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花瓷艺术形式
在数字动画表现风格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赵思远 指导教师:高妍玫

摘要 本课题主要以中国传统的青花瓷艺术形式作为数字动画的表现风格,进而展开分析与研究。中国动画的风格种类繁多,在发展初期就有了剪纸、水墨、木偶动画等风格,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越来越多的动画人都在尝试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有的民族动画之路,以及尝试着为国产动画片在世界之林立足做出贡献,这期间也不乏一些优秀实验短片作品,但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处于摸索阶段。基于现状,本课题主要对数字动画的风格进行深入的挖掘,将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青花瓷艺术形式融入动画创作中,从而使中国动画在科技化的时代拥有更显著的民族特色及韵味,同时立足于世界动画舞台。

首先,对青花瓷的色彩、纹饰、题材及应用范围进行分析研究。青花瓷以蓝白两色著名,色彩单一却不单调,其中有着似于中国画般的神韵,本课题所要领会的就是这蓝白之间的巧妙结合;青花瓷的纹饰题材包括人物、山水、植物、动物、诗句等,进而纹饰中还有更详细的分类,纵观历史的发展,青花瓷的纹饰从唐代发展至清代,都有着不同的变化,本课题主要了解各年代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以康熙年间纹饰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创作笔法,从而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其次,基于中国传统水墨风格动画的创作理论,吸取其丰富的经验,运用于青花瓷艺术风格动画的创作中。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以康熙年间的纹饰绘画风格,以《伯牙绝弦》为动画创作题材,利用三维技术展现二维画面效果来制作,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 青花瓷艺术 青花瓷纹饰风格 三维动画技术 水墨动画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素釉天青何居奇,蓝白古韵沁人脾。”每当提起青花瓷,无不让人联想到她的淡雅、清新。精美绝伦的造型、简约高雅的色彩、丰富多彩的图案、源远流长的历史,构成了青花瓷艺术独特的韵味。

首先,青花瓷滥觞于唐代,发展于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纹饰题材的种类繁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纹饰的风格、样式和绘画技巧也都随之变化,尽管如此,其纹饰内容题材也都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无不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希望。青花瓷艺术发展至今,其纹饰元素已不再局限于装饰瓷器,而是广泛出现在了服装设计、室内装潢、工业造型等不同的领域中;甚至也有歌手以青花瓷为主题创作歌曲,另有众所周知的2008年奥运会颁奖礼仪服饰也为青花瓷风格。由此可知,青花瓷艺术早已成为最具有民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它总是以特别的方式代表中国展现于世界,可以说见青花瓷如见中国。

纵观历史,青花瓷艺术起源于中国,关于青花瓷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古代有《窑器说》《陶说》《饮流斋说瓷》,现代则有《中国陶瓷史》《明代民间青花瓷画》《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等,国外对青花瓷艺术研究者也不乏其人,但对于研究青花瓷风格的动画作品和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却没有记载。

在动画创作中,无论是中国还是美、日等动画强国,都在不断尝试民族元素与动画艺术的结合,探求新的动画风格与表现形式,力求动画的民族特色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以富于独特魅力的民族元素,加以优良、娴熟的动画技术,生产出满足受众需求的动画影片,已经成为国内外动画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动画发展迅速,但较美、日两国相比还无法立足于世界。因此,笔者希望从动画风格入手,主要研究青花瓷艺术形式在动画风格中的运用,将这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青花瓷艺术形式与数字动画艺术相结合,为当下动画艺术开创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使这种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形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得以继承和传播,使得我国动画创作的精髓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1.2 课题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寻求新的动画风格,突出中国民族特色,经过本课题研究,能够为中国动画开辟新的道路。近年来,我国动画在制作技术上并不缺乏,三维技术手段已成为我们在制作过程中的首选,现在也有了三维水墨动画的研究与制作,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如何将青花瓷风格的动画艺术形式通过三维技术展现出来,使我国动画也能带着中国风走向世界,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1 本选题的研究对于拓展数字动画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是中国瓷器品种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原始青花瓷在唐宋时期初见端倪,发展到元代渐趋成熟,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并在清康熙时达到顶峰。其中的图案纹饰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与诗文,青花瓷的纹饰具有“自由化的力”“流动的节奏性”和“韵律美”。种类繁多且变化多端的青花瓷艺术为本选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和借鉴。

目前,中国动画大多模仿美、日等动画先进国家的制作风格,动画影片的形式也相对单一,缺乏自身的特色。中国动画的发展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更需要画面风格和形式上的创新,本选题以中国传统的青花瓷艺术风格为基础,通过对动画形式的分析研究,运用现代数字动画制作手法,将青花瓷艺术风格融入动画创作中,从而产生出并赋予民族特色的动画表现形式新的解读,对于拓展数字动画的表现风格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2 本选题的研究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青花瓷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韵味,青花也逐渐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其艺术形式与审美标准已经渗透到大众的生活点滴之中。然而现代社会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继承的手法更多只是简单地移植和复制,缺乏形式上的创新,如果能够将青花瓷艺术优美典雅的民族风韵以现代数字艺术手段表现出来,不仅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之美,更能让传统文化元素得以继承与发扬,所以对于文化保护也有着重要意义。

1.3.3 本选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动画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动画无论从题材选取、动画制作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无法与美、日等动画强国相比肩,究其根本在于,虽然我国的动画制作技术在近几年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中国动画作品中民族元素的缺失和表现形式的单一,使得中国的动画片仍然难以突破现状而获得整体的飞跃,所以本选题从中国动画的现实出发,取材中国传统青花瓷艺术风格运用到数字动画创作中,只有依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收传统艺术的精髓,学习借鉴民族造型艺术,把丰富的创作素材植入动画创作中,才能生产出极具中国特色、表现民族文化特征、体现民族精神中最核心、最富深层内涵的优秀动画作品,这对于发展中国动画市场、推动中国动画回归国际舞台有着积极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通过查考分析历史文献、归纳要点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不同年代青花瓷纹饰图案的风格,并以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纹饰风格进行实践。

(2)借鉴中国传统写意画风格的艺术特点以及水墨风格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研究其中的笔墨与意境等,融合青花瓷绘的装饰性、青与白的和谐关系,以数字动画技术来实现青花瓷艺术效果,把局限空间变为无限空间。

(3)实验作品以《伯牙绝弦》为故事背景,制作期间使用二维软件PS、三维软件Maya、后期合成软件A E、剪辑软件Premiere、Edius等完成,从而使青花瓷绘艺术通过在数字动画中的运用焕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也使我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得以发展延续。

