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章
材料与方法

7.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肯尼亚农业研究院(KARI)Katumani试验站(1°35'S,37°14'E,海拔1600.00m)进行。该试验站位于Machakos市,距离首都内罗毕80km,距离Machakos小镇8km。试验区属于半干旱的热带气候,降雨具有双峰分布的特征。第一个雨季(长雨季)在3—5月,峰值为4月。之后是一个干旱的时期,这个时期持续到10月中旬。第二个雨季(短雨季)开始于10月中旬,峰值在11月,结束于12月中旬。根据最近47年的降雨数据分析,该区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为655mm。多年平均的雨季降水在长雨季为272mm,短雨季为382mm。并且年际或者季节的降雨变差都极大。平均最高气温为24.7℃,平均最低气温为13.7℃。该区土壤为酸性土壤、持水性差。

肯尼亚Katumani试验地耕作层土壤参数见表7.1。

表7.1 肯尼亚Katumani试验地耕作层土壤参数

7.2 试验地降雨情况

试验地两个生长季节生育期(长雨季、短雨季)的降雨量分别为89.8mm和138.0mm。与各雨季的多年平均值相比,降雨明显减少。从图7.1可以看出,第一生长季降雨量分布在不同的月份,而第二生长季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在作物生长的后期几乎没有降雨,大量集中在12月。

7.3 材料及试验设计

试验分别于2012年5—10月和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在肯尼亚农业研究院Katumani试验站进行,材料为当地玉米品种KCB,第一生长季5月15日播种,9月15日收获,生育期约为120天;第二生长季11月25日播种,于次年3月5日收获,生育期约为100天。图7.2所示为玉米大田微集雨播种示意图。各处理的小区面积一致,均为22.5m 2 ,播种密度为40000株/hm 2 。播种前将撂荒两年的地用机器进行了30cm深翻,并且人工除去杂草、碎石。

试验共设6个处理,其中种植处理5个,裸地无种植1个,分述如下:

(1)对照(flat planting,FP),传统平种。

图7.1 两个生长季生育期降雨量分布

图7.2 玉米大田微集雨播种示意图(单位:cm)

(2)垄沟无覆膜种植(ridge and furrow without plastic mulching,BRF)。

(3)垄沟白膜覆盖种植(ridge and furrow with transparent mulching,TMRF)。

(4)垄沟黑膜覆盖种植(ridge and furrow with black mulching,BMRF)。

(5)垄沟禾草覆盖种植(ridge and furrow with grass mulching,GMRF)。

(6)裸地(bare field,BF,代号为F)。

黑白两种地膜均为聚乙烯膜,来自中国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大小规格:白膜宽度×厚度=1200mm×0.01mm;黑膜宽度×厚度=1200mm×0.08mm。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按随机因子裂区排列。各处理详细参数见表7.2。

表7.2 垄沟覆盖栽培体系各处理设计

7.4 测定项目及方法

7.4.1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采用传统烘干法测定。播种前和收获后取样深度为100cm,以20cm为梯度采样测定。生育期间取样深度为100cm,同样采用20cm为梯度采样。用土钻取样,铝盒封装带回实验室,烘箱在105℃温度下烘至恒重(约8h),然后测定土壤含水率。

7.4.2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的测定为表层10cm深处。将地温计埋在各处理两株作物所夹的垄沟之间,以1h为间隔频率,全天候自动测定、记录土壤的温度变化。待到收获时将地温计移出,然后将数据导入电脑,为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定时检测和更换电池。

7.4.3 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的测定采用经典方法环刀法进行:田间人工挖去1m深的剖面,以2cm环刀取不同深度未扰动土样,用烘箱在108℃的温度下烘8h至恒重,土壤容重即为烘干后干土的质量和环刀体积的比。计算公式为

7.4.4 土壤养分

在播种前和收获后取样深度为100cm,按照20cm的梯度分5层采土留样,然后置于大气中自然风干。

全氮的测定:待土样自然风干后,过小于 0.2mm的筛,然后用半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

有机质的测定:待土样自然风干后,过小于0.15mm的筛,采用烘箱加热-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

7.4.5 作物生育期进展

人工适时在田间观察玉米各个生育期的进程,并参考生物学对玉米各生育期形状的定义,包括苗期、拔节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每个小区单独记录,规定每个小区一半以上的玉米达到生育期要求为标准,然后计算3个重复的平均值,即为生育期的具体时间。

7.4.6 出苗率

当玉米各处理达到“三叶一心”时,作为作物已达到苗期的标准。随机抽出各处理中一行,然后统计出这一行中实际出苗的个数,以最后一次观察结果为准,统计出实际出苗数,最后根据3次重复计算实际出苗率。计算式为

