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清水北上了,一切辛苦都值了!”

“以前在南水北调施工,真是历尽了千难万险。这次回访,看到‘南水’已经成了沿线城市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依赖,我们当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开花结果,心里非常自豪!我感到所有一切都值了!”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项目经理陈建国深情地说。

这位消瘦质朴的年轻人,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数十万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他所负责的施工标段开工晚、地质条件复杂,却最终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的标杆。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他无法侍奉病榻上的母亲,甚至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一渠清流北上的背后,有他的光荣与梦想,也有他无法愈合的伤痛。

近日,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代表之一,陈建国与其他20多位一线建设者受邀参加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举办的回访考察活动,深入南水北调关键性工程现场,也终于来到他做梦都想来看看的中线工程“送水”的终端——北京团城湖。

看着团城湖明渠中从南方奔涌而来的清澈江水,这位水利人感慨万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给我的人生打下了深深烙印,我对它倾注了全部感情,现在工程已实实在在地发挥着综合效益,我们的辛苦也有了回报,特别欣慰!”

路明旭,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大学毕业15年的他,有10年都在南水北调建设中度过。在参与“世界第一渡槽”南水北调中线沙河渡槽的建设时,他和同事们不眠不休,不断试验、摸索,确保建设质量安全,就连他的儿子也是在工地上出生。

“我见证了孩子成长,也见证了沙河渡槽工程的茁壮成长。”回首当初,这个38岁、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有些哽咽,“现在中线工程通水已近3年,沙河渡槽滴水不漏,我为工程的建设成功感到非常自豪!当年大家所付出的辛酸,那一个个不眠之夜,都是值得的!”

这次回访考察,也让路明旭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南水北调工程不是我当初想象的单纯用沙子、钢筋、把图纸变成实物的建筑工程,而是一个与历史、文化、自然相结合的生态工程,更是一个长久的民生工程。这样一个世纪工程,我能参与其中,感到很荣幸。”

在北京密云水库参观途中,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三分局党委书记高海成向记者细数他与南水北调的缘分。从2003 年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建,到2013年中线穿黄工程的穿黄退水洞工程贯通,11年的征战历程让他记忆犹新。

“现在回想,当初的建设真不容易,特别是穿黄工程建设。如何在黄河周边软土富水条件下建造地下隧洞是世界级难题。我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其间的艰难和困苦,只有经历者才能体会。”高海成回忆。

他说,在工程建设中,最对不起的是家人,但让他最自豪的是,现在每年春节回到家乡三门峡,家里一来客人,他就用渠道里打来的水泡上一杯茶,“我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南水北调通的水,大家喝一口,一定是甜的。”

“南水北调一生情”,从此都是南水北调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润泽了北方大地,也成为全国水利人的“最高殿堂”。数以万计的水利建设者们在这里淬炼成才,他们因南水北调而结缘,也以南水北调的精神和技术经验,为国家建设续写华章。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15日在与建设者们座谈时感慨,南水北调工程“来之不易”。工程建成通水后,我国已有近1亿人喝上了长江水,改善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监理工程师王庆新告诉记者,参与这项工程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南水北调”。“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从修建到今天运行的艰辛,能在用好水的同时也加大节水,这就是对我们建设者最好的支持。”

作者:魏梦佳
原载2017年9月15日新华社 vLHVYpoeLuoIukR3E50PLCT1Bzg8j9UMJBbuBqO3YRlGh5jR/mF+0ToHYzPuXT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