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旧视野下砖瓦的语义及空间建构探析

■徐 杰

■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摘要 砖瓦是传统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本文从乡土叙事的角度出发,运用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现代砖瓦旧材的新表现的探讨。作者通过实地实践调查,结合砖瓦作为新表皮概念,突破传统作为屋顶结构、立面表皮的旧功能,从屋顶到墙面以及内部空间,研究旧材砖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期望对现代建筑设计中砖瓦运用有所启迪。

关键词 砖瓦 新旧 建构 空间

1 新旧视野下砖瓦的语义

1.1 新旧问题的提出

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筑规划也跟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地方传统的建筑群体、胡同巷子都在进行城市新规划的同时开始逐步消失于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单一工业机械化的摩天大楼。传统保守的思想要不得,拆除传统一味求新也要不得,在当代城市建筑设计中如何既保留传统,又建设新样貌成了首要问题,从国内建筑师王澍到国外概念设计大师伯纳德屈米、日本传统建筑师隈研吾等都对建筑设计中关于“新旧”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重点从材料工艺的角度出发,试图探讨现代新建筑中砖瓦旧材新的砌筑表现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大量的新型建材,跟传统建材相比,虽然钢筋混凝土等新建材具有更多的优点,但都太过于冷漠,所以让传统旧材从固有的模式中走出来,探索其在当代环境下重塑的可能性显得尤为重要。

1.2 砖瓦的本原语义

“砖瓦”,建筑用的人造小型块材,分烧结砖瓦和非烧结砖瓦。黏土砖瓦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创制了方形和长形砖,秦汉时期制砖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质量和花式品种都有显著发展,世称“秦砖汉瓦”。从“砖瓦”含义解释的角度来看,砖瓦的原本语义主要就是建筑材料的含义,近些年,已经开始从以黏土为主要原料逐步发展到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制作,同时由实心向多孔、空心发展,由烧结向非烧结发展。

砖瓦的基本语义是通过实体建构有意义的空间来实现的,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空间“有”“无”的关键即在于“墙”上。只要在空间里出现一段由砖瓦构成的墙,有时就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进行明暗、表里、上下、左右等空间的划分。正是由砖瓦构成的墙,产生了空间的内外之隔和空间的围合,让空间有了意义。砖瓦的物质形态、组成的空间结构构成了砖瓦的本原语义。

1.3 砖瓦的外延语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更多层次的功能需求和精神追求,使得砖瓦有了不同的语义,主要表现在砖瓦逐渐发展成为承载信息和故事的重要载体。砖瓦作为一种传统材料,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被定义为具有乡土意味的元素,表达乡村文字的砖瓦,特别是破旧的砖瓦,具有历史痕迹的砖瓦已经突破传统作为材料的含义,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乡土文化。砖瓦不仅仅只是构成建筑表皮的材料,其数码化的含义赋予了砖瓦的更多可能性。相比较于传统而言,砖瓦原先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多局限的方面,由于现代切割技术、生产技术的提高,砖瓦融合模块化的设计思维,不仅建造快捷、方便,而且能够产生更多的表现形式。

砖瓦的本原语义与外延语义是砖瓦新旧话语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不同的空间建构策略将砖瓦转变为空间和本原语义关联的统一体,同时也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识,将新旧语义传达给观者。

2 “砖瓦”表皮语言的表达

作为表皮语言的砖瓦,其包含的信息对于主题的传达与诠释较为直观,关于新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对表皮的材料、肌理、色彩及构造方式的处理等方面。地方性建筑材料见证了地方建筑的发展,材料自身就诉说着故事。从传统到现代,新与旧的融合、碰撞,探讨出更多的砖瓦语义。王澍在对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楼进行设计时,运用当地拆除旧建筑遗留下来的砖瓦、陶片进行新的教学楼的砌筑,对废弃、旧建筑的创造性再利用,将这种濒临失传的建造技术传承下来,并通过创造性的设计赋予砖瓦更多的表现力,有助于砖瓦表皮的叙事表达。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砖瓦早已脱离了传统的表达方式,被建筑师们赋予了更多含义和砌筑样式。现代砖瓦在设计中的铺设方式主要有 3 种,即平面图案排列、透空排列、出挑排列。

2.1 平面图案排列

在中国,砖瓦从奴隶社会阶段开始出现,最初主要被用于重要地面、下水道的铺设等,一直到明清时期,随着砖瓦制作技术的改善,开始得到普遍运用。传统的平面图案排列主要有条砌法、丁砌法、满丁满条法、三顺一丁法、梅花丁法、三七缝法、跳丁砖砌法。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加强,为了满足不同装饰效果的需求,砖瓦有了更丰富的标准规格,符合机械化制造的要求,也符合砌筑模数和人的使用便捷度的尺寸,单一、纯粹的尺寸给设计师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从而出现了更多自由图案的表现形式,设计师结合一定的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出规格化的参数,运用机器切割、模块化拼装等手段进行操作,通过将砖瓦相结合表达出更丰富的结构、空间设计。王澍、隈研吾在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进行设计时,坚持传统的设计原则,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工程技术,试图将传统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王澍在做教学楼的设计时,将瓦和砖结合,以一定平面图案进行规律、非规律的排列,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隈研吾在设计民艺博物馆时,将作为屋顶表现形式的传统瓦片运用于立面表皮,将瓦片穿孔悬挂,规律排列,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如图 1 所示。

图1 砖瓦平面图案排列

2.2 透空排列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大量新型材料开始出现,钢铁、混凝土的出现将砖瓦由传统的承重功能解放出来,因此,砖瓦材料被赋予更多的表达方式。砖瓦从作为屋顶结构、承重墙面开始向装饰的角度转变,由实体转向透空,既起到空间组织交通流线划分的作用,又具有通风采光的效果。

