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当前水利发展问题的一点认识

水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是人类生活不可短缺的必需品,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取代的原料或中介物质;洪涝暴潮泛滥,土壤水分失调和水源污染又是破坏生态环境、妨害社会安全和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灾害。人与水的关系是决定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以控制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为目标的水利建设事业,就成为自有人类文明社会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谁在某一时期忽视了这个问题,就必然受到惩罚,使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

最近,谢家泽教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与水关系的特征,将水利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社会——人适应水;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人适应水为主,水适应人为辅;近代社会(以工业生产为主)——水适应人为主,人适应水为辅;现代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水适应人与人适应水密切结合。这是研究水利发展的一个卓越见解,为水利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从这一新观点出发,分析不同时期水利发展的经验教训,寻求其特殊规律,找出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对以后的水利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原始社会,以狩猎畜牧为主,人逐水草为生,避水害而居,人的存在适应水的存在,人对水的自然状态没有能力加以明显的改变,水对人的危害,纯属自然性质。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人类主要选择那些靠近水源而又不经常被洪水淹没,同时气候基本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地域活动,但是气候和水文的变异,水的自然状态不能完全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除了易地而居以外,在社会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修建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增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以提高生活和生产的稳定程度。当然这种能力是有限的,避害趋利,适应水的自然规律仍是主要的。但是,在一些人类文明发展的稳定时期和集中地区,也曾兴建了规模巨大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航运交通和城市供水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印度和我国的东部地区都是如此;同时,由于对水利、水害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也造成一些人为的水害,如开拓耕地时与水争地、防洪排水中的以邻为壑、土地的盐碱化,局部地区水源减少或断绝,当然这比起近代水源危机和水源污染要轻微得多;水利纠纷和矛盾不仅屡见不鲜而且可能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对人与水的关系提出了除必须考虑自然因素外,还要考虑社会因素,兴修水利不仅要考虑防治自然灾害,而且要防治人为灾害,既要修好工程,又要管好用好工程。这种历史的经验,往往容易被忽略,从而付出巨大代价。

近代和现代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也逐步向集约化、工厂化发展,水的自然分布状态远远不能适应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工程建设,对洪水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重新分配,以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但水的分布和变化仍为自然的巨大威力所控制,要水完全适应人的需要,虽然付出极大的代价,在许多情况下也是难以实现的,如特大洪水和特大干旱的处理,远距离、高扬程的调水等,从社会经济综合条件考虑,往往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人适应水也是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必须采取的行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水适应人的程度,会逐步提高,但从整体上说人不去适应水是永远做不到的。近代和现代社会人与水的关系的主要特征大概是:

(1)水灾逐步得到控制,同一地区发生水灾的机会逐步减少;但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的结果在部分地区也增加了发生水灾的新因素,如人与水争地、废物垃圾侵占水域、地表植被破坏改变径流产生条件等;同时,一旦遭遇水灾,则损失成倍增长,而且由于常遇洪水得到控制,社会对水灾危害的观念淡薄,适应水灾的能力逐渐减弱。

(2)水资源受到人工的调蓄和控制,修建水利工程不断提高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效益,水的社会经济价值越来越高,水从非商品性资源逐步向商品性资源过渡,水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

(3)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有些地区通过水利建设,形成了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新的优良生态环境,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北干旱地区技术完善管理较好的灌区等;有些地区,由于改变了水的原来分布状态,使大面积土壤水分状况改变或水域发生变化,恶化了生态环境,如塔里木河下游和某些滨海地区,影响了生产发展。这种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向人们提出兴修水利必须从全局、历史和综合的观点来评价得失,力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4)水源短缺的范围和水源污染的程度,随着工业化的程度,日益扩大和严重。水源污染不仅破坏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恶化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人们对防治水源污染,虽然不断提高认识并采取措施,但防治将长期落后于污染增加的速度,如不能尽快扭转这个发展趋势,将会使水利发展走上绝路。

(5)由于多目标综合性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越来越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深远影响,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在水资源的分配管理中矛盾日益增多,直接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冲突日益尖锐,因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全面综合研究和统一规划管理成为当代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水利建设中的法规政策、规划原则方法和管理运用的准则等“软件”开发成为重要课题。在不同地区对上述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今后水利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将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水资源总量有限,时空分布不均不稳,人口和可供生产的优质土地与水资源的分布不相适应,水旱灾害频繁严重而且交替出现。因此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灾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密切相关的,水利事业在古代和当代都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发挥重要作用。建国30多年来,持续不断地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水利部门以江河治理和农田排灌为中心,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地区基本控制了常遇水旱灾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有了一定基础,在保障农业长期持续稳定增产和城市工业正常发展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效益是巨大的,同时有很多遗留问题需要作出艰巨的努力进行处理。

