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白洋淀自然环境特征

1.3.1 区域位置

本书所指的白洋淀即广义白洋淀,是现今由大小143个淀泊组成,以白洋淀为主体的周围淀泊的总称。白洋淀淀泊情况见表1.1。白洋淀地处北纬38°43'~39°02',东经115°38'~116°07',总面积约366km 2 (大沽高程10.5m),东临天津,西傍保定,南靠石家庄,北依北京。2017年以前,白洋淀为河北省保定及沧州两市的安新县、容城县、雄县、高阳县以及任丘市五个市县共辖。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县、安新县、容城县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至此,白洋淀大部为雄安新区所辖;白洋淀85%的水域在安新县境内,几乎占安新县总面积的1/2(保定市统计局,2017);总流域面积为31199km 2 ,为大清河流域面积的96.13%。

表1.1 白洋淀淀泊情况表(数据来源于《白洋淀志》)

续表

续表

续表

* 1亩≈0.0667hm 2

1.3.2 地形地貌

白洋淀位于太行山东麓永定河冲积扇与滹沱河冲积扇相夹持的低洼地区,为冲积平原洼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跨度0~2784m,主要由山区、平原区、洼淀区三部分构成(高彦春等,2017)。地貌景观以水体为主,约占50%;水域间有苇田,约占36%;台地约占14%;形成了园田和水面相间分布的特殊地貌(齐丽艳,2009;孟睿等,2012)。河淀相连、园田镶嵌、村镇环绕,虽造就了白洋淀独特的风景文化(图1.2),但是也加剧了其水环境受损、湿地破碎化严重的窘境(张梦嫚等,2018)。淀区内土壤肥沃,土壤类型多样,由4个土类、8个亚类、21个土属、128个土种和1个复区组成,以褐土、潮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等类型为主;其中地势低洼地区主要为潮土和粗骨土,地势较高地区主要分布的为褐土(尹军,2017;郑志鑫等,2017)。

1.3.3 气候降水

白洋淀位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淀区内四季分明,相对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2.1℃,年平均降水量为552.7mm。淀区春季和冬季雨雪稀少;夏季降水多且集中,但有时也会遭遇严重干旱;秋季降水量则显著减少,形成风凉云淡、秋高气爽的气候特点。气象资料显示,1957—2012年,白洋淀流域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1.36℃,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在1988年后增大;而降水量变化相对复杂,年降水量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该趋势主要由年降水日数显著下降所引起;淀内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量的逐渐减少已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这将进一步为白洋淀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带来挑战(刘丹丹,2014;高彦春等,2017)。另有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白洋淀湿地对周边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对气候变暖具有较强的缓解作用,并对周边地区的降水具有补充作用(李祥等,2016)。

图1.2 白洋淀内村镇环绕(参见文后彩图)

1.3.4 河流水系

白洋淀隶属于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水系,并位于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清水河、瀑河及白沟引河的九河下梢,上有九河汇入,下经淀东的赵北口东流,与海河相通。

潴龙河,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源自太行山,由东北汇入白洋淀。河流全长316km,流域面积7090km 2 ,含沙量较大,属季节性河流。潴龙河为大清河南支的主要行洪河道,河上建有分洪道主河道两岸修建有堤防,其中千里堤为国家重点堤防,是大清河水系的主要防洪屏障。河流上游分支为沙河、磁河、孟良河,流域内王快水库、口头水库、衡水岭水库三座大中型水库即分别坐落在其三条支流之上。

孝义河,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发源于定州市中古屯,流经安国、博野、蠡县、高阳后注入马棚淀。河流全长90km,流域面积343.2km 2 ,河道多变,河底为沙壤土兼有流沙。孝义河为里蠡县北部的一条排沥河道,一旦潴龙河分洪,也担负起分洪的作用。根据《河北省水功能区划》,孝义河源头至高阳段为工业用水区,水质目标需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高阳至白洋淀段为缓冲区;经缓冲区后与白洋淀保护区相连。

唐河,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流经山西省灵丘县,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唐县、顺平县、定州市、望都县、清苑区、安新县,在安新县境内汇入白洋淀。唐河干流上建有唐河水电站、西大洋水库等水利工程,对流域内截水防洪、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蓄水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白洋淀水域污染日趋严重,保定市为截留排入白洋淀的工业污水,在白洋淀上游的唐河主河道内修建了唐河污水库(1975年国家第一次大规模治理白洋淀水污染问题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用于临时存放周边地区排放的工业污水。然而,原定于1979年停用的唐河污水库直至2017年6月才实现彻底截污,库内垃圾成山、污水横流,对仅距库尾2.5km的白洋淀水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严重污染了周边地下水资源。2018年5月,唐河污水库污染管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启动,随着一期工程的顺利完结,唐河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唐河污水库对白洋淀水生态造成的环境风险得到了有效防控。

