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股市的时候,段永平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不预测,但不预测并不代表什么也不去做,一切都靠运气。实际上,为了减少投资当中出现的错误判断,降低投资的风险,投资者真正需要做的是,提前做好一些基础的准备工作,而不是盲目采取投机的操作方式。严格来说,从长线投资的角度来看,充分而必要的准备是做好长线投资的基础。
比如,在最近几年的股东会(无论是伯克希尔股东大会,还是每日期刊公司年会)上,芒格都在信中谈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他认为中国在发展中创造了奇迹,而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它们展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大部分股民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投资意识,他们基本上都是用投机的心态来看待投资的,或者说大部分中国股民所谓的投资都是投机,他们不太愿意花费时间对自己要投资的企业进行分析和评估,至少不会进行详细的分析。芒格认为这非常愚蠢,尤其是在一种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人们完全有机会找到非常出色的投资标的,但是毫无准备的投资模式摧毁了很多好机会。
芒格说过,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按照芒格的说法,人们不应该草率地进行投资,而要懂得观察和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自己足够了解投资标的,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在信中,他积极展示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其中有一个流程非常重要,那就是芒格愿意在学习和思考上花费大量时间,这些时间比他采取投资行动所需的时间要多得多。在他看来,投资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而且比投资行动要重要。
段永平也持有相似的观点,投资的输赢结果不是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会毁掉一个好的投资机会。但人们需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股市的变动,才能找到更合理、更安全的选股方法。
比如,段永平建议人们在投资之前先选择一些目标公司,然后花时间进行调查,尽可能多维度地了解目标公司的运营情况,确保自己可以比大多数投资者甚至比大多数专业人士更全面地了解公司。比如,看看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尤其是一些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了解公司的产品和竞争力,看看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弄清楚公司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
芒格说他会从产品、市场、商标、雇员、分销渠道、社会潮流等多个方面入手调查一家公司,他称之为“扣动扳机之前的检查”。这些检查项目非常多,包括目前的价格和成交量,交易的行情,经营年报的披露时间,是否存在相关敏感因素的干扰,明确是否要制定随时退出投资的策略,计算好投资该项目的钱的机会成本,弄清楚自己的流动资金是否充足,如果不足,是否有必要融资和借贷,是否要通过出售其他资产来筹集资金。段永平也许并不喜欢那么复杂的工作,但也会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目标企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进行评估。在估值方面尽管一直坚持大致估算的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够重视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比如在投资网易之前,他专门咨询了律师,拒绝盲目投资;在投资苹果之前,他花费数年时间进行了调查,直到看懂了苹果公司的经营模式;在投资茅台的时候,他还专门拿茅台酒去送检,公布检验的报告。他之所以如此谨慎,就是为了避免在没有做好准备的前提下贸然行事。
段永平有一个非常出色的理念:敢为天下后。和很多投资者争先进入市场,想办法成为第一个或者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不同,段永平更加倾向于做一个市场的跟随者。即便某个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也不会轻易进入,而是会等到这个市场变得更加成熟时,才选择合适的时机投资。这其实也和他创业有关,他在创办小霸王与步步高时,都不着急直接入市,而是在认真观察和分析行业的发展后,寻找机会启动自己的计划。在投资时,他也是这样,遇到很多好的项目,都是先等一段时间,弄清楚行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情况后再出手,而不是盲目出击。
对于巴菲特“3~5年观察时间”的评判体系段永平还是颇为认同的。巴菲特说过,投资者如果投资一些复合年化达到15%~17%的股票,应该花3~5年时间进行观察和评判,了解标的公司3~5年的基本面,才能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
为什么巴菲特和段永平都认为人们需要设定一个观察时间,而且最短也要三年?这其实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周期有关。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短周期是三年,其理由是:工厂如果生产过剩,会产生存货,这些存货积压到一定程度后,厂商会逐步减少生产,以确保生产和销售达到平衡,这时,就会出现库存有节律波动的经济现象,也即所谓的基钦周期或库存周期,其对股市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当基钦周期处于扩张期时,大部分经济活动也开始扩张,股市容易进入牛市;而当基钦周期处于收缩期时,股市就容易进入熊市。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公司会选择发行三年期定开的公募基金,想办法找准基钦周期的发展脉络和所处阶段,按照规律正确踩点,以便把握更多的机会。普通投资者选择3~5年的观察期,正好对应了基钦周期,可明确了解目标公司的发展状况。
其实,无论是几年时间,最重要的是认真做好观察和分析,尽可能准确地掌握更多的信息,提高评估的精准度和投资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