2 青花瓷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内容研究

2.1 青花瓷色彩研究

青花瓷发展至今,以蓝白之美著名,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白地青花,据文献记载,元代之所以选择呈色蓝艳的西域钴料,是因蒙古族与西域伊斯兰教对蓝、白两种颜色的崇尚,他们对于蓝、白两种颜色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定义,其中还有着“苍狼白鹿”的典故,苍狼便是指青色的狼,白鹿是指白色的鹿;从蒙古族的生活中,也可发现他们的羊群、牛奶以及他们的服饰等皆为白色。如今,青花瓷蓝白相间的美妙非同凡响,仅以两色之美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不知不觉从宁静中就爆发出一种不可替代的震撼力。

然而,随着青花瓷的发展已经衍生出很多种类,主要包括白釉青花、色釉青花、青花釉里红与青花五彩。它们也因其原材料的不同、烧制温度的差异、绘制方式不同等原因所呈现的色泽、色阶也不同,如图1至图4所示。

图1 白釉青花

图2 蓝釉青花

图3 青花釉里

图4 青花五彩

2.1.1 青花瓷色泽研究

青花瓷的色泽也与它所用的原料有关,如果选择进口料高铁低锰钴料,它的呈色则会明丽鲜亮,且青料的堆积处有黑色斑疤,如果选择国产料低铁高锰钴料,那么它的呈色则淡雅,青中有灰。元代青花一部分是外销青花瓷,所用的材料为进口青料,也可称其为苏泥勃青、苏麻离青等。它的呈色有三个特征,一是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二是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青料堆积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三是青料都较均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点或结晶线。元代青花的另一部分用于内销,所采用的原料为国产料,主要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明代时期青花瓷有了官窑与民窑之分,所用材料也有优劣之别。就原料的不同青花呈色分为五期,这五期中所呈现的色泽有的为淡蓝色,无晕散;有的为深靛青色,凝象处有黑褐色斑点;有的蓝中泛紫,无浓淡层次等。清代青花瓷的色泽也随着年代的更替而有着些微变化。

这些色泽虽然是由原材料和烧制条件决定的,但其产生的效果对于用电脑绘制模仿青花艺术效果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

2.1.2 青花瓷色阶研究

青花瓷中的色调包含了呈色与色阶两部分内容,呈色因原材料与烧制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色阶则是由绘制中青料的浓淡而决定。青花的蓝白相映并不只是简单的两种颜色的拼凑,也没有单一化一说。仅从外观可见,青花纹饰的风格与中国水墨画十分相像,很大程度上,青花纹饰的绘制采用了中国水墨画的绘画技巧。从青花纹饰色阶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可以发现,起初的青花为单一浓淡,之后发展为采用“分水”画法,先以深色勾勒纹饰轮口,后以淡色填充,呈现深浅两个色阶。第三阶段,因青料的精细分为深浅不同的10个层次,中国画中有“墨分五色”,青花绘饰中也就有了“青花五彩”。

2.2 青花瓷纹饰特征及题材研究

青花瓷的纹饰题材非常丰富,随着时间的更替,青花瓷纹饰的种类、风格、样式等都随之改变,同时它也会因青花瓷的造型不同而有所差别;不同的纹饰题材反映着人们不同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状态,可以透过青花瓷纹饰的发展看到历史文化,也可以在这历史中看到青花瓷纹饰演变的美妙历程,以及将这淡雅的纹饰风格运用到动画创作的实践中。

那么,按照朝代的发展,我们首先追溯到唐代,青花瓷始于唐代,有记载的海外藏唐代青花瓷现存于中国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美国波士顿泛美艺术馆以及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它们的纹饰主要有花草纹和鱼形图案等,而根据扬州出土青花残片发现,唐代青花瓷纹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纹样,有动物、植物、云纹等,另一类是带有西亚风格的几何图形,有菱形、几何方格纹等。

宋代原始青花瓷发展并不迅速,有资料显示仅在“浙江、广东、江西景德镇”发现宋代青花瓷器,根据一些残片得出:纹饰主要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元代青花瓷发展趋于成熟,其纹饰题材也开始丰富起来,包括人物、动物、花卉树木、诗文。人物中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孔雀、鹭鸶等;植物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少见。辅助纹饰包括波浪纹、变体莲瓣纹、回纹、卷草纹、钱文、菱形纹、蕉叶纹、如意云头纹。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带有伊斯兰民族风格的纹饰,以各种连绵不断的缠枝莲为典型。

明代青花瓷较元代分类更加详细,主要包括明洪武青花瓷、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明正统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顺青花瓷、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明嘉靖青花瓷、明隆庆青花瓷、明万历青花瓷、明天启青花瓷、明崇祯青花瓷。明代早期开始,纹饰布局较元代层次更少,图案简练,以“一笔点画”法较多。洪武青花瓷的纹饰以花草、禽兽等自然物为主,还可见“福”“寿”等字。永乐青花瓷纹饰取材于大自然,流畅生动,主要有折枝菊、折枝莲、折枝月季花、缠枝莲、四季花卉等。宣德青花瓷纹饰则豪放生动,主要包括缠枝花卉穿花凤、穿花龙、龙凤呈祥图案。四季花卉图还包括折枝、西瓜、枇杷、束莲、桃、芝兰、菊花、石榴、牡丹、荔枝、葡萄等。人物包括琴棋书画、仕女、庭院婴戏、藏人剧舞以及故事化等。另有长寿题材如灵芝、松鹤图等。正统青花瓷纹饰较精致,有缠枝牡丹、缠枝莲托八宝、松竹梅图、鱼藻纹、狮子盘球、异兽、荷花等。直到正统后期才见人物画,有仙山胜境“南极老人图”“婴戏图”等。景泰青花瓷纹饰较松散、朦胧,绘画内容增多,几何图案相对较少,人物题材显著突出。天顺青花瓷纹饰风格较淡雅,布局疏朗,主题纹饰有缠枝花、折纸花、团花、贯套环等。成化青花瓷分为官窑与民窑,首先,官窑中的青花纹饰线条纤细,主要有海浪游龙、莲花游龙、团花龙纹、团龙、云龙、凤纹、缠枝花卉、莲塘游鱼、鸳鸯、海浪怪物、瓜果、垂枝花鸟、岁寒三友、柿子石榴、八宝、如意纹、梵文、藏文、回纹等。其中以仕女婴戏为贵。民窑青花纹饰还有常见的凤穿牡丹、松竹梅、马上人物、人物图等题材。弘治青花纹饰较柔和,以勾勒渲染为主。正德青花纹饰开始出现大量回纹图,风格并不豪放,题材有凤穿花、龙穿花、吉祥纹、波斯文、八仙、鹤鹿、八宝、方胜、钱纹、海涛等。嘉靖青花纹饰多有关于道教的内容,因为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所以器皿上可见八仙、八宝、八卦、如意、云鹤等纹饰。还有灵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等喻义吉祥的图案。隆庆青花纹饰多以山石兰草、垂枝花鸟、荷塘鸳鸯、玉兔月亮、松竹梅、戏婴图等为主。万历青花纹饰与其他朝代相比有了更多的样式,如花篮、灯笼、瓶花、盆景、蝴蝶、洞石花卉、异兽、百鸟白鹿等;也有人物、动物、“寿”字等纹饰。天启青花纹饰风格更为朴素,为洒脱豪放的减笔写意画,纹饰内容丰富。崇祯青花纹饰题材也十分丰富,画法上运用了变形、夸张手法;有人物、走兽、鸟雀、鱼介、花卉、果品、文字等图案。

