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黄淮海平原的形成

2.1.1 黄淮海区域地质背景与地貌分异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第二大平原——黄淮海平原的最南部。黄淮海平原因黄河、淮河和海河3条河流东流入海前沉积的一个广阔平原而得名。根据地貌学的观点,按照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以及流域水系的变化等原则,黄淮海平原划定的界线为:北起燕山山脉的南麓;南抵桐柏山、大别山的北麓,以江淮流域的低分水岭为界;西起太行山、秦岭的东麓;东面包围鲁中南山地,临渤海、黄海。黄淮海平原包括天津市的全部,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的大部分,以及山东省的西北、西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部分。黄淮海平原大体以黄河为轴线,往南到淮河,属淮河水系,通称黄淮平原;往北到燕山山麓,西至太行山麓,属海河及滦河水系,通称海河平原。淮河及淮河流域的形成演变与黄淮海平原的生成演变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地质构造上看,黄淮海平原的基础是一个受燕山运动影响、于白垩纪前后形成的断陷盆地。该盆地在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继续下陷,沉积了厚达三四千米的第三纪地层和厚达三四百米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沉积物总厚度最大可达5000m以上,小者也有1500m左右。各地堆积厚度不等,是因为平原下的基岩还隐伏有次一级的拗陷与隆起构造。

在新华夏构造体系中,黄淮海平原主要位于两条沉降带上:松辽-黄淮海平原沉降带和黄海-苏北平原沉降带。因此,黄淮海平原是一个新生代的巨大凹陷盆地,凹陷最深部分偏居西部,靠近太行山山麓地带。晚侏罗世时,黄淮海平原范围内有一些分散的小盆地,接受了红色碎屑岩、火山岩和暗色泥沙岩的沉积。白垩纪初,开始进入盆地发展时期,直到现在,拗陷与沉积仍在活跃进行中。老第三纪时还有若干孤立的小盆地,新第三纪时平原才连成一片。

黄淮海平原下伏的隐伏断裂活动对水系产生深远影响。河流流向、河道偏移、河流决口、湖泊形成等方面都受到断层活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和松散软弱的地盘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黄河的活动性;大水系间没有坚硬的分水岭,助长了黄河的游荡性。从黄河下游现河道的延伸方向可以看出,各河段走向都与新构造运动有关。

黄淮海平原是一个大的冲积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黄河是塑造黄淮海平原的主要地貌营力,在地貌形态上主要包括了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和滨海海积平原。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一部分是由众多小河流和间歇性水流洪积-冲积而成的倾斜平原;另一部分是由大中河流冲积形成的冲积扇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处于最高,局部地区冲积扇顶部海拔可达200m,一般地区的海拔都在120m以下,但地形倾斜程度较高,坡降一般为1/1500~1/500。

冲积平原是整个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是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与滨海平原之间的广阔平原,由历史上大小河流多次改道泛滥冲积而成,其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在35m以下,坡降一般为1/8000~1/5000。黄河、淮河、海河对冲积平原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黄河对平原形成的作用更为突出。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影响范围从苏北、皖北到冀渭南部。由于黄河的泥沙含量大,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从而在冲积平原上进一步形成了古河道高地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结构。

黄淮海平原的主体是黄河冲积扇。黄河冲积扇,又称黄河冲积平原,西起孟津附近的宁嘴峡口,向东延伸到鲁西的山前洼地,高程为30~100m。根据《中国国家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中的中国地貌区划图,整个黄淮海区域属于东部低山平原区的2个亚区:鲁东低山丘陵和华北、华东低平原,区域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成7个地貌小区,黄淮海平原地貌区划如图2.1-1所示。

黄淮海冲积平原包括以下次一级平原:

(1)冀东滦河平原。该平原向南向海倾斜,在早、中更新世冲洪积扇基础上,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发育了部分入海三角洲地貌。

(2)海河平原。该平原总体上由北东向西南倾斜,是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带性的典型地段,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向的“岗、坡、洼”地貌形态,特别是洼地,如交接洼地,明显地区分了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和冲积、海积平原的分布范围。

