状态的延续,将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70年代以来,经过几次环境与发展的全球性会议的讨论,终于在90年代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战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举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得到必要的平衡,并得到保护和改善,使之长期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又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保持平衡的物质基础。水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水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简单归结为:水灾的有效控制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灾是难以根本消除的,无论防治水灾标准如何提高,稀遇的水灾仍然会出现,仍然可能超过防御标准,会造成灾害损失。所谓“有效控制”主要是指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和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将超标准洪水的灾害控制在不损害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总体继续发展的程度之内,因此,水灾的防治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御标准不断提高,将超标准洪水有效地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局部暂时损失换取全地区总体的继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什么叫“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否可以这样提:下一代可利用水资源应有适当的增加,水质有所改善,地区之间人均消耗水量的差别有所缩小。可利用水资源的增加和水质的改善是满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地区人均用水量差别的缩小,则体现地区平衡发展的需要和全人类公平合理享用自然资源的人道准则。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和内涵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必须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规律加以思考和研究。研究水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出发点是弄清水与人的关系和人类可利用水资源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增长程度和性质的变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水的量和质的特性及其分布状态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水是自然界具有独特性状的有限物质,是无可替代的再生资源,它的存在方式、分布情况、自然的物理化学性质都不完全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具体需要,人类必须对它的自然状态进行改造,改变其时空分布和物理、化学状态,因此人类又是控制、支配、改造水的主体。水在地球上的存量是很大的,但可利用的水却是十分有限的,主要集中于可自然循环的淡水中可调节引用的部分。这一部分水量,既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财力的增强不断增加和改善,同时又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受到污染破坏,并不断减少。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可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局限性。特别要认识人类在控制、支配、改造水的过程中,必然引起的反作用和负效应。一旦这些反作用和负效应超出自然界客观规律和环境承受能力,将对人类的行为做出强烈反应,产生破坏作用,甚至发生大范围毁灭性灾害。因此,水与人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准则,人类必须十分谨慎处理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3)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提高对水灾的有效控制能力,和对生态环境需水的必要满足。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能否保持其应有作用的判别准则,可否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水文循环的各种因素向有利于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方向变化。水是可再生资源,影响水文循环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气候因素,集中反映在降水量,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极为有限,但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和局部地区酸雨形成的灾害不容忽视。二是地表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对产流汇流的作用是可以产生明显影响的,应当做到森林植被对降雨径流的调节作用不被削弱;影响地表水质的诸种因素,如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得到控制。
2)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得到持续的增加。水资源在自然状态下,除被地表动植物直接利用的部分外,都需经过人工的开发、调节、再分配和劣质水的改造才能成为可利用水资源。可利用水资源量在气候因素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是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的需水量加上人为破坏减少的可用水量的总和。各类水资源的质量得到保护并有所改善。
3)节约用水达到更高的水平,全社会节水意识不断有所提高。
4)地下水开采利用与天然和人工补给保持动态平衡;对地下水的超采和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5)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可利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更趋合理。人均利用水资源量及其质量在地区间差距趋于缩小。
6)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相互关系更加协调,更符合社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并与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平衡。
7)防治水灾的标准有所提高,超标准水灾发生几率减少,范围缩小;河道排水、排沙能力的萎缩程度与人工整治增加的能力保持动态平衡。
8)水资源、水工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更符合不断完善的《水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9)水工程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及时得到更新改造,效益得到正常发挥,负效应得到妥善处理。
10)水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11)有关水事活动(包括:管理,科研,建设,保护等有关方面)的经费能基本满足客观需要。
12)有关水事活动的法律、规章、政策更趋完善。
(4)为了使水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必须加强基本工作:
1)全社会持续不断地进行有关水事的宣传教育,提高对水的全面认识,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使爱水、节水和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观念逐步树立,日益强化。
2)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出发,将水资源作为全社会的共有财富。研究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灾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并在地区之间合理分配水资源,在一个地区内部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环境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先次序。
3)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在水资源地区分配和防洪安全方面,以流域为单位,实行水工程的统一调度。将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4)完善有关水事的法律和与社会经济不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章和政策,包括: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工程建设评价、水工程建设投资、水价、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政策。
(5)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开展的重点研究课题如下: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人与水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动态变化趋势的研究。
2)中国不同地区人类生存需水最低限度的研究;在上述基础上,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各地区可利用水资源对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的研究。
3)不同地区水环境保护准则的研究。如干旱地区湖泊、绿洲、森林、草原、河流等需要保护的重点、保护的程度、最低需水要求等;广大平原地区地下水开采的允许限度,重要河流必须保持的最小流量等。
4)如何建立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社会的准则的研究。
5)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水灾防治标准和措施方向的研究。
6)水产业和水利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
我国人口多,水资源相对贫乏,水旱灾害频繁。只有谨慎小心地对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认真对待水灾防治措施,坚持不懈推行节约用水政策,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水旱灾害的抗御能力,我们这个民族才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