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宝珠璎珞带风垂
——敦煌壁画中的人物佩饰

在敦煌壁画和彩塑所表现的众多佛教人物形象中,菩萨的造型最为端严秀丽,服饰和佩饰也非常华美精致。菩萨身上披挂的佩饰称为璎珞。早在佛教兴起之前,在南亚次大陆一带,各个国家中的贵族阶层,已经流行身佩璎珞作为装饰,用以显示尊贵的身份和地位。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行至南亚地区,所见当地的王公贵族,无论男女,均“首冠花鬘,身佩璎珞”,“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而作身佩。”

佛教的教义是清净出尘,远离世间的荣华富贵。因此,佛陀之身不佩戴饰物,没有任何珠宝之类的华丽装饰。而菩萨则以各种各样的珠玉宝物串缀成的璎珞,严饰其身。用来表现佛法的“无量光明,百千妙色”。究其缘由,释迦牟尼在成佛前,以菩萨行、王子相示人的时候,就是“璎珞庄严身”的。菩萨常以璎珞佩饰,显示佛法庄严,并可以接受以璎珞进奉的供养,在佛经中有多处记载。《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了对观世音菩萨的供奉:“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也写道:“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华、衣服、饮食、宝贝、璎珞,布施供养,所获功德福利,无量无边。”

用以制作璎珞的材质,是世间各种珍贵的珠玉宝物。《维摩诘经讲经文》中形容:“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妙法莲华经》中则详细指出了制作璎珞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璎珞的造型通常是以一个金属项圈为基础,在项圈的周围悬挂各种珠宝玉石串饰,主要用来装饰颈部,有的璎珞从项圈处分出长垂下来的串饰一直垂至胸前,有的甚至垂到足踝,环绕周身,呈现一派庄严气象。画工在描绘这些饰物的时候,运用精准细腻的描绘手法,不仅表现出饰物的造型、纹样,还体现出金银珠玉的质感和雕錾镶嵌的工艺。

原本为佛教菩萨严饰其身的璎珞,逐渐也进入世俗女性的生活中,作为一种华贵美丽的装饰。在历代优美的诗词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对璎珞的描写屡见不鲜。如“十万宝珠璎珞、带风垂”“满身璎珞鸣珂佩”“璎珞珠垂缕”“错落珍珠与璎珞”“百金砗磲作璎珞”“璎珞涂金四面匀”“真珠璎珞黄金缕”“璎珞衬仙裳”等等。著名的古典文学名作《红楼梦》中也写到过璎珞,在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便写道:“(薛宝钗)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在描写王熙凤的装扮中,写她“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在以上这些文学描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璎珞的装饰效果华美而富丽,佩戴璎珞不仅增加服饰之美,而且是身份和地位高贵的象征。

在历代敦煌壁画和彩塑中,璎珞的具体造型被真实而细致地描绘和塑造出来,让我们可以窥见历代璎珞佩饰的样式、风格和特色。早期(北凉、北魏、西魏)的菩萨璎珞佩饰较为简洁,一般颈部围一条宽带饰,以等距方格分割,格中装饰小花朵造型,下垂的垂饰为单条,装饰较少,长度也较短。隋到初唐的璎珞造型开始丰富,出现了多条垂饰,层次复杂,装饰的花纹也变得繁复了,但整体造型还是保持了秀丽简练的风格。盛唐、中唐、晚唐的璎珞,造型异彩纷呈,工艺丰富精美。累累垂垂的珠玉串饰,黄金錾镂的项圈和垂挂,长短不一、形态各异、尽显华美。五代、宋、西夏、元时的璎珞佩饰,还融入了吐蕃、回鹘、蒙古等少数民族佩饰装饰的一些材料、工艺和风格特点。

敦煌壁画中佩饰的形象资料,对今天的首饰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也让我们得以饱览中国传统佩饰的美感,充分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高阳
2018 9 28 90TpRuMV/2PbbzE/vCttAEO9ndea1cc94z0YsnXdnd4lMYMke1XnfM1IhnytGh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