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耕作制度为何包含在农业生产中?现在的耕作制度与过去相比有何发展和创新?耕作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有何推动作用?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从农业生产实质和农业生产的特点说起,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所谓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农田持续高效生产所采用的全部农业技术措施体系。它主要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等环节。就一个地区现行的耕作制度来说,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合理的,或部分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够合理的。各地的耕作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合理的,但客观形势变了,如不随之加以改革,也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农业生产中所谓改革耕作制度,就是在新形势下改革旧耕作制度的不合理部分,使它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其最大效益潜力。形势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改革耕作制度的任务将是长期的和不会停止的。当然,这不意味着某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既定的耕作制度可以年年变化,而是在若干年内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只有这样,才能积极而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

任何社会,人类要生存必须要有生活资料。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获得人类生活需要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各种植物性食品,肉类、蛋类、乳品等动物性食品以及棉、麻、蚕丝、毛、皮等轻工业和其他生产部门所需要的原料,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燃料,等等。由于农业生产过程能够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粮食、其他食品以及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其他生活资料,因此农业不仅是社会基本生产的重要部门之一,而且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农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农业生产指农(种植业)、林、牧、副、渔各业;狭义农业生产指作物种植业。

表面上看起来,农业生产所获得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它们都具有由有机物质组成的共同特点。有机物质是一种含有能量的物质,在其分解过程中可以释放出一定数量的能量,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经过燃烧或人类食用都要释放出能量。燃烧碳水化合物可以释放热量,燃烧脂肪可以释放热量,燃烧蛋白质可以放出热量。人们之所以需要粮食和各种食品,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能够维持生命和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的能量。不能用作食品的农产品虽然不能直接向人类提供可供消耗的能量,但衣着原料、建筑材料可以保护、调整人体的能量状况,减少能量的无谓消耗。燃料和其他工业原料可提供取暖或间接提供人类所需要的能源等。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归根到底是由绿色植物所提供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吸收转化为化学能储积在农产品中。

地球上全部生命所依赖的能源,均来自太阳辐射能,而太阳能只有依靠绿色植物进行有机物质的生产过程,才能进入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取土壤中的水分、氮、磷、钾等各种元素,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转化太阳能为化学潜能,储积在植物有机物质中,其他生物再直接利用,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动能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以绿色植物为机器,将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生产事业。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地球上生物界能源的初级生产。

将上述过程以化学公式流程图形式表示:

6CO 2 +6H 2 O→(CH 2 O) 6 +6O 2

即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在同化12g无机碳的同时,能够转化和固定112 kcal的能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质中。

恩格斯在1882年给马克思的信中就已指出:“植物是变换了形式的太阳能的巨大吸收体和储藏体,这是早已尽人皆知的。”他还指出:“在畜牧业生产中,一般来说,植物积蓄的能只是转移给动物,这里所以谈得上积蓄能,那只是因为要是没有畜牧业,饲料植物就会无用地枯萎掉,而在畜牧业中则被利用了。”把太阳的辐射能转变为绿色植物有机形态的潜能,这一农业生产的基本任务,为其他任何生产部门所不能代替。人类栽培的水稻、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吸收了太阳光能,转化储存在所形成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中。

人类在食品方面、工业方面和日常生活方面所需能量的96%都是从过去(煤、石油、天然气、泥炭)或现在的植物光合活动的产物得来的,这些能量都是太阳辐射能的变态。

植物的生活过程,对于补充空气中的氧的含量,净化环境和水源,调节空气湿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业生产也是维护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农业生产是以环境资源为原料,以生物有机体为机器(同时也是产品),利用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从环境中转化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各种产品。如粮、油、糖、果、蔬菜,以及肉、乳、蛋等,是供给人类生命活动能量和营养的主要食品;棉、麻、蚕丝、毛、皮可制成衣服等,是保护身体,减少能量消耗的主要原料;建筑木材和所需的各种燃料(煤炭、石油)都储存着巨大热能。畜牧业只能利用植物有机质中的能量,而不能直接吸收转化太阳能。所以农业生产的这一基本任务,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为其他任何生产部门所代替。我们研究耕作制度,要从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太阳能这一基本点出发。

