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共计7章70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理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重要法律,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事件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

(2)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

(3)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

(4)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1.突发事件分类

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过程和机理的不同,可将突发事件分为4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

2.突发事件分级

突发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性质、可控性、行业特点等因素,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二、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在时间上是突然发生的,为在关键时刻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必须反应迅速,协调一致,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为此,必须在平时制定完备的预案,预案是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作的全面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政府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演练

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演练主要是培训应急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演练应急管理所需的技能,其目的一是提高各级领导的应急指挥决策能力,是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二是增强政府及其部门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指挥处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

(四)突发事件应急保障

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主要是经费保障、物资保障和信息保障。

三、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

(一)突发事件的信息与监测

监测是预警和应对的基础,为了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现象进行监测。

(二)突发事件的预警

所谓突发事件预警,是指在已经发现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某些征兆,但突发事件仍未发生前采取的措施。建立健全预警制度的目的在于及时向公众发布突发事件即将发生的信息,使公众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与救援

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相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2)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3)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4)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5)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用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6)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7)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11eX4ibzFKGfzKbXk2y6iiUFaNb99Le175k51clLahH0kj6uONZq8UQhq1ZNia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