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世纪80年代水利发展情况的回顾与展望

一、回顾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水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主要是:

(1)已建成的工程数量很多,规模很大,绝大多数已经发挥效益,但有相当多的工程尾工很大,标准低,质量差,不配套,有许多遗留问题(如水库移民、灌排系统建筑物配套、碍航闸坝复航等等)急待处理,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工程才能充分发挥效益。正在修建的工程项目多,战线长,续建工程量很大。面对1980年国民经济“调整、巩固、改革、提高”方针的贯彻,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和各项水利事业费大幅度缩减,基本建设战线紧急收缩,大量在建工程下马,保留续建的工程也因投资不足,工期延缓拖长;需要扫尾、巩固、配套和完善的工程也无法继续进行,停止了新建工程。水利建设陷入停滞状态。

(2)长期以来,工程建设进展很快,而工程管理工作始终未跟上,许多工程建成投产时质量不好先天不足,投入使用以后又失于及时和必需的养护维修,险库病渠带病运行,工程养护维修和更新改造欠账很多,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材料渠道,致使工程不能正常运行,效益不能合理发挥。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发展,水利工作未及时配合采取相应改革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使水利工作陷于被动局面。原来主要依靠群众运动,以农民义务劳动为重要支柱的水利建设难以为继;原来主要依靠农村社队集体力量管理的中小型工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相当多的地区工程管理失去依靠,陷于混乱,规章制度废弛,组织机构瘫痪。大量的工程设施遭到破坏,河道沟渠人为设障增加,加上自然原因,各类工程效益都有所下降。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大跃进”开始,长期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水利建设,积累下来的各种失误和缺点,在此期间也逐一暴露,社会各阶层对水利建设的利害得失有各种议论和评价,也提出了各种批评和建议。水利面临着全面检查,重新认识,重新研究发展方向的新时期。“六五”计划期间,水利工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在此期间(1980—1985年)水利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贯彻中央经济调整的方针,总结水利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调整了水利工作方向和重点。

1980年在贯彻中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坚决收缩水利基本建设战线的同时,全面总结了建国三十年水利工作的经验教训,既肯定了水利建设的必要性、成绩和作用,又着重研究了缺点和教训,通过全国性会议总结了七条经验教训,即:急于求成高指标;违反基建程序,忽视质量;不讲究经济效果,盲目提倡大干;不在管好用好现有工程上下工夫,盲目追求新建;不注意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不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体制机构轻率多变。这次经验教训的总结,对重新认识水利工作,调整水利工作方向和推进水利工作改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1981年明确提出水利工作的重点从建设转向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巩固已有水利工程设施;1983年全面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针,着重研究了水利改革的方向和水利建设重点;1984年底,为了配合全国经济体制改革,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水利工作“全面服务,转轨变型”,即扩大水利工作的服务面,改变单一生产、行政管理的老做法,转向多种经营并利用经济手段和依靠法规政策办事的新方向。这一系列水利工作方向重点的调整,逐步收到效果,开始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逐步建立健全了水利组织机构和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大量中小型工程无人管理和遭到损毁的局面得到基本控制,已有工程的作用基本上得到正常发挥,在战胜洪涝旱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基本建设战线,经过收缩整顿,逐步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2)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推进改革工作。从1982年起,针对社会各阶层对水利工作的议论和批评,各级水利部门都开展了对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存在问题、经济效益、利害得失的调查研究,加强水利经济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在中国这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年际变化剧烈、水土资源互不匹配和人多地少的特殊情况下,兴修水利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个地区水利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在工农业(特别是农业)的生产水平上,进一步证明水利工程设施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更清楚地看到水利工程的巨大效益和工作中的缺点失误。水利工作中的缺点失误集中起来是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和不重视经济工作,突出表现在:工程修建中一些工程规划设计不当影响效益的发挥;施工中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不善经营管理,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缺乏自力更生能力。针对这一情况,从1983年起不断研究改革方向,进行改革试验。根据各地的实践证明,要搞活水利经营管理,主要靠“两个支柱,一把钥匙”。“两个支柱”就是各种工程设施要按成本有偿供水和服务,实行水费改革;各类工程的管理部门和各个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优势进行综合经营。“一把钥匙”就是在行业内部建立健全各种经济责任制。经过了长期的调查和测算,1985年制定了《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并经国务院发布执行;对于综合经营,国务院也颁发了政策性文件。从此,这两个支柱逐步发挥了作用,初步改变了工程管理主要依靠国家贴补的局面。1986年国家管理的工程水费电费收入达9.92亿元,综合经营产值达8亿多元(大约10%左右的利润),大约有60%的工程能达到管理运行费用自给,这样既增加了国家收入又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也改善了职工生活、稳定了职工队伍。农村水利、科研、基建、前期工作的改革都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总要求,取得了进展,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有明显提高。但改革工作发展很不平衡,效果也有很大差别,不少地区水利管理部门仍然处于困难境地。