清代青花瓷的发展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时期,其纹饰的风格与题材也大有改变,纹饰的笔法融入了中国画的画法,虽然青花瓷的整体发展到了康熙朝代以后便开始衰落,其纹饰的发展却一直是被关注的对象。

纵观历史,青花瓷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变化,我们所要掌握的正是这细微的变化,以便在动画制作中确定风格。

2.3青花瓷应用范围研究

如今,青花瓷艺术风格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这足以说明人们对青花瓷的重视与喜爱,同时它也成为一种中国文化情结,每个中国人对青花瓷都有着独特的情感。那么,青花瓷艺术风格在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绘画艺术等诸多领域中的应用,将给予本课题怎样的启示呢?

2.3.1 青花瓷艺术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青花瓷艺术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展现,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应当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小姐所穿的服装。服装上清晰可见卷草、花卉纹饰,蓝白相间的晕染效果,淡雅脱俗;设计以服装为载体来代替青花瓷器,同时穿着在中国女子的身上,使得东方女性的婀娜多姿与青花的柔和淡雅相结合,在这个全球瞩目的奥运会中,向世界展现出了东方魅力与中国文化,这种民族的、世界的创作思路,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好评,也使服装设计拥有了创新而又古老的元素,毋庸置疑,这是代表中国风的最佳元素。

而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青花瓷艺术风格的服装,在2006年的浩沙杯泳装设计大赛上,获得金奖的作品是北京服装学院于茜子设计的《青花瓷》系列。该系列有花卉、祥龙等图案,设计者将东方文化与泳装的动感风格相结合,又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完美地展现出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如今,青花艺术风格在服装中的展现越来越多,我们在各大演出、展览等场所都可见到,青花瓷艺术风格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

2.3.2 青花瓷艺术风格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设计,首先要迎合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也要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设计者将青花瓷艺术风格融入产品设计中,无疑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常见的产品——“酒”的包装,就融入了青花的纹饰(图5),像“泸州老窖”“红星”等产品都以青花纹饰作为酒瓶的包装,更有公司以“青花瓷”作为酒名,吸引了广大顾客。也因酒瓶的形状与青花瓷器相似,从内而外透着民族韵味,使得人们更加偏爱它。

与此设计理念相似的产品还包括爱国者“移动硬盘”、青花瓷保温杯、青花瓷刀具、海尔青花瓷对开门冰箱、青花瓷日历,以及著名的景德镇女子瓷乐团所使用的乐器。表演者所使用的瓷瓯、瓷罄、瓷编钟、瓷二胡等乐器都是由瓷制作而成的,并且融合了青花纹饰,这样的融合使得演奏出的音乐听起来也十分美妙。

图5 青花瓷酒

2.3.3 青花瓷艺术风格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家居生活中,一些喜欢古典风格的住户喜欢将居室装修成青花瓷艺术风格,在北京,我们可以在地铁中看到青花的风采,在地铁8号线北土城站换往奥运地铁专线的途中(图6),无论是出口、地铁地图指示栏还是支柱上,都能看到花卉纹饰,尽显民族韵味,奥运期间的外国友人一定会对此留有深刻印象。

同样,将青花这一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中的还有上海世博会中的江西实体馆(图7),它的外形由三个大小不等的青花瓷容器组成,从外观来看不仅简洁大方,还有着青花的淡雅气息,其中景德镇展区还有一面互动投影墙,墙面会随着参观者身体的动势而蔓延出青花纹饰。建筑设计师称“借建筑之力来倡导传统文化”,如此将青花与建筑相结合的作品让外国建筑师赞不绝口。

图6 地铁8号线换乘站

图7 江西实体馆

2.3.4 青花瓷艺术风格在绘画艺术中的应用

青花瓷与中国画是紧密相关的,从青花瓷的纹饰特征来看,其纹饰风格有着中国写意与工笔的影子,尤其是民窑青花瓷,更可见洒脱豪放的笔法。常见青花瓷中纹饰运用中国画风格,那么青花纹饰运用到中国画中应是非常少见的,然而在王雅平的《青蕴·态》一书中,画家将青花特色美妙地融入到国画当中。此书中的作品将古老遥远的青花瓷蕴与素雅率真的女性情愫相结合,不仅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淡雅之美,也呈现出了一份穿越时间、空间的沧桑与厚重。由图8可见,书中的其中一幅作品《镌》,画中女子低着头好似沉思状,她的衣服并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而是用青花纹饰点缀组合形成女子的衣型,笔法又融合了国画的特点,使得中国画与青花元素融为一体,整体的画面效果呈现出一种雕刻感,正应了作品的名字“镌”,作者将青花与中国画相结合,成功地展现出了一种新的艺术之美,民族韵味也更加浓厚。书中的其他作品也以青花纹饰点缀组合的形式表达不同的主题,风格十分新颖。

图8 《镌》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不同的领域对于青花元素与之相结合的方式都有着差别,服装设计需要美与淡雅的结合,产品设计需要实用与装饰的结合,建筑设计需要柔与刚的结合,绘画艺术则需要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哪一方面,它们共同的目的就是将民族化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将中国古老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那么,动画创作更加应该作为载体将青花元素融入其中,呈现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本土作品。

3 基于中国传统水墨风格动画的理论思考

3.1 对于中国早期水墨动画的思考

中国动画发展之初,已经创作出《大闹画室》《铁扇公主》《猪八戒吃西瓜》等经典的动画作品,随后在1960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同时,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动画技术相结合,这还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一时间轰动了国际动画舞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所有动画片的形象还都是以“单线平涂”来确保连续动作的画面稳定不抖,现代也还有很多动画延续这种“单线平涂”的方法来创作二维动画;但是,水墨动画则打破了这一规律,人们所熟悉的中国水墨画,有着浓淡交融的墨色晕染效果风格,而水墨动画所呈现的画面效果也是如此,没有明确的边缘线,更没有平涂的色彩,所以,在20世纪完成水墨风格的动画片制作是相当不易的。

