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水文气象时空分布特征

2.2.1 气象分布特征

2.2.1.1 气候特征

江西省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涝易旱,主要的气候特征如下。

1.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江西省境内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为鄱阳湖及滨湖平原地区。受东亚季风环流形势的影响,全省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冬季,受蒙古高气压中心的控制,来自北部大陆的干冷气流,由赣北长驱直入侵袭省境,全省基本上盛行偏北风,气候较为寒冷,年平均最低气温多在12.4~16.0℃之间,其中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8.9℃(彭泽县);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单一影响,气候较为炎热,赣江中下游及其他大河下游所在区域极端最高气温多在40.4℃以上,其中年最高值达44.9℃(修水县)。

四季分明是典型中亚热带气候的一个重要表现。江西省与同纬度的地区相比,或与低纬度的广州、较高纬度的北京相比,四季日数的分配皆相对较为均匀。

2.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由于下垫面性质的不同,形成了江西省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以武夷山、井冈山、庐山等为代表的山地气候;有以鄱阳湖大水域为代表的水域小气候;有以赣江流域为代表的丘陵区域气候和盆地气候;还有森林小气候等。

3.降水不均、易涝易旱

江西省是全国多雨的省区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41~1939mm,属湿润气候区。其境内降水的主要特点有:①降水时空差异较大:赣东北和赣西北的降水较多,鄱阳湖北岸和吉泰盆地的降水较少;②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相当明显:如龙南县1975年降水量达2596mm,1963年仅为1621mm;玉山县1975年降水量达2769mm,1963年仅为1211mm,两地最多与最少年的差值分别为975mm和1558mm;③年内分配不均:每年4—6月基本是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42%~53%,且多暴雨或连续性暴雨,全省尤其是五河下游和鄱阳湖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在雨季结束后,直到中秋节,江西省境内仍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7—9月的降雨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0%左右,赣东大部分地区小于20%,但同期的蒸发量大,约占全年蒸发量的40%,水分的支出明显大于补充。7—9月省内不少地区常常出现旱灾,有些年份还会出现伏旱伴着秋干,成灾面积大,严重的旱情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

2.2.1.2 气候要素

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蒸发等。

1.气温

江西省属江南丘陵地区,境内下垫面区域差异较大,受季风环流形势制约,四季气温变化非常明显,气温的时空分布也较为复杂。

(1)平均气温。江西省多年平均气温为16.2~19.7℃,最低16.2℃(铜鼓县),最高19.7℃(于都县),在空间分布上自北向南,南北温差约3℃,最大达3.5℃。九江、景德镇两市及宜春市西北部的多年平均气温为 17.5~18.3℃,鹰潭至横峰县一带均在18℃以上,成为赣东北年平均气温的暖中心;吉安、赣州两市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8.0~19.5℃,赣州、信丰、于都、赣县、会昌、瑞金等县(市)的年平均气温均在19℃以上。另外井冈山、庐山两地为山地气候类型,多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4.3℃和11.5℃。

江西省是季风气候地区,冬夏气温差异较大,仅从年平均气温不足以说明江西省的大气热量状况,还要看其月平均气温,尤其是1月、4月、7月、10月的数值。江西省历年各月的平均气温以1月为最低,7月为最高,一般年份7月的平均气温要比1月高出20℃以上。1月多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自北向南依次增高,月平均气温的南北差异较大,1月的平均气温在赣北为4~6℃,最大差异达4.9℃。7月多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温差异较小,同时由于地貌因素影响,月平均气温出现北高南低现象,周围山区的气温更低。全省大部分地区历年7月的平均气温为28.0~29.5℃,位于赣南地区的于都县达29.7℃,是全省的最高值;崇义、全南两县受地势影响则是全省的最低值,均为27.0℃。江西省各地区四季平均气温详见表2.1。

表 2.1 江西省各地区四季平均气温一览表 单位:℃

(2)最高气温。江西省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分布与多年平均气温一样,自北向南依次升高。赣北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1~23℃,赣中为22~24℃,赣南为23~25℃。由于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分布并非均衡地自北向南依次递增,即使同一地区也不尽一致,如在赣西北的修水、宜丰及赣东北的婺源、景德镇各有一个高温中心,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3.1℃,而赣北的星子(现庐山市)、湖口县一带年平均最高气温仅20℃左右。