太阳能是非常巨大的初级能源。虽然照到地球上的光能还不到它发射总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是,这已超过了目前人类所使用总能量的几十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每平方厘米土地面积所接受的太阳能约为100~150kcal,在西藏、青海最高可达150~220kcal,相当于三五百斤标准煤的燃烧热。可惜其中绝大部分都转化为热能而散失掉了;只有被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利用的部分,才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蓄积在为其合成的有机质中。

绿色植物是日光能和地面上一切生命过程联结起来的一个奇妙的环节。它将日光能转化在体质中,并通过食物关系,将这种能量伴随着载能物质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界,支持了人类的生存。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日光能这个“原料”供给光和热以外,还要有空气(包括氧和二氧化碳)、水分和矿物质养分的供应,也就是说,绿色植物为了生活和进行光合作用,必须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这些条件都是由环境资源提供的。所以,农业生产就是在人的干预下利用环境资源首先通过绿色植物,而后通过食草动物进行有计划的能量转移并在农畜产品中储存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社会劳动(投入能量)促使绿色植物在环境资源条件下转化更多的太阳能,合成更多的植物性有机质,而后再由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部分转化为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供人类衣食之用。归根到底,农业生产是通过能量转移与物质循环供给人类物质和能量。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由于农业生产赖以转化为潜能的唯一机器就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既是农业生产的机器,也是农业生产的产品。所以,农作物生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严格地域性

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地球上光、热、水资源的分布,不仅在时间上有明显的节律性,而且在空间上、地区上有显著差别。加之起伏的地形(高原,坡地和平川之间)对降水的重新分配,使得在相同的气候带,也常常出现具有不同气候地理特点的自然区域。

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的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耕作制度是对环境-作物统一体的管理体系。例如在一些地区,需要采用抗旱耕法,种植抗旱作物;而在另一些地方,则需要开沟排水,种植耐湿作物。在水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发展多熟制,而在高寒地区,则要防御低温冷害的侵袭。所以,农业技术,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对环境利用和管理的体系。在甲地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环境不同的乙地,可能引起相反的结果。然而,也不能用乙地的失败去否定甲地的成功,这只是说明了必须因地制宜地用辩证的观点去学习外地经验。忽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用“一刀切”的办法推广一项技术或否定一项技术,都是要失败的。

(二)强烈的季节性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运行,地球上光热水的供应呈现季节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土壤肥力因素也出现周期性变化。自然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巧妙地随着环境的节律变化,发展出不同的季相,反映出生命过程在时间上与环境变化顺序的一致性。人工培育的作物品种,受其遗传、生理和生命周期等特性的制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直到完成全部生命过程对环境有一系列的要求。一个环节失利,将危及全部生命过程,因此,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顺天时,量地利,瞻前顾后,从各方面发挥人们利用农时的主动性。

在水热条件很不稳定的地区,适于作物需要的环境条件,有时是稍纵即逝的。如北方的春旱,常常由于水分不足,而使播下的种子迟迟不能萌发和生长,使大量的光热资源由于没有水资源的配合,不能为作物有效利用。在一熟地区,常因此而不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招致贪青晚熟。违误农时,所失去的是与作物生长发育相协调的一年一度出现的生态条件。在一年多熟的情况下,作物的季相发展是由农事活动安排的。因此,对各季作物的耕、种、管、收等农活的季节要求更为严格。要获得季季丰收,全年增产,必须春争日,夏争时。掌握了利用农时的主动权才能夺得农业生产的主动权。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利用农时主动权的根本出路。

(三)连续性

人类对农产品的需要是连续不断的。农产品本身,如谷物或块根,也是一个生命体,在储藏的过程中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农产品在一般条件下,不宜长期保存。无论从农作物对环境的转化效率方面或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方面来考虑,农业生产都不是进行一次而一劳永逸的。

由于农业生产要连续进行,在上一个生产周期和下一个生产周期之间,就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当年的作物布局就要考虑到上一年的布局基础和下一年的作物安排,这种连续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的体系,就是轮作制。旱地常有麦收隔年墒的说法,就是通过土壤耕作制来调节耕层储水年度间和季节间的平衡,使前一年伏秋降雨变为次年春墒的一种连续生产过程,同样,肥料的准备和施用,也是农产品携出营养元素的回收和补偿。这一切说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是将原有自身节律的自然资源纳入农业生产秩序。为了下一个生产周期做好准备,也为了稳定自然资源的秩序,有需要进行人为的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就是实现农作物稳产和持续生产的这种管理体系。