那么,在一个动画技术水平较低的年代里,水墨动画是如何实现的呢?据资料显示,水墨动画并不是在宣纸上完成的,而是通过原画师与工作人员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画,进而依靠水墨动画的摄影来完成,而且画面中的人物或动物,需要分层绘画。例如,“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颜色边框线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珞片上,每张赛璐珞片都要重复拍摄,最后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由此可见,过程相当复杂,制作所花费的时间也要比普通动画制作周期长。但是,水墨动画为中国带来的成功足以证明这些付出是必要的。

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出现三年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又创作了《牧笛》,十几年后继续创作《鹿铃》《山水情》,这些作品都获得了国际大奖,从动画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水墨风格融入动画技术所呈现出的深远意境,是其他动画风格无法企及的,水墨动画的创作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不仅创造了一种新的动画风格,也使中国动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震撼了国际动画界,这种散发着中国文化内涵的水墨韵味至今也仍是经典。然而,对于现代的动画创作者,繁杂的水墨动画创作过程已经有所改变,怎样以最便捷的方法创作水墨动画成为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3.2 对于中国当代数字水墨动画的思考

如今,动画制作更多的依托电脑技术来完成,也使得动画制作周期开始缩短,所以,利用电脑技术完成动画制作已成当今主流,无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电脑技术都成为了制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那么,水墨动画也是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如今,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水墨动画也逐渐出现在银屏前,2003年一部三维短片动画《夏》入选了美国电脑图像技术的世界盛会Siggraph,这部动画时长只有2分28秒,却成功地利用三维技术呈现出了水墨的韵味,画面中镜头对着荷叶慢慢推近,蜻蜓伴着荷叶舞动着、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女子吟诗赏景,整个动画中有景物、动物、人,都将水墨的虚实变化、浓厚的民族韵味展现了出来,最后镜头回到开始,一幅荷叶图,一首诗附上,这正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风格。此作品获得了好评,这说明以三维技术展现立体的传统中国水墨画效果,在当今是一个可取的好办法。自2005年起,北京印刷学院何云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始研究制作三维水墨动画,其中代表作品有《武韵》等(图9),曾获世界多媒体峰会艺术大奖。作品《武韵》主要展现国画的大写意风格,将二维平面效果转为立体效果,使水墨动画有了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将虚实相交的水墨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图10)。作品融合了高超的数字技术与传统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理念,其艺术效果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评价。

图9 《武韵》(一)

图10 《武韵》(二)

继传统水墨动画出现之后,相隔数年有了水墨动画的转型,那么,三维水墨动画的制作与二维水墨制作有什么区别呢?第一,其人物、动物及场景等都要通过三维软件建模来完成。第二,所要绘制的水墨风格,也要通过在建模的基础上,进行展UV、画贴图、贴材质来完成。其中,在展好的UV上画贴图并不像在宣纸上画国画那样,而是每笔都要选择相应的笔刷来绘制,并要用软件进行处理,最终得到水墨画的效果。而且所画的每笔还要找好对应的位置,在接缝处进行特殊处理,最后在UV上画好的图像要导入三维软件中,才可观看其效果。因此,在贴图的绘制上是有一定难度的。能否成功地表现出水墨韵味,最重要的就是贴图的绘制。第三,则是在软件中进行动作调节,最后将分开处理的图层合成,进行后期处理和剪辑。这一系列的制作过程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制作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却能呈现出与之相似的艺术效果。

如今,通过媒介可以看到很多三维水墨动画作品,但主要问题都是“水墨味”不浓,使观众很难认可,我们称之为“伪水墨动画片”。所以,如何利用当代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制作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水墨韵味的数字水墨动画作品,是数字水墨动画制作者肩负的重任。

3.3 基于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之上的青花瓷艺术动画风格

中国水墨动画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其优秀作品人们喜闻乐见,并且已经深入人心。而青花瓷绘艺术风格也同传统中国水墨画风格一样,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给青花瓷艺术风格融入数字动画的研究制作工作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力量。在制作过程中,三维水墨动画的整体制作流程也为本课题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方法,但由于中国画与青花纹饰风格虽相似但仍有着差别,在绘制贴图的过程中则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完成。

融汇古今,兼容并蓄,青花瓷纹饰绘画风格同样拥有着水墨的大写意风格,也拥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且可以通过三维制作更便捷地完成创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青花瓷艺术风格动画可以使用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创作过程及方法,而同时青花瓷纹饰色彩特有的“蓝白相间”也是独具一格的,这对于中国动画风格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青花瓷艺术动画风格,有了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为基础,在制作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都将变得更加容易。

4 青花瓷艺术表现形式运用于数字动画的可行性

4.1 数字动画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可行性

20世纪的本土动画一直在寻找民族特色,也很成功地将中国民族文化表现出来,如像水墨、剪纸、木偶等形式都代表了中国民族风格。另外,民族文化的体现也关乎着动画剧本题材的设定,一些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宗教故事等都带有民族色彩。

可想而知,带有中国民族韵味的元素对于动画创作的运用十分重要,而对于中国民族元素的选取,看似美国更胜一筹,美国迪斯尼和梦工厂制作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作品,将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功夫以及儒家、道家思想等元素融入动画中,然而,虽然动画中有了中国民族元素,可在动画中所看到的依然是美国风格的影子,美国动画的人物造型夸张,配音配乐也极具美国人独有的特点,即使主人公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女子,可其造型、表情以及声音也与真实的中国古代女子相差甚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元素,却感受不到中国风的原因。因此,我国动画对于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创作,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将中国民族元素诠释得最贴切。

中国传统动画有着浓厚的民族韵味,那么,对于现代的数字动画是否要继续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并且它能否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毫无疑问,数字动画不仅要继续传承中国民族文化,还要传承得更好、更广;听闻数字,联想到的则是科技、超前,似乎与民族文化联系不大,但实际上,数字动画是以现代高科技为依托,把原本复杂的动画流程变得更加简便,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动画制作过程中的难题。基于对中国当代水墨动画的一些成功作品分析,现如今,数字动画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可行性是很大的,创作者不仅要掌握我国民族文化元素,并能了解其内涵,恰到好处地融入动画的核心中,同时还要以熟练的电脑技术手段实现动画的制作。这对于中国本土来说,是可以做到的。