江西省年极端最高气温的出现,是由该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在其上空维持的时间、强度、位置以及区域地貌状况等诸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每年夏季受副高控制的时间长短不一致,强度也不同,高压脊伸展的位置有所区别,年极端最高气温的分布南北差异较大。从多年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来看,赣江中、下游地区较高,大部分地区在40℃以上;修水县最高达44.9℃,为全省的最高值。在九江市的西北部地区、景德镇市、上饶市、萍乡市、永新等县(市)也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鄱阳湖地区及赣南山区则较低。

江西省年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历年日数,除九江市北部、鄱阳湖区和赣州东南部山区较少以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在30~45天。抚州、上饶两市分别有一个大于40天的高温中心,其中横峰县平均达46.2天。鄱阳湖地区及赣州东南部山区大部分在20天以下,安远县平均只有8.1天。

(3)最低气温。江西省年平均最低气温除井冈山为10.8℃、庐山为8.7℃外,大部分地区在12.4~16.0℃之间。全省有两个暖区,年平均最低气温较高,分布于赣州地区与吉泰盆地、鄱阳湖地区及上饶市,其中赣州市、于都县高达16℃,其他地区均在14℃以上。九江市西部、宜春市西北部、景德镇市以及乐安、资溪2县,年平均最低气温较低,大部分地区为12~13℃。

江西省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出现与该年受冷空气影响的时间和强度密切相关,历年江西受冷空气影响的时间和强度变化很大,从而直接影响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布的规律性。全省历年极端最低气温,赣州市一般为-6.0~-4.0℃,其中崇义县为-8.0℃;吉安、抚州两市及上饶、宜春两市南部,大部分为-10.0~-6.0℃,其中资溪县为-13.2℃;上饶、宜春两市北部及九江市,大部分为-13.0~-10.0℃,其中彭泽县为-18.9℃,是全省的最低值。

江西省历年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的平均日数,除庐山站外,赣北大部分年份为15~45天,其中武宁县最多年份达57天,婺源县65天;赣中大部分年份为10~35天,其中乐安县最多,达51天;赣南大部分为5~20天,其中崇义县最多,达41天。

(4)积温。江西省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的多年平均值,大部分地区在 5300~6300℃之间,铜鼓县最小,为 5044℃,于都县最大,为6339℃。从全省来看,九江、景德镇两市及宜春市西北部,大部分在5300~5500℃之间;赣州市的中部、北部及南部山区均在5000℃以上,其中于都县最高达5490℃。

2.降水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直接制约着区域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江西省各地降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冬夏季风来去迟早及强弱的变化(尤其是夏季风),另外还受地貌、地面状况等条件的影响。

(1)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江西省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介于1341~1939mm之间。受地貌影响,地区分布不平衡,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呈马鞍形,其总体特点可概括为:山区多,平原与盆地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赣东与赣南多,赣中和赣北少。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中心出现在赣东地区,最小中心出现在赣北平原和吉泰盆地。江西省五河1956—1991年平均年降水量见表2.2。

表 2.2 江西省五河1956—1991年平均年降水量

(2)降水的季节分配。江西省的降水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每年自3—4月起,雨量逐渐增加,5—6月降雨猛增,7—9月除有地方性雷阵雨及偶有台风雨带来降雨外,全省雨水稀少,10月份至次年2月降水量所占比例同样很少。根据多年平均资料统计,全省4—6月降水量最集中,大部分地区4—6月降雨总量为700~900mm(占年降水总量的 45%~50%),其中赣东多于赣西;7—9月是省内的干旱季节,全省大部分地区7—9月降雨总量为 300~350mm(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0%)。江西省四季降水量情况见表2.3。

表 2.3 江西省四季降水量情况

江西省四季降水量的变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①春夏两季降水量最多,春季又比夏季多;秋、冬两季降水量最少,冬季又比秋季少。②春、冬相邻两季和夏、秋相邻两季的降水量差量最大,而春、夏和秋、冬相邻两季降水量差量最小;由冬季过渡到春季降水量增加最多,而由夏季过渡到冬季的降水量减少最多。

