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回到曾经挥洒汗水的地方

9月12日,站在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一处大平台上,看着不远处滔滔的黄河水,高海成满脸自豪:“我从39岁开始干南水北调,一干就是10多年,可以说把人生最年富力强的时候献给南水北调了!”高海成是中国水利水电十一局第三分局党委书记,曾参与南水北调滹沱河倒虹吸工程、穿黄一标等项目的建设。

当天,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者和中线一期工程建设者回访考察活动在山东济南和河南郑州分别启动。此次活动为期4天,沿线参观考察穿黄工程、济南小清河枢纽工程、北京大宁调压池、密云水库等工程,感受亲身建设工程的宏伟壮观,体验工程通水以来发挥的巨大效益。

受邀参加此次回访的是来自东、中线一期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建设者代表,他们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达30多年,最短的也有10多年。

攻坚克难

2014年9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充水水位达到设计要求高程,穿黄隧洞工程充水试验成功,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为了完成穿黄工程,建设者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干穿黄工程时,往地下挖两米就有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施工难题。降水是个巨大的工程,必须打降水井。”高海成向记者介绍,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

据了解,穿黄隧道,要穿过单一砂层、半砂半土、单一黏土三种地质结构,途中还会遇到枯树、漂石、钙质石以及金属铁器等障碍物和堆积体。隧洞从黄河底部平均40米深的地层穿过,因水压大,可能随时导致涌砂涌水,洞室塌方。而且,穿黄隧道不仅要承受外部黄河水压力,还要承受内水压力,双重压力下还要兼顾防渗。

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期间,施工现场隧洞内湿度达到90%以上,内外温差20摄氏度左右,能见度低到不足3米,待久了人会浑身浮肿。工人每天“两班倒”,一干就是12小时,项目领导坚持工作14小时以上。

此外,当时采用大口径的盾构机穿越极其复杂地质层的黄河,在我国尚无先例,根本没有经验借鉴,更谈不上相应的规程规范。

攻坚克难的建设者们,在穿黄工程中创造了世界第一的超深竖井施工技术、始发区域距离地面近50米的盾构始发技术,以及内衬施工技术等多种新工艺。“金箍圈”是建设者们的一项创新发明——隧洞的内衬采用国内最薄的环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每隔45厘米,就有钢索绷紧加固隧洞内衬的混凝土,增加近10倍左右的张拉力,避免渗漏。

自主创新

在穿黄工程建设中,高海成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边坡陡,好在有衬砌机。这个设备是他和同事们干滹沱河倒虹吸工程时发明的。

2003年12月30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北京永定河、河北滹沱河分别以兴建倒虹吸工程的形式正式开工。“第一台衬砌机是我们设计的。”高海成说。

有混凝土砌筑施工经验的人都知道,大面积的混凝土砌筑,表面平整度、内里密实度作业十分困难。而中线工程滹沱河倒虹吸出口连接渠道边坡混凝土衬砌板的厚度为15厘米,渠底衬砌厚度为10厘米。渠道衬砌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会直接威胁到南水北调工程日后通水安全。

当时,国际上超大型渠道衬砌设备还不完善,国内这种技术尚处于研发状态。怎么办?时任滹沱河倒虹吸项目部负责人高海成和作业二处处长徐其阳带领同事们走上了大型自动化混凝土衬砌机的自主创新之路。

围绕大型自动化渠道混凝土浇筑机的各项条件,研发小组全面展开设备研发攻坚工作。2006年4月18日,他们终于研发制造出大型自动化混凝土衬砌机样机。

据了解,南水北调共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63项成果,申请国内技术专利110项,全面提升了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水工程技术体系。

如今,广大建设者已经转战其他工程现场,遍布世界各地,从事着高铁、机场、码头、地铁、水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南水北调建设中积累的新技术、新工艺、管理经验、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宝贵财富,广泛应用到新的建设项目当中。

原载2017年9月12日《工人日报》 5pDcVSKcJZwxFUwKQYAG2ARWoSwSk3Go07beMvYeFZ+oo9S5M+p6LjpkZsQX7hg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