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插图的写意性表现研究

作 者:李锦灿 指导教师:田忠利

摘要 “写意”是中国绘画的艺术观,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对插图的写意性研究即是对中国画插图的研究。中国画插图是我国特有的插图类型,其写意性的表现是其他类型的插图所不能比拟的。近年来,尽管插图应用及表现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但中国画类型的插图比例却在降低,西方绘画插图、摄影插图、数码插图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插图充斥满目。如何在新的时期传承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插图是一个新的挑战。

本文结合笔者创作的写意性插图绘本《饰界·簪话》,赋予中国画插图更丰富的表现题材,展现插图绘本及衍生品的方向与定位,着力探索在现实背景下具备独立艺术性和较强实用性写意插图绘本创作的方法和途径。

插图在题材、应用、分类、技法、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为写意性插图表现形态和自我情感表达风格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立足服务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着力适应而不是盲从市场化、商品化要求,写意性插图会有一个空前的大发展。

关键词 插图 写意性 中国画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画插图是我国特有的插图类型,而写意性正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插图的写意性表现即是中国画插图写意性的表现。

我国的插图出现较早,历史悠久。“凡有书,必有图”“无图不成书”,伴随着印刷术的诞生,插图的历史几乎和书籍的历史一样久远。插图也是书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时至今日,插图的表现题材变得越来越宽泛,形式语言也越来越丰富,插图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服务于文字。

在插图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插图的风格更加多变,视觉效果更为丰富,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在人们的视野中,插图以绘本形式出现得越来越多,插图的其他商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这些都为写意性插图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便捷与快速,进行手绘插图创作的人越来越少,国画类插图的比例更是有所减少。手绘插图更多地被电脑绘制插图、摄影类插图或其他表现形式的插图所替代,插图的功利性逐步增强,插图的写意性有所减少。因此,对中国画插图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写意性插图的创作更是当下急需的。

新时期的插图发展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在变化中保持和发扬传统中国画插图的优良特性,如何在新时期创作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又具备艺术性的写意性插图作品是一个新的挑战。

1.2 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文献数字资源库可知,2002—2013年这11年间,检索到以“文学插图”为主题的文章共108篇,分别为博士硕士论文29篇、期刊46篇、报纸16篇、会议7篇、年鉴10篇;以“中国插图”为主题的文章共147篇,分别为博士硕士论文31篇、期刊75篇、报纸16篇、会议7篇、年鉴17篇、评论1篇;以“中国画的写意性”为主题的文章共81篇,分别为硕士论文19篇、期刊32篇、报纸15篇、年鉴8篇、会议7篇。

目前,国内外对插图研究介绍的文献资料有很多,国内对于中国插图发展的研究资料也有很多,如刘辉煌的《中外插图艺术大观》、张守义的《中国当代书籍插图艺术》、祝重寿的《中国插图艺术史》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时期插图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为插图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参考。关于插图方面的教材类书籍也是较为的丰富,这些教材为插图的认识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对于国画类插图研究的资料仍有欠缺,从插图的写意性视角入手研究插图的论文、著作有待加强。

插图也称为插画,在文字中间起到解释说明文字内容的作用。写意是中国绘画的艺术观,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插图的写意性表现研究就是对中国画插图的研究。首先要从中国画的写意性入手,进而研究中国画插图的表现与发展史。关于中国画研究的著作有很多,如徐书城的《中国绘画艺术史》、王伯敏的《中国绘画通史》、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等,这些著作为中国画的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文献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搜索与插图、中国画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理解,进行统一的整理归纳,大致掌握资料中论述的主要内容,详细了解中国画插图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中国画插图的特性以及每个时期较为著名的中国画插图作品的例证。

(2)调查研究法。对目前市场上插图绘本及相关衍生品的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插图发展的优劣势,分析插图未来的发展趋势。

(3)例证分析法。列举较具代表性的写意性插图作品,对作品进行详细分析概括,对其中的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及写意性的表现进行探究阐述。

(4)实践分析法。在理论支撑下进行写意性插图绘本的创作,同时对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分析梳理,通过自己的插图创作实践支撑本文的论点。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探究国画类插图的历史与发展,分析总结插图写意性的定义、其涵盖的内容与分类。分析不同时期国画类插图的发展概况,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及插图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论述插图写意性的重要性及应用表现,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对国画类插图应用和存在价值的一些观点,从新的角度分析研究插图的内容及表现。同时,也希望为我国本土插图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素材。