(3)降水日数。降水日数是指 24 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 0.1mm的天数,江西省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介于138~181天之间。降水日数的地理分布特点与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由于江西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各地区年降水日数的分布差异比较大;赣北地区为138.3~178.1天,赣东北地区为162.2~182.5天,赣西北地区为155.6~178.1天,赣中地区为157.0~182.5天,赣东地区为158.5~165.2天,赣西南地区为159.7~168.6天,赣南的龙南、定南、全南(简称“三南”地区)为156.2~167.9天。从全省来看,年降水日数山地多,平原少,年降水日数最多中心出现在赣东地区和赣西地区,其中资溪县最多达 182.5 天;最少中心出现在赣北北部地区,其中湖口县最少为138.3天。

江西各地四季降水日数同降水量一样,分配不均。春季(3—5月)降水日数为48.4~61.5天,夏季(6—8月)降水日数为32.5~53.2天,秋季(9—11月)降水日数为24.7~35.9天,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日数为29.4~43.5天。以春季降水日数最多,夏季、冬季次之,秋季最少。

江西省年暴雨日数为2.6~6.3天,弋阳县最多,泰和县最少。就一般情况而言,年暴雨日数山地多,盆地平原地区少,全省暴雨日数最多中心出现在赣东北地区和赣东地区,最少中心出现在吉泰盆地和赣西地区。各地年暴雨日数的分布大致为:赣北地区为3.5~6.3天,赣东北地区为4.7~6.3天,赣西北地区为3.5~5.5天,赣中地区为2.6~6.1天,赣东地区为3.8~6.1天,赣西地区3.0~4.7天,赣南的“三南”地区为4.3~4.8天。

(4)降水强度。江西省各地各月最大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各月最大降水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春、夏两季;②全年各月最大降水量的分布趋势与各月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江西省各地区连日、1日各地最大降水量见表2.4。

表 2.4 江西省各地区连日、1日各地最大降水量

江西省年连日最大降水量为294.2~723.2mm,最大中心出现在赣北南部地区和赣西南地区,最小中心出现在吉泰盆地。江西省年1日最大降水量为120.5~399.7mm,最大中心出现在赣西北东部地区、赣东北南部地区、赣东地区和赣中中部地区,最小中心出现在赣南地区和赣西南地区。

3.蒸发

江西省多年平均蒸发量介于1148.6~1937.3mm之间(为E20型蒸发皿观测值)。在日照少、风速小的赣西北山区蒸发量很小,其中宜丰县最小,为1148.6mm;赣西山区、赣东北山区、武夷山区蒸发量大部分在1500mm以下;年平均蒸发量较大区位于日照强、风速大的鄱阳湖平原地区,其中南昌最大,为 1937.3mm;赣南盆地地区的信丰、于都两县也是蒸发量的高值区。

蒸发量的大小是温度、风速、饱和差等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气温是主要的影响因子,所以蒸发量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年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冬季气温最低,大部分地区是在1月份的时候蒸发量最小,通常在70mm以下;春季多阴雨天气,气温不高,蒸发量较小;夏季气温高,又多遇伏旱等影响,除少数地区外,7月份的蒸发量为全年最大月份,一般达187.6~286.4mm;入秋以后,气温降低,蒸发量逐渐减少,但一般情况秋季蒸发量大于春季蒸发量。

2.2.2 水文分布特征

2.2.2.1 降水总体特征

1.降水形成

江西省降水形式以降雨为主,雪、雹极少。降水的类型主要是锋面雨,其次是地形雨、对流雨和台风雨。

每年春季和初夏(大致3月下旬至6月),由于先后受西南暖湿气流(由西风带南下与亚洲南部的西南季风北上形成)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全省普遍多锋面雨,特别是6月,冷、暖气流在江南交绥,形成丰富的梅雨,这是全省降雨最多的时节。盛夏(7—8月),由于锋带移到北方,全省普遍少雨,常造成伏旱,局部地区偶有台风雨。秋季,全省基本被副热带高气压所控制,普遍少雨,只有深秋时冬季风南下与夏季风相遇,才形成一些秋雨。冬季,全省基本由干冷的气团控制,普遍少雨。