(四)开放性

由图1-1可见,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可以认为是闭合的。

但是,农业生产是以人类为中心,在一定气候、农田环境中,以作物、家畜为主体,包括林业、草原,也包括病、虫、杂草、微生物所构成生物群体之间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ecosystems)中,人既是自然界的主宰,同时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人类经济活动强烈地干预着农业生态系统:使用高产的作物和家畜品种,提高了它们对环境的利用效率,但它们的抗逆性也往往降低了;人类从农业生态系统中获得粮食、纤维、脂肪等农畜产品,并远销外地,从而将一部分能量和物质脱离农业生态系统;在此同时,也投入化肥、农药,使用化石燃料开动机器,将农业生态系统以外的能量和物质引入。所以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人为影响,它是一个输入和输出量较大的非闭合系统。输入量、输出量之间能否经常保持平衡,其结果首先反映到土壤肥力的变化,而人们可以直观到的是作物产量的变化。所以,必须特别重视耕作制度对于提高土壤肥力问题。

图1-1 生态系统构成示意图(耕作学,1988)

根据上述农业生产的特点,需要有一个针对当地地域性,能够主动掌握季节性,而且重视生产连续性,时刻保持农业生态平衡,达到季季丰收,年年丰收的管理体系。耕作制度就是这样一个管理体系。

三、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它与多个产业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需要清晰地认识农业各生产结构的关系。

(一)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许多稳产高产的经验证明,搞好农业,要把植物、动物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要把植物生产与畜牧生产结合起来,把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全面持续增产。如果把整个农业生产比作一个工厂,那么,植物生产、畜牧生产和土地的培肥管理,就是农业生产的三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车间”。这是苏联B.P.威廉斯所倡导的农业“三个车间学说”。

B.P.威廉斯在分析农业生产的实质时,曾深刻地指出,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农业生产的两大任务。人们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把日光能转化为储藏在食物中的化学潜能,通过饲养牲畜把植物产品中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部分转化为供人食用的肉、奶、蛋及其他畜产品;最后,还要借助于微生物的作用,通过土壤的培肥管理,把动植物的粪便、残茬等废弃物归还土壤,使这些有机物质最后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无机形态。只有通过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地培肥管理这样三个车间的协同工作,农业生产才有可能正常地持续地进行下去,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农畜产品。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发展,进一步阐明了农业生产中三个车间的关系。三者之中不管缺少哪一个或忽视哪一个,都会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受到阻碍,一个高效率的、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也就无从谈起。

1.植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车间”

植物生产,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第一次生产,它是环境的能量和物质进入生态循环的源头,它的产量,决定了其他车间的规模。这个车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农作物生产。农作物生产主要指大田生产,它是第一“车间”的主体部分,是人类的食物、纤维等生产的主要部门。作物生产的技术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环境资源,合理地选用作物及其品种,科学地设计作物布局、轮作制及其群体结构,确定合理的土壤耕作制、施肥制和灌溉制,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条件,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果,以便生产更多的农产品。

(2)森林培育。在不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上,营造人工林可以扩大绿色植物转化太阳能和其他环境因素,同时又能达到成云致雨,防止风蚀,减轻水蚀,提高气温及降低土壤水分蒸发的目的。

(3)草地经营。在雨量少,气候干燥或土层薄、坡度大的气候土壤环境中,保护原有草原植被或人工草地也可扩大绿色植物转化太阳能,并可覆盖地面,固着土壤,改善农作物生产环境。但是注意在这种环境中,偶尔出现的湿润气候年份,往往引诱人们对草地和林地进行盲目开垦,这常常会导致土地的永久性破坏。

上述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植被结构。它们不但是将环境资源的潜在生产能力转化为农业产品的第一个机能部分,也是影响气候状况的下垫面,控制水土迁移的生物因素。在安排农业用地的时候,因地制宜地对农田、林木果树、草地和饲料基地三方面合理规划,综合发展,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要求。

2.畜牧业是农业生产的第二“车间”

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极重要环节,是农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

畜牧业,在本质上是农业的加工生产。农作物产品中,大部分副产品不能为人类直接利用。通过畜牧业“车间”可以把人不能直接利用的农副产品加工为畜产品和肥料。家畜一般将采食量中的16%~29%的营养物转化为体质,将33%的能量在生命活动中消耗,49%~31%的能量随粪尿排出,为人们提供畜产品,为农业提供动力和肥料。