4.2 青花瓷的艺术风格融入数字动画的可行性

如今,数字动画已批量生产,风格也开始千变万化,但对于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却十分稀缺;同时动画制作者也在不断地寻找新的动画风格,不断挖掘民族特色,这就说明我国动画需要创作出创新的、民族性的动画,只有拥有了这些特色,我国动画才能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动画舞台。

青花瓷艺术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具备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也有着与中国画相似的绘画风格,而且无论是传统的中国水墨动画还是当代的数字水墨动画都已经获得了成功,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水墨动画给予了“青花瓷的艺术风格融入数字动画”这一课题很大的参考价值,那么,获得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5 青花瓷艺术在数字动画中的探索与实践

5.1 三维动画实验作品《伯牙绝弦》的设计方案

本课题在实践制作过程中结合青花瓷绘艺术特点,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主要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寻找合适的故事内容,最终选择了《伯牙绝弦》这一故事。制作方案是根据三维动画的制作流程来设计,在前期编创过程中,经过剧本设定、人物设定、场景设定、分镜头绘制等过程。在中后期制作过程中,主要完成模型的制作、贴图的绘制、调动画、渲染输出以及后期合成等制作过程。制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剧本与贴图中。

5.1.1 剧本设定

在青花瓷的色彩及题材研究中,已经从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间总结了青花的色彩、题材变化,而青花的艺术特点在各年代间又均有不同,因此本课题主要选取了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色彩纹饰特征作为创作风格背景。康熙年间的纹饰题材中比较著名的有《水浒传》《滕王阁序》《三国演义》等,而这些题材更适合做分集动画。本课题的实验动画要在短时间内展现完整故事,则选择了伯牙与子期这一有关知音的故事,其内容不长,正适合作为短片动画的情节。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有了以历史人物故事“携琴访友”为纹饰题材的青花瓷器,如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清康熙青花携琴访友图花盆、清康熙青花携琴访友图文笔筒、清康熙青花携琴访友故事盘等(图11至图14)。

图11 方瓶

图12 花盆

图13 图文笔筒

图14 故事盘

本课题就以“伯牙绝弦”为故事背景。众所周知,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琴师,也曾是晋国的上大夫,在一次出使楚国时,因风浪而停靠在山下,之后便在这景色迷人的山间弹起瑶琴,正巧碰到打柴的子期路过,更让伯牙没想到的是,这个打柴的子期竟懂琴声,两人一见如故,并相约第二年的中秋在此相见。然而第二年的中秋,伯牙并没有等到这位知音,等来的却是子期离世的消息。伯牙十分悲痛,他来到子期的坟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便摔碎了瑶琴。

本课题以这一故事为主要线索,进行文字分镜的设定,共设定了12个镜头。

(1)画面为山水图,清清的河水,远山相间,小船划过,题目“伯牙绝弦”出现在画面中。

(2)画面中出现两只飞鸟,穿过字幕,字幕颜色变淡,融入画面中。镜头跟移鸟的飞动,穿过河流,穿过山间,当飞鸟停在一棵树上时,镜头变为固定镜头。

(3)飞鸟停在树枝上,镜头下移,伯牙坐在树下弹琴,树旁河中的鱼游来游去。

(4)镜头跟着水中的鱼游到桥下,开始摇镜头,画面中出现站在桥上的子期,子期正要打柴回家,听到琴声,便停下脚步,扭过头看了过来。

(5)子期转身往桥的另一端走去,寻找琴声的方向。中景,固定镜头。

(6)伯牙也发现了子期,镜头从伯牙的背后拍摄,伯牙与走过来的子期对视。

(7)伯牙与子期相对而坐,伯牙弹琴,子期听琴。

(8)子期时而坐下静静听琴,时而起身吟诗。黑场。

(9)画面中一棵树长满树叶—落叶凋零—长满树叶,表现时间的更替。

(10)同第8镜头的场景,伯牙坐在同一个位置弹琴,对面无人,伯牙忧伤地弹奏着,同时叠化他们曾经刚认识的画面,声音突然停止,黑场结束。

(11)伯牙站在子期的坟前,停止几秒,摔碎瑶琴。黑场。

(12)伯牙转身离开。镜头逐渐拉远,一幅山水画出现,画面右上角题一行诗句。全剧终。

剧本的基本设定完成后,就要开始人物、场景的设计。一般来讲,分镜的设计应该在建模前完成,而本课题则是先完成了建模部分的工作,才进行分镜的绘制,这样是为了在镜头上有更直观的设计,也能更加清楚故事场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产生更好的创作思路。

5.1.2 人物及场景设定

实验片《伯牙绝弦》里的人物及场景,采用三维建模的方式,将故事中所出现的人物,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表现出来。如果将一部实验动画比喻为一盘菜,那么人物和场景的制作过程则是准备“食材”阶段,这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人物造型、场景的搭建不仅为后面的步骤打下了基础,还为分镜头的绘制提供了更好的镜头感。

《伯牙绝弦》的故事中所出现的两个人,即伯牙与子期,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但身份却不同。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同时也是晋国的上大夫,而子期只是一个樵夫。这样地位悬殊的两个人,他们的衣着打扮也是有区别的。那么,在人物设计上,伯牙的形象应设计成正气而又文雅的气质,同时他的衣着也要符合他的身份。而子期的造型设计则是消瘦的身形,他的出场要戴着斗笠、拿着柴火和斧头等,用他的衣着以及工具,突出樵夫这一身份。在故事中,两个地位悬殊的人最后成为了知音,所以俩人的形象设计重点在于突出他们各自的特点。那么,在衣着这方面,则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二者都为春秋战国时期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种类繁多,因伯牙为上大夫,所穿的衣服就更加宽博,袖口较大,头戴冠,且衣服较长,仅露脚面;经常砍柴的子期,衣服则相对较窄,头发简单扎起,这些衣着上的特点都足以将二区人分开,在建模的过程中,人的模型可以大致相同,除衣着不同外,人物的区别是可以通过贴图表现出来的。图15和图16所示为伯牙与子期的模型展示。

图15 伯牙模型

图16 子期模型

比起人物设计,场景设计因为涉及的内容较多则显得更加烦琐,在场景设计上,要根据文字分镜记录需要搭建的模型,同时要参考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得其造型符合历史,建模中布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下一步骤贴图的工作。在《伯牙绝弦》的场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高山,有记载称伯牙乘船到汉江,因风浪停泊在山下,知音的故事便发生在这群山之下。所以,群山的搭建是首要,而汉江景象在当时不能像现在一样用相机保存下来,只能通过一些国画、诗句来找寻它的样貌。另外,动画中出现的动物——飞鸟、鱼都是引出主人公的重要角色,也是动画的一大亮点。同时,需要建模的内容还包括树、石桌、石凳、桥、船、瑶琴、斧头、柴火、斗笠、子期之墓等。