(3)黄河平原与鲁西山前洪积-冲积平原。这两个平原相向倾斜,在其交接洼地处,形成山东境内的南四湖、北五湖。在黄泛区,黄河故道两侧均发育有一系列决口扇和洼地。黄河大冲积扇的范围,西北侧经由冠县、聊城一带,西南侧达徐州、永城一带。

图2.1-1 黄淮海平原地貌区划

注:资料来源于刘明光《中国国家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

(4)淮河平原。该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向黄河平原逐渐过渡,主要由灰黄、黄灰色粉土质亚砂土组成,是黄泛堆积物,河道常呈正地形,呈微高条带状分布;南部主要由灰色亚黏土组成,淮河上游河道下切,可见阶地,下游各支流入淮处常见不同规模的积水洼地,似湖似河。河间带上发育有多种洼地。

(5)苏北平原。该平原在江淮丘陵东侧,濒临海区,地势低平,主要由冲积、海积形成,可见多处古潟湖遗迹。

2.1.2 黄淮海平原地貌成因与结构

黄淮海平原地貌的形成是各种地貌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河流流水和泥沙堆积是冲积平原地貌、微地貌建造的主要营力。黄淮海平原的外营力地貌主要由河流地貌、湖积地貌、风积地貌、海积地貌等组成,河流地貌占绝大部分。黄淮海平原的河流地貌,主要由河流差别堆积形成,因而不同时期的古河道构成了不同的地貌面,不同形状的古河道组成了不同的地貌区,不同类型的古河道决定了不同的微地貌。

就地貌成因而言,古河床高地是冲积扇地面高亢的地貌类型。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巨量泥沙下泄进入下游河道,经历长时期的沉积抬高,造成地上悬河,当河道决口改道以后,原来的地上河则成为废弃的古河床高地,一般高出地面2~3m,最大可达5m以上,宽为10~20km;沉积物较粗,多为细砂和粉砂,由于物质结构疏散,颗粒较粗,蓄水能力差,在风的作用下,往往形成叠加的波状沙地和个体新月形沙丘。

古河床洼地是冲积扇地面凹洼的负地形,它与古河床高地不同,当河流改道另行新道时,河道初期是冲刷的;以后由于行水时间短,在河道沉积不强的情况下,迅速发生决口改道,废弃的河道仍然保持着河槽,一般宽数千米,组成物质粗细相间,地下水位埋藏浅,容易积水成涝。

冲积扇前缘地带扇前洼地分布众多,这是冲积扇前缘界线的重要标志。其中,鲁西湖泊洼地展布最为明显,它们介于黄河冲积扇和山东低山丘陵之间的狭长地带,略呈北北西至南南东走向,境内大小湖泊洼地串联,自北而南有东平湖、马踏湖、蜀山湖、南旺湖、马荡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等,长期以来由于西部受到黄河洪水侵犯,东部承接山地河水的汇注,有些湖泊在泥沙沉积作用下多被淤平而逐渐成为地势低的洼地。

黄河冲积平原向东延伸受阻于山东丘陵,分别向渤海和黄海两个海域倾斜展布,并在滨海建造了河口三角洲和海积平原。平原内部岗、坡、洼等微地貌类型极为丰富。这些微地貌是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南北游荡、泥沙往复沉积造成的。因此,岗、坡、洼等微地貌类型与新老河道的分布联系密切。黄河新老河道自西向东分别向北东和南东两侧展开,古河道高地和古河道洼地通过各种地貌成因类型,贯穿于整个冲积平原之中,并直接到达滨海地区,成为下游冲积平原塑造的主体。

黄淮海平原地貌类型见表2.1-1。黄淮海平原的微地貌组合成了现代河谷(河道)、山麓坡积-洪积扇群、洪积扇、冲积扇、古河道带、古河间带、扇缘洼地、三角洲平原、潟湖洼地、海积平原10个高一级的小地貌类型。图2.1-2为黄河冲积扇结构示意图。

表2.1-1 黄淮海平原地貌类型表

图2.1-2 黄河冲积扇结构示意图

2.1.3 淮河流域的地貌形态与结构

淮河流域地形总体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大别山为新构造运动抬升区,高程一般为300~500m。中部是江淮分水岭,地貌为低丘、岗地,高程为50~200m。北部为淮北平原,平原东北部散布有小面积的丘陵,绝大部分为第四纪沉积组成的平原,属新构造运动沉降区,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高程为20~40m。流域西南是以大别山为主体的淮南丘陵山丘区,西北是以嵩山、伏牛山为主体的豫西山丘区,东北部是以沂蒙山为主体的山东丘陵地带,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3。在流域中部,北边是面积广大的冲积、洪积、湖积平原,面积为流域面积的2/3,其中,间有众多湖荡洼地。