分析目前插图绘本的发展市场与未来趋势,制定自己插图绘本的创作方向。通过反复、深入的实践,使用新的技法,选择不同以往的题材进行创作实践。创作出题材新颖的插图绘本,并完成其衍生品的制作与应用,从而丰富插图的概念和类型,同时也丰富了国画类插图的题材。

2 插图的写意性探究

2.1 关于插图及其应用

插图原指书籍报刊等文字间说明性的图画,用以更直接地补充说明文字的内容,增加文字的感染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性文化的融入结合,插图的定义和范围变得更加宽泛,不再局限于服务文字的功能,而呈现出多样性、综合性的特征。例如,插图绘本的表现特性,重点是以插图的形式来叙事,插图作为主体存在,通过插图作品的呈现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叙述故事的内容,文字则作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的功能出现在绘本中,插图与文字是互相衬托、互相协调的关系。

插图还在题材、应用、分类、技法、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应用上,插图不再只是应用于书籍中,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插图的应用都有所体现,如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电子杂志中的应用、游戏卡通中的应用等。又如,在插图的表现技法上,各种绘图软件的介入,改变了以往插图创作的模式,集绘画、雕塑、摄影、电脑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表现技法已被广泛应用。这些都为插图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插图如今已经成为多种艺术语言、多主题相互交叉的艺术形式。插画贯穿于设计和绘画之中,绘画赋予插图更完整的表现形态和自我情感风格的表达。设计赋予插图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与传播媒介。因此,好的插图既要具备独立的艺术性,同时又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尽管插图的风格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但中国画类型插图的比重却日益减少,远不如西方绘画插图、摄影插图、数码插图等其他艺术语言形式的插图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大。如何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具有特色的中国画插图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把国际社会变成一个“地球村”的同时,商品化发展更加迅速,一切产品都需要符合市场的需求,插图的创作也需要符合(而不是迎合)市场需求,具备一定的商品化特性,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失去插图自身的艺术性。

2.2 插图的写意性

“写意”是中国绘画的艺术观,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对插图的写意性研究即是对中国画插图的研究。中国画插图是我国特有的插图类型,其写意性的表现是其他类型的插图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画重意象,要求达意抒情。”作为插图形式出现的中国画也同样有写意精髓在其中,是一种更为丰富的情感表达,增强了插图艺术的感染力。历史上有许多画家创作出了大量流传于世的优秀插图作品。例如,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图1),既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绘制的插图,其本身也是一幅完整的绘画艺术作品。

中国画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着重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将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象甚至不同时空的物象同时组织在自己的画面中。如图1所示,画面中人物的安排疏密有序,层次分明。洛神和曹植的形象重复出现在画面中,通过洛神和曹植的姿态、神情的变化,人物背后山川景物描绘的不同,可以明显地看出时间和空间在画面中的变化,故事情节的连续发展。这也正是中国画写意性的体现。《洛神赋图》就是这样一种在一幅长卷画中描绘出了不同时空的重叠与交替,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从人物体态各异、表情变化,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植和洛神之间的情感动态。无论从其画面中意境的营造、人物情感的表露还是笔墨的表现形式来看,《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和插图史上都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此外,顾恺之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图2),同样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的赋《女史箴》一文所创作的插图。除了具备插图的特性外,这幅画的本身更显露出创作者高超的绘画艺术造诣,同样也是中国绘画史和插图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在清代,同样有许多画家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插图作品。例如,陈洪绶创作的《九歌图》《水浒叶子》《西厢记》插图;改琦创作的《红楼梦》系列插图;潘振镛创作的《聊斋插图》《西施浣纱》《贵妃图》等。古代所创作出的许许多多的插图作品,都不仅只是对文字的补充、解释、说明,同时也是具备独立艺术特性的绘画作品。

图1 《洛神赋图》(顾恺之)

图2 《女史箴图》(顾恺之)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插图的数量和质量都随之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西方绘画艺术的传播,思想的解放与创新,近现代中国的插图艺术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此期间同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插图画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尤其是为文学书籍创作的插图。例如,根据鲁迅的文学作品,蒋兆和创作的阿Q形象的插图,丰子恺创作的《漫画阿Q正传》《绘画鲁迅小说》,叶浅予创作的《子夜》,关良创作的《三国演义》系列插图等,都堪称中国画插图史上的典范。

2.3 当代插图的写意性

我国本土的插图出现较早,历史悠久,在明清两代插图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千百年来也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中。当代的插图风格更加多元化,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展示媒介更加多样化。