纤维素在植物总能量中占主要部分,而人和食肉动物都无法消化植物的纤维素,反刍动物则具有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并从中得到大部分能量。除了纤维素之外,如榨油业的副产品豆饼、棉籽饼、花生饼以及制糖业的副产品,都是许多动物的好饲料。

在由植物转化日光能为化学潜能时,总能量中的大约20%可直接为人类所利用。动物将植物产品转化为人的食物的效能在2%~18%之间。但是这种不高的转化效能,不是一种损失,而是一种收获。动物饲养在农业中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们将很少有用或无用的农副产品,再一次转化成为人类有营养的食物。

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些不宜农耕的土地,如低湿地、坡地及不宜开垦的干草原等,可以用作牧场,通过畜群把荒原的自然生产力转化为畜产品,通过施用厩肥把草原土壤的肥力转移到农田中来。由此可见,牧业是作物向土壤转移能量和物质的中间环节。一个生产单位缺少牧业或只有与农业不成比例的牧业,会导致土壤转移物质的通路不畅;有牧业的生产单位无论农牧业相互促进、农牧业相互矛盾亦或是农牧业无关,都取决于农牧之间结构和规模的关系。

3.土地的培肥管理是农业生产的第三“车间”

这个车间的“机器”是土壤微生物。一克肥沃的土壤,可有数万个原生动物和藻类细胞,100万个以上的真菌,1000万个以上的细菌。这些微小的有机体生活在其食物源中,特别是死组织的上面或里面。这些还原者能把有机物质中的能量分解为无机养分释放到环境中去。第三“车间”的功能是把厩肥、残茬及可作肥源的农副产品回收到土壤中去。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这些物质分解为作物可吸收的形态,并通过其他途径扩大营养物质循环规模,使土壤恢复营养元素的必要储量,调节土壤肥力的化学条件,通过土壤耕作创造良好的土壤水热状况,促使有益微生物的发展,使潜在肥力有效化。

上述三个“车间”,是合理农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态结构。在实践中,由于经济地理条件的差别,某些地区也由于燃料或粮食的压力往往把饲料、肥料的流通量挤到一个十分狭小的通道中,也就是说,只有少量的营养元素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周转循环,这是非常不合理,不太十分科学的。一个单位如重视用养结合,其可循环物质量不断增加,则产量和地力将不断提高。反之,农业生态系统的简单生产也会不断被削弱,导致降低。

只有在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保持高效率的能量转移和养分循环,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农业生产体系。

因此,必须在农林牧结合的基础上,统筹粮食、饲料、肥料、燃料的安排,建立起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又不断更新环境的,使作物稳产、高产、优质和低耗的科学耕作制度。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稳定性

从农业生产系统的阐述中,可见农业生产的实质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各类生物种群有机组合以及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以便打通能量流和物质流在其中转移、循环的途径,提高生物种群总体生产力。调整生物种群的组合———农林牧渔业的安排,也就是调整能量、物质的转移,循环途径,将更多的能量物质转移到作物生产的轨道上来。生产实践表明,作物的稳产和高产必须是整个农业生产结构的各个生物群之间物质能量实现了供求平衡。反之,如农业生产结构趋于单一,有农少牧,有农缺林,或作物种类单一,或畜群比较单一,都会使生物种群对农业资源的适应性减弱,转化资源的效率降低,从而迫使能量流物质流的转移集中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而且一旦受到自然的或人为的损害,能量流或物质流就有被切断而造成连锁减产的可能。图1-2所示为由食物或营养连接三级生物种群的几个食物链模型。

图1-2 由食物或营养连接三级生物种群的几个食物链模型(K.E.F.Watt,1968,略作增补)

在三级模型的食物链中,左边四个模型,有一个种群是单一的,当其受到损害时,食物链被断开,使下一级生物不能持续生产或减产。右边三个模型,每一营养级是多个种群,当其中一个种群受到损害时,会由相似生态地位的其他种群加以弥补。因此,农业生产结构比较稳定。我国历史上农业生产结构的传统是较单一的。畜牧业历来都作为家庭副业生产,与作物生产不成比例。畜牧业的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5%~10%,形成大种植业、小畜牧业的格局。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的副产品———肥料少,因此,经由土壤向作物转移的物质也较少。东北西部半干旱草原以牧业为主地区,畜牧业与种植业又几乎是各自成为单独的体系,能量和物质相互转化较少。以种植业为主的东北中部农区,几乎没有林业产值。所以,就多年东北农业生产结构来说,近于跛足农业,以致形成了农田肥力下降、作物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局面,也影响到后续的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副业、加工业和商品输出。

