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汉口租界建筑砖砌筑艺术研究

■ 任康丽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 本文以老汉口租界中所保留的砖砌筑建筑为研究对象,对红砖、青砖在汉口的历史、制作工艺、砖砌筑构造及其艺术形态等方面进行深入考查,归纳砖砌筑的结构形式与艺术审美价值,旨在对当下城市建设中所拥有的砖材及砌筑提供设计思路。

关键词 汉口租界 砖砌筑 艺术 研究

砖是一种人类建造史上使用久远的材料,它有易组合的特点,从审美角度看,其材质具有远古的厚重感,装饰性强。老汉口租界保留的历史建筑中砖砌筑形式在里弄的弄口、教堂的拱券、洋行的柱式、工业厂房的墙体等地方都广泛运用,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的建筑几乎占据了整个老汉口租界建筑总数的 80%。砖砌筑建筑所固有的历史价值、功能价值及美学价值在一次次城市更新中逐渐消亡,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亟待我们去发掘。

1 老汉口租界建筑中砖的类型

1.1 红砖

老汉口租界中的里弄、公寓、教堂、洋行等主要以红砖砌筑。红砖基本是由欧美传入,后在本土生产,具有严苛工艺要求的材料。它是以含砂的黏土、页岩等经粉碎、混合捏炼后以人工或机械压制成型,再经晾晒干燥后在 900℃温度下以氧化焰烧制而成的烧结型建筑砖块。这种含有高铁元素的红黏土在湖北地区很容易挖掘,因此从近代至 20 世纪 80 年代沿汉江开设有诸多制砖厂。砂在黏土中起着骨架作用,增强了黏土的硬度,因此红砖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又因其多气孔的特质具有一定的保温、隔热、隔音等优点,在汉口租界建筑中运用广泛。红砖一般规格为 240mm×120mm×60mm、225mm×125mm×55mm、240mm×115mm×53mm。

“1891 年(光绪十七年)湖北官砖厂投产,日产机砖 3万余块。这是武汉第一家官办的制砖厂。汉阳铁厂于 1892年创办砖瓦厂,从英国购进制砖机,是武汉有机制砖之始。” [1] 1892—1911 年,武汉相继开办有 10 家砖瓦厂,其中 1903 年创办的汉口裕记砖瓦厂是辛亥革命前少有的私营砖瓦厂。1911—1924 年,民营砖瓦厂有阜成、华兴、富源三家。其中阜成砖瓦厂生产的砖瓦质量颇高,还试制出空心砖和异形砖等品种达 13 个之多,1916 年该厂日产砖坯 15 万块。

1936 年左右,是武汉砖瓦行业的鼎盛时期。红砖建筑构建出当时汉口的城市映像。如今,这些旧时的红砖在汉口老巷中还能依稀寻见,它们都作为实物,是那段汉口城市建设辉煌历史的见证,为当下对砖的美学价值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图 1)。

图1 带有英文字母的进口红砖,民营砖瓦厂生产的阜成砖,以及注有符号的红砖如咸安坊的“卐”字砖

1.2 青砖

青砖是中国本土生产的传统品种,历史悠久。“我国具有文化意义的第一块砖大约出现于 7300 年前,到 6400 年前大溪文化时期砖的雏形出现,到公元前 5000 年左右具有文明意义的烧结正方、长方形砖问世。” [2]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花纹青砖出现,砖雕工艺初露端倪;人们常说的秦砖汉瓦也是指的青砖,那时砖雕、画像石、墓室砖都发展得很快;宋代的《营造法式》中专门规范了砖砌筑技术,而明清时期青砖砖雕及各种砖砌筑工艺已相当成熟。