现在的插图为了便捷使用,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绘制插图或摄影类插图。虽然摄影类插图表现更具有写实性、直观性,电脑绘制插图更便于保存复制。但相较于手绘插图,情感性有所减少,写意性有所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文学作品的氛围烘托,同样也弱化了插图自身的艺术性。

在当代快节奏、高效率、片段性记忆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国画插图在市场中的比例有所减少、插图的写意性有所缺失,但仍不乏一批插画家坚守着国画插图的创作,还有不少优秀画家也参与其中,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插图作品。在为文学作品创作的插图中,包括:程十发创作的《孔乙己》《儒林外史》插图;刘继卣创作的《西游记》系列插图;周京新创作的《水浒》组图;李少文创作的《西游记》12幅彩色插图等。市场上常见的杂志中,如《读者》《故事会》等书中也或多或少地配有国画类插图。还有像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一书,不仅文字是自己撰写,插图也是作者本人所绘。这种形式的插图能更贴切地传递文字内容,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此外,以连环画、绘本形式出现的国画插图也有很多,如戴敦邦的《红楼梦》插图、王叔辉的《西厢记》插图等。这些优秀的插图作品都在中国插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读图时代的到来,为插图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空间。插图的商品化特性就决定了插图的创作表现一定要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但与此同时,插图的创作并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吸人眼球,插图的创作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文化思潮的融入,人们的审美心理也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艺术化的插图,在表现形式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流程化制作)的同时,变得更加程式化,写意性插图的存在和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插图以绘本形式出现受到了很多人关注与喜爱,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朱德庸的《醋溜族》《涩女郎》,徐翰的《阿狸梦之城堡》等。除了绘本本身受到大众追捧以外,同时其衍生品也广受好评。如大家所熟悉的“阿狸”系列(图3),就是根据徐翰的插图绘本《阿狸梦之城堡》中阿狸的形象发展出来的一系列衍生品。如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阿狸抱枕、水杯、明信片、手机壳等,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以衍生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需求,有效地增加了受众群体,传播了插图作品形象;另一方面插图衍生品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也增加了经济效益,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图3 “阿狸”系列衍生品

插图绘本的创作及发展其衍生品也成为插图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国画插图的发展应当顺这种趋势,找准定位,结合市场需求,选择更为贴合大众生活的表现内容,创作出既适应市场又具备自身艺术性的写意性插图绘本。同时,注重其衍生品的形成与推广,使写意性插图得到大力宣传,被大众所熟悉,使写意性插图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3 写意性插图的创作表现

3.1 写意性插图创作的选择题材分析

写意性插图的创作正是当下所需的,本人以此为出发点,开始着手进行写意性插图绘本的创作。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关于绘本中所要表现题材的选择,以往国画的表现题材中通常出现的都是山水、花鸟、人物等,如今各种风格的绘画艺术题材已经变得十分宽泛,同样也丰富了国画类插图题材的选择范畴,如何进行题材的创新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本人都对中国古代女子的服装与配饰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众多首饰中最为吸引我的莫过于发簪,轻轻挽起的长发,发髻中看似不经意地插着一支或精美华贵、或简约小巧的发簪。在笔者看来,发簪是一种最具东方韵味的饰物,是女子美的一种体现,在许多壁画、仕女图中也都会看到女子插满花簪的形象。在我国古代,发簪是最重要的饰品之一,除了装饰作用外,女子插发簪也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发簪本身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美的传统饰物,通常的发簪是由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翡翠、宝石等材质制作而成。发簪的种类有扁方、扁簪、耳挖簪、对簪、步摇等。发簪不仅可以起到装饰发髻、搭配服装的作用,同样其制成的寓意吉言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发簪不仅是古代女子的特权,也是许多民族不可或缺的饰品,延续至今仍是为女子所喜爱的固定发型、装饰发髻的一个选择。

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表现发簪等首饰的形式多为摄影类图片、效果图、漫画等。这些图像也多是用作文字说明、样式设计展示等功能。描绘发簪的插图作品并不多见,在仕女图中或许会经常看到发簪的形象,但也并没有进行太多的细节描绘,只是起到辅助人物形象、点缀的作用。每次看到一幅华美的仕女图时,我总想更清晰地观察到人物头上发簪的具体形态及结构工艺,想要更多地感受到发簪的美。因此,本人想要创作出一本以发簪为主题物的插图绘本,呈现出一种温馨、自然、细腻、淡雅之美,以物寄情,通过发簪的描绘实现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3.2 插图绘本创作过程分析

