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披上音乐之衣,从这个世界隐去
——格非小说《隐身衣》分析

刘 妍

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人类艺术的轨迹中,诗、乐、舞相互融合、浑然一体。而最初的诗都是能够歌唱的,《诗经》《楚辞》如此,汉乐府、唐诗、宋词亦如此。文学为音乐提供素材,音乐让文学得以升华,两者相辅相成。时至今日,文学与音乐仍密不可分,格非的小说《隐身衣》就是一个例子,它把文学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现实:事若求全何所乐

《隐身衣》中的主人公“我”——一个专门制作胆机的人,因为工作接触和兴趣使然,“我”成了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

小说“我”的世界中,母亲去世后,姐姐、姐夫把“我”赶出了家门;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不肯施以援手;“我”与玉芬最终也以离婚收场。亲情的溃败、友情的消失、爱情的幻灭,“我”经历了三重背叛,同时还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利益面前人性的复杂。

《隐身衣》中讲述的多是生活中的琐事,然而正是这些寻常之事,交织出一个荒诞离奇的现实世界,但都无解。小说对其中的种种悬念未有阐释,并非故弄玄虚,这就和这个社会充满了诸多未知一样。“这个世界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真实感受以及处境,浮躁、迷茫又无可奈何,正如《隐身衣》的腰封上就写着:“声有哀乐,世事无解”。

“世事无解”,然而万事万物物极必反,“我”在遭受了这一系列的打击后,命运突然有了转机,柳暗花明。事若求全何所乐,就如小说结尾所写:“如果你不是特别爱吹毛求疵,凡事都要去刨根问底的话,如果你能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改掉怨天尤人的老毛病,你会突然发现,其实生活还是他妈的挺美好的不是吗?”这种麻木与混沌的心理,是否也是一种无奈、自嘲,悲哀地承认自我的渺小和无奈,最终选择隐身于世俗之中。

音乐:精神世界的隐身衣

古往今来,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用它独有的魅力,向人们传递着直击人心的情感。

格非的《隐身衣》可以说是一部关于音乐题材的小说:“我”——一个专门制作胆机的手艺人,痴迷于古典的音乐。整个小说不长,由十个小节组成,而且这些小节的小标题都来自于音乐。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情节的发展以及主题思想的升华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名胆机制造的手艺人,在现实世界里遭遇了诸多的无解、荒诞和离奇,但是到了音乐世界,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晰、井然有序。古典音乐为“我”架起了一座通往精神世界的桥梁。

小说中音乐发烧友们的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古典音乐优雅而纯净,它构建了一个充满真、美、善的小型乌托邦世界,它洗涤着人们内心的疲惫,净化着人们的心灵。音乐世界中的纯净与现实社会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音乐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和热爱,成了“我”向往和热爱的生活。在音乐世界里,“我”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我”沉浸在这里忘却了俗世的烦扰,超脱于这个肮脏、荒诞、无奈的现实世界,达到一种超然俗世的崇高境界。音乐成了“我”精神世界的港湾,净化了“我”的心灵,也可以说是“我”精神世界的“隐身衣”。

精神和现实的交织:隐身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是古代“隐士”穷其毕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不仅是一种自我修养认同的体现,也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崇高气节。而在《隐身衣》中,“隐身”更多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我”选择的是隐忍,自得其乐地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过着隐身人的生活。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相继背叛,是音乐,是对古典音乐的痴迷和热爱,使“我”承受住了生理、心理、精神上的压力,最终得到自由和解脱。

而作者格非的价值判断也体现在作品中,这难道不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普遍的精神症候吗?用音乐的外衣来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音乐是精神世界的隐身衣。

《隐身衣》里面还有其他不同类的“隐身”。有的人是自愿的,有的人是被迫的……生活亦是如此,有着数不清的谜团和未知。而这些未被作者揭示的“隐身”元素促使着人们不断抗争,不断对抗。在体会这些的过程中,读者也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作者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T2S9gzvKBVe4ODcEEBV91sCWx98HxqV5WgOZdSsZNBE8uygJjW0cTUZgEBd4r+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