青砖与红砖的烧制方法相似,只不过烧制完成后的冷却方法不同。青砖是水冷却,砖坯入窑焙烧至 1000℃左右时,往窑中不断淋水,此时,由于窑内温度很高,水很快变成水蒸气,将会阻止空气的流通,使窑内形成一个缺氧的环境,砖坯中的三氧化二铁被还原成氧化亚铁,并存于砖中。由于氧化亚铁呈青灰色,因而砖就呈现出青灰色。由于黏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使青砖具备更好的耐风化、耐水特性。但由于青砖的烧制工艺较为复杂,能耗高,因此产量小。现存的青砖老建筑在汉口租界中已保留不多,仅在辅堂里、海寿里中可以寻见。另外,一些私人收藏家们如武汉民间“砖家”刘文斌的收藏中还是能发现不少珍贵的青砖类型。

汉口的青砖主要由武汉地区的砖厂专门生产,砖上符号标记明显。国产官办造砖厂生产的青砖一面有凹槽,用阴文刻字如“沙湖”“水洪口”“阜成”“大顺”“同合”“义和造”“YTK”等字样(图 2、图 3)。这些文字和符号代表的是青砖的出产地、砖厂名称或商号名称,也有刻人物姓名的,一般分记地砖和记名砖。例如,青砖上的“沙湖”指代的地方就是武汉现在的沙湖地区(图 4);“水洪口”位于汉南,清末开始生产,生产砖的时间较长,很多20 世纪 30 年代的老房子都用此砖。“阜成”“大顺”“同合”“义和造”则是当时湖北地区的砖瓦厂。清末民初武汉有十几个砖瓦集散地,长江流域产的砖瓦都通过水路运到这些地方进行买卖。汉口发现的青砖一般比红砖略小,长10cm,宽 5cm,厚 4cm,重达 2 ~ 3kg。

图2 带有三角符号的砖及“YTK”字母砖

图3 老汉口英租界怡和洋行的旧青砖,汉阳军工厂生产的青砖

图4 老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建房砖,沙湖地区生产的沙湖青砖

2 老汉口租界建筑砖的典型砌筑方式

2.1 老汉口租界中主要砖砌筑建筑形式

殖民外廊式建筑在汉口租界中普遍存在,它是 19 世纪中期到末期汉口西式建筑砖砌筑的主要形式。由于汉口夏季炎热,外廊式建筑能够加强空气流通,并且扩大室内的利用空间,因而广泛应用。青砖与红砖作为外廊式建筑的主要构造材料,并与带有各类拱券的窗洞、门洞结合,形成各自的建筑立面特色。建筑中的砖墙不仅承重,同时丰富的青、红砖装饰构建出如倚柱、壁柱的特殊形态。在砖砌筑技术上也开新蜕旧、别开生面。砖砌筑建筑设计风格,多样并巧妙结合结构力学原理,与审美价值共存,但这样的精美之作已不多见,我们仅能从历史的老照片中得以寻觅(图 5、图 6)。

图5 老汉口英租界中的砖砌外廊式建筑,拱券之下挂有竹帘,砖柱形式多样

图6 同仁会汉口医院建筑全部由清水砖构造,一、二层外廊拱券砖砌筑变化特征明显

在近代汉口租界中,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的建筑占有80%。砖的砌筑灵活性造就出外廊式建筑格局。砖块体积小巧,可组合,在砌筑时,可直可曲,变化多样,形成多元化的拱券及廊柱。另外,砖的易操作性使砖砌工匠们创造出砖在顺头、丁头上丰富多变的砌筑方法,并通过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有规则地进行排列组合,完成多种的砖砌筑审美形态。

砖的排列遵循内外搭接,上下错缝,通过砖丁头与顺头的结合与砂浆的黏结,顺砖与丁砖组合主要用来砌筑墙、柱等承重的构件,其面积较大的顶底面有利于荷载承重均匀向下传递,保证建筑构件的稳定;陆砖与立砖主要用在建筑开洞处,通过砖块的挤压形成平拱或拱券,以承受洞口上方的荷载。