在快餐文化大肆泛滥的今天,一切都在追求速度和便捷。插图的创作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选择电脑绘制或数码摄影,电脑软件的发达使得电脑绘制插图变得更加便捷、简单。同时,电脑绘制的插图具备便于保存、复制的优点。但是,手绘插图不同于电脑绘制的插图,手绘插图的线条更加自然、灵动,投入的情感更为真实、丰富,同时可以表现出电脑绘制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国画插图所表现出的细腻及其丰富的笔墨层次感是电脑绘制所不能比拟的。

此次插图创作的第一构想是关于发簪的样式设计,许多画家、设计师的创作灵感都来自自然界中的万物。关于发簪图案的设计,首先考虑选择的就是花卉的形象,不仅是因为其外在的千姿百态,每种花卉更是有不同寓意在其中。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有些花卉形象已作为特定的象征符号深入人心。如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便是很多画家所青睐的表现题材,画家以此标榜自己的君子品格,清高、高雅、脱俗的气质。在此次创作过程中同样也选择了菊花的形象(图4),菊花不仅具有绰约的外在姿态,更是被人们看作高洁情操、坚贞不屈的象征。《素遇》通过对称、重复排列的图形使得画面更为丰富饱满,同时具备很强的装饰性。发簪图案样式设计确定后开始考虑其材质与工艺,传统的发簪制造工艺有累丝、掐丝、錾花、镶嵌、点翠、烧蓝、炸珠等。这幅插图作品中发簪的工艺选择为珐琅彩。珐琅彩工艺的发簪色彩丰富,附着于发簪表面,使其色彩剔透淡雅,有一种既精致又随性的美感。

图4 创作作品《素遇》

在选择创作的发簪工艺中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点翠工艺,点翠工艺是一种中国传统特有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是用翠鸟的羽毛制作的,细节之处都给人以独特华美的感觉。现如今翠鸟已是国家保护动物,点翠首饰所用的都是代替品,目前点翠饰品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点翠的蓝是一种很高雅的颜色,与之相似的国画颜色中的石青色也是一种淡雅经久的颜色。寻找与这种工艺相契合的造型,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荷花形象(图5)。荷花的寓意象征着纯洁、清廉,同样荷花的花瓣饱满,形象圆润大气,是深受画家青睐的表现题材,也贴合了大众的审美取向。这支簪子的设计并不是只包含了荷花的形象,还分别出现了盛开的荷花、荷叶、花苞、莲蓬、蜜蜂的形象。这样众多的形象融入到一支发簪的样式中,增强了发簪图案的故事性、趣味性。画面中选择了团扇的物象,整体上丰富了构图,增强了作品的写意性。再者想到与点翠工艺相匹配的就是桃花的形态,桃花的生长形态常是聚集成簇的,纤巧且繁荣。桃花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也是爱情的象征寓意。如图6所示,这支步摇中桃花的形象是三朵花组成一簇的样式,考虑工艺时预设为点翠与珊瑚珠的结合,石青色和朱膘色的用色搭配比例活泼跳跃,且不失安稳、淡雅的气质,步摇形态的跳跃与桃花的小巧精致相得益彰。

图5 《静候·素语》

图6 《小主》

人们经常把自己的美好意愿寄托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上,比如鱼就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大家经常所说的“年年有鱼”以外,在古代,鱼的纹样更是受到人们的推崇,也是寄托着人们盼望多子多孙的心愿。在此次的插图创作中鱼的形象也有加以应用(图7),这幅插图中簪子的类型是对簪,同时也是步摇。选用鱼的形象,构图上形成一种对游的错觉,与簪子相搭配的另有蕾丝纸的造型,构图上更加完整,意境的营造更加明了。同样,在这幅插图作品中表现的是传统饰物,传统形态和现代物象的结合。

图7 《素游》

中国传统观念中,被赋予美好寓意的事物还有很多。例如石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牡丹被称之为“国色天香”,为荣华富贵的代表;喜鹊被誉为好事临门的兆头等。在设计发簪的样式图案时加入这些元素(图8),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思想。除了运用一些传统元素外,在簪子样式的设计中同样也加入了一些少数民族元素和西方艺术元素在其中。图案的设计选择上较为生活化,像玫瑰、喇叭花、向日葵等形象也在插图作品的创作中有所表现(图9)。

图8 创作作品(一)

图9 创作作品(二)

除了对传统元素、民族元素、西方艺术元素的借鉴外,在发簪的设计中更多的是加入了个人的艺术风格理念,使得发簪的表现上更加独特,更为的系列化、青春化、现代化。在整体构图设计中更是用心经营,如何让作品呈现出高雅且别具一格的感觉曾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在此期间,我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观看了许多绘画作品展,反复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又经过了反复的试验,勾画草图,最终达到了自己较为满意的效果(图10)。在详细的刻画过程中,同样进行了反复琢磨、推敲,在更好地呈现画面意境的同时如实刻画出簪子的材质与工艺。