江西省多中低山和丘陵,迎风坡能形成一些地形雨,这也是造成江西降水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低气压控制和蒸发强烈的地区,有时会形成对流雨,尤其在下垫面植被好、含水多的地方形成对流雨的可能性更大,这也是山地、丘陵多雨的原因之一。

2.降水地理分布

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400~1900mm,局部略小于1400mm,或略大于1900mm。受地势的影响,山区一般大于1600mm,如怀玉山、武夷山、九岭山、罗霄山一带为江西省的4个多雨区,多在1700mm以上。其中怀玉山区普遍大于1800mm,多雨中心略大于1900mm;武夷山区一般大于1800mm,且随地势抬高而增大,多雨中心达2000mm;九岭山区一般大于1700mm,多雨中心达2000mm;罗霄山区大于1700mm,最高值略大于2000mm。此外,庐山也是多雨区之一。相反,长江南岸的彭泽附近和吉泰盆地是少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小于 1500mm,少雨中心降水量小于1400mm。

3.降水时间变化

江西省的降水不仅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变化也较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各地不同,总的趋势是赣南、赣北大于赣中。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变差系数 C V 都在0.20~0.25之间,仅局部地区,如乐安河中下游地带和赣西的万载、宜春以西略小于0.20,而信江中游的上饶至弋阳地段及庐山南面的永修至都昌、星子(现庐山市)一带略大于0.25,吴城、都昌附近最大,在0.30以上。

江西省的最大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2000~2400mm,局部山区大于2400mm,庐山1975年达3034.8mm,为全省最大年降水量最高值;吉泰盆地、长江南岸的瑞昌、彭泽一带(庐山除外)为相对低值区,瑞昌站1969年仅为1742.0mm,为全省最大年降水量的最低值。

江西省的最小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900~1100mm,山区略高,武夷山主峰黄岗山附近的西坑站1978年为1437.3mm,为全省最小年降水量最高值;鄱阳湖区湖口、星子(现庐山市)、都昌至鄱阳一带以及泰和、遂川一带为低值区,都昌站1978年仅699.1mm,为全省最小年降水量最低值。从年降水量极值比看,全省绝大部分在2.0~2.5之间。

江西省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亦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集中在4—6月,一般在700~900mm之间,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50%。多年平均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约 800~1100mm(一般为 3—6 月),占全年降水的 55%~60%,并有东部大于西部的规律。7—9月是江西省的干旱季节,降水量一般仅300~35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山区较大,局部大于400mm,鄱阳湖平原地区则小于300mm。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一般从1月份的4%左右开始逐月上升,至5—6月达17%~19%,自7月开始逐月下降,11—12月仅为3%左右。多年平均最大月降水量与最小月降水量的比值,全省大部分地区为5~6左右。

2.2.2.2 降雨区划

降雨分区参考《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中的山洪灾害降雨区划,该区划综合考虑了地域及气候特性等因素。采用降雨特征值结合临界雨量来进行降雨区划:①以年降雨特征值等作为一级分区指标;②以多年24小时降雨均值作为二级分区指标;③以山洪灾害影响最大的6小时暴雨及其相应的临界雨量作为三级分区指标。具体如下:

1.一级分区

年降雨量的分布代表了各地的干湿程度和地域的差异性,是反映该地区气候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选择年降雨量作为一级区划的指标。根据江西省的多年平均降水等值线图,考虑到江西省是全国多雨区之一,将规划区域划分为两个区:

Ⅰ区:年降雨量高值区,即年降雨量在1600mm以上区域。主要包括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宜春等设区市。

Ⅱ区:年降雨量中值区,即年降雨量在1600mm以下区域。主要包括南昌、九江、吉安、新余、萍乡、赣州等设区市。

2.二级分区

最大24小时降雨量能反映一次暴雨的主体部分,在地区分布上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反映气候和地貌的影响,且与其他暴雨因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同时,24小时暴雨也是山丘区小流域一次洪水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江西省暴雨分布情况与年最大24小时暴雨等值线图,结合暴雨洪水特性进行二级区划,将区域划分为两个区:

