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倘若现在能意识到这些,

很多烦恼都将迎刃而解

人类烦恼的部分根源在于自恋。

自恋者有多种表现,比如某些女性朋友上班之前会花好几小时照镜子;比如有些人总是说“没有人理解我”,经常说这句话的人很可能是个自恋者,具体理由我将在本书中详细说明。

换言之,自恋者往往强烈地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多一点,再多一点!

自恋者往往任由自己执迷于渴望被他人理解。由于过于渴望他人理解自己,他们往往对周围的现实视而不见。

“没有人理解我”这句台词,翻译过来其实是“帮帮我”。

总之,自恋者为其自身所困,为其自身内心的苦楚所困,他们只有在苦恼的时候,才能发挥自己的本领。

我们总以为自恋就是自我陶醉,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是,自恋是陶醉于自己的烦恼。

自恋者陶醉于自己的烦恼,认为自己的烦恼是件大事,全世界都应该致力于解决他们的烦恼。

遗憾的是,世界不可能把解决他们的烦恼放在第一位。于是,自恋者便在心底生出“没有人理解我”的痛苦,忍不住发出“帮帮我”的呼声。

自恋者在心中呐喊着“请永远只爱我一个人”,可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在现实中发生,所以自恋者总是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总是闷闷不乐,内心充满愤怒。

其结果只能是,他们的生存能量被内心的纠葛白白地耗费掉,身心俱疲,只能无助地生活在“没有人理解我”的痛苦中。

自恋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正是本书要分析的。

固执地追求“自我存在感”

固执地追求“自我存在感”是自恋者的另一个特征。若是某人和你见面时一直滔滔不绝,不是自吹自擂就是说他人是非,他很可能是个自恋者。

自恋者的这种自我吹捧,就好似在问:“你看我厉害不?”他们对自身的定位浑然不觉,也搞不清楚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

自恋者在写信时也喜欢没完没了地讲述自己的琐事,认为这就是交流。

更有甚者,他们刻意中伤别人,比如明明自己也追求奢华,却批评这样的人“没品位”。他们这种行为无非为了表明自己比别人优秀。

有的人,只要对方不心悦诚服地听他自吹自擂,他就会立刻不开心;如果对方不附和他对别人的评价,他也会马上不开心。这样一言不合就变脸的人,也是自恋者。

自恋者不仅容易受伤,还很容易发怒。总之,他们通常很难相处。

自恋者的另一个特征是极不愿意倾听。他们会滔滔不绝地谈论你根本没问他们的事情,自己却极不愿意听别人说话。

对自恋者而言,别人对他们的中肯评价也很不入耳,因为这些话往往会伤害他们夸大的自我形象。

只要不是赞美他们的话语,都会让自恋者感到不快。

普通人当作耳边风、“随它去吧”的一些事情,却可能被自恋者当成“大事件”。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大做文章、消耗能量,是自恋者常干的事情。

自恋者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然而,这一渴望在现实中却总是落空,甚至有时还会遭到他人的批评甚至无视,于是他们总是闷闷不乐。

最终因此陷入烦躁、愤怒、沮丧等消极状态。

没有比自恋者更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了。他们对他人漠不关心,却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他们不懂得如何交流,却在被人拒绝时骤然翻脸;如果没有从别人嘴里听到自己期待的回应,他们便会立刻不开心;一旦对方没有顺从自己,他们便会摆出一张臭脸,而且还自以为已经很好地照顾到了对方的感受。

由于自恋者毫不关心他人,他们也全然察觉不到自己给他人添了麻烦。他们自以为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就像一个单相思的人,自以为这段感情是两情相悦的,可实际上被他喜欢的那个人并不喜欢他。

自恋,除了上述特征,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的特征。

我本人第一次在哈佛大学留学时,学习过一本关于人格理论的教科书,其中列举了许多衡量自恋程度的表述。第一条就是,“我总是在琢磨其他人如何看待我,别人对我的印象如何” [1] ,以及“我特别喜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

