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我国牧区水利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1.20世纪50—70年代,重点解决牧区人畜饮水问题

随着地下水开采技术条件的进步和提水机具的革新,加之当时国家的扶持,供水基本井在牧区大量涌现,人畜饮水开始采用柴油发电等机泵配套提水,由单一的筒井转变为筒井结合供水基本井联合供水,进一步提高了牧区供水的保证率,开辟了缺水和无水草场。建成了一批牧区蓄、引、提水利工程,有效改善了局部地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许多地方将草原开发成农田种植粮食作物,在毛乌素沙地等地下水丰富地区,以集体(苏木、嘎查)的形式大面积开垦草原种植粮食作物,喊出了“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天然草原过度放牧、开垦等原因导致天然草原生态严重恶化。

2.20世纪80—90年代,探索“草-畜双承包”体制下的牧区水利发展模式

针对草原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牧民增产增收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借鉴农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验,在牧区推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1986年3月21日张曙光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到任后先后到12盟市的61个县(旗)进行调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考察内蒙古农牧区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自然条件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这一地区单纯依靠种植粮食是不行的,如继续下去,我们将会犯历史性的错误。我们的责任是要改变这种现状,立足本地资源,着眼于群众普遍致富,为子孙后代造福”。为推进“林牧为主”方针的落实,提出“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的发展理念。1986年12月3日,在内蒙古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念草木经,兴畜牧业”的实施方案(试行草案)》。

家庭草库伦建设起源于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随着伊克昭盟牧区“畜草双承包”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推广,鄂托克前旗的广大牧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畜草双承包”体制下的牧区水利发展模式,开展小型化、多样化的“水利化家庭草库伦建设”,在建设措施上,牧民在自己的牧场上打1眼井,配1套节水灌溉设施、1套农牧业机具,种1片优质牧草,营造1处防风林,建1处20~50亩的节水灌溉饲草料地,1个100m 2 的舍饲暖棚、1个20~40m 3 的青贮窖,形成以家庭为单元的“水、草、林、机、料”五配套家庭草库伦;在经营方向上,以种植优良饲草料为主,与种树、种草、种蔬菜、种果木相结合,以获取多种经营的最佳收益为目的,确定内部种植结构的合理布局;在管理方面,实行户建、户管,以户为单元经营。以水利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不仅成为牧民群众抗灾保畜和生产生活基地,而且为建设草原,缓和畜草矛盾,发展舍饲精养育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道路。逐渐摸索出牧区“小建设,大保护”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内蒙古自治区“以水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丰产模式化研究”项目(1986—1988年)的鄂托克前旗试区的研究任务,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内蒙古水事监理中心分别承担了巴盟乌拉特中旗试区和乌审旗试区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和塑料管井成井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塑料管井成套技术研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并获“金驼奖”。

1988—1991年8月,水利部农水司下达任务,由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和地方水利局承担完成的《北方牧区家庭草牧场节水节能高效模式化建设试验研究》项目,针对北方牧区干旱草原和毛乌素沙地两大类型草原的特点,选择鄂托克前旗和乌拉特中旗为典型试区,采用紧密结合生产试验研究、综合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于1991年完成试验研究工作,并通过成果验收鉴定,获1993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在内蒙古自治区获得应用推广,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节水节能指标:节水40%以上,节能60%以上。

(2)主要作物牧草产量指标:青贮玉米6060kg/亩,饲料玉米428kg/亩,谷子草(鲜草)3901kg/亩,苜蓿(干草)815kg/亩,苏丹草(鲜草)4002kg/亩。

(3)风力提水灌溉:FD-4型,风力提水机设计风速8m/s,风机出水量18m 3 /h,在年均风速大于3.3m/s的地区可灌溉草库伦15亩以上。

(4)较自由放牧型亩均天然草地产值提高50%~160%。

在上述两项研究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组织各盟市水利局在鄂尔多斯市和乌拉特中旗召开了“家庭草牧场节水节能丰产模式化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现场会,使该项技术迅速在内蒙古草原得到了推广应用。同时,水利部科技司立项《人工牧草节水灌溉与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推广》(1991—1993年),由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完成,该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牧区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