那么模型建成后,在场景中的摆放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物的出现、一件道具的位置是否适宜,都会影响到镜头语言的表达。图17所示为《伯牙绝弦》的全景,故事都是在这个场景中发生的。

图17 模型全景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飞鸟从画面中出现,一直飞向群山,到落在树上,这是一个连贯的动作,也是引出主人公的一个途径,为了表现好这一镜头,就要找好鸟出现的位置以及群山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树和伯牙与群山的相对位置。之后的镜头也如此,由主人公伯牙与河中的鱼、桥上的子期之间的关系决定他们在场景中出现的位置等。

人物及场景的设定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贯穿着动画制作过程的始终,也是整部动画除剧本以外的第二个基础,在制作过程中,经常会在贴图或者布料运算的工作中发现模型出现问题,这时就要重复之前的一系列工作。为了避免重复工作,在建模的过程中就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认真的态度。这部分制作大致经历一个月时间,在制作过程中,对实验三维动画《伯牙绝弦》的制作思路更加清晰明确,这也为下一步工作“贴图”打好了基础。

5.1.3 材质与贴图

材质与贴图是本课题的关键部分,因为三维动画《伯牙绝弦》的青花瓷艺术形式则是由这部分工作完成及表现出来的。其中材质的选择以及贴图的绘制,都决定着最终所呈现的效果,其间还要经过不停地修改和尝试来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在一些传统的写实渲染动画作品中,还需要灯光的设置,而本课题所做的实验动画属于非真实渲染,与水墨动画相同,其青花艺术风格不需要加入灯光,画面中的明暗主要由颜色的浓淡来表现。

在三维动画的制作中,材质是针对于物体属性的工具,当物体选中某种材质球时,物体的表面都会随之变化。三维软件Maya中的材质包括Lambert、Blinn、PhongE、Layer shade 等,其中Lambert比较常用,它一般用于不光滑的物体,且不会反射周围的环境,比较适合木头、桌子等没有高光的物体。Blinn则带有局部高光,适合用于真实感强的金属、玻璃等物体。三维动画《伯牙绝弦》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选择Lambert这一材质,但为了便于增加边缘线,则选定了一种卡通材质——solid shader,其效果也贴近青花艺术风格,但因边缘线是通过软件调节数值自动生成的,呈现的颜色只能是黑色,渲染出的效果也略显生硬,这就需要将画面分层渲染,单独对边缘线进行批量处理后再全部合成。

材质的选定与贴图的绘制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几次尝试后,确定了卡通材质,也确定了绘制贴图的方法。这是本课题的关键,但也是本课题的一大难点,不仅需要掌握国画的绘画功底,还要结合青花瓷康熙年间的纹饰风格,青花瓷在清代康熙年间的纹饰风格以及色阶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总结,康熙年间中期的青花呈色浓淡已经有将近10个层次,颜色也鲜艳青翠;在绘画技法上采用了“分水”画法,中国画有“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而青花也呈现了五个色阶: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要达到的效果是相似的,也同样将颜色的深浅和虚实变化展现出来,这是中国特有的绘画技巧,众所周知,西方画重在写实,就连光影也能通过绘画技巧明确地体现出来,而中国画用一种颜色通过含水分多少的不同则可展现出干湿浓淡的不同效果,青花“分水”画法也是如此。同时康熙年间也有披麻皴法,多见于山树。

而在软件技术与青花艺术的结合中,往往所尝试的很多方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笔刷的不同,绘制出的平面效果则不同,有时平面效果不错,而呈现的三维效果却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在贴图的绘制中,要体现青花瓷的有浓有淡,画面有勾线,也有空白的艺术效果,首先要确定软件工具,而最能实现这些效果的当属二维软件Photoshop。曾尝试过Photoshop自带的水彩笔刷以及硬边圆笔刷,虽然在透明度的调试下也可展现透亮的效果,却缺少了国画的韵味。接下来本人采用何云教授发明的水墨笔刷库,把这套笔刷库导入PhotoshopCS5中,就可以实现绘制不同的水墨效果的笔法,再配以不同的特效参数,就解决了用水墨技法绘制青花瓷风格的艺术效果的这一难题。

图18所示为几种笔刷的效果,其中浓淡湿笔用来作第一遍铺色,擦笔用来制作皴法效果,中锋干笔则用来勾边。为了使效果更有青花瓷的透亮感,在该图层中还要加上一层内发光的特效,以及对特殊区域进行特效处理的数值调校。

图18 笔刷效果

另外,贴图是要依照建模后所展的UV进行绘制的,由于UV是切分过的,对于一些布线较多的模型,在接缝处绘制起来更为麻烦,经常会出现物体上的贴图连接不当,有时需要在贴图上进行修改,而有时则要配合镜头,将UV的切缝处选定在物体的内侧或后侧。

图19至图24就是场景中部分贴图的平面以及三维效果展示。在山的贴图绘制中,中锋干笔则较少用到,它的边缘线需要通过软件自动生成,通过后期处理才可合成。树的贴图则会用中锋干笔来绘制树的纹理以及树叶,而人物、鸟、鱼则也是以浓淡湿笔为主,在透明度的调试下,画出浓淡分明的效果。另外,如船、帽子、斧头等道具的贴图也是在浓淡湿笔与擦笔的配合下绘制而成的。

图19 山的平面贴图

图20 山全景效果

图21 船的平面贴图

图22 船的三维效果

图23 树的三维效果

图24 人的三维贴图

在贴图的过程中,虽然是每个物体单独进行贴图绘制,但也要考虑到整体画面效果,画面中的近实远虚也要通过贴图来解决。有些镜头也可以通过Maya的摄像机参数设置解决。材质与贴图的工作结束后,则可以进行动画部分的工作,动画包括绑定蒙皮、K动画以及渲染,为了保证不做重复绑定工作,在贴图以及之前的工作更要仔细认真,而且绑定与贴图的制作顺序尽量不要调换。

5.1.4 动画及渲染

贴图绘制的完成,就代表着所有的前期工作都已准备就绪,人物造型、场景、道具都已经有了青花艺术风格的外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动画部分的准备工作就要紧跟其后,其中技术方面主要包括绑定骨骼、蒙皮、添加控制器、K动画等,虽然有诸多技术支持,但动画最终所呈现的效果还是在于操控者对动画运动规律的了解程度、画面节奏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画面中的动作设计是否能体现青花艺术美感。对于单独创作动画的制作者来说,动画制作中的任何环节都要考虑周全。