府河,贯穿保定市主城区,为保定市境内河流,上游有一亩泉河、侯河、白草沟等支流,主流向东有黄花沟、金线河汇入,后与唐河汇合后入藻杂淀。府河全长62km,为白洋淀多条支流当中唯一常年有水的一条入淀支流,曾是保定市的地表水源地和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水源,也是保定市航运史上独具盛名的航运河道。然而,随着城市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府河的水资源被大量利用,造成上游河道枯竭,下游河道如今主要承接保定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沿线农业面源污水,成为保定市的一条主要纳污河道,河流水体也对沿岸地区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毛美洲等,1995;龙幸幸等,2016;梁慧雅等,2017)。

漕河,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全长110km,发源于保定市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属太行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易县、满城区低山、丘陵区至满城区市头村,在迪城村东南、东木杴庄东北汇入府河,入藻杂淀。

萍河,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发源于定兴县西南的南幸村,流经定兴、徐水、容城、安新等县(区),在徐水区北营村有鸡爪河(老龙沟)汇入,经黑龙口东南注入安新县藻杂淀。萍河全长30km,流域面积443km 2 ,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河流,在历史上发挥着航运功能,唐朝时期又名为“铜帮铁底运粮河”。随着流域内降水量的减少,工农业迅速发展,用水量增加,萍河水量逐渐减少,1997年遭受干涸断流的窘境。

清水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旧称阳城河,向东北流经冉河头、南侯、黄陀,在东石桥、小望亭之间,汇入府河。

瀑河,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易县狼牙山东麓,流经易县、徐水区、安新县、容城县等地入藻杂淀,位于白洋淀西部。河流全长73km,分为南北支流,南瀑河为泄水支流,北瀑河后因於堵而废弃。

白沟引河,因流经白沟镇而得名,古时指拒马河的下游河流,现今指的是1970年开挖的人工河道。河流全长12km,经容城流入白洋淀,沿河修有长堤,与白洋淀北堤相连。

历史上的白洋淀水源丰富、水质良好。然而,为了缓解流域内“十年九涝”的灾害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渐在其上游南部山区修建王快、西大洋等6座大型水库及8座中型水库,控制面积10302.9km 2 ,占流域山区面积的55%,水库总库容为34.86亿m 3 (邱琳,2017),水库的修建减轻了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但同时也使得入淀水量大大减少。目前,白洋淀上游的九条支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除汛期外常年干涸,其入淀水量基本依靠其北部支流——白沟引河,然而远远无法满足淀内的蓄水需求;漕河、孝义河、瀑河仅部分季节有水流入;潴龙河、唐河、萍河则常年断流。尽管如此,随着淀区上游保定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用水量加大,污水排放量增大,仅仅有水入淀的支流也成了接纳上游及周边污染物的河流,周边地区排放的生活、工业、畜牧业污水均通过府河、漕河、孝义河等南支汇流入淀(高芬,2008;齐丽艳,2009)。水资源的匮乏、入淀水质的恶劣,给淀区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也严重制约着雄安新城的规划与组建,同时对华北平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1.3.5 水文资源

1.3.5.1 水文特征

据《白洋淀志》统计资料,淀内含水层为多结构含水岩系,岩性为一套灰黄、棕黄色黏土、亚黏土、亚砂土及灰黄色、棕黄色和黑色矿物松散层,常见不同程度的锈斑,灰绿色条带,斑块分布散钙,并有钙化层钙质结核,砂层叠加厚度由西北、西、西南向东南、东、东北逐渐变薄,层次由少变多,砂层厚度由40m逐渐变薄到30m,砂层粒度变化为粗中砂~细中砂~细砂。据统计,淀区地下水一般平均埋深为2.71m,但由于区域内地下水补充量和开采量的变化,淀区内的地下水位发生变化。1985年白洋淀干涸后,地下水严重下降,再加上受高阳、蠡县、清苑漏斗影响,淀南、寨里、三台一带形成地下水漏斗。1988年重新蓄水后,淀周边地下水位明显上升,但由于淀南雁翎油田对深层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当年地下水埋深达8.7m。