这30多年中,有相当长的时期,过去强调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叫江河完全听从人的指挥调度,认为只要不断地大量修建工程设施,按主观设想的方式调度运用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水旱灾害。实践证明这是做不到的。上述这种思想是把当代极为复杂的人与水的关系简单化了,而且过高估计了人的能力,忽视了人在相当程度上必须适应水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人们往往只看到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必然对兴修水利提出更多的要求,社会的技术经济能力的增长给兴修水利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但是却忽略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给兴修水利带来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如人口、土地、生态环境、经济观念等的变化都可能产生限制水利发展的不利条件。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巩固改造和管理运用中的难题,是和过去这种思想认识(不限于少数领导人,而且具有相当普遍的社会性)有一定的关系;最近几年,对这些问题,逐步有所认识,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今后理顺水利事业内部关系,处理遗留问题,适应发展要求,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鉴于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当前的形势,今后水利发展似应注意以下原则:

(1)水利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适应不仅要求水利建设必须满足各部门对水的需要,而且也要要求工农业布局和结构来适应水资源的特殊分布规律和开发条件。

(2)水利发展应当要求几种平衡,即水资源本身的供需平衡;技术经济的社会综合平衡(要从全社会的角度研究总的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平衡。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防止大面积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重大意义。

(3)水利发展要继续贯彻除害兴利并重的原则,力争每项工程和措施达到多目标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必须密切结合,取得最大的社会综合效益,防止顾此失彼。

(4)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发展经济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很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水利发展方向、主要服务对象和建设重点也应该不同,要把水利发展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全面安排密切结合起来,打破行业地区的局限性,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紧迫需要、薄弱环节和现实条件,确定水利发展方向和选定建设项目。

(5)发展水利必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有些地区和有些任务应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如行洪区的改造和管理、节约用水等都应充分研究非工程措施。

(6)要妥善处理水利工程设施的巩固、改造和新建的关系。必须在巩固已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更新改造和安排重点建设。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如果达不到应有的巩固,也就失去了水利为工农业生产翻两番服务和自身发展的基础。

(7)要从现代的技术经济观点出发,把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加强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成本核算,要逐步实行水资源按成本有偿使用,要尽快制定和健全法规政策。

如果上述原则逐步见诸实现,水利发展不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加而努力在质量方面下功夫,注意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水利事业中某些恶性循环的现象方有可能扭转,水利工程设施才会长期有效地发挥真正效益,减少副作用。

(二)

根据党中央关于“七·五”计划建议的要求和有关部门本世纪内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设想,水利事业必须在巩固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发展,才能适应需要。初步展望,在本世纪内,水利发展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治理主要江河,改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洪标准

当前主要江河防洪能力都较低,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特大洪水,除了舍面保点、保线外,都没有妥善的对策。必须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密切结合的对策,提高防洪能力,减少洪水淹没损失。力争主要江河对常遇洪水(10~20年一遇的洪水)能更有效地控制,重要河段和大、中城市能防御本世纪内曾经发生过的特大洪水。基本措施对策应该是:除继续兴修少数控制水库枢纽和整治河道堤防以提高江河蓄泄能力外,要立足于长远积极使用改善行洪、分洪区的安全和生产设施,调整这些地区的生产结构,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全面加强非工程措施,使这些地区真正发挥防洪和生产的双重作用。那种要求修建大量常规工程,取消或缩小这些行洪、分洪区和大幅度提高江河防洪标准的设想是不现实的。

近期江河治理的重点仍是七大江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地区,要对那些洪水失控可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和打乱国家经济发展部署的地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黄河,在加速中游水土保持的同时,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游河道(包括河口段)的整治和堤防加高加固,力争下游河道长期安全行洪,争取尽快建成小浪底水利枢纽,提高下游防洪标准,保障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和沿河大中城市的安全。长江,要继续加固加高重点堤防,完善分洪蓄洪区的工程设施和管理调度办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水电、航运开发,力争尽快建成三峡水利枢纽,保证荆江大堤在特大洪水时不自然溃决;三大湖区(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的治理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需要积极安排解决。淮河,要以整治上中游干支流河道(包括堤防、行洪分洪区)和扩大沂沭泗下游及洪泽湖排洪出路为重点,进行整治。海河,要以永定河为重点,改建官厅水库,整修下游入海河道,确保京津主要市区的防洪安全。珠江,重点提高北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的防洪能力,争取修建飞来峡水利枢纽,并结合水电、航运开发修建西江干支流水库,保证广州市的防洪安全,并提高南宁等大中城市的防洪标准。东北地区首先要扩大辽河(包括浑河太子河)下游的行洪能力,全面整治河口三角洲,修建观音阁等水库枢纽,使辽宁南部地区的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东南沿海的中小河流应结合水电、航运的发展,逐步控制滨海平原的洪水。山地丘陵区的山洪和沿海台风暴潮的危害十分突出,必须积极进行防治。在防洪问题中,一个普遍性的难题是清除行洪河道的障碍和保护河道的行洪能力,如果不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必然会受到洪水的无情惩罚。