动画中发生动作的元素包括人物、动物及摄像机等。人物与动物的动作是根据分镜剧本进行特殊设定的,以及动画中的花、草、树、木等也会因风的动力发生动作,而在制作动画的场景中,摄像机也要根据镜头的需要进行“推、拉、摇、移”。在进行动画设定时,速度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动画中人物或其他物体运动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节奏,也影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动作的快慢要结合故事情节发展来调节。

那么,在三维动画《伯牙绝弦》中,冲进镜头的飞鸟、划过的小船、飘动的树叶,正在鼓琴的伯牙、水中游鱼、摇晃的荷叶、闻声而走向伯牙的子期,都要进行动画制作。首先,人物的动作设定最为关键,伯牙在动画中大致有鼓琴、摔琴的动作,虽然动作不多,但仅在鼓琴这一动作上就给人以三种不同的感觉。伯牙三次鼓琴,第一次为故事的开始,伯牙一人在群山下,因雨后美景而琴兴大发;第二次为子期的出现,伯牙因巧遇知音而鼓琴;第三次为子期没有赴约,伯牙鼓琴唤知音。虽然三次同为鼓琴,主人公每次鼓琴时的心境却完全不同,因此,在动作设计上就要巧妙地区别开来。伯牙第一次鼓琴,动作应为舒缓、柔和;第二次鼓琴,动作更为轻快;第三次鼓琴,动作则显得急躁、慌乱。而伯牙摔琴的动作则扣了整部动画的主题“伯牙绝弦”,动作应是干脆利落,而又带着悲痛。子期在动画中的动作较为简单,他从桥上经过,本要回家,听到伯牙的琴声就走回河旁,找到伯牙;这一系列的动作,有动有静,变化微妙。其次,动画中飞鸟与鱼的动作也要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设定,因两者都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动作都较缓慢。第三,从“伯牙与子期相遇”到“二人相约再见的第二个中秋”这两个镜头之间需要一个镜头的过渡来表现时间的飞逝,笔者选择以树叶的凋零、茂盛来突出时间的变化,那么,树叶经过“凋零—茂盛—凋零”这一过程的速度则应该为“慢—快—慢”,如果以匀速来调节此处的动画,就难以表现时间的变化。

物体的动画制作完成后,就要由摄像机的拍摄来完成每个镜头的演绎。首先,摄像机要根据分镜剧本来确定它在每一场景前的位置、景别,而对于本课题所研究的“青花艺术形式”,它在动画中的另一个体现就在于每个镜头中的画面结构,中国画与西洋画在这方面是不同的,西洋画的构图重在焦点透视,而中国画则为散点透视,它可将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画于同一画面中,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所用的就是散点透视;中国画的另一个特点则是留白,画面中的空白也是构图的一部分,所留空白的多少也可表现画中人物及场景的层次关系,青花艺术同样也有着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与计白当黑的特点。因此,《伯牙绝弦》中的每个镜头都要考虑到构图问题,摄像机在拍摄动画中的山水、人物时,就要注意它们的层次疏密关系,层次处理得当,也会使整个画面充满意境;同时,摄像机中将场景的摆放打破常规,物体的位置以及方向并不按照正常的焦点透视来摆放,这样则通过摄像机的拍摄来实现中国画的散点透视。

动画的渲染是动画前期制作的结束部分,此时动画的各个镜头都已基本成型,但《伯牙绝弦》的表现形式需要勾边效果,而三维软件Maya自动生成的勾边效果略显生硬,且只能生成黑色,所以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层渲染,再借助Photoshop进行批处理修改,最终在后期制作中进行合成。

5.1.5 后期制作

一般来讲,后期制作包括特效制作、合成及剪辑输出。也就是对渲染完成的素材进行加工,进而将同一镜头的不同层进行合成,最后通过剪辑软件将所有镜头以及音效、配乐合成输出,制作中通常会用到AE、Photoshop、Edius或Premiere等后期软件。这是动画全部制作流程的收尾工作,看似只是简单的合成输出,但实际上一些影视动画的出彩效果都是通过后期制作而成的,三维动画《伯牙绝弦》属于三维制作方式渲染二维动画效果,且青花艺术形式是没有光影效果的,因此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特效部分较少,相比合成的部分则较多。

首先,根据每个镜头的需要进行后期制作,在《伯牙绝弦》场景的建模中,主场景部分是以模型为主的,而模型以外的地方较空,有些镜头可以留白,而有些镜头则需要在场景后面添加一些背景,那么这些背景就需要通过二维软件来绘制。例如,镜头一中则需要画几座远山,且要降低它的清晰度来与前排的山分开层次,体现出它们的远、近、虚、实等;绘制完成后通过AE软件合成即可输出。后期合成过程中的另一种方式则是直接利用AE软件中的效果来完善镜头中的缺陷,如为使画面更有意境,在群山中添加一些飘动的雾,可以用二维绘制,也可以用AE中的燥波来制作;在《伯牙绝弦》的第一个镜头与最后一个镜头中,分别有作品名字与诗句的出现,而这些字句出场所设定的是手写与逐字出现的效果,那么就要用到AE软件中的write-on以及遮罩特效。而在合成输出时要注意的是输出格式,为保证画面质量,尽量选择avi格式,由于输出格式较大,输出后可通过格式软件进行压缩。

其次,则是进行镜头合成完成后的工作——剪辑。与电影相比,对于动画片在镜头上的剪辑,难度并不大,因动画中的镜头都是按照分镜要求在三维软件中渲染而成,出现问题不多,即使镜头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在三维软件中调整,若出现镜头时间较长而导致前后镜头衔接不当等问题,则在剪辑软件中进行简单调整即可。动画剪辑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声音与画面的搭配。声音在动画中是一种“不可见”的元素,但它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片头曲、片尾曲、插曲,还是音响、旁白,都是声音元素的一部分,任何声音的变化,都会推动动画情节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动画影片故事的讲述。在三维动画《伯牙绝弦》中,则需要有围绕主题的插曲,以及音效、独白等。那么,据传名曲《高山》《流水》是伯牙的作品,《伯牙绝弦》则选用了这曲《高山流水》作为动画中的插曲,动画中伯牙三次鼓琴,每段音乐都不相同,《高山流水》就作为第三次鼓琴时的音乐,而动画中的音效,则要根据画面需要进行搭配,音效主要包括鸟叫声、流水声、山间环境音、走路声、碰撞声、独白等。音效如何搭配画面,也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播放。例如,音效的声道及音量要根据人物或动物出现在画面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得视觉与听觉统一化,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画面中字幕的添加也是剪辑中的工作,虽然《伯牙绝弦》的旁白较少,仅有几句,但字幕在画面中出现的位置以及字体、颜色、字号都要使它更加和谐地融入画面,与其成为一体。

