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段北岸的冲积平原,引黄控制面积为1743万亩,现引黄有效灌溉面积为861万亩,农业人口100余万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河套灌区地处我国干旱的西北高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属于没有引水灌溉便没有农业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灌排配套的骨干工程体系。全灌区现有总干渠1条,干渠13条,分干渠48条,支、斗、农、毛渠8.6万多条,排水系统有总排干沟1条,干沟12条,分干沟59条,支、斗、农、毛沟1.7万多条,各类建筑物13万余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灌区水利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重点建设了引水灌溉工程。1959—1961年,兴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了输水总干渠,使河套灌区引水有了保障,结束了在黄河上无坝多口引水、进水量不能控制的历史,开创了河套灌区一首制引水灌溉的新纪元。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灌区进入了以排水建设为主的第二个发展阶段。1957年疏通了总排干沟,1977年建成了红圪卜排水站,1980年打通了乌梁素海至黄河的出口,其间还开挖了干沟、分干沟和支、斗、农、毛沟,使灌区的排水有了出路。20世纪80年代,灌区引进世界银行贷款6000万美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投资8.25亿元,重点开展了灌区灌排配套工程建设,完成了总排干沟扩建、总干渠整治“两条线”和东西“两大片”八个排域的315万亩农田配套。从此,河套灌区结束了有灌无排的历史,灌排骨干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黄河上游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用水量的增加,上游来水量日趋减少,再加上河套灌区和宁夏灌区用水高峰重叠,以及灌区内复种、套种指数的提高,灌溉面积的增加,使灌区的适时引水日益困难。因此,自1998年起,灌区进入了以节水为中心的第三个阶段。

近年来,灌区认真贯彻水利部提出的“两改一提高” 精神,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投资。自1998年至2012年累计总投资13.68亿元,灌区发展到2006年已比1999年节水1.46亿m 3 ,到2012年已比1999年节水约3亿m 3 ,随着工程整体运行寿命的延长,全灌区工程完好率由1998年的61.6%提高到目前的73.8%。同时,减少了侧渗,降低了土地盐碱化程度,促进了周边生态环境的好转。

在改革方面,一是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群管改制覆盖全灌区,共组建各类管水组织1183个,其中农民用水户协会341个。为了进一步深化群管体制改革,2005年巴彦淖尔市政府出台了《群管组织 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暂行办法》,特别是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完善群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亩次计费” 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推行“亩次计费”创造了条件。二是大力推行以“管养分离” 为主的国管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覆盖面达到了国管渠沟道的2/3以上,共完成标准化渠堤建设700km。三是试行人事制度改革,在基层所段,推行了岗位竞聘制度。四是稳步推行水价水费改革,对群管水价改革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多年来,河套灌区通过改革、发展和建设,不断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了水务民主化、农牧民收入与灌区水利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用水户参与式管理、管养分离、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走在了全国大型灌区的前列,受到了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的多次表彰。 dWZP6aARx2DJA9wqz28MRaAYBcmdD03fiZtCnoJR9kpnqXnZgRetq9FdpJ4zex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