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关当前水利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和建议

我国水利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飞速的发展,当前主要江河已初步控制了常遇的水旱灾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有一定进展,为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水利发展正面临着新的矛盾和要求。

当前水利发展中有几个突出的问题值得注意:

(1)当前水利工程设施控制洪涝灾害和供水能力都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江河防洪中突出问题是:①大江大河沿岸经济发展中心地区,对特大洪水缺乏安全保证。②多数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的主要支流)尚不能抗御常遇洪水。③一般大中城市防洪排水设施不健全,安全标准较低。④山洪为害不断加重,在水灾成灾面积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在供水方面,北方人口密集的海河平原、山陕内蒙能源基地和沿海大中城市水源短缺已经成为需要长期解决的战略问题。当前工农业用水矛盾,水源短缺与水源污染和用水浪费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着开源、节流和保护三个方面如何协调发展的新课题。

(2)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巩固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已有工程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存在两种“欠账”,形成相当普遍而严重的老化、损毁和失修。第一种是修建过程中的“欠账”:80年代以前,大多数中小型工程和部分大型工程缺乏周详的勘测规划和设计,或迁就当时材料设备和施工条件而降低工程标准,或采取了一些并非安全可靠的工程布置和结构形式;不少工程施工质量很差,或采用代用材料(如土水泥、竹筋代钢筋等),形成大量隐患;很多地方当时不适当地提倡因陋就简、先通后畅,简易投产等建设方法,工程先天不足,配套不全,后天又未及时完善改造,这类工程,实际上都是半成品。第二种是管理运用过程中的“欠账”;长期以来管理工作薄弱,未能适应建设的需要,多数工程不能及时进行正常维修养护和必要的更新改造,自然和人为的小损小毁可以集聚为大破坏;本来质量欠佳的机电设备,缺乏正常养护维修,长期带病运行,缩短了使用寿命:50年代和解放前修建的工程设施不少已超龄使用,中间又未进行大修改造,工程和设备老化问题相当普遍。由于上述两种“欠账”,现有工程存在以下问题:①安全标准达不到规定要求,不少工程仍为病渠险库。②工程不能正常运行,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灌排工程尤为突出。③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加重了群众用水的负担,恶化了环境。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的基础设施,巩固改造是当务之急,又是复杂艰巨的重大规划设计课题。

(3)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无政府状态,加重了水旱灾害,加深了水利建设继续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域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形成无政府状态,使水旱灾害不断加重。突出问题是:①山地丘陵区林木过量采伐、坡地开荒、开矿修路、城镇建设等破坏自然植被,多未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不断加重,增加了河川径流的洪枯悬殊程度,加大河水含沙量,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积,使洪水来量更为集中,河道行洪能力下降,洪水威胁加剧。②行洪河道的洲滩不断开发利用,圈垦造田,种植阻水作物,不适当地修建码头仓库、修建阻水桥梁、堆放废渣垃圾,甚至修建工厂民房,造成严重的人为阻水障碍,河道行洪断面不断缩小,堤防险工增加,河势难以稳定,在相同的洪水来量下,水位日趋抬高,江河防洪能力日趋下降。③由于水土流失的加重,土地利用率的不断提高,耕地土壤水分的自然补给能力和蓄水调节功能减小,加上农田多茬高产种植对水分的需要增加,农田自然抗旱能力普遍下降,旱灾发生的机会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④天然湖泊、沼泽、洼地的面积继续缩小,不适当地隔断河湖的自然联系,河川通流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既加重了洪水威胁,又减少了旱季水源,对防洪、排涝和抗旱都不利。同时,有些河道上游修建水库拦蓄径流,或大量引水,大幅度地减少下游河道水量,甚至于长期断流,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果不能及时扭转这种对土地水域利用的无政府状态,新修水利工程设施的防洪抗旱作用将被这种人为增加水旱灾害的因素所抵消,甚至超过,这将是社会经济的巨大浪费。

(4)水资源的管理体制未能科学地建设起来,江河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难以实现。当代,除少数国家(如英国等)外,都是多“龙”治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尖锐矛盾,水资源难以合理充分利用,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在我国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现行体制,行业之间独立性强,横行联系十分薄弱,地区分割严重,综合协调和全面控制的能力很差,于是形成:①全面综合性的河流流域规划或地区综合规划难以形成,即使形成也缺乏约束能力,更难以贯彻实施。②实际执行的建设规划,大多出于一个部门,为了一种目标,往往对其他部门的利害关系有所忽视,防洪、城市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和环境保护之间都有很多突出的矛盾,有些工程建成后一个部门受益,而其他部门受害。③一项综合利用工程,由一个部门主办,非主办部门往往要求过高,条件过严,难以实现,或者主办部门为了节省资金,易于实现,而尽量压缩其他部门的要求,使工程达不到合理的综合效益。④在建设计划安排上,互不衔接,对有密切联系的几项工程,或一条河流上下级梯级工程,不能有机结合协调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一项综合利用程度很高或社会效益很大的工程,往往长期搁置不能修建;江河治理难以全面综合考虑,一些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而又涉及很多部门的江河治理工程,如河道治理,有关部门经常都不愿管,不能及时采取行动,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浪费。行洪河道不断人为设障,清障工作难以进展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也是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不完善的直接后果。