最后,当动画的声音、字幕、特效全部完成时,就意味着这是一部完整的动画了。三维动画《伯牙绝弦》在后期制作中进行了完善和修整,它从零散的镜头变为完整的动画,音画的同步也将其青花艺术形式完全展现出来,这部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5.2 青花瓷艺术形式在实验三维动画《伯牙绝弦》中的体现

三维动画《伯牙绝弦》在经历了剧本创作、人物造型及场景设定、贴图绘制、动画渲染以及后期制作这几部分工作后终于完成,而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青花瓷艺术形式”也在动画中呈现出来。制作期间有很大的收获,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那么,青花瓷艺术形式具体体现在动画《伯牙绝弦》的哪些地方呢?在青花艺术形式融入三维动画的实践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呢?本课题主要从动画的故事背景、画面结构以及色彩等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动画《伯牙绝弦》的故事选取,是来自清代康熙年间的几个以历史人物故事“携琴访友”为纹饰题材的青花瓷器,进而以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为主线进行创作的,可以想象,故事中伯牙在群山间鼓琴的情景,用以青花艺术风格展现于动画中,韵味是非常独到的,而在动画中也实现了“高山流水”的韵味。第二,在动画《伯牙绝弦》中对于画面的构图也十分重视,青花瓷艺术风格有着中国画的很多特点,因此,画面的构图也参考了中国画的特点。动画中场景的摆放打破陈规,通过摄像机的拍摄以及后期处理,实现了散点透视的特点,而同时在山水、人物等场景中,“留白”的处理也使整个画面更加通透。第三,众所周知,青花瓷的色彩则是蓝白相间的特点,而不同的年代间,其色泽也不同,呈灰暗或鲜亮,在动画《伯牙绝弦》的贴图绘制中,则以鲜亮为主色调,不仅色彩一致,就连所画风格都尽量与其一致。

在实现了青花艺术风格融入三维动画这一课题的同时,也遇到了相应的难题,则是在贴图绘制上的问题。贴图的绘制不仅需要国画的绘画功底,也需要攻克在UV上绘制的难题,而在青花艺术风格这一范畴中还没有相关的借鉴与参考,若想很好地呈现青花艺术效果,确实要进行大量的尝试与练习。

总地来说,三维动画《伯牙绝弦》展现了青花瓷艺术形式,同时也因当青花瓷艺术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从色彩还是画面结构都展现了中国独有的形式美,相信青花瓷艺术形式在动画中的实现这一研究课题的成功,会让观众眼前一亮。

6 青花瓷艺术形式在数字动画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近百年来,中国动画从万氏兄弟的无声动画《大闹天宫》发展到现在,并不容易,80年前的中国动画成为了经典,而现阶段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中国动画却几乎微乎其微,其间并不缺乏动画人才,为制作动画辛苦耗时几年的也大有人在,呈现的效果也并不差,但为何无法留名于世界动画舞台呢?从这里要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中国动画才能成功,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以科技支撑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创造出让人们不会忘记的动画作品。

可想而知,一部成功的中国动画应该包含好的剧本题材、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领先的技术支持。如果说“数字”是动画制作的手段,“剧本”是动画的灵魂,那么,“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动画的外衣,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支持,动画的灵魂与外衣就无法展现出来;如果没有动画的灵魂,动画的技术与表现形式也成了虚无;如果没有动画的外衣,那么动画的灵魂就没有了载体,技术手段也无法施展。本课题主要从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一角度来探讨它在动画中的重要性,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展望青花瓷艺术形式在数字动画中的应用前景。

现如今,数字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较为突出的则是三维水墨动画,以三维技术为支撑的水墨风格大受欢迎。那么,作为与水墨风格画风相似而色彩又有着区别的青花瓷艺术形式,在数字动画领域中,它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呢?能否一样受到欢迎呢?能否在动画市场推而广之呢?又能否走向世界动画舞台呢?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来看,青花瓷艺术形式是具有代表性与传承性的。青花瓷本是中国古代瓷器,同时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它是彰显“中国”的载体。那么,将这一载体融入数字动画中,成为数字动画的外衣,也使得动画本身有了传承中国文化的功能,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功能的中国动画相比其他形式风格的动画是更具有能力的,在数字动画这条道路上,它必将走得更远、更稳,世界可以通过这一形式来进一步认识中国,它必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次,在数字动画的表现形式方面,也是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这不仅是为了开辟中国动画的新天地,也更是为了迎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人们往往被新的事物所吸引,数字动画在形式上的合理创新,是十分重要的。“青花瓷艺术形式”在数字动画中就未曾被挖掘过,如今大部分的三维数字动画还是传统的写实效果,而非真实渲染中较为多见的是卡通效果,青花瓷艺术形式在动画制作中属于非真实渲染效果,显而易见,这种形式在众多数字动画表现形式中是独树一帜的,这种蓝白相间的特殊效果使动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加有特点。因此,从数字动画的表现形式来看,青花瓷艺术形式是能够为中国动画开创一片新天地的。

作为数字动画的一个新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青花瓷艺术形式,在数字动画的这个大环境下,是值得推广以及发展下去的。首先,立足本国。它不单纯是一部动画的外衣,也可以借着这外衣应用到博物馆、展览馆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用青花瓷艺术风格来创作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立体重现青花瓷纹饰中的历史故事,使观者身临其境,不用再局限于瓷瓶上的观赏。其次,走向世界。众所周知,china的另一个翻译就是陶瓷、瓷器,这更加说明了青花瓷作为瓷器在世界中代表着中国,古时就有中国为友好建交以青花瓷作为礼物送给世界各国,如今我们也可将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青花瓷艺术形式的数字动画推广于世界,留名于世界。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青花瓷艺术形式在数字动画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其功能也会越来越多,它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结语

通过这一年来对三维动画《伯牙绝弦》的独立创作以及论文的撰写,不仅使我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也让我对中国动画的表现形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单独创作动画是一件难事,我国鲜有同仁单独创作,即使有也需要花费四五年的时间。虽然难度很大,但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一个人的创作使本人的思维更加缜密,也摆脱了团队依赖性,无论是建模、贴图还是动画、后期制作技术,都要掌握。这也是每个动画创作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如今,艺术与文化是互相依存的,中国动画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新的风格,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可以依托动画这个媒介得以传承,同时中国动画也可因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而更加富有内涵与创新。因此,我国动画需要这样的融合,为走向世界动画市场做准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动画在世界上也会拥有一席之地。 1bm9Gu018KHqRt/Ai1Vfn4seJK1jWjSHeMGPx3tH+1lpkLec5b5KeXV6epI/Bj5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