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静如水,才能看见满眼星光
——我读《看见》

武予然

身边很多人在读《看见》,我也在看。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说看完了,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作者柴静本人,而是她所描写的身边的那些人。还有人看到的是大事件:SARS事件、汶川地震、山西煤矿塌陷、华南虎造假……大事件像舞台上的聚光灯,把主角照得熠熠生辉。而我,看到的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成长。这跟某些宏大背景无关,跟著名记者的光环无关,跟那些传播率极高的新闻节目无关,我能看到的,是一位女性,从年轻气盛,到平静如水。

看到一些书评吐槽本国的新闻人缺乏职业精神。我想说,选择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是勇士。在这个行业仍能坚守精神,就算不是勇士,也得有一颗烈士的心,必须要把一切凡俗的顾忌都抛到脑后,生生把血淋淋的“看见”吞咽成平淡冷静的餐饭,掩饰着万钧雷霆的痛,平静客观地望去……

印入骨血的东西是什么?不是因为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黑暗,你比谁知晓了更多的真相;也不是你看到了更多站在不同立场的话语。而是这种“看见”中遇到的人和事,他们会在你心里永留一种温度,你知道,你的血不会凉,你的心不会凉。因为不是谁都有福气和有温度的人在一起工作,也有许多人走偏了路,跑偏了道,走到凉薄里去了。所以这种“看见”都是福气,柴静有柴静的福气,我们有我们的福气。

柴静说二十出头的时候采访黄永玉,问他人生哲学是什么,黄答曰“寻常”。二十多岁的柴静不明白,心想,这也叫哲学吗?老人家说:“天上那么多高干子弟,七仙女为什么要下凡嫁董永?因为她什么都有,只缺寻常。”二十几岁,她听不懂。在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她在SARS的报道中找到了勇往直前的胆气,也找到了记者引以为豪的“正义感”和“道德感”。

喜欢这本书,更喜欢中间往后的部分,喜欢那种慢慢松下来的活法。SARS发生在2003年,柴静26岁;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柴静32岁。汶川地震的报道是平静的,他们跟随普通的叶哥、叶嫂回家,从废墟里挖出锅来,挖出土豆和白菜,做饭。镜头里几分钟都没人说话。她说:“我不想提问,也不想劝谁不难过。”也许,如果是26岁的柴静,她会配上解说词“汶川人民仍然坚强地生活着”。但是32岁的她已经知道,那样太用力了。

我常常追问:怎么样才可以修炼得平静从容一些呢。渐渐地我才发现,一些所谓晚熟的人,却比许多人要走的畅快得多;一些所谓愚笨的人,却比许多人要走的轻松得多……

关于40岁后的每一天,我猜想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那么用力地生活,但是要认真地生活,每一天做饭、吃饭、睡觉、起床,天凉了加床被子,天热了买个新扇子,不需过分强求,但也不一味退让。用点气力生活,但如果太累了就歇着。市井人生,就过成那个样子。

世界总是一定比每一个个体看到的都要更丰富,它比个体看到的世界复杂,也比个体看到的世界简单。我们无法去看清全部,但我们却不能忘记这样一种世界观。正如柴静所说,她不喜欢文里有太多的“我”。做新闻的人,要无“我”,只有事实,没有态度和偏见。不能总以“我”出发,去随意评断。更不能以为“我”所看见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我们的心,太容易被城市的霓虹灯光所遮蔽,忘记在深海、在荒原、在高山,可星星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人类制造的都市幻象挡着。只有平静如水,才能看见满眼星光。

关怀时寻找准确,客观时拒绝凉薄,一步一个脚印克服局限,才走得远,站得高,问得深,摆得正。这是一个女人写的书,一个记者写的书,更是一个人写的书,这其中有一以贯之的悲喜起落,可以映照每个人的足迹。

(作者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ngTNS/s3r7P8dYbPNGLlBsskC4nYCJHgH1F00N2WGsN4WcgtpRh/gwqKznUT7g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