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桥与城融合的六十载
——从《南北天堑变通途》画作看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造型与装饰艺术魅力

■ 辛艺峰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


摘要 本文从湖北美术馆展出辛克靖先生所绘中国画《南北天堑变通途》说起,通过对万里长江第一桥规划构想与建设进程的回望来解读这座桥与武汉这个城市特殊的情愫,并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对武汉长江大桥的造型与装饰艺术魅力进行剖析,以对城市及建筑遗产个案研究与维护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武汉万里长江第一桥 城市环境 造型与装饰艺术魅力 《南北天堑变通途》画作

在中国凡是跨江临河面水的城市,都有说不完与道不尽有关“一座桥与一个城市”的话题,但有一个城市关于这个话题的叙述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则独领风骚,这个城市就是位居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武汉,以及 60 年前在横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上落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也是那个百废待兴、蓬勃向上年代国内桥梁与城市建设史上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之一。60 年前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使天堑变通途、让三镇成一体、将中国的南北大动脉一线贯穿,而且实现了武汉市民的世纪夙愿,焕发了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热情。从 1957 年 10 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至今,60 年弹指一挥间,为纪念万里长江第一桥落成一甲子,在 2017 年鸡年春节到来之际,武汉长江大桥桥头两端及观景平台上就摆满花篮与植物扎景,以庆祝这万里长江第一桥风雨兼程六十载的辉煌之路,由此也彰显出这座桥与这个城市发展更为深远的影响和人文情怀(图 1)。

图1 风雨兼程六十载的武汉万里长江第一桥及整修一新的建桥纪念碑

1 从大桥落成通车及《南北天堑变通途》画作说起

在湖北美术馆举办的《丹青融情系九州——辛克靖从艺六十周年中国画作品展》恢宏宽大的一、二号展厅内,汇集辛克靖先生从艺六十周年精选的百余幅中国画作品中,有一幅画前总是人潮簇拥、观者不断,这幅作品就是先生为武汉长江大桥落成纪念所绘制的长 362cm、高 150cm的巨幅中国画——《南北天堑变通途》(图 2)。

图2 辛克靖先生所绘长 362cm、高 150cm的巨幅中国画——《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幅中国画作品,形象、艺术地展示了 1957 年 10 月15 日武汉人民久望的长江大桥落成举行通车典礼的盛大场面,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画卷中“长江、汉水两岸和水上船只都挂满了彩旗。从龟山伸延到蛇山的千百面红旗和花朵,把大桥装扮得光彩夺目。大街小巷迎风招展的国旗,好似一片红色的海洋,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呈现出极为隆重的节日气象。这天黎明,我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画具与手捧鲜花穿着最华丽、最漂亮服装的人们一道向大桥两岸桥头汇集。九点半,当桥头音乐会演奏的‘大桥组曲’的嘹亮歌声刚一结束,琴弦的余音还萦绕在长江大桥上空的时候,几十个扩音器里同时响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开始’的声音,这时武汉关的钟声响了十下。霎时间,鞭炮声、奏乐声、千万人的欢呼声如春雷般此起彼伏,千万束美丽的花朵在空中摇曳,千万双喜悦的眼睛散射出幸福的光芒。六十年前的今天,实现了人们在长江上的建桥梦想。长江大桥以其壮丽的雄姿,轻托着从首都北京到国境凭详口岸的第一列直达火车,横跨过‘天堑’不能飞渡的长江,怎不叫人们欣喜若狂呢! [1]

见证过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的辛克靖先生,大桥开工建设时还是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作为那个火红年代的青年人与众多武汉人一样深为武汉长江大桥这一宏伟工程所感动,常利用星期天和假期到大桥工地写生。1956 年 7 月作为学院首届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后,课余更是多次来到大桥工地体验生活。辛克靖为不惧严寒酷暑的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建桥的忘我奋战精神所感动,用手中的画笔绘制了数以百幅画面生动的速写人物与场景。当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管理严格,但他手上有一张大桥管理机构专门颁发的通行证可出入工地。一年之中,“不论是在武汉盛夏火炉的高温酷暑下,还是在大雪纷飞的严寒,工地钢梁架旁总能见到他画速写的身影。建设工人欢迎他,路过的苏联专家也伸出大拇指连声说:‘Хороший、Хороший’(很好、很好)。1957 年 5 月,他从大桥的宏伟景象和大桥建设者们的奋战精神获得创作灵感,与大桥美工合作创作了木刻《大桥就要合拢了》发表在《湖北日报》上。1957 年 10 月 15 日,他所绘大桥通车典礼盛况的速写《天堑变通途》发表在武汉的报刊并转登在《广东文艺》上(图 3)。 [2]