7.4.7 全生育期叶片数变化

从第二周开始,以一周为频率,连续跟踪、统计玉米叶片数的周变化。各处理随机抽取一行,然后统计出一行中所有单株玉米的具体叶片数,然后求单株叶片数的平均数。最后计算出3次重复的均值,即为某一个特定生育期的具体有效叶片数。

7.4.8 全生育期冠幅变化

从第二周开始,以一周为频率,连续跟踪、统计玉米冠幅的变化(以每一株玉米中两片叶子夹角最大为标准)。各处理随机抽取一行,然后统计出一行中所有单株玉米的冠幅变化,然后求单株冠幅平均值,最后计算出3次重复的平均值,即为某一个特定生育期的具体有效冠幅值。

7.4.9 茎粗

在玉米各个生育期每个小区随机选取6株玉米带回实验室。然后用电子游标卡尺测定玉米轴的粗细(以每一株最粗一节为标准),然后取6株单株茎粗均值,最后计算出3次重复的平均值。

7.4.10 株高

从第二周开始,以一周为频率,每个小区随机选取6株玉米带回实验室,除去根部,采用卷尺从基部量取至作物最高处,然后取6株均值,最后计算出3次重复的平均值。

7.4.11 地上部分生物量

分别在玉米的苗期、拔节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每个小区随机选取6株带回室内晾干除去根部。将各器官分开包装后放在105℃的恒温箱内烘30min杀青,然后将温度调至80℃,继续烘干至恒重,然后用精度为0.01g的电子秤称重,最后求各处理的平均值。

7.4.12 比叶面积

在每一次的生物量采集中,单独摘取每一株玉米最下面的叶子,测定其面积。然后将其烘干称取干重,通过以下表达式计算比叶面积。

7.4.13 叶面积指数

从第二周开始,每隔一周在各小区中随机抽取6株玉米,计算所有叶子的面积,最后求平均值,统计计算式为

7.4.14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玉米成熟收获时,各小区单独收获,脱粒、晒干并计产,各处理的实际产量以3个重复小区产量的平均值获得。

在玉米收获时,在各小区中取生长势一致的一行玉米进行考种,包括果穗长度、有效长度、行粒数、穗行数、穗粗、无效粒数、单穗粒数、穗轴粗、穗重穗粒重、穗轴重、无效穗轴重、百粒重。

7.4.15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的变化通过土壤贮水量、土壤贮水量变化和耗水量3个重要指标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7.5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Origin 8.0做图和SPSS 17.0软件中的LSD多重比较法比较数据差异的显著性,各图表中出现的数据均为平均值。

7.6 田间管理与维护

7.6.1 播前整地、除杂物

播前用翻耕机进行深翻,因为实验田已经撂荒两年,杂草、碎石较多。深翻后人工除去杂物和石子,然后用丁耙敲碎大的土块,整理好试验地,为起垄做好准备。

7.6.2 起垄、覆膜、覆草、压带

将所有翻耕过的地进行整理后,开始用起垄覆膜机进行起垄,并接着进行人工整理,夯实垄沟。为了使各处理保持相同的播前土壤水分,在完成起垄后,紧接着进行覆膜、覆草,每个小区的覆草量保持一致。为了防止刮风将地膜、禾草吹走,及时进行了横腰带压。在沟膜上每隔一小段打一小的渗水孔,利于收集的雨水顺孔流入膜下,铺膜后要经常检查,防止大风揭膜,如有破损,及时用细土盖严。

7.6.3 播种

试验材料为当地最为普遍的玉米品种KCB,选好包衣种子,用点播枪进行点播,并及时用细土封住播种孔,防止蒸发将种子暴露在外边。各小区播种密度一致,为了防止种子可能有病虫害,每个播种穴放两粒玉米种子。

7.6.4 间苗和后期田间维护

(1)查苗、补苗。在播种到出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缺苗断垄,因此玉米出苗后,应立即进行检查,发现缺苗应移苗补栽。

(2)适时间苗、定苗。间苗在3~4叶时进行,去弱留强,所留苗大小基本一致,按计划要求的密度计算好株距,并尽量做到株距均匀。

(3)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过程中,要定期进田间行维护和管理,包括地膜、垄沟形状的维护、除杂草等工作,在不同的生育期根据田间情况,对相应的病虫害及时防治,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图7.3所示为玉米大田微集雨播种大田试验实景。

图7.3 玉米大田微集雨播种大田试验实景 d8UN0ylDja1iHADBviIYkPQfCgFwWiqapzV4nwpkU96jCmYY+fc83ycPfu/sOY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