在当前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上述几个问题是比较现实和影响深远的,如果不能及早找到解决的途径,必将影响今后水利事业的巩固和健康发展。水利规划工作负有全面研究水利发展方向、战略部署和具体分析影响水利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任务,因此深入开展水利规划研究工作,对解决上述问题会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前水利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对今后水利规划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着重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水文要素的影响和水循环中的特殊规律,认真分析预测水情和水域的变化发展趋势。我国人口众多,适合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河川谷地、平原、湖泊地区,人口密度高,土地少,在经济大发展的阶段,与水争地的问题仍将继续存在;经济发展与水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矛盾短期内将难以有效控制;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工农业生产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提高,将不断打破现有的水量供需平衡和地区分配关系。这些不利因素和新的矛盾,都要求我们对未来水的质量变化、时空分布和河湖水域的变化趋势,做出长期的预测,以便采取措施。在水的循环规律中,应研究江河流域水文长周期性的变化和丰枯两极化发展的趋势。如北方地区连续枯水年的出现对工农业供水产生的影响、大江大河长周期的丰枯变化对防洪标准、防洪设施和河道管理的影响等;北方河流水系,地表径流量的逐渐减少和洪枯变化向两极化方向发展已是明显的趋势。这些问题对如何经济、安全、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都有很大影响,从长远发展考虑,需要深入研究,逐步摸清规律。

(2)要充分了解地区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从水的供需平衡出发,研究地区或流域合理的生产布局和生产结构。水利规划既要采取工程措施增加供水能力满足生活和生产的要求,又要研究提出非工程措施(如节约用水和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等)使生活生产的发展适应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和供水的限制。在当前还要根据工农业和城乡需水情况变化,研究调整供水结构和水源重新分配的合理途径,(包括因供水结构减少遭受损失的补偿措施)和节约用水的有效措施。

(3)认真研究解决现有工程设施的巩固改造问题,正确处理巩固、改造和发展关系。巩固现有工程,重点解决工程的安全可靠问题,使其发挥正常作用,减少养护维修的工作量。要按不同情况,合理确定安全标准,在设计标准下的工程状况要可靠,隐患要消除,薄弱环节要加强,要求工程状况全面处于良好状态;在校核情况下或超标准的情况下,应当采取非常措施,在保证主体工程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局部损坏,如果一律要求正规化高标准地解决工程安全问题,是既不现实也不合理的。改造现有工程,特别是农田灌溉排水工程,要根据水源供水能力、供水结构变化情况确定工程改造的规模,要从节水节能的要求出发,采取必要的改造技术措施,对渠道不便养护和行水安全缺乏保证的险工险段,要有计划地分期彻底改造。在工程改造中,要慎重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要充分保证改造工程的质量,充分考虑工程综合效益和综合经营的需要。今后要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灾防治和供水的要求,还必须修建大量新的水利工程,水利事业需要大发展,但发展必须立足于巩固现有工程的基础上,不应允许不经充分论证就废弃旧的工程,或者在现有工程未充分发挥效益的情况下修建新工程。必须从合理的投入产出、总体的经济效益全面综合考虑,做出合理的规划安排。在当前,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巩固改造现有工程设施方面是非常必要的。水利规划也必须把现有工程的巩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4)加强规划论证的经济分析和综合评价工作。水利事业面向全社会,服务各行业,同时,又受各行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一项水利工程建设是否可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是一项直接评价判断的标准。在今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情况下,经济分析和综合评价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大,将来逐步会成为水利规划设计的主体部分。同时还应看到,水利经济分析和综合评价还是整个水利科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分析计算方法都远未完善,因此水利经济分析和综合评价,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创新前进。这一工作的重点,首先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控制出发,全面分析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防治水灾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稳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加强经济发展信心等方面的作用,又如工农业供水对工农业生产布局、生产结构、生产规模等方面的制约作用,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等方面引起的变化等等,都需要进行分析,得出明确的答案。其次,要对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如像防洪工程不仅要研究计算多年平均减免水灾损失的效益,以便进行工程经济效益对比分析;而且要研究特大洪水可能造成的一次性巨大直接经济损失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以便考虑国家在短时期内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承受能力,这对确定防洪标准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供水等兴利工程,不仅要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而且要研究供水成本,提出水价标准和工程投资回收的途径,并以此制定工程管理的相应政策。第三,要对水利工程的不利影响即负效益做出具体分析,并提出损失补偿的措施安排,这是过去规划设计中比较薄弱的部分,今后应当逐步加强。

(5)水利规划工作必须与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水利法规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自然特点和社会影响,统一规划、统一法规、统一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江河众多、各地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别,各行业、各地区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要求严格的统一是做不到的,但如果像当前这种非常分散的情况,矛盾必将继续增多,进一步发展困难重重,浪费极大。因此必须努力探索一种在宏观方面能真正有效控制,而在具体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又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个产业部门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在今后经济管理体制中,可以考虑在涉及到全国利害关系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总体规划,有关水法规的制订和重大项目的论证决策机构与各行业分离开来,不掌握具体工程的建设、投资、经营管理,不与实际经济收益相联系,成为一个单纯的研究决策机构。它所做出的规划、法规和决策具有严格的约束作用,涉及到有关部门和地方只是执行部门。在符合宏观决策和不涉及相邻地区利害关系的治理开发工作,完全可以由各部门各地方分级负责去做。当然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但需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解决。水利法规是水利发展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水利规划和水利工程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水利规划工作既要依据水利法规去开展工作,同时又是修正补充水利法规的重要途径。因此水利法规工作应当为水利法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原则指导下,不断向新的领域并采用新的办法深入发展。水利规划工作,也必须打破行业的旧框框,吸收新的科学技术观念,逐步建立起水利规划的新学科,为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带头突击作用。 Dv5UbIE4Ag+PuVF644l0DpHbg4PhfLM/FUh3mcd99PsaejUnGuaEQTyBqZIGXw8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