由于白洋淀水资源量紧缺、水体水质难以满足用水需求,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则基本上依靠地下水。据《2017年河北省水资源公报》统计数据,2017年河北全省总供水量181.56亿m 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59.47亿m 3 ,地下水源供水量115.92亿m 3 ,地下水占比约为63.85%;2017年年末,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为17.47m,与上年同期相比,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0.21m。另外,有研究资料表明,淀内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发生改变,原本为丰水期由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双向转化关系,如今已经完全转变为淀内蓄水单向渗漏补给地下水。白洋淀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华北平原之上。近年来白洋淀地下水位埋深持续增大,形成了一系列的“地下漏斗”,地下水流场由天然状态逐渐发展为非稳定状态(王青等,2013;邱琳,2017;艾慧等,2018)。地下水的过度攫取改变了产汇流条件,使得入淀水量进一步减少,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白洋淀水面水位的下降和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由于白洋淀特殊的浅碟状地貌,淀内水面浅显且宽阔,再加之淀内种植有大面积的芦苇,使得水体的消耗量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淀区每年计苇田蒸发量在内的天然蒸发量达1102mm,为区域内年均降水量的2.1倍,相当于1.8亿m 3 的水量(邱琳,2017)。

综上分析,淀区内的水文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渗漏、淀内蒸发、淀内水位下降、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的改变,这些都将对淀区内水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1.3.5.2 淀内蓄水量

白洋淀曾一度遭受干淀的境遇,自1919年淀内有水位记载以来,年内会全年出现干淀的年份共19年,其中1983—1987年连续5年干淀,1984—1986年淀内完全干涸(邱琳,2017)。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河北省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白洋淀淀区的生态用水,主要通过人工调水补给等措施缓解白洋淀内水资源短缺的问题。1996—2019年,国家、河北省、保定市先后实施29次应急调水“济淀”,2004年2月16日至7月15日,“引岳济淀”补水工程实施,入淀水量达1.6亿m 3 ;2006年11月24日至2007年3月5日,“引黄济淀”补水工程首次实施,1.0001亿m 3 黄河水补入淀内;2018年4—6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首次正式向北方进行生态补水,济淀水量约为1亿m 3 ,此次南水北调正常放水,加上保定两大水库的补水,白洋淀入淀补水量达10年来最大规模。如图1.3所示,2010—2017年,白洋淀内蓄水量得到明显提升,其中2013年年末,需水量达4.33亿m 3 ,为1997年以来冬季水量最高值。截至2019年2月1日,淀区水位达到7.35m,为历年同期最高,水域面积达303km 2 ,为历年同期最大;白洋淀补水河道周边浅层地下水埋深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回升0.96m,上游干涸36年的瀑河水库也重现水波荡漾的景象。淀区冬季水位提升,对提高淀区内水质质量、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

图1.3 白洋淀年末蓄水量年际变化图(2010—2017年)

1.3.6 生物资源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对维持京津冀气候、改善温湿状况、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资料记载,白洋淀物种丰富,淀内有大型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水生动物、野生鸟类等多个物种,更是大鸨、丹顶鹤、白鹤等国家保护动物和珍惜濒危动物的栖息乐园。白洋淀常见大型水生植物47种,其中挺水植物21种、沉水植物15种、浮叶植物7种、漂浮植物4种。但随着淀区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有所减少。

1.3.6.1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食物链的基础环节,其种类变化和丰度组成对水体水质产生直接的影响(Cardinale et al.,2002)。白洋淀浮游植物物种调查结果如图1.4所示。由结果可知,1992年淀内浮游植物共162种,隶属于8门42科85属,优势种为蓝藻、绿藻、裸藻和硅藻;后淀区遭受干淀危机,直至1998年淀内来水,浮游植物种类增值258种,隶属于8门10纲23目41科98属,并以绿藻为优势物种,占全部浮游植物种属数的45%;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淀区内浮游植物8门183种,其中绿藻门69种,占全部浮游植物种属数的37.7%;淀区内浮游植物群落已由蓝藻—硅藻型逐渐向蓝藻—绿藻型转变(李源,2010;刘存歧等,2016)。