全新世时淮河平原的沉降中心发生显著转移,从西北部迁徙到东南部的淮河沿岸,淮河干流也被推到淮河平原的南线。同时,随着淮河各支流下切加深,上更新世形成的河间阶地逐渐发育成现在广大的河间低平原。在平原西北部的界首、亳州和宿县—泗县以北地区,在晚更新世的剥蚀面上,覆盖有几米至十几米厚的近代黄河南泛留下的淤积物,构成现代淮北黄泛平原特殊的地貌景观。在南部淮河沿岸,河流型湖泊较为发育。

淮河流域地貌具有类型复杂多样、层次分明、平原地貌类型极为丰富的特点,淮河流域各类地貌及面积见表2.1-2。地貌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东北部为鲁中南断块山地,中部为黄淮冲积、湖积、海积平原,西部和南部为山地和丘陵。平原与山地丘陵之间依次分布有洪积平原、冲洪积平原和冲积扇。地貌形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以及河湖几种类型。地貌成因主要有流水地貌、湖成地貌、海成地貌;此外,还有零星的喀斯特侵蚀地貌和火山熔岩地貌。

表2.1-2 淮河流域各类地貌及面积

淮河流域具体的地形和地貌分区特征概述如下。

(1)豫西山丘区:大致在京广铁路以西由秦岭山脉向东延伸的嵩山、伏牛山、桐柏山及其东麓的丘陵地区,面积约为2.8万km 2 。伏牛山为西北至东南走向,西北接熊耳山,东南接桐柏山,是古汝水及其支流的发源地。桐柏山也是西北至东南走向,主峰太白顶海拔为1140m,是淮河干流的发源地。豫西山丘区地势高,不易发生水灾,但在雨季,尤其是遇到暴雨时,容易爆发山洪。

(2)淮南山区:淮河以南大别山区及其北麓、东麓的丘陵地区,西接桐柏山,东至淠河,东西长约250km,南北宽约100km,面积约2.8万km 2 。大别山及其向东延伸的皖山是淮河右岸支流的主要发源地。淮南山区夏季雨水集中,容易爆发山洪。

(3)淮南近丘陵及平原区:西自淠河、东至淮河入江水道及江淮分水岭以北的地区。该区东西长约280km,南北宽约70km,面积约为1.9万km 2 。该区的北部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平原,沿淮南岸多湖泊洼地,南部的丘陵台地,不易蓄水,易受旱灾。

(4)上游淮北平原区:西自京广铁路、东至颍河,以汝河流域为中心的平原地区,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面积约为2.8万km 2 。该区的北部为黄泛区,自周口和上蔡以东、以南,地势低洼,河道平缓,水流不畅,每遇暴雨或上游山洪骤泄,易发生洪涝灾害。

(5)中游淮北平原区:自颍河以东、黄河故道以南的平原地带,面积约6.1万km 2 。从地质构造上来说,这个地区是黄河大冲积扇的主体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在黄河夺淮期间,该区成为黄河泛道滚动的区域,排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是洪涝和旱灾多发的地区。

(6)下游苏北平原地区:洪泽湖和淮河入江水道以东、黄河故道以南、通扬运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为2.6万km 2 。该区东临黄海,雨水大部分东流入海,地面高程为2~4m,是多湖泊洼地,易受洪涝和潮水的侵袭。

(7)沂沭泗流域:包括沂蒙山区以南、黄河故道以北的整个沂沭泗流域,面积约为8万km 2 。沂沭泗河水系本属淮河水系,由于黄河夺淮又北徙的影响,其入淮水道淤塞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流域。该区北部山丘区面积占31%,中南部平原区面积占50%,湖泊面积占19%。 +I8nbwo3USbbvHA8w5Oq6kdNawK4duZgCshJvjXJhJohCw8/umYcWPft2p4dVR2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