Ⅰ区:大暴雨区,即多年24小时平均暴雨怀玉山区高值区(赣东北)为120~167mm、武夷山山区高值区(赣东)为120~174mm、幕阜山山区高值区(赣西北)120~138mm、九岭山山区高值区(赣西)为120~156mm、武功山山区较小区域高值区(赣西)为120~140mm、以雩山为中心的高值区(赣中、东)为120~142mm、九连山附近的较小区域高值区(赣南)为120~136mm。

Ⅱ区:中等暴雨区,即多年24小时平均暴雨怀玉山区(赣东北)为108~120mm、武夷山山区(赣东)为99~120mm、九岭山山区(赣西)为96~120mm、幕埠山山区(赣西北)为94~120mm、武功山山区(赣西)为93~120mm、雩山山区(赣中、东)为 101~120mm、吉泰盆地罗霄山脉为 90~120mm。

3.三级分区

三级区是降雨区划的最低一级,应能反映降雨与山洪灾害更直接的信息,而6小时暴雨雨量占24小时暴雨总量的34.8%~78.1%,在江西省中南部是反映降雨与山洪灾害的重要指标;在湖区平原占的比重稍小,赣南山区占的比重较大,且南部大于北部;同时,临界雨量和临界系数更能反映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因此,选用6小时暴雨作为三级区区划的指标,一方面能反映降雨与山洪灾害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气象发布雨情预报时,方便预警与做好人员转移;以临界系数为参考则更能反映山洪灾害实际发生状况。

Ⅰ区:山洪灾害高易发降雨区,即多年平均6小时暴雨怀玉山山区(赣东北)为77~91mm、武夷山山区(赣东)为77~91mm、九岭山山区(赣西)为75~97mm、雩山山区(赣中、赣东)为75~101mm、幕埠山山区(赣西北)为68~82mm、武功山山区(赣西)为65~82mm、罗霄山脉(遂川)为60~78mm、九连山(赣南全南、寻乌)、会昌及瑞金为69~89mm。

Ⅱ区:山洪灾害中度易发降雨区,即多年平均6小时暴雨怀玉山山区赣东北为65~76mm、武夷山山区(赣东)为62~74mm、九岭山山区(赣西)为68~74mm、雩山山区(赣中、赣东)为67~74mm、幕阜山山区(赣西北)为58~74mm、武功山山区(赣西)为60~65mm、罗霄山脉(遂川)为57~59mm、九连山(赣南全南、寻乌)、会昌及瑞金为61~68mm。

2.2.2.3 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暴雨中心

1.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江西省的大暴雨分布总体呈北多南少的趋势,北部又呈东部多于西部的趋势,以上饶市中部最多。大暴雨日在一年中分布的特点是:冬半年少,夏半年多。据统计,1960—2003年,江西省出现大暴雨日766个(全省只要有一站降雨量达到标准就算一个大暴雨日),平均每年17.6个。大暴雨出现最多的是1999年,为34个,最少的年份是1963年,为9个。多数年份大暴雨日从3—4月开始,至9—10月结束。其中4—6月是大暴雨的多发期,且逐月增多,3个月的平均大暴雨日数合计10.3个,约占全年的60%,个别年份可集中大暴雨日的90%以上。7—9月大暴雨主要由台风影响产生,平均大暴雨日数3个月合计为6.5个,约占全年的37%。

根据江西省水文站点的实测数据分析可知:

(1)江西省内最大3日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为250~400mm,在万载、新干、吉水、福田、石马、宜黄、黎川一线以北地区大于300mm,以南地区小于300mm。全省有庐山地区、婺源至上饶地区、丰城至东乡地区和九岭山南麓地区四个高值区,以庐山植物园降雨量 1100mm为最大,铜鼓西向站738.7mm次之,丰城石上站576.9mm居第三。

(2)江西省内最大24小时降雨量多年平均值约为200mm,在铜鼓、宜丰、樟树、吉安、渡头、南丰、黎川一线以北地区均大于200mm,以南地区略小于200mm。全省有庐山、潦河流域和东乡三处高值区,庐山站705.0mm(1953年8月17日)最大,高安樟树岭站476.7mm(1975年8月14日)次之,奉新澡溪站443.9mm(1975年8月14日)居第三。