2.2 老汉口租界建筑典型砌筑方式

2.2.1 英式砌筑

老汉口租界建筑中英式砌筑出现较多,英式砌筑是全顺砖层与全丁砖层相互交替层列的砌筑方式。此砌法将丁砖位于顺砖的中间,相同砖层间垂直对齐。英式砌法砌筑排列简单,并且丁砖层给墙体带来了稳固的连接,砌筑过程中整体稳定性较好(图 7)。在标准的英式砌法基础上,通过将顺砖层移动半砖长度就产生了英式十字砌法,这种英式砌法的变体就会在表面形成一种菱形,产生错视效果。

图7 老汉口日租界红房子砖墙的英式砌筑方式

2.2.2 美式砌筑

美式砌筑一般是 3 ~ 5 层全顺砖与一层丁砖交替砌筑的方式。全顺砖层在上下丁砖层间一般运用压半砖砌筑方式,且丁砖位于顺砖中部位置。美式砌筑出现在汉口德租界朴素的里弄民居,整体墙面的视觉效果相对简单(图 8)。

图8 德租界海寿里的一处建筑立面,青砖墙是美式砌筑

2.2.3 弗兰芒式砌筑

不同于英式逐层丁顺砌筑,弗兰芒式砌筑是丁砖和顺砖在每一层变化砌筑,每层一块顺砖一块丁砖,且丁砖砌筑于顺砖的中部处。弗兰芒式砌法主要有两种变体砌法,一种是将每层中采用两顺一丁的交替排列并且顺砖结合的竖缝位于丁砖中间,这种也叫做跳丁砖砌法;另一种是每层采用三顺一丁的交替排列砌法,丁砖是位于顺砖的中间位置,这种称为弗兰芒花园墙砌法或西西里砌法(图 9)。

图9 老汉口英租界兰陵村清水红砖房弗兰芒式砌筑,东山里浑水红砖墙弗兰芒式砌筑

2.2.4 砖拱券砌筑

建筑师路易斯·康曾对拱券有如此的描绘:“砖你想成为什么,而砖回答我想成为券” [3] 。在汉口租界建筑立面中拱券是重要的结构形式。砖拱券的组合一方面能将建筑的立面进行拉升,从审美角度看不同的拱券形式也能使建筑立面富有变化。

拱券结构使用于巷道口、入口大门、窗洞口上方、外廊区域等。砖拱券是砖块侧砌而成,砖块之间彼此挤压定位,它将上方的荷载传递给其毗连墙体的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一定的跨度。砖排列成拱是一个复杂而有技巧的过程,真正的拱券是靠楔形砌块的压力构成一个受力整体,绕券洞呈放射状。汉口租界建筑的拱券包括平券、木梳背、半圆拱券、尖拱券等。

平劵最开始是指底面平直的拱券,形成门窗过梁,在公元 80 年古罗马时期就有了。汉口租界建筑中的平拱主要是居住建筑空间的门窗过梁结构(图 10);木梳背是带弧形的拱券,在汉口租界的窗拱中出现较多;半圆拱券通常在外廊及建筑入口大门处设计较多;尖拱券一般用于教堂门窗,特别是哥特式风格的门窗设计,如汉口的荣光堂,尖拱券占据了整个建筑的三向立面(图 11)。

不论是平劵还是半圆拱券,都是利用砌块相互挤压来保证上部墙体的重量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受力。而位于拱券中间的那块拱心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使其产生持续的推力。

图10 老汉口俄租界珞珈山路红砖建筑窗户上的平券

图11 老汉口租界建筑中的木梳背、圆拱、尖拱形式

3 老汉口租界建筑砖砌筑艺术形态

3.1 砖叠涩及砖的凹凸艺术

砖砌筑建筑能够创造出多种艺术形态,砖叠涩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斗拱出挑类似,砖叠涩在建筑的檐口部位让砖块出挑,层层收分,形成叠级效果。这种每一层砖皆比下一层砖超出一定长度的砌筑方法称为砖叠涩。它是最早产生的追求跨度的方式,常用在建筑檐口、支撑梁、门窗洞口和穹隆。中国最早的砖叠涩砌筑实物见于河南襄城茨沟汉墓墓顶。其次,在唐、宋、辽、金时期的砖石佛塔中也常见,如苏州云岩寺塔。而在汉口的租界建筑中砖叠涩多运用于建筑檐口及外立面装饰,砖块层与层之间束腰,立面上锯齿砖砌造型丰富,使墙面产生细微精致的光影变化(图 12)。