就其形式而言,镂空的砖瓦排列也有很多的表达方式。透空的孔洞大小、形状、组合的形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光影穿透关系,从而可以产生多样的视觉效果。比较传统一点的做法是通过空洞的大小、疏密、形状以及形成的光斑效果表达一定的形式感。而近些年机械化切割技术的精确化、数码化使得现代砖瓦单体更精确、规格更丰富,设计师通过犀牛等参数化软件能够生成更丰富的立面表皮形式,从而进行施工,如图 2 所示。

图2 砖瓦孔洞形式示意

2.3 出挑排列

出挑排列与透空排列相反,它是将某些砖瓦抽出,由于出挑排列不同于透空的表达方式,需要考虑承重等问题,其表达方式比透空排列更丰富,通常有两种,一是任意排布或者规律排布的单块砖瓦出挑,二是多块砖瓦进行组合式的出挑。不同的表达方式结合灯光照明,可以形成不同的层次关系。出挑排列一般通过出挑的距离、形状、多变的组合方式表达艺术效果,图 3 就列举几种传统的出挑方式以及现代常见的方式。

图3 砖瓦出挑形式示意

3 新旧视野下的砖瓦建构

谈及现代砖瓦的空间建构,王澍是国内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当代利用回收旧瓦进行设计和创作,既是基于对中国古老城镇建筑的关注与考察,也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建筑热潮的另一个侧面,将混乱而快速拆迁抛弃的旧砖旧瓦,建造成新的、有着独特历史内涵的建筑。这种建筑方法需要大量手工材料和手工建造,在欧洲、美国、日本已经不可能做了,因为人工费用实在太高,而且材料不易得到。如今中国正好处在一个大拆大建的时期,因此王澍有了这样一个创作的机会,可以将旧材料当作建筑的主材大量地使用。虽然在中国,这种一度廉价的制作方式也已经逐渐变得昂贵起来,但王澍抢在一切变得不可能之前,把以往只能应用在小规模试验上的做法变成一个庞大的规划。

王澍之所以会对废砖瓦、瓦爿墙感兴趣,是因为瓦代表了文化记忆的继承,以及中国传统的“循环建造”方式的传承。在一座清朝或者民国的老房子里,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的材料都有。因为节约材料一向就是中国的美德,这是一种德行。

4 砖瓦建构的空间组织与路径的安排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的新旧问题,不仅仅是材料的单纯表达,而且是如何将旧材在现代的空间中赋予新的生命。宁波历史博物馆承载了宁波地域的历史记忆,一方面,摆放展品向市民普及知识;另一方面,为观众设置一系列熟悉的记忆元素,如砖、石、瓦、水,还有庭院。这些为观众所熟悉的记忆元素共同组织在同一个建筑里,便形成了建筑的场所精神。

博物馆的空间类型丰富,封闭空间、开敞空间、固定空间和可变空间,各种空间穿插组合、交替出现,入口有,室内有,屋顶也有。宁波历史博物馆在立面表皮设计中使用了大量的青砖、瓦,这些从老建筑拆下来的建筑材料组合在一起使立面别具一格,错落的砖瓦形成富有变化的明暗效果。建筑的立面上开了很多长方形的小窗,窗框的上下两面用大块的青条石,起到和砖瓦片墙面分隔的作用。窗的进深在 30cm左右,与楠溪江地域民居的窗进深一致,民居中开窗较深的原因主要是防止雨水进入房间,这里用大块的条石作为散水,进深的深度与建筑的混凝土结构墙一致。从整体上看,博物馆的开窗没有明显规律,有大有小、有长有宽,但从构图上来说,整个墙面的开窗又显得非常均匀合理,没有偏向性,显然作者在设计时有意留心了这一点。

整个施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回收材料,这些回收来的砖、瓦等主要来自当地拆迁的民居,有 20 多种。选取其中的一个局部,有方整的石块、碎瓦片、普通青砖和四型砖等,每种材料都来源于建筑的不同部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现在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重新发挥作用。方案的设计阶段,王澍并没有事先把建筑的某个部位提前设计好放置什么材料,而是在施工时现场发挥,手把手地告诉工人该如何组织这些材料,完成这张巨大的拼图游戏,其中的滋味和过程恐怕只有王澍本人能体会,这很有点像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有很强的“营造”味道,如图 4 所示。

图4 砖瓦排列方式

结语

伦佐·皮亚诺认为:“从另一角度看待从古建筑中找到的材料,如赤土陶、木材、石料,试图找到再次利用这些材料的方法。这些材料有时作为承重材料,有时作为贴面装饰,无论哪种情况,它们都应当与周围相关文脉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材料都会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存在形式。许多老建筑虽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新时期的功能需求,却是人们感受历史文化记忆的参照物,是历史和物质文化的见证。在当代环境下,砖瓦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它们实现了从建筑材料到装饰材料的转变。以砖瓦为线索,围绕场所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双重语义,发掘和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建构策略,这也是立足本土的核心设计策略。抓紧这一核心,将为当代本土建筑创作时间和地域文化的建构开拓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王澍,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域[J].建筑学报,2014(5).

[2]王澍。当代大型城市建筑与地方性城市结构重建设计宁波美术馆设计手记[J].世界建筑,2009(6).

[3]史永高。材料呈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韩晓燕。当代环境下传统材料的重塑[D].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叙事角度下墙的语义及空间建构探析[J].新建筑,2016(1).

[6]李稼祎。王澍建筑中旧瓦运用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5(9). GvI/WfLP0tK7jV1ffhRVlh469I7un1FprQhAzmk1KtAEnrS4/kQ0NYG72cg5WO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