3)完成了“六五”水利建设计划。据统计“六五”计划期间,水利基建完成投资81.4亿元,相当于“五五”期间的57%,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经费90.2亿元,相当于“五五”期间的77%(据典型调查,实际用于水利、水保的钱远低于此数),水利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是:①巩固了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黄河下游基本完成了第三次大堤全面加固加高;长江荆江大堤、淮河淮北大堤和中游河道整治、珠江北江大堤等均作为重点工程进行加高加固,取得了一定进展;辽河在1985年大水后及时进行了河道清障和堤防加固,在1986年大水时显示了明显效果;几个重点城市如北京、武汉等城市防洪工程有所改善。②重点解决严重缺水城市的水源问题。主要完成了包括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在内的引滦济津、济唐工程,为天津、唐山两市近期城市工矿供水提供了可靠水源;辽宁完成了碧流河水库工程,解决了大连市近期的供水问题。③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5200万亩,抵消了自然和人为原因减少的绝大部分灌溉面积(据统计有效灌溉面积1980年为7.33亿亩,1985年为7.19亿亩,“六五”期间自然损毁、老化失修、人为破坏和各类基建占地,累计有效灌溉面积减少6600多万亩),同时改善了1.4亿亩已有灌区,保持了农田灌溉的基本稳定并有所提高。④建成了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90座,新增库容160亿m 3 ,部分病险库得到加固和改善。⑤农村水利有了新的发展。重点推行机电排灌和机井的更新改造和节水节能措施;积极解决缺水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累计解决了约4000万人和2500万头牲畜的饮水;水土保持有了明显进展,净增加治理面积5.24万km 2 ,年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五五”期间,小流域治理的经验普遍推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4)逐步加强了基础和前期工作。历史教训说明水利工作要按科学规律办事,必须加强基础和前期工作。在水利经费紧缩的情况下,科技、水文、教育等基础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保持了稳定和必要发展。科学技术研究与建设管理工作结合,完成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前期工作着重进行了水资源的综合评价和供需平衡的研究,各大江大河普遍进行流域综合规划的补充修订,对于影响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大江大河关键工程如黄河小浪底枢纽、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工程都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工作。小浪底枢纽经国务院批准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审查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西线南水北调现在也开始进行勘测工作;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的重新论证,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进入“七五”计划期间,国家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水利基建投资,农村水利有了新的转机。1986年6月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水电部联合召开了农村水利工作座谈会,分析研究了水利工作面临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和北方水资源紧缺两个危机,会议确定水利工作要重整旗鼓、恢复干劲、加强领导,建立劳动积累制度,增加投入,健全基层服务体系,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一年多来农村水利工作有了新的转机,去冬今春完成土石方约30亿m 3 ,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积5400万亩,扩大和改善除涝面积19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0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578万人的饮水困难,大约半数省份已扭转有效灌溉面积持续下降局面。农村水利投入有所增加(如发展粮食的专项资金每年10亿元,多数省将一半以上用于水利,县区乡和群众自筹资金也大量增加,据十九省市区统计约10亿元),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工作有了进展,节水措施开始收效。这是80年代以来少有的现象。今年防汛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抓得很紧,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中下游行洪湖河洲滩清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入汛以来,长江、淮河多次较大洪峰,都安全行洪,清障的效果是明显的。

以上是对80年代以来水利发展的一点简略回顾,总的来说发展很不平衡,成绩是有的,但问题仍然不少,今后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二、展望

20世纪80年代水利发展经受了一个困难时期,经过努力,初步巩固稳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的成果,多数水利工程设施发挥了正常的作用,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当多的地方工程老化失修损毁的速度仍然大于更新改造的速度,不少地区灌溉面积减少、工程效益下降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现有工程的巩固改造和遗留问题的处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江河防洪标准和农田抗旱除涝能力仍然较低,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危机仍有加剧的趋势。这些问题在80年代后期仍将是要研究解决的主要对象。当前一些影响今后水利发展的新因素,值得今后认真加以考虑:

首先,自1984年农业大丰收以来,最近两三年间,就全国范围讲气候属于一般正常情况,但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虽有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因素的影响,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旱等自然灾害仍十分突出。如1985年水旱灾受灾面积分别达2.13亿亩和3.45亿亩,成灾面积分别达1.34亿亩和1.51亿亩;1986年水旱灾受灾面积分别达1.37亿亩和4.66亿亩,成灾面积分别达0.84亿亩和2.21亿亩;1987年农田受旱面积仍然很大。这几年水旱灾害受灾成灾面积之大,几乎超过了60年代以前几个大灾年的统计数字。水灾成灾面积中除小部分属于大江大河沿岸平原外,绝大部分属于中小河流洪水内涝和山洪为害;旱灾成灾面积主要分布于丘陵旱地旱作农业区,北方灌溉农业地区,如河北省,也因水源不足遭受程度不同的旱灾。这说明水利基础薄弱和生态环境恶化仍是农业不能稳定增产的重要因素。这几年农业生产没有大起大落,水利设施较好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地区的增产大大抵消了其他地区的减产,各省区都有许多典型调查统计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国家长期计划要求1990年和2000年粮食总产量要分别达到4.5亿t和5.0亿t,要达到这个指标,发展水利,进一步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