简言之,所谓的自恋者就是“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十分招摇的人”,他们看似阳光自信,实则活得十分紧绷,脆弱的自尊随时可能被击得粉碎,松弛感对他们而言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比如,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厉害而不知疲倦地考取一张张对其毫无用处的资格证书,这也是自恋者常有的行为。

自恋者深陷自我陶醉中,根本没有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因而现实对他们也没有任何反馈。可是,他们心底却渴望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于是就想尽办法来粉饰自己,以确认自己还活着。

自恋者看似自我陶醉,实则惶恐不安,因此,他们特别需要他人确认自己的存在。可惜的是,没人能给予他们想要的那种确认。

于是,自恋者发出了“没有人理解我”的悲鸣。

总之,自恋者在现实中举步维艰,这使他们进一步陷入自我怜悯,并产生受害者思维,因此千方百计地为自己鸣不平。

如今,在日本盛行的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讲,这都是自恋的具体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哪怕进行环球旅行,也无法改变个体精神世界的狭隘。

很多人对发型等的关注也是如此。他们追求的不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来达成某种成就,而是请知名的造型师来做个漂亮的发型,然后对着镜子自赏。自恋者没有勇气在现实中努力奋斗。

让所有人走向幸福的“关键词”

还有一些情况,一般不会让我们往“自恋”上去联想,但当事人恰恰就是自恋者。比如,离婚判决中经常提到“性格不合”,有时候很可能只是双方都是自恋者而已。换言之,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了“性格不合”这个万能的借口,将因自恋等不成熟的情绪而引发的离婚合理化而已。

有的人明明是自恋者,却被误以为“这个人的性格生来如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并对待自恋,极为重要。

某位男士对爱上他的自恋者女士坦言:“我不想和女王交往。”另一位男士则说:“我可不想和你在一起,你一辈子都在做白日梦。”

自恋不仅对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未来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自文艺复兴以来,有两种强大的对立力量:集体自恋主义与人文主义,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壮大。不幸的是,集体自恋主义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文主义 [3]

“集体自恋主义的形式五花八门,它们披着各种外衣,打着讨伐异己等各式各样的旗号。但究其心理本质,正是自恋及其所衍生的狂热主义与破坏性在各层面的显现” [4]

自恋对人类的影响极大。即使物质上再富裕,人类也会因自恋无法获得幸福;哪怕环境再优越,人类也会因为自恋无法安享其中。

即使身处优越的环境中,自恋者也摆脱不了痛苦。要想真正体验幸福,他们必须抛弃自恋。

有句话说得好:“但愿就此获得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含着金汤匙出生却过得极为痛苦,这便是他的肺腑之言。

精神科医生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 [5] 曾说:“我们的身体里甚至还有原子弹 [6] 。”弗兰克尔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更为直白的说法应该是,我们的身体里有的只是自恋,是自恋在我们的心中幻化出了原子弹。

现实中的和平与战争,其差异肉眼可见。但内心的和平与战争却无法用肉眼分辨。正因如此,一个人是不是自恋者,无法用肉眼辨别。

在这本书中,我从各个角度思考了这种无法用肉眼分辨的自恋;我参考了关于自恋的各类著作,聚焦于迄今为止的自恋研究中所忽视的部分。

在当今社会,如果人们再不认真思考自恋的问题,毫无疑问将走向心理衰退,变得敏感、焦虑。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其关键词就是“自恋”。本书将深入探讨“自恋”话题。


[1] Lawrence.A.Pervin,Personality,John Wiley & Inc.,1970,p.158

[2] 同上,第157页

[3] Erich Fromm,The Heart of Man,Harper & Row Publishers,New York,1964〈和訳/鈴木重吉“悪について”紀伊國屋書店、104~105頁〉

[4] 同上,第105页

[5]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始人,纳粹集中营幸存者,著有《生命的探问》等。——译者注

[6] 宮本忠雄訳“時代精神の病理学フランクル著作集3”みすず書房、135頁 tPQ68maA8mPb5jwX1pGR0/rxYZIxAU2IeL73F/U9WmqOHJxiEJpSONa5hjBwSG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