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章
垄沟覆盖微集雨技术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9.1 两个雨季不同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9.1.1 第一生长季不同处理10cm处土壤温度变化

图9.1所示为玉米第一生长季不同处理5—9月10cm土壤温度变化。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呈V形变化。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5—7月)为温度持续降低阶段。5月作物主要处于苗期阶段,地上冠幅差异较小,各处理间温差不大。但TMRF处理却能显著提高地表 10cm处温度,达到了27.5℃。到7月各处理的温度表现为B>FP>TMRF>BMRF>BRF>GMRF,裸地由于其无种植,地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温度较高,TMRF、BMRF、BRF、GMRF处理垄沟栽培土壤温度都要低于B处理。尤其是GMRF处理显著降低了10cm土壤温度,导致温度低至20℃以下。然而玉米生育后期,在大气温度总体降低情况下,TMRF处理仍然表现出增温效应并维持较高土壤温度,这对玉米吐丝期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图9.1 玉米第一生长季不同处理10cm土壤温度变化

第二阶段(7—9月)为温度回升阶段。受大气温度回升影响,土壤温度逐步回升,这一阶段B处理温度回升幅度最快。这可能由于受太阳直射,地表吸温快而导致这一结果。FP处理种植由于地上有效叶面积覆盖较低,增大了太阳近地面的直射,土壤温度也高于TMRF、BMRF处理组。但综合整个生育期,TMRF处理一直维持在较高的土壤温度,相反GMRF处理土壤温度最低。

9.1.2 第二生长季不同处理10cm处土壤温度变化

如图9.2所示,受肯尼亚当地气候变化的影响,玉米第二生长季土壤温度较上一个生长季普遍升高。从11月到翌年3月,经历了以下3个主要的变化阶段:

第一阶段,与第一生长季相同。温度首先开始降低,但是各处理出现的土壤温度拐点出现了差异,TMRF、BMRF处理在1月降到了最低,拐点出现在1月。B、FP、BRF、GMRF处理拐点在12月,滞后了1个月。平均土壤温度两个垄沟覆膜处理最高,尤其是TMRF处理,GMRF处理最低。但相比于上一个生长季的最低值18℃却要高出5℃。因此,垄沟覆膜在大气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土壤温度。

第二阶段,土壤温度回升阶段。该阶段除TMRF处理外,所有的种植处理组由于叶面积覆盖,阻挡了太阳直射地面,普遍低于B处理。

第三个阶段,土壤温度再次回落阶段。收获期地上生物量干枯,叶片脱落,表现出B、FP、BRF、BMRF处理土壤温度几乎没有差异,而TMRF处理仍然较为各处理中最高。从两个生长季可以看出,GMRF处理从播种期到收获期,土壤温度一直低于其他处理,这可能是禾草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光能的近地面反射;另一方面光热被地表覆盖层禾草吸收,导致土壤温度较低。

图9.2 玉米第二生长季不同处理10cm土壤温度变化

9.2 不同处理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9.2.1 第一生长季播种至苗期表层10cm土壤温度日变化

图9.3所示为玉米第一生长季不同处理10cm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也主要存在以下3个过程:

第一阶段,00:00—8:00土壤温度持续降低,到8:00降低至全天候最低。各处理中两个垄沟覆膜处理的土壤温度最高,B处理和FP处理的最低。GMRF处理在该阶段可能由于禾草起到了保暖的作用,温度变化较小,相对稳定。

第二阶段,8:00—16:00土壤温度持续上升,TMRF处理的最高日土壤温度出现在16:00左右,高达33℃,其他处理表现为FP>B>BRF>BMRF>GMRF。该阶段土壤温度变化受到大气日气温、覆盖材料、作物叶片的冠幅综合影响,出现了土壤温度高低与作物生长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第三阶段,16:00过后开始降温,而垄沟地膜覆盖降温幅度较小,其他处理在24:00土壤温度都降低到22℃左右。