第二,在江河防洪问题上,有两个情况值得注意:一是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的作用。河道湖泊淤积加剧,河湖行洪洲滩人为设障(包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没有根本扭转,因此河道行洪能力的下降趋势将长期存在;二是根据近几年水灾实际发生情况的分析,大多数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的主要支流常遇洪涝灾害尚未很好解决,山洪为害日趋加重。因此今后不仅不能放松大江大河干流控制工程和堤防整修、河道治理工程的加强和完善,更需要把着眼点放到中小河流的治理,认真解决常遇洪水灾害。

第三,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布局需要不断调整,大中城市、工矿区和中小集镇迅速增加扩大,都需要一个稳定和安全的环境,洪水对城市和工矿区的威胁和灾害成为当前突出的问题。目前全国除了几个特大城市,在特大洪水时采取舍面保点的办法,市区防洪标准较高外,大部分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防洪标准都很低,特别是市区的排水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每遇较大暴雨,城市洪涝灾害十分严重,损失相当巨大。北方城市工矿区和集镇的发展受到供水水源不足的很大限制,特别是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缺水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当前城镇近郊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过量开采,进一步加深了水源危机,在没有得到新的水源以前,工农业用水矛盾将进一步发展。因此,围绕城市防洪排水、污水处理和供水水源的城市水利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建设任务。

第四,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处于既统一又矛盾的状态。社会经济活动如果从长远利益考虑,按科学态度办事,是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但如忽视长远利益,随心所欲的行事,生态环境将不断恶化。当前影响生态环境与水利发展有关的有三个因素:①水土流失,除错误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林草的砍伐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外,各类基本建设和矿产开采未采取相应水土保持措施,造成新的严重水土流失不容忽视,据典型调查,不少地区每年国家和群众花费了很大气力,开展水土保持所减少的水土流失量,远远抵消不了人为破坏增加的水土流失量,这必然使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山区一般土层很薄,一旦天然植被破坏,表土流失,将完全变成岩石裸露的废地,再恢复植被几乎不可能。这种现象在南方到处可见,值得特别重视。②由于水利建设缺乏全面规划,水资源地域分配发生重大变化,有些流域的下游地区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北方干旱地区这种情况还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源污染日益严重,不少城市郊区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恶化。水利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正确处理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和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日益突出的任务。

第五,已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巩固、改造和更新将是一项长期持久的中心任务。这是发掘现有工程潜力和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必需的工作。从当前国家经济实力看,已经存在的问题难于在短时期内集中解决,而工程老化又与日俱增。60年代以前修建的工程,到本世纪末一般已使用了三四十年,现在如不抓紧更新改造,将会出现一个水利效益大幅度下降和集中的更新改造时期。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继续加强和提高工程管理工作,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力争做到工程的正常养护维修不再欠账,这样才能逐步取得主动。从长远看,加速水利立法工作,建立中小型工程更新改造基金,将大中型骨干工程的大修改造项目纳入基建计划,应当制订办法尽早实行。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水利一定要发展,但方向、重点和办法都需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需要在改革中摸索前进。关键在于全社会对水利问题认识的加深、提高和合理增加资金、劳力的投入。根据“七五”计划的安排和最近农村水利会议的研究,80年代后期水利发展的重点是:

(1)加强江河治理,巩固现有防洪能力,适当提高重点河段的防洪标准。在继续整修的基础上,加速骨干工程的建设,并对危险水库加速处理。黄河中下游将完成故县水库、三门峡枢纽大修,开始修建小浪底枢纽;淮河将加速扩大中游排洪通道,复建沂沭泗水系“东调南下”工程,开始扩大淮河入海水道;长江中下游将按1980年防洪规划要求加高加固干流及湖区重点堤防圩垸;珠江将完成北江大堤,开始修建飞来峡水利枢纽。同时要加速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如武汉市堤防、上海市防洪墙、南宁市堤防等。

(2)为了缓解北方水源紧张问题,除与城建部门共同兴建引黄济青工程解决青岛供水外,加速进行引黄入淀工程和引黄入晋工程的可行性认证工作,并争取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尽早兴建。

(3)继续进行商品粮基地的水利建设。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三江平原等平原湖区的防洪、排水、灌溉工程,都江堰灌区的改造,黄河上中游高扬程提水灌溉工程等,都是“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一些老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如黄淮海平原、关中平原、宁蒙河套灌区、新疆各灌区的排涝、治碱和更新改造都将逐步进行。

(4)农村水利在去年和今年两次“农村水利工作座谈会”的推动下,将会有新的发展。近期以改造低产田、改造坡耕地、巩固并扩大灌溉面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等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水利工作。坚持实行劳动积累用工制度,通过各种支农渠道建立“水利发展基金”,继续落实并强化管理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区、乡水利管理组织,提高基层服务水平,积极完善水费改革和综合经营工作。

20世纪80年代的水利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经验和教训都是丰富的。从客观规律看,水利是全社会的基础设施,一定要发展,但困难很多,必须下大力气克服重重困难,才可能有所前进。 06QHyll72b7dTtP3D4sNNXm8dcRaAPpaAKza4PoDkmVuatQRS61gMLVeHXMLiE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