3.21世纪初,以水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丰产模式化研究成果全面推广应用

鉴于1986—2000年内蒙古牧区和部分省(自治区)进行牧区水利建设取得的效果和成绩,自2001年国家发改委与水利部实施了以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牧区水利试点项目,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牧区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也把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带到了广大牧民的生产实践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水为中心的家庭草牧场建设技术成果在全国牧区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4年8月由水利部农水司组织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吉林、云南等水利厅主管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召开了“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建设和管理座谈会”,交流学习了各地区牧区水利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措施,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牧区草地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SL 334—2005)于2005年11月23日发布。

截止到2010年,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在内蒙古、西藏等8个牧业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实施了415个试点项目,总计投资6.2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面积104万亩。恢复和保护天然草场面积约2191万亩,其中:禁牧面积约865万亩,轮牧面积约483万亩,休牧面积约843万亩。2011年水利部组织对牧区水利试点项目进行评估表明:“抓水利、强基础、保生态、促发展”不仅促进了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而且通过牧区水利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牧区生产和生活等民生问题;同时也存在项目投资规模小、建设成本高、维护难度大、地方配套资金难到位、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等问题,提出了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投资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基层水利管理能力和健全基层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议。

4.2010年以后,水-土-草-畜平衡矛盾逐渐突出,增长的极限需要深入研究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而自然生态系统不论多么浩渺,在数量上都有一个限度,人类生产活动不可能超越这个限度,粮食依存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又依存于自然生态系统,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情况下,人类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寂静的春天》针对农业不合理生产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的观点引起世人的思考和探索。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推出的《增长的极限》犹如石破天惊,引起了世人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促使人类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地反思,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世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求索。

根据科技部社会公益类“西北牧区水草畜平衡与生态畜牧业模式研究”(2002DIB50109)项目成果,研究了鄂托克前旗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两种模式:人工种植冷季补饲型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型的灌溉人工草地面积分别应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8%和3.0%,该项成果已在实践中经过了多年的检验验证。鄂托克前旗人工种植冷季补饲型方案的水资源开采量占可开采量的32.66%,灌溉人工草地发展规模为18.39万亩,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型方案的开采量占可开采量的51.67%,灌溉人工草地发展规模为34.87万亩,草地资源已得到了充分合理利用,再发展灌溉人工草地的效果是转变为消耗水资源直接舍饲圈养,没有与天然草原耦合的效应。从水资源开采利用量方面考察,鄂托克前旗农牧业最大发展灌溉面积约为63.5万亩,考虑全部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极限灌溉面积为80万亩左右。

2016年鄂托克前旗农牧业灌溉面积达到78万亩,现状用水量已超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用水结构中90%以上为农牧业用水,已超过或接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草原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过度发展的原因是:①大型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农牧业机械化程度提高,解决了牧区劳动力短缺问题,为农牧业灌溉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②2011年该地区调低了农业灌溉电价,降低了灌溉成本,灌溉效益的提高促进了农牧业灌溉快速发展;③牧民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大面积种植高耗水的饲料玉米和紫花苜蓿,生产的粮食、饲草料产品直接销售,尚未实现为养而种的农牧业生产模式,造成本地水资源以虚拟水的形式超负荷输出。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的“三条红线”用水指标的落实,必须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科学发展的原则,实现水-土-草-畜平衡的目标,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确定适宜的经济发展规模及水-土-草-畜平衡调控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为整个系统多个目标的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个资源的商品生产。这一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要求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行为,必须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水资源。随着牧区人口压力的增加,我国草地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趋势必然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的方向转变。天然草地资源已被超极限利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同时,牧区又是我国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和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考虑草地生态需水要求,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生态畜牧业为建设目标,应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方法研究牧区水-土-草-畜系统平衡问题。 Gf7syaU/Bh/d2/aEb7ux+bEXXAv1vmiCcNcIZeLNS2WNIhOLvsNcFpfrtUZ6HE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