图12 汉口伦敦教会神学院立面檐口部位的砖叠涩,西门子洋行檐口处的砖叠涩

凹凸砌筑指的是在砌筑时,利用砖块长方体的长短面,单块或者整组凸出或者凹入砖墙表面,形成三维效果的砌筑方式。利用砖块模数化的特点,建筑师利用少量的基本模块,用不同的砌筑方式组合出多种三维砖砌建筑表皮。这些三维凹凸砖块对比,能够组成建筑立面中不同方式的点、线、面构图,增强了砖建筑的表现力(图 13、图 14)。凹凸砌筑中还有一种倾斜砌法,一般为丁砖与墙面形成45°的角度。暴露的角要被精心地排列成一条直线,形成极具韵律与节奏感的细节。

图13 凹凸砌筑在英租界江汉村、俄租界巴公房子墙面、拱券上的运用,墙面的立体感明显增强

图14 凹凸砌筑在英租界西门子洋行、一元路住宅半圆窗上的运用

在当下的环境设计中凹凸砌筑也能灵活借鉴。通过将单块的砖或成组的砖有规律地凸出或凹进形成富有规律的墙面形态,如北京红砖美术馆中就有运用凹凸砌筑、砖叠涩等砖砌筑方法,在美术馆的休息区、外墙、室内隔断中推陈出新,为当下砖砌筑艺术研究发展提供了实物标本。

3.2 多样的砖柱装饰艺术

混凝土出现以前,砖柱被大量使用。砖柱一般是在结构中承受上部的荷载并通过横向的联系与旁边的墙体连为一体的柱子,即构造柱。砖柱设计除了符合力学原理应用的建筑要求,还应进行抗压强度、高厚比及局部抗压强度计算,这一点从保存百年的老汉口租界建筑中能够发现,多数砖柱结构的建筑仍在使用。砖柱截面尺寸应以砖的尺寸为模数,砖的截面一般为方形或矩形,因此砖柱的形态也多为方形柱。

砖柱作为受压构件在老汉口租界建筑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墙垛的附墙砖柱,这种砖柱与墙体结合形成较为牢固的承重结构。这类砖柱装饰形式多样,能够在柱体厚度、砖砌方法、表面图形、混搭材料等方面进行设计。例如,英租界平和打包厂建筑立面上的砖柱与墙体形成稳固的结构,柱体呈十字形,在柱头用水泥做浅雕装点并饰以拱券图案(图 15)。另一种为独立式的砖柱,称为自立柱,由于砖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韧性不如木材和钢筋混凝土,所以自立柱一般与外廊拱券结合形成廊道。但在老汉口的立兴洋行中却能发现用圆形砖块砌筑的圆形砖柱,通过圆形砖的叠层垒筑形成类似于罗马柱式的入口装饰(图 16)。

图15 英租界平和打包厂正立面的砖柱装饰

图16 俄租界巴公房子、保顺洋行灵活利用砖砌筑构造,形成不同形式、尺度的砖柱艺术装饰

由砖柱及墙垛通过收分可以呈现多样的艺术效果。当下红砖已经不再生产,但通过对砖柱结构的分析,能够用环保新材料替代红砖,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它将是一种建造形式代替原有材料的创意思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城市中已太过平凡,如果能够以砖柱形态为依托,在建筑立面中考量其细微的结构变化,将砖柱与窗户、门结合,可追求更为细腻的设计风格。密斯·凡·德罗曾有句名言:“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砖柱在结构部分的细微造型值得当代设计师研究。它能促使更具细节的思考,发掘砖砌筑技艺。创建新颖的设计需要向老建筑回望,具当代性美学价值建筑艺术应该如有源之水且“顺理成章”。