从全天日平均土壤温度来看,TMRF处理最高,且在各个时间点都处于最高点。GMRF处理平均土壤温度一直处于最低值,且各个时间点的土壤温度变幅较小,在20~24℃之内摆动。

图9.3 玉米第一生长季不同处理10cm土壤温度日变化

9.2.2 第二生长季播种至苗期表层10cm土壤温度日变化

如图9.4所示,玉米第二生长季土壤温度总体变化规律与上一季基本相同,也呈单峰曲线变化。但是第二生长季各处理平均值在各时间点都要略高于第一生长季。这与进入11月以来当地整体气温上升有关。在气温第一个下降阶段,TMRF、BMRF处理更能维持土壤温度的恒定性,高于其他处理。8:00—16:00这个时间段升温更快,由于TMRF处理能够吸收光照,迅速地将热量向地表以下传输,提高土壤温度。当在第三阶段开始降温时,又能将积温缓慢释放,使土壤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总之,垄沟栽培方式由于其垄沟的存在,增加了近地面的受光面积,且在两垄之间光发生交叉,实现了土壤温度的叠加,使沟侧的土壤温度得到了加强。从两个生长季的土壤温度变化可以看出,GMRF处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受大气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能保持土壤温度的恒定,尤其在整体温度较高的第二生长季,除去在12:00—20:00温度波动较大(平均在2℃以内)外,其他时间点温度变化很小,基本在22℃上下波动。

图9.4 玉米第二生长季不同处理10cm土壤温度日变化

9.3 不同处理土壤温度变幅

从表9.1可以看出,将各处理土壤温度月变化与B处理进行对照,即可看出各处理间的土壤温度差异。两个生长季从玉米播种到出苗,也就是播种后的第一个月内,土壤温度都高于B处理。且TMRF处理提高温度的幅度较其他处理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垄沟覆盖处理与无覆盖处理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作物生长逐渐茂盛,作物叶片的遮阴效果阻挡了太阳对地面的直射,各处理土壤温度逐渐回落,因此,从苗期以后,各处理的土壤温度都要低于B处理,一直持续到收获。但是TMRF处理在两个生长季的初始阶段土壤温度分别比裸地处理高出5.06℃、4.52℃。而在第二生长季整个生育期都要高于B处理,两个生长季内月平均温度比B处理分别增加 0.63℃、2.17℃。从表 9.1 可以看出,GMRF处理使得土壤温度变幅较小,而FP处理的土壤温度变化较为接近裸地处理。其共同存在升温快、降温也快的缺陷,很难保持一定的土壤积温,当作物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促进生殖发育时,温度很难补给;当大气温度较高时会灼伤叶片。

表9.1 两个生长季不同处理土壤温度的月变化幅度

注: 同一列中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达到0.05水平显著差异(p<0.05)。

9.4 不同处理耕作层土壤养分变化

从表9.2可以看出,第一生长季玉米收获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SOC)较播种前降低,其中TMRF处理降低最显著(p<0.05),其次是BMRF、GMRF处理,受影响较小的为BRF、FP处理。第二生长季玉米收获后各处理SOC持续降低,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较播前相比,FP处理降低值最高,达到了7.1g/kg。TN处理较播种前相比,除FP处理降低外,两个生长季收获后其他处理都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且覆膜处理BMRF、GMRF较播前略有提高,两个生长季分别提高了0.05g/kg、0.02g/kg;0.01g/kg、-0.02g/kg,体现了垄沟覆膜处理的优势。

表9.2 两个生长季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变化

注: 同一行中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达到0.05水平显著差异(p<0.05)。

碳氮比(C/N)反映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和数量,氮素的富瘠和有效程度及土壤熟化程度为土壤养分指标之一。较播前相比,第一生长季后各处理C/N显著降低(p<0.05),其中TMRF处理下降最显著,而BRF处理和FP处理受影响最小(表9.2)。第二生长季收获后,各处理持续降低,而GMRF处理能维持较高的值。 Gl8HwzuIzyn/cW5C0SCUi+vT7W307JFfYntO/Ge6PSlIUekaEEj56ztfjIvWA1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