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淤地坝发展概况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借助“天然聚湫”蓄洪排清的理念,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7]-[10] 。已建设的典型淤地坝见图1-1和图1-2。

图1-1 山西省永和县西峪淤地坝

图1-2 山西省平陆县范庄淤地坝

1.3.1 淤地坝的主要作用及发展阶段

淤地坝的主要作用:①拦泥保土,滞洪减沙;②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③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粮食产量;④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⑤解决人畜饮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⑥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农田及公共设施安全 [7][58][59]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的淤地坝建设经历了试验示范、全面推广、大力发展、巩固提高等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这个阶段主要进行淤地坝的重点试点和示范工程,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小规模的推广。随着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群众筑坝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1954年年底,陕西省淤地坝已发展到3000多座,可淤地2300多hm 2 。筑坝技术开始在各地的干部群众中得到普及。

第二阶段(1958—1970年):1962年国务院下达《关于奖励人民公社兴修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定》的优惠政策,同时由于第一阶段试办示范成功,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建坝的热情。1958—1970年,黄土高原地区共建设淤地坝2.76万座,可淤地3.3万多hm 2 。在晋西、陕北等地淤地坝建设开展较好的典型小流域内,在坝地上的适当位置加修一座或几座“腰坝”,拦截上游洪水,组成一个简单的坝系,开始有了“坝系”的概念 [60]

第三阶段(1971—1985年):该阶段是坝系工程大规模建设阶段。水坠坝(水力冲填淤地坝)施工方法具有工效高、成本低、质量好、施工简便等优点,水坠坝施工方法的推广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水坠坝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据1977年不完全统计,山西、陕西两省建成的水坠坝达8000多座。山西省有近一半的坝是在这一时期建设的。同时大规模建设也存在巨大的隐患。1973年8月25日陕西省延川县降雨112.5mm,7570座淤地坝中遭受不同程度水毁的就有3300座;1975年、1977年、1987年大暴雨,使甘肃省的庆阳地区、陕西省的榆林地区、延安市及山西省西部28个县的淤地坝遭受严重水毁。

第四阶段(1986—2000年):该阶段为积极兴建治沟骨干工程的新阶段,也是坝系工程的完善阶段。该阶段在认真总结30年来筑坝淤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淤地坝的坝系规划、工程结构、设计标准、建坝顺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以坝保库,以库保坝”“小多成群有骨干”等经验广为群众共识。同时为适应黄河上中游地区淤地坝的建设需要,水电部先后制定颁发《水坠坝设计及施工暂行规定》(SD 124—84)、《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 175—86)、《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 238—87),使坝系建设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阶段。

第五阶段(2001年至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2003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把淤地坝建设列为2003年水利工作重点中争取启动实施的3项新“亮点”工程之首,并提出了具体要求。“2003年水利工作重点:要争取启动实施3项新‘亮点’工程。如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以淤地坝为重点的坝系工程建设可以有效拦截泥沙、淤地种粮,为封育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这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的结合点,要作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和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抓紧抓好。要抓紧制定工程规划,落实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这标志着淤地坝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1.3.2 淤地坝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多数淤地坝系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兴建,大多没有进行工程设计或设计标准偏低,且没考虑坝系整体布局规划;加之工程已经运用了二三十年,后期管护、配套措施跟不上,目前大多淤地坝已经淤满;且设施老化失修,滞洪拦沙能力大幅度降低,病险情况日趋严重,以上原因极大地制约了淤地坝总体效益的发挥。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受资金、投入等条件的限制,淤地坝建设规模、速度和工程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且淤地坝科研相对滞后,与黄上高原生态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淤地坝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有淤地坝库容损耗严重,防洪拦沙能力低。现有淤地坝多数是在过去的群众运动中修建的,因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多数无防洪排洪设施,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许多问题。据陕西省调查,截至1989年年底,陕北地区25个县3万余座淤地坝中,9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在拦泥淤地,发展生产,为黄河减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淤地坝老化失修,库容相继淤满,失去滞洪拦泥的作用。其中达不到省颁标准的大型淤地坝有536座,中型淤地坝4135座,分别占其总数的64.0%和73.8%。

(2)淤地坝设施不配套,设计标准低,坝系布局不合理。由于过去修建的淤地坝大多为群众自发盲目兴建,缺少统一规划,致使一些沟道中的淤地坝布局极不合理,出现了很多诸如“坝中坝”“坝套坝、下坝淹上坝”“下坝淤不满”等情况。同时,由于工程配置不合理,缺少控制性的骨干坝,遇到超标暴雨洪水,随即造成连锁溃坝反应。例如,1977年和1978年陕北地区突降了几场暴雨,70%的小型淤地坝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教训极其深刻。黄土高原地区现有的11万多座淤地坝,仅有骨干坝1356座。据陕西省调查,平均200km 2 才有一座骨干坝,加之配置不合理,真正形成坝系的不多,特别是许多小流域缺少控制性骨干坝,整体防洪能力差。另外,工程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泄洪、排水建筑物。陕西省现有淤地坝中小型淤地坝占了绝大多数,60%的淤地坝只有坝体,没有泄洪、排水设施 [7]

(3)坝地盐碱化严重,坝地利用率低。坝地盐碱化是影响坝地生产利用率,造成坝地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保站调查,截至1975年年底,延安、榆林两地区有坝地53万亩,可利用的仅35万亩,仅占已有坝地的66%。因盐碱化和沼泽化,每年少收粮食约5000万kg [7]

(4)坝系建设理论研究不完善,部分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沟道治理工程措施,需要有一套可操作性的科学的坝系建设理论和技术来指导实践。但是截至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一些诸如沟道重力侵蚀的定量研究,布坝密度、规模、建坝时序以及坝系配置、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已影响到淤地坝建设的科学、高效、快速发展。

(5)坝系规划研究不能满足实际应用。淤地坝建设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规划方法作为理论指导。虽然50多年来,有关单位先后采用了经验规划法、线性规划法、多目标规划法和非线性规划法对坝系进行优化研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也都曾设专题进行了坝系相对稳定试验研究,并结合课题研究建立了实体模型,但截至目前,尚未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的坝系建设理论体系,坝系规划方法也一直沿用传统的经验规划法,缺乏科学的方案比选论证,加之规划力量相对薄弱,致使规划成果科技含量不高,与实际有一定差距。

(6)设计资料缺乏且设计效率低。由于缺乏实测水文资料,目前淤地坝的设计大都采用传统的经验方法设计,工程的结构计算及水力计算方法较粗放。如工程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坝高的确定、调洪演算等,一般采用经验公式计算或用相似流域的实测资料或小区资料来推算,方法尚需改进,设计工作的效率及自动化水平也有待提高,加之各地业务部门的设计力量和水平参差不齐,目前设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需要。

(7)施工过程的质量难以控制。长期以来,淤地坝工程施工缺乏整套规范的施工技术规程,许多地方沿用传统的施工方法,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缺乏施工专业人员,造成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工程施工变更频繁。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质量监测监督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各地及行业的质量监督站目前也不够健全,在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上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测设备和监控手段。虽然近年实行了工程监理制度,但监理的方式以巡回监理为主,且只对治沟骨干工程实施监理,缺乏对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ZDCHVHQ01ReRbviwQhGT2vKYH66UMuIwFig1it321SMiaQ55wBzAP7mh4tCHcmP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