1.3.6.2 水生植物

综合近年来研究调查结果(李源,2010;郑志鑫等,2017),白洋淀区水生植物名录如表1.2所示。由统计结果可知,2013—2015年调查中共发现水生植物(图1.5)39种,隶属于19科30属,其中挺水植物15种,占总数的38.46%;沉水植物13种,占总数的33.33%;浮叶根生植物共9种,占总数的23.08%;漂浮植物2种,占总数的5.13%。淀内优势物种为芦苇(图1.6)、金鱼藻、狭叶香蒲、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等;同时,芦苇也是淀区主要的经济和生态调节作物,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污水、改善水质、维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价值。淀内分布面积较广的优势群落为芦苇群落、狭叶香蒲群落、金鱼藻群落、莲群落(图1.7)、水鳖群落、龙须眼子菜群落、紫萍和槐叶萍群落。与1992年调查结果相比,白洋淀水生植物具有以下特征:①水生植物多样性降低,水生植物种类减少;其中旱苗蓼、萤蔺、莎草、华刺子莞、针蔺、锥囊苔草、假稻、水葱、水蒿、蔊菜、焦草等挺水植物未被发现;黄花狸藻、梅花藻等沉水植物未被发现。②水生植物优势群落发生改变,水生植物群落生物量大幅下降;原本的茨藻、荇菜、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优势群落消失;优势群落存在由沉水植物优势群落逐渐向挺水植物优势群落转变的趋势。③水生植物的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水生植物分布面积减少;水生生态系统内移,淀区具有向沼泽化发展的特征。

表1.2 白洋淀区水生植物名录(李源,2010;郑志鑫等,2017)

续表

图1.4 白洋淀浮游植物物种调查结果(1992—2010年)
(李源,2010;刘存歧等,2016)

图1.5 白洋淀主要水生植物(参见文后彩图)

图1.6 白洋淀水生植物芦苇(参见文后彩图)

图1.7 白洋淀水生植物荷花(参见文后彩图)

1.3.6.3种子植物

2013—2015年,郑志鑫等(2017)通过踏查、路线调查、访问调查、现场观察、现场摄像、拍照及采集标本等方法,对白洋淀湿地境内的种子植物物种数量及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白洋淀共有种子植物72科223属371种,其中共有被子植物71科221属369种,占总科目数的98.61%,被子植物中包括双子叶植物56科159属263种,分别为白洋淀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7.78%、71.30%、70.89%;单子叶植物16科64属108种,分别为白洋淀湿地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22.22%、28.70%、29.11%;淀内裸子植物种类比较单一,仅为1科2属2种;另外发现外来物种23种,隶属于17属11科,其原产地多为美洲,可能与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与美洲较为相似有关,其中对白洋淀湿地生境危害较严重的外来物种为三叶鬼针草、反枝苋等,中度危害等级的为皱果苋、刺苋等,结果表明,淀内湿地植物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和入侵危害均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4)、《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1991)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此次调查发现白洋淀淀内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野大豆( Glycine soja );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即睡莲( Nymphaea tetragona )、河北杨( Populus hopeiensis )、远志( 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 )、芡实( Euryale ferox )、美蔷薇( Rosa bella )、黄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四角菱( Trapa quadrispinosa )、二色补血草( Limonium bicolor )、狸藻( Utricularia vulgaris L.)、黑三棱( Sparganium stolonifer )、小黑三棱( Sparganium simplex )、荇菜( Nymphoides peltata )、眼子菜( Potamogeton distinctus )、宽叶香蒲( Typha latifolia L.)、浮叶眼子菜( Potamogeton natans )和半夏( Pinellia ternata )。调查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种子植物属的分化程度较高;属的分布区类型远远多于科的分布区类型,但二者的优势类型高度一致;淀内世界分布属和热带分布属的种子植物较多;发现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但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野大豆的分布区也越来越小;另外,湿地内外来物种的出现当在今后给予重视。

1.3.6.4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多数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水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其群落结构、优势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将发生改变,因此可作为水环境质量状况的指示物种(谢松等,2010b;宋关玲等,2015)。调查表明,1958年,白洋淀淀内有底栖动物35种,优势物种为蚌类;1975年,白洋淀蚌类的数量大减,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成为淀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物种;1980年调查结果显示,淀区的螺类可达5个/m 2 ;2006年12月、2007年3—11月对白洋淀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3种,其中软体动物17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幼虫4种;2011年,淀区内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3种,与195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白洋淀内底栖动物的种类减少了62.86%,优势物种由原来的蚌类转变为蜗牛、螺类和水生昆虫(高芬,2008;蔡端波等,2010;谢松等,2010b;张璐璐等,2013)。同时,基于底栖动物的湿地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徐梦佳等,2012),离污染源较远、受人为干扰较小的枣林庄为健康状态;烧车淀、光淀张庄、东田庄和采蒲台水域,受淀内及淀中村居民生活排污的影响处于亚健康状态;圈头受到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处于不健康状态;鸳鸯岛水域受府河污染携带与旅游活动干扰影响大,处于不健康状态,且在所有样点中健康状况最差;王家寨和寨南水域周边村庄和农田分布密集,生活污水、农业源与水产养殖导致水域健康受损较为严重,处于不健康状态。淀内水产养殖业、农业种植、生活排污、旅游业等人为干扰是淀区内底栖动物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淀区水环境和水生态健康。