2.逐步解决北方水源缺乏地区的城市工业供水

逐步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近期黄淮海平原、辽宁南部、山西能源基地、山东半岛以及部分沿海城市,当地水资源缺乏,而且已经开发利用的程度又很高。当前,遇到水情正常年份或偏丰年份,尚可维持工农业正常生产,遇到偏枯年份,城市工业供水即十分紧张,经常牺牲农田灌溉增加城市供水,即使如此,工业生产仍然受到很大损失,人民生活得不到正常供水。解决这些地区城市工业供水是这些地区工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解决缺水地区城市工业供水的基本对策仍应是开源节流并重,首先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厉行节约用水,还要调整工农业的布局和产业结构,适当限制耗水多的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水源工程建设。根据许多水利部门多年来进行的可行性研究,除了积极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外,需要重点兴建并投入使用的跨流域引水工程主要有:①黄河下游引黄工程,充分利用黄河下游非灌溉期的基流补充京、津、河北和山东半岛部分大、中城市的用水。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长江水过黄河到天津、北京,使京、津和沿线大中城市的供水得到较高的保证,同时为京杭大运河提供通航水源。③以分散方式和较小规模引黄入晋,补充山西能源基地的供水。④逐步兴建引松济辽工程,补充辽南地区的水源不足。此外,浙闽沿海局部地区也需进行较短距离的跨流域引水,才能保证城市工业的发展。跨流域引水是一个涉及面广、投资巨大的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前期工作,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因素考虑,跨流域引水是必不可少的,早作决策,则可能减少巨大的社会损失。

3.巩固、改造已有农田灌溉和排水工程,适当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排水能力,同时积极改善农村和牧区的供水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农田灌溉和排水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关部门分析研究,2000年,全国人口将达12.5亿人,粮食产量最低限度须超过1万亿斤,今后耕地面积扩大的潜力很小,而建设占地和自然毁损将不断增加,估计耕地面积将明显减少,因此稳定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仍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而适当扩大灌溉面积是关键措施之一,各地水利部门分析,到本世纪末农业生产要达到设想指标,灌溉面积最低限度应达到8亿亩。

按照我国水资源分布和供需预测分析,各地区灌溉发展的重点和方式应有所不同:西北内陆地区和黄河上中游高原台地,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满足城市工业供水和不使地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前提下,以水定地,控制扩大灌溉面积。当前的迫切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节约用水和防治土地盐碱化;黄、淮河平原及辽南地区,要研究在水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进现行灌溉技术,提高水的经济使用方式,决不能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南方多水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东部,要继续提高水稻和经济作物(包括蔬菜)的灌溉水源保证率,适当扩大水田面积。各地区都应研究非灌溉农田的合理耕作制度和保墒措施。农田排水重点仍是提高东部平原地区的排涝标准和防治北方灌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当前我国尚有五六千万人口的地区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困难,大约有七千万人口的地区水质不良,特别是高含氟水分布很广,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这是近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优先予以安排。

4.综合利用水资源,为发展能源交通和农村多种经营服务

我国水能蕴藏量和内河航运的发展潜力都很大,大力开发水电、发展水运是国家长期重点建设的主要内容,水利、电力、交通部门需要密切合作积极发展,同时要积极解决闸坝碍航问题。农村水产养殖事业是改善人民食品结构的重要环节,水利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水库、塘堰水面发展养殖事业。

5.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党中央在“七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把改善生活环境作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当前不少地区水土流失还在继续加重,特别是最近几年有些地区开矿、修路、开荒,大规模地破坏地表植被、遍地堆积废渣,没有及时采取水土保持的措施,加重了水土流失;有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已经超过了合理允许的程度,生态环境恶化;大中城市周围和珠江三角洲、太湖流域的中小城镇大量污水不经处理即排入河网或地下,造成水源严重污染,如果不能迅速扭转这种发展趋势,北方将迅速加剧水源危机,南方平原地区也将无可用之水;此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的发展趋势也值得十分注意。上述情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重视或采取措施的决心不大,将来会付出极大代价,进行逼不得已的补偿。水利发展必须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开矿、修路、开荒必须同时做好水土保持;在干旱地区要有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上下游统筹兼顾,防止上游过分用水而造成下游生态恶化,如塔里木河下游和河西走廊各河下游都须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要逐步解决滨海地带淡水不足而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水利措施与农林牧业的发展密切结合,建立各种类型的防护林带,防止土地沙化;结合河口治理、河道整治、海涂开发利用,保护河滩海滩和岸线。当然最迫切的任务还是配合城乡建设,认真积极地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水利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任务十分艰巨复杂,有许多涉及全局性的问题需要进行广泛的综合研究,从宏观方面作出正确决策,避免出现重复性的错误。我们中国水利学会聚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建议组织起来,打破专业和行业界限,全面深入研究我国防治水灾、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战略部署和对策,对四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LxOV73iR/+hUAzmWw/5B/z4w3DbDSz9xxGUY6W6oV/TVqeacn1vs+to1w321Lw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