(3)江西省内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均值变幅为86~170mm,实测最大24小时降雨量一般为200~300mm,以东乡站500.1mm最大,高安樟树岭站及南城马源水库站500mm次之。年最大6小时降雨量变幅为70~90mm,实测最大6小时降雨量一般为140~180mm,以修水朱溪厂站319.4mm最大,余江锦江站310.0mm次之,铜鼓西向站298.7mm居第三。年最大1小时降雨量均值变幅为40~45mm,实测最大1小时降雨量一般为70~90mm,以会昌清溪站120.7mm最大,景德镇南溪站 109.6mm次之,宜黄站 105.4mm居第三。

2.暴雨中心

江西省的暴雨可以分为局部暴雨和地区性暴雨、区域性和大范围的暴雨两大类,暴雨几乎影响全境。主要的四个暴雨中心如下:

(1)怀玉山暴雨中心。该区位于乐安河的虎山、婺源以东、信江的贵溪、铅山、上饶、玉山以北的广大山区。

(2)武夷山暴雨中心。该区位于信江南部。资溪以东的武夷山山脉地带,与福建省北部边境形成一个高值区。该中心与地形的高程有明显关系,其年降雨量的分布随高程的增高而递增。该区西自金溪起,经上清、铁路坪、甘溪以南地区均大于1800mm,中心区达2000mm,出现在武夷山的主峰黄岗山地带,最高值出现在西坑站,达2153.4mm。

(3)九岭山暴雨中心。该区位于铜鼓以东、宜丰以北、靖安以西的九岭山南麓为主的狭长地区。

(4)罗霄山暴雨中心。该区位于井冈山县境和遂川西部山区。

2.2.2.4 暴雨中心典型雨型特性研究

1.暴雨中心和非暴雨中心典型雨型统计

为定量研究江西省四个暴雨中心的典型雨型,为滑坡发生与降雨的关联性提供依据,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模式,在江西省范围内的滑坡灾害易发区选取了5个县(铜鼓县、德兴县、黎川县、定南县和修水县),分别代表江西省的4个暴雨中心和1个非暴雨中心。对各暴雨中心及非暴雨中心分别选取典型雨量站进行分析,尤其针对暴雨极值及暴雨多年平均值的6小时、24小时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暴雨极值及多年平均值的24小时雨量均值概化模型及单峰概化模型。

(1)铜鼓县。铜鼓县选取了乌石、洞子、铜鼓、港口及大槽口等典型雨量站进行统计分析。由图2.1、图2.2可以看出,铜鼓县最大暴雨日均值约为15mm/h,6小时集中降雨最大达43mm/h;多年平均24小时雨量均值约为6mm/h,6小时集中降雨约为17mm/h。

图 2.1 铜鼓县暴雨极值概化图

图 2.2 铜鼓县暴雨多年平均值概化图

(2)德兴县。德兴县境内雨量站较多,选取了横坑、杨村、陈坊、李宅、暖水、银山、杨林埠等典型雨量站进行统计分析。由图2.3、图2.4可知,德兴县最大暴雨日均值约为12mm/h,6小时集中降雨最大达34mm/h;多年平均24小时雨量均值约为6mm/h,6小时集中降雨约为15mm/h。

图 2.3 德兴县暴雨极值概化图

图 2.4 德兴县暴雨多年平均值概化图

(3)黎川县。黎川县境内雨量站较少,因此考虑了相邻县雨量站的数据参与统计分析。由图2.5、图2.6可知,黎川县最大暴雨日均值约为9mm/h,6小时集中降雨最大达23mm/h;多年平均24小时雨量均值约为5mm/h,6小时集中降雨约为13mm/h。

图 2.5 黎川县暴雨极值概化图

图 2.6 黎川县暴雨多年平均值概化图

(4)定南县。定南县选取了月子、胜前等典型雨量站进行统计分析。由图2.7、图2.8可知,定南县最大暴雨日均值约为9mm/h,6小时集中降雨最大达24mm/h;多年平均 24 小时雨量均值约为 4mm/h,6 小时集中降雨约为11mm/h。

图 2.7 定南县暴雨极值概化图

(5)修水县。修水县雨量站较多,选取了白沙岭、半坑、全丰、路口、杨坊、杨树坪、红色水库、朱溪厂等16个典型雨量站进行统计分析。由图2.9、图2.10可知,修水县最大暴雨日均值约为14mm/h,6小时集中降雨最大达53mm/h;多年平均 24 小时雨量均值约为 6mm/h,6 小时集中降雨约为15mm/h。