1.3.6.5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作为水环境食物网中的初级消费者和被捕食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与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水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高芬,2008)。调查表明:1958年,白洋淀淀内发现的浮游动物可分为原生动物、担轮动物、节肢动物3种门类,共计85属,其中原生动物38属,包括鞭毛纲4个属、纤毛纲20个属和肉足虫纲14个属,轮虫60种,枝角类29种;1975年,底栖动物种数有所减少,其中原生动物为24属,轮虫49种,枝角类23种;1989年,调查发现白洋淀内浮游动物33属共205种,其中原生动物13属31种,轮虫11属119种,枝角类6属43种,桡足类3属12种;1993年,淀区发现原生动物77种(属),其中鞭毛虫27种(属),肉足虫13种(属),纤毛虫37种(属);2014年,白洋淀府河支流共检出浮游动物81种(不包含原生动物),其中轮虫56种,枝角类19种,桡足类6种。由调查数据可知,1993年淀区原生动物种属明显增加,主要由于调查方法有所差异导致。总体看来,淀区内浮游动物的门类由3种增加为4种,即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变化较大;浮游动物作为水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的指示生物,当水环境遭受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时,浮游生物的多样性降低,但其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增加,200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纤毛虫作为淀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随区域内TN、TP、BOD 5 含量的增高而增加(冯建社,2005;高芬,2008;张铁坚等,2016)。

1.3.6.6 鱼类

20世纪50年代,白洋淀鱼类丰富,但随着白洋淀的演变以及水环境的变化,鱼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其变化情况如图1.8所示。调查表明(高芬,2008),1958年,白洋淀栖息着鱼类11目17科50属54种,经济鱼类以鲤科为主,鲶科、鳅科、鲳科和鲑科次之,此外,还栖息有溯河性鱼类鲻科、鳗鲡科等;1975—1976年,受干淀和水质污染的影响,淀内鱼类资源种类减少,优质鱼出现小型化和低龄化的趋势,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共计5目11科33属35种,其中鲤科21种,占总数的60%,为优势种群,溯河性鱼类基本绝迹,青鱼、鲂鱼和草鱼等种群大量减少或基本消失;1980年,鱼类共计8目14科37属40种,其中鲤科25种,占总数的62.5%,经济鱼类种数下降;1989—1990年,淀区重新蓄水后,调查共发现鱼类5目11科23属24种,其中鲤科13种,占总数的54.17%(曹玉萍,1991);进入21世纪,随着淀内水生态环境的恶化,淀中耐污染、耐低氧的鱼类数量增多,尤其是鲫鱼类,现已转变为明显的优势物种;2001—2002年,调查共发现鱼类7目12科30属33种,其中鲤鱼17种,占总数的51.5%,并发现鲻科、鳗鲡科等溯河性鱼类(曹玉萍等,2003);2007—2009年,得益于“引黄济淀”调水工程,共采集到鱼类资源恢复为7目11科25种,其中鲤科15种,占总数的60%,并发现马口鱼、棒花鱼、鳜鱼等一度绝迹鱼类的踪迹(谢松等,2010a;彭吉栋,2015)。

图1.8 白洋淀区域内鱼类资源变化情况

1.3.6.7 禽鸟类

白洋淀素有“天然氧吧”“鸟类故乡”之称。21世纪初,白洋淀共记录鸟类34科97种。2011年,据安新县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统计,白洋淀鸟类已达200种,隶属于16目46科406属,包括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灰鹤、大天鹅、鹰科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王义弘等(2018)2016—2017年夏季调查结果显示,夏季共记录鸟类14目31科66种。其中夏候鸟34种,占总数的51.52%;留鸟20种,占总数的30.30%;旅鸟11种,占总数的16.67%;古北型鸟类1种,占总数的1.51%;优势种为东方大苇莺、麻雀、家燕,占鸟类总数量的38.94%;并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红隼);《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保护鸟类59种;河北重点保护鸟类22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中记载的物种3种,其中极危级物种1种(青头潜鸭),近危级物种2种(震旦鸦雀和白眼潜鸭);以上调查结果也说明,白洋淀为河北省部分珍稀鸟类夏季重要栖息地之一。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顶端的生物类群和珍稀濒危物种最多的生物类群,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鸟类的分布、数量、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强等,2007)。 4uT4bCuNKfmzn5+qMn279/0I32zK6y6cBtCdfYggrJiw/NlyEMdlOYNeHKlQDK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