图10 创作作品

3.3 写意性插图绘本及衍生品的表现

此次创作的插图绘本的题目为《饰界·簪话》,贴合绘本中的表现题材,共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簪话·佳人》、第二章《簪话·相遇》、第三章《簪话·相思》、第四章《簪话·爱情》。“簪话”强调了以物寄情,插图画面中主体物的刻画,氛围的烘托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四个章节中分别表现了不同的思想主题。如图11 所示,插图绘本的尺寸为 280mm×210mm,装订方式为锁线装,横开本。书籍的设计表现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装饰包装,整体呈现出一种简单、质朴的感觉。书籍的设计中留白较多,同中国画的构图表现一致,留白是为了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书的整体风格干净简约,配合插图作品的内容,文字的表达,追求的是纯粹,“簪话”是一尘不染的情感。大多插图的创作、文字的创作和后期排版设计成书是由不同的人共同操作完成的。与之不同的是,《饰界·簪话》中插图的选择题材、创作表现、文字编排、后期绘本的排版设计都是作者独立操作完成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插图绘本中渗透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画面即情即景,插图内容既可以连贯成书,又可以单幅成为独立的绘画作品。

图11 插图绘本

手绘插图要体现其独特性,其选材、表现手法及后期呈现效果都有所突破,从中国传统的题材出发,融入现代元素,传达出一种古今融合的思想。在今天人们普遍追求快速度、大数量、零空隙的时代背景下,或许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去品味一下生活,享受一下悠然的心境。古代那种宁静恬美的生活气息,是我们当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通过此插图绘本本人所想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安然洒脱的气息,让观者由此寻回一种淡然、恬静的情怀。

创作作品中除了有绘本的呈现外,还发展了其周边的衍生品,如书签、明信片、贴纸等(图12),形成了系列化商品,便于市场的推广应用。衍生品的形成充分利用了插图作品的价值,促进了艺术与市场的结合。以衍生品的方式呈现,赋予了插图作品一定的商品化特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顺应了目前插图的发展趋势。以衍生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有效扩大了插图作品的受众范围,提高了作品的认知度。能有效地促进插图作品的再创作,这也是对写意性插图的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传播和推动方式。

图12 系列衍生品

结语

在插图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插图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题材变得更加丰富;插图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插图艺术已经以多种样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插图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向性、多风格、多手法,并且也向个性突出、求新立异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但在求新、求异和学习西方的同时不能抛弃我国的优良传统,如何发展插图的写意性是目前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插图的写意性的定义,了解其独特性。对一些国画类插图作品进行梳理,分析中国画插图的写意性,探讨插图写意性的重要性及应用表现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表现题材、技法融入到了国画中,进而也丰富了国画插图的内涵,拓宽了国画插图的表现领域。

目前插图以绘本形式出现得越来越多,其衍生品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此外其他商业用途的插图越来越广泛,这些都为写意性插图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插图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性,具有艺术性,我们应当在借鉴西画方法求创新的同时更要传承发扬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风格,勇于探索和创新,把我国插图艺术推动到一个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 [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2]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 [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3]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受之.美国插图史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 祝重寿.中国插图艺术史话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 张守义.中国当代书籍插图艺术 [M].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7]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8] 李泽厚.美的历程 [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9] 姜德明.插图拾翠:中国现代文学插图选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0] 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 余凤高.插图的文化史 [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2] 刘辉煌.中外插图艺术大观 [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

[13] 周心慧.中国古籍插图精鉴[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14] 夏井芸华.插图设计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15] 汪家明.难忘的书与插图[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6] 黑格尔. 美学 [M].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7] 视觉设计研究所.插图创意设计手册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8] 马克·韦根,插图艺术视觉词典 [M]. 刘珂,忻雁,译.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19] 赫伯特·里德,尼古斯·斯坦戈斯,范景中.艺术与艺术家词典 [M]. 刘礼宾,等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0] 朱立元.艺术美学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1] 冯其庸.中国艺术百科辞典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2] 朱立元.艺术美学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3] 唐绪祥,王金华.中国传统首饰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4] 迈克尔·帕里奇.西方当代手绘图案 [M].嵇小庭,李玉玲,译.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zt5fmY8jacjhNWnKscS8XKgAzRd30R3x39m4//NuF1NEh4JAHgDd/8IkZ52NrA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