图 2.8 定南县暴雨多年平均值概化图

图 2.9 修水县暴雨极值概化图

图 2.10 修水县暴雨多年平均值概化图

2.典型暴雨情势分析

(1)雨型。江西省暴雨类型主要有锋面气旋雨、台风雨和热雷雨。暴雨水汽的主要来源有以西南方向输送水汽为主的锋面雨和以东南方向输送水汽为主的台风雨。由于气团和地形的影响,江西省的年降雨量在面上分布的总趋势是山区多于中部盆地,赣东大于赣西。三天以下暴雨分布明显存在南部小、北部大,西部小、东部大的区域差异,尤其是6小时、24小时及3天时段,暴雨分布的南北差异更为明显。但当时段在1小时以下时,这种差异明显减缓。

赣南地区暴雨的雨势较猛,往往一开始就形成主峰,但历时较短,一般主峰在前,次峰在后。赣北地区单次暴雨的降雨量大,历时长,可达3~5天,一场暴雨一般有大小两个雨峰,次峰在前,主峰在后。

(2)雨强。

1)年平均降雨强度。江西省年平均降雨强度为3.8~5.3mm/d,东部大于西部。全省各地降雨强度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

2)月最大降雨量。江西省各地月最大降雨量大部分地区以5—6月为最大。全省4—8月雨量大多在600~700mm以上,多山洪灾害;9月至次年2月雨量大多小于500mm。

1960—2003年江西省各月最大降雨量见表2.5。

表 2.5 1960—2003年江西省各月最大降雨量

3)汛期(4—7月)降雨强度。江西省汛期以6月降雨强度最大,5月次之。其中4月平均降雨强度为 5.7~9.2mm/d;5 月平均降雨强度为 6.0~9.4mm/d;6月平均降雨强度为6.6~12.7mm/d;7月平均降雨强度为3.3~7.5mm/d。

4)连日最大降雨量。江西省年连日最大降雨量为294.2~723.2mm,最大为丰城市723.2mm,最小为万安县294.2mm;全省最大降雨中心出现在赣北南部地区和赣西南地区,最小降雨中心出现在吉泰盆地。总体而言,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

5)1日最大降雨量。江西省1日最大降雨量为120.5~399.7mm,最大出现在靖安,最小出现在南康,相差279.2mm。最大降雨量中心出现在赣西北东部、赣东北南部、赣东和赣中中部等地区,最小降雨量中心出现在赣南和赣西南地区。靖安1977年6月15日降雨量为399.7mm,为全省各站单日雨量之最。

6)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最大降雨量。江西省10分钟最大降雨量为19.8~39.6mm,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大值以7月、8月出现最多;30分钟最大降雨量为 42.5~76.2mm;1 小时最大降雨量为 56.2~132.5mm,全省各地最大值多出现在5 月、6 月两月;3 小时最大降雨量为80.4~173.2mm,全省各地最大值多出现在5月、6月、7月3个月;6小时最大降雨量为95.2~230.6mm,全省各地最大值也大多出现在5月、6月两个月。

(3)降雨持时。江西省年最长连续降雨日为15~36天,丘陵、山地长于河谷、平原,南部长于北部。最长出现在井冈山,最短出现在彭泽,两者相差21天,全省降雨日平均为23.5天。全省大部分地区年最长连续降雨日数的最大值多出现在春季和汛期,以4月、5月最多。江西省降雨量不小于50mm的年平均暴雨日数为3.0~7.2天,丘陵山地多于平原盆地。全省暴雨日数以赣东北地区和赣东地区最多,吉泰盆地和赣西地区最少。历年最多年暴雨日数为13~18天,以婺源和德兴1983年的18天为最多。

江西省1960—2003年(1—11月)大暴雨日数见表2.6。

表 2.6 江西省1960—2003年(1—11月)大暴雨日数 YWm5jqOP8bHohi03cUf3bL2VKBB/ghkJ3iZoNFLN64BQPkWfk8KoxKIzTgq4wq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