四、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影响

科学的耕作制度在农业技术上和农业经济上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合理的耕作制度是一套综合性的维持农田持续高效生产及其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涉及面很广,影响也比较深远。它不仅涉及农作物种植业本身的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各业的发展问题。

(一)科学的耕作制度促进综合发展

从图1-3中可看出,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能够通过种植业促进畜牧业、渔业、副业、加工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这些第二、第三产业和部门发展起来之后,又反馈于种植业的发展。

图1-3 耕作制度在农业中地位示意图

(1)农牧、农渔之间是饲(饵)料与肥料的供求关系,也是能量和物质转移的关系。通常所谓“粮多、猪多;猪多、肥多;肥多、粮多”正是这种关系一个侧面的反映。农牧渔之间必须在结构、规模上相互适应与协调,才能促进这种关系的发展。

(2)农副、农与加工业之间是提供原料的关系。农业必须与副业、加工业协调,保证原料的供应。

(3)耕作制度机械化,将大大提高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可以转移更多的劳动力、畜力支援第二、第三产业,保证其顺利发展。

(4)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之后,产值提高、收益增长。所有这些,耕作制度都在其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正因如此,耕作制度除正常以农田类别、熟制、轮作冠名之外,也还有称之为农林牧结合的耕作制度,以与单一经营耕作制度区别。此外,还有机械化耕作制度与畜力、人力耕作制度的区别。

(二)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各项作业计划的组织基础

科学耕作制度,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种植结构与布局。这就涉及如何处理好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养地作物等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反映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否搞好的问题。搞好了,既有利于完成国家生产任务,又能不断增加收入,满足农民个人多方面生活上的需要。有了合理的作物布局,如果不把它进一步落实到生产单位的地块上还是不行的,要扎扎实实落实到地块上,又要合理地组织耕地,根据不同的地势、地形、土质、水源等条件,有计划地合理部署轮作区,实行科学的轮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处理好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各得其所、相互促进,才有利于全面实现优质高效生产,才有利于把土地用养结合起来。科学的轮作制度能否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还需要依靠相应的土壤耕作制、施肥制等土壤管理措施,从技术上、物质上加以保证。

由此看来,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安排各项作业计划和劳动组织的基础。只有把科学的耕作制度安排好,其他如施肥计划、灌水计划、农机作业计划、劳力安排计划等才好制定,才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作物争地、争水、争肥、争季节、争劳力等矛盾;否则,生产秩序混乱,从而使劳力紧张,生产处于被动局面。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科学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的重要意义会越来越显示出来。如结合农业资源调查,实行区域化种植,必然要调整种植结构与布局;实现农业机械化。如何选择配套的作业机具,就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种植方式和土壤耕作法,从中选出最好的土壤耕作方案,为机械化耕作提供科学依据等。这些都是耕作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现代化不能不考虑的课题。

(三)耕作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

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重视耕作制度,把它列为重要的科学研究内容。如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一些学者便开始研究以轮种耕作制代替落后的三圃休闲耕作制;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俄国以B.P.威廉斯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几十年过程中系统研究了草田耕作制的理论和措施;英国洛桑试验站从1852年起,用了百年以上的时间,研究了小麦在施肥与不施肥条件下长期连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自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发生了震撼世界的“黑风暴”后,有许多人先后研究少耕法和免耕法,至今这项研究已经和正在对世界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耕作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悠久,但真正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得比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耕作制度的不断发展,各地通过调查研究,设置专门试验,开展了大量工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大大丰富了耕作制度的内容,推动了耕作制度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耕作制度涉及的内容,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涉及的面很广,往往不像一个品种、一种作物、一种病害那么具体、明显。因此,它在农业生产上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影响,在短期内不那么容易觉察到,常为人所忽视,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 zVfDrni7B0R49DSeRe1uZWYgttjdTFgn8Il0FqPdetK3BDd5Mr9sft2OUi5fzC9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