图3 辛克靖先生与大桥美工合作创作了木刻《大桥就要合拢了》及所绘大桥通车典礼盛况的速写《天堑变通途》

也许正是辛克靖先生有着绘制巨幅中国画《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样的经历,加之武汉人对武汉长江大桥特殊的情愫,在美术馆展厅里,这幅画前驻足的观众总是络绎不绝(图 4)。有满头银发的老者,也许他就是当年大桥的建设者;有人到中年的夫妻,也许大桥曾见证了他们在此相恋的身影;青年学生们想到课本中学过的长江大桥课文;蹒跚学步的孩童一进展厅见到这幅画就嚷到:“这是长江大桥吔!”,拉着妈妈的手要先来到这幅画前……所有这些也许都在不言中,述说了这座桥与武汉这个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4 驻足在美术馆展厅中《南北天堑变通途》画前的武汉市民

2 万里长江上第一桥的规划构想与建设进程

武汉长江大桥于 1957 年 10 月 15 日建成通车,它位居湖北武汉市的龟蛇两山之间,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兴建的第一座大桥。它的建成不仅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桥梁工程史上也不多见,堪称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1 长江上曾建过浮桥

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但若从时间上看,长江上曾建过的第一座跨江桥为公元 33 年的东汉时期,古益州自立为帝的公孙叔攻占彝陵后为抵御汉朝军队的进攻,在彝陵(今宜昌)东南 50 余里的长江江面所建浮桥,因地处虎牙滩得名虎牙桥。

就武汉而言,1852 年 12 月太平军攻克汉阳,在汉阳与武昌江面也曾建起两座浮桥,一座从汉阳鹦鹉洲到武昌白沙洲,一座由汉阳南岸咀至武昌大堤口。浮桥建成后一时两岸“人马来往,履如坦道”。其后太平军攻克汉口,又在汉阳与汉口间架设一座浮桥,此间,从汉阳晴川阁到武昌汉阳门,还用巨缆绑巨木作桥梁,再铺木板作桥面,建成了一座长江两岸往来的特大浮桥。因此,今天的武汉长江大桥,科学的称呼应该是万里长江第一座现代化的钢结构桥梁。

2.2 跨江造桥规划构想

武汉市位居中国腹地、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城市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1906 年,京汉铁路通车,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设大桥将跨越长江、汉水的京汉、粤汉两条铁路连接的构想就引起各方关注。

据历史档案记载,最早在武汉建长江大桥的构想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1912 年 5 月,中国铁路的开拓者詹天佑任粤汉铁路会办兼武(昌)长(沙)铁路总办。他在组织粤汉铁路复线的勘定中就考虑到粤汉与京汉两条铁路的跨江接轨,在规划武昌火车站(通湘门车站)时就预留了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位置。1913 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应邀带领土木系 13 名师生来汉作勘测长江大桥桥址和大桥设计的实习,提议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江面最狭隘处作为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址,设计出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提出大桥设计方案的主跨380m,由 3 组巨型悬臂钢梁组成,桥面为火车、电车、马车、行人并列(图 5),铁路与城市街道交通相连,并在结构上仿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最大钢桥——英国苏格兰的福斯大桥 [3]

图5 百年前曾有武汉长江大桥构想图中的桥面设计景象

1927 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在 4 月合并武汉三镇设武汉市,并于 1929 年 4 月成立武汉特别市政府。为推动武汉的市政建设,邀请曾来华的华德尔商议在长江上建桥之事。华德尔对 1921 年曾提出的大桥设计方案作出了修订,为保证长江轮船通行,大桥采用简单桁梁并设升降梁,全长 4010 英尺(1 英尺=0.3048m),共 15 孔,桥面一层由公路铁路共用,后因耗资巨大而无下文。

1935 年粤汉铁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平汉、粤汉两路在武汉连通已有必要。此时由茅以升任处长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即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作测量钻探,并请苏联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合作拟定第三次造桥计划。规划将桥址定在武昌黄鹤楼到汉阳莲花湖之间,全长 1932m,桥面为公路铁路并列。后也因工程花费太大、集资困难而不了了之。

