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版前言

自从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孙渠教授从苏联引进耕作学以来,我国的耕作学历经60年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我国耕作学科与耕作学教材丰收的20年。如曹敏建主编的面向21世纪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2002),王立祥主编的中国现代科学全书农学卷的《耕作学》(2001),刘巽浩主编的《耕作学》(第一版,1994;第二版,1998),北京农业大学主编的《耕作学》(第一版,1981;第二版,1992),浙江农业大学主编的《耕作学》(南方本,1984),东北农学院主编的《耕作学》(东北本,1988),沈昌蒲主编的《耕作学》(专科教材,1985),等等。

从20世纪60—80年代,随着深松耕法的提出和间套复种的蓬勃发展,传统耕作技术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在生产前沿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耕作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随着新的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耕作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制。耕作学教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应随时将这些新成果、新技术融入到耕作学教材中,丰富教材及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耕作学》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尽量满足农学及相关专业对耕作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实践要求。同时根据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耕作理论的形成与技术发展为主线,阐述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种植结构与调整、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传统土壤耕作、保护性耕作以及耕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创新意识。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七章。第一章、第四章、第七章由马春梅编写;第二章的第一节由刘丽君、董守坤编写;第二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绪论由龚振平、赵艳忠编写。本书文字校对工作得到了东北农业大学耕作研究室和大豆栽培生理研究室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帮助。全书由龚振平、马春梅、赵艳忠统稿,杨亮收集整理了部分参考资料。

本教材着重参考了东北农学院主编的《耕作学》(1988),曹敏建主编的《耕作学》(2002),刘巽浩主编的《耕作学》(1998),沈昌蒲主编的《耕作学》(1985),浙江农业大学主编的《耕作学》(1984)等教材;在保护性耕作内容编写中,参考吸收了高旺盛主编的《中国保护性耕作制》(2011)中的新理念与新技术成果;同时,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文献。在此,对这些教材、著作及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全书编写过程中,力求客观、全面、系统地论述我国的耕作制度内容及形成发展规律,但由于编者的认识水平和占有资料的不足,难免挂一漏万,恳请广大师生、同行以及读者们批评指正,并多提宝贵意见。

编者
2012年11月 Fi6g9h2Mah0gk0UE5/79RO1XqxXeYjd3BCL7n3B+L22UW+LVp/Ssj2CKO85Zp13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