3.3 丰富的异形砖及砖色图形转化

早在 1911 年汉口的民营阜成砖瓦厂就可生产出 13 种异形砖。它为砖砌筑建筑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构想素材。从现存的历史建筑中可以寻觅到的有圆形砖、钻石形砖、半圆形砖、八字砖、斗形砖、扇形砖、楔形砖、砖雕花片以及各类砖饰线条。可见其形态之丰富、结构之完整,设计之考究。异形砖需要定做,在当时是建筑装饰预算中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些异形砖的出现更体现出以往建筑师的审美价值趋向(图 17、图 18)。

图17 各类不同的异形砖在券心石、砖柱、墙面的艺术形态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图18 带有细致艺术雕刻的砖,以及建筑转角处的异形砖搭配

砖的小巧与特定尺度赋予建筑师灵感,通过砖砌的不同方法,产生灵活多变的立面艺术装饰。统一色彩的红砖或青砖能够形成多变的几何图案,砖摆放不同方向就能创建多样砌筑图形,这种巧妙的设计只有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才能准确把握。传统工匠中流传着“三分砌七分勾,三分勾七分扫” [4] ,砖砌图案的形成实质上是灰缝在建筑表皮起到的美学作用。

当代设计师们也在追求各类砖材进行环境设计,如能运用一种适当的现代砖材灵活赋予在建筑的立面之上,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具艺术效果,而最重要的是体现出设计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在窗台之下、柱式之间,个性造型特色的建筑立面随之产生(图 19)。

图19 英租界荣光堂,俄租界珞珈山路红砖房立面通过不同的砌筑方式形成建筑表皮上的图形变换

红砖与青砖的色彩搭配也能创建出多样的艺术效果。在汉口租界建筑中红砖与青砖在墙面、柱式、窗楣、拱券上都有组合。不同砖色彩的对比,砖块自身杂色斑驳的色彩微差,都映射出让人着迷的建筑结构图式化细节。红砖、青砖的自然色泽是对地域泥土的一种有机体现与真实表达,自然朴质的砖色传递出历史建筑亲切宜人的情怀。

红砖也能与白水泥、素砂浆个别搭配,形成具有材质对比的变化,如在汉口江汉村、兰陵村的入口拱券门楣、石库门装饰中都有出现。丰富的水泥勾缝线条及曲线花纹图案与红砖建筑立面形成对比效果,加强了入口功能性的标志性结构图像体现(图 20)。

图20 青砖、红砖通过组织形成建筑表皮装饰,红砖也能与石材结合形成重点装饰

结语

砖作为一种简单小巧的、轻便的材料在近代老汉口租界建筑中有着丰富的组合应用。这种建筑材料在过去主要满足建筑构造中功能性的需求,而在今天更多的是艺术审美价值的利用。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尔托、路易斯·康、马里奥·博塔都将砖作为建筑设计的灵感之源。在他们的设计中,砖不仅是简单的堆砌拼贴,而是在诗意的建造中与所属场地、环境、建筑结构产生密切关联,充分体现出砖的自然性、地域性、人文性、艺术性。现代设计师必须以一种时代的视角来看待砖及砖的排列组合可能性,挖掘砖砌筑整体的、细部的精妙,创造出更多触动心灵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武汉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武汉市地情文献。武汉市志(1840—1985)[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2]湛轩业,傅善忠,等。中华砖瓦史话[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3] [美]约翰·罗贝尔,著。景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M].成寒,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o8zEl6FaB3HNldTm7q9n/czsZijp9Cf6UKZH3sxu/0UrAQQ7nCtqRIAjGEOYrtt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