1946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政府成立大桥筹建机构着手进行第四次规划,民国政府先后请美国桥梁专家鲍曼、美国市政专家戈登到汉视察,提出建桥位置仍以龟山、蛇山之间为宜;为便利船运,采用较长跨度的悬臂拱桥形式。后因内战与经济等原因,建桥计划再次搁置。

2.3 世纪夙愿得以实现

1949 年 9 月末,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还未举行,武汉解放也刚 4 个月,《武汉长江大桥计划草案》就由几个桥梁专家向人民政府提出。1950 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建设武汉长江大桥。3 月铁道部即成立大桥测量钻探队,随后成立大桥工程局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专家组先后作出了 8 个桥址线方案,并逐一进行了缜密研究。到 1953 年 3 月,召开了三次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论证会议,并委托苏联交通部对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鉴定。

1954 年 1 月国家聘请苏联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Силин)为首的专家工作组来华援助,中苏两国合作再次完成了武汉长江大桥规划与勘测工作,并经国务院批准,于 1955年 9 月 1 日提前动工建设武汉长江大桥 [4]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1957 年 5 月 4 日大桥钢梁顺利合拢,并于同年 10月 15 日建成通车。作为大桥通车的见证人,辛克靖先生绘制的巨幅中国画《南北天堑变通途》,就形象地反映了盛况空前的通车大典,武汉这个城市近半个世纪的建桥夙愿在这一天终于得以实现。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期间,毛泽东主席曾三次来到大桥工地视察,并于 1956 年 6 月第一次畅游长江,望着当时已具雏形的大桥轮廓,毛泽东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句更是将伟大领袖的浪漫豪情与大桥的恢宏气势表现出来。1957 年 9月 6 日,毛泽东主席在大桥通车前再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视察,并从汉阳桥头步行到武昌桥头,体现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关注与重视。

而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对武汉市民来说,更是激发出巨大的建设热情。它对武汉这个城市的影响,从那个年代出生婴儿取名中大量重复使用的“建桥”“汉桥”“银桥”……即可窥见一斑。武汉人从此在全国也以大桥为自豪,至今虽然市内建了众多景点,但“在武汉,不去长江大桥就是一种遗憾”的说法一直延续至今。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武汉长江大桥的雄姿还入选 1962 年 4 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图 6)。2013 年 5 月 3 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并于 2016 年 9 月入选“首批中国 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乃至武汉这座特大城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图6 武汉长江大桥雄姿成为第三套人民币中选用的图案

3 从城市环境的角度看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造型与装饰艺术魅力

3.1 从城市环境的角度来看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大桥建成之后,使原被长江、汉水分离的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城市的发展。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使长江南北铁路运输通畅起来,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 1670.4m,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 128m,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她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将长江天堑上铺就一条坦途。不仅促进了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也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图 7)。

图7 从城市环境的角度看与武汉山水相连、融为一体的武汉长江大桥雄姿

从城市环境的角度看,大桥落成后武汉市的城市交通就以其为中心进行布局,且 60 年来也未变,这在国内其他城市是十分罕见的现象。今天尽管大桥实行对机动车过桥分单双号通行,但大桥依然呈现出车水马龙的奇特景观,她在沟通城市两岸间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交通主动脉作用。而在武汉的城市经济布局中,以长江大桥为核心的纵向经济发展迅猛,从武汉东部的珞喻路,经武珞路过长江大桥,到航空路、青年路甚至西北部的常青路,全长近 30km。其周边不仅已成为武汉城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而且串联武汉三镇与汉口火车站、武汉CBD、江汉桥、琴台剧院、龟山电视塔、长江大桥、黄鹤楼、红楼广场、中南商圈、广埠屯科技圈、鲁巷广场及多所著名高校等城市标志节点的城市景观大道——长江大道也已建成。

如今,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成为长江上武汉段一道亮丽的风景带,也成为武汉市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一种展现。若从大桥与城市联系来看,只见它从晴川阁、龟山、莲花湖、龟山电视塔、古琴台到蛇山、黄鹤楼、首义园、彭刘杨路,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连绵宏大、美丽动人的大地景观。

3.2 从大桥造型艺术来看

武汉长江大桥的造型设计,凝聚着设计师匠心独运的智慧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在大桥两端是高约 35m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 8 层,这样的设计显然受到国外桥梁形式的影响。大桥公路层两侧的桥头堡堡亭高8m,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重檐四坡攒尖顶,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筑成,用汰石子粉刷,色调和周围的混凝土建筑一致,和整个大桥一起,形成了庄严、朴素的氛围。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可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怀英雄的博大气概(图 8)。

图8 武汉长江大桥的正桥、引桥与大桥桥头、桥身、桥面、观景平台及纪念碑的设计造型实景

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它们与大桥相互依偎。纪念碑碑高 6m,重 20t,南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市民与游人观长江、赏大桥的最佳景点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 8 个巨型桥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与菱格带副竖杆使巨大的钢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气象。整个大栟桥桥身满足功能和美学要求,没有过多的装饰,裸露的钢架更是显示出技术与力量,展现出大桥本身的结构美与时代风尚,给大桥增添了恢宏与雄伟的气势。

3.3 从桥梁装饰特色来看

武汉长江大桥的装饰,从大桥整体上看,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细节处理上既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如桥头堡的造型与花格窗;又借用了欧式风格,如桥台外墙的三段式、线脚、栏杆,似乎有武汉近代外来建筑的影子。这些形式的处理和当时提倡的“中国固有形式”及武汉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在城市中由中苏专家合作先后建设的武汉展览馆、武汉剧院、中山公园大门、华中工学院主楼等均具有这样的风格,而武汉长江大桥由于矗立江中则更显突出。

大桥的装饰图案主要集中在正桥桥面两侧的护栏上,护栏高齐胸,栏板有板式与镂空雕花式,图案纹样多为连续的几何式纹样与造型各异的具象纹样。纹样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另有“祥云图”是大桥护栏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种,这种祥云图以团云为中心,云纹彼此相连、上下左右形象对称,其纹样构成细致、缜密与富丽。还有楚文化特征鲜明的“凤凰展翅图”,这种纹样充满了韵律美和造型美,其高贵的气质、昂扬向上的精神,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体现。引桥桥栏上和平鸽托起的花盆造型,则传达出中苏两国那个年代的特殊情谊,成为一个时代的纪念饰物。此外在色彩上大桥护栏选用蓝灰色,也与长江、汉江构成江水相印,龟蛇两山相依,体现地域环境和谐的审美意韵(图 9)。

图9 武汉长江大桥的桥梁桥头堡造型与花格窗,桥面两侧护栏的装饰及和平鸽托起的花盆造型细部设计实景

3.4 从与周边环境结合来看

武汉长江大桥与周边环境的结合,主要通过大桥两侧所设桥头堡、铁路层桥南观景平台、上桥步梯、桥台基座,以及长江两边岸堤,将人们在大桥上的活动联系起来。人们可从桥上人行道步行过桥,也可在观景平台凭栏远眺,还可在桥基临江梯道亲水。除正桥外,两岸引桥均有千余米,分别融于龟蛇两山翠绿树林之中,登高鸟瞰,大桥与城市在这里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宛如天作。大桥两侧的小品建筑,不仅高低配合,更显错落有致。站在大桥落成60 年后的今天,我们从城市建筑艺术的视觉,对大桥与环境水乳交融的关系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图 10)。

图10 武汉长江大桥正桥、引桥、基座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关系,观景平台及桥下环境景观实景

眺望武汉长江大桥,回想在辛克靖先生所绘巨幅中国画《南北天堑变通途》作品前见到武汉市民涌现出来的热忱,虽然画作展览结束后将被作为 9 个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的湖北美术馆永久收藏,它所展现 60 年前大桥通车典礼见证人的心灵意象,也将与见证城市发展 60 年的武汉长江大桥这座历史丰碑一道,在武汉市民的生活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图 11)。

如今,随着武汉市的发展,已在长江大桥上下游修建了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黄家湖大桥和多条过江隧道;在建的有沌口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和青山长江大桥及过江隧道,规划中的长江大桥与过江隧道还有多个,可见“一座桥与一个城市”的话题在武汉这个城市是言犹未尽的,而大桥与城市的交融在武汉市面向未来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建设的进程中,无疑也会谱写出更为辉煌的交响乐章。

图11 见证城市发展 60 年的武汉长江大桥在城市发展中已成为一座历史丰碑,并在未来武汉市发展中还将持续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辛克靖。万里长江第一桥——南北天堑变通途画记[J].中华建设,2009(10):16-17.

[3]凌鸿勋。中国铁路志[M].台北。世界书局,1963.

[4]滕久昕。父亲滕代远参与领导武汉长江大桥修建始末[J].世纪行,2010(9):5-12. xzaRhaX3B7bm7WiOdqzHtx+GCnd1dfvnzFvgSx36Qdl4DpTY1BNL7fOE4WALep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