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是我对三个学生讲的话。他们一听,眼中有光。
同一个“你”字,用了两次,还让它们比在一起了。这似乎有语病,却病出了腔调。
第一个“你”,是真正的你;第二个“你”,是今天的你。
或者说,第一个“你”,是失去的你;第二个“你”,是捡得的你。
难道,真正的你,并不是今天的你?确实如此。那么,他到哪里去了?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让我们一起来找。
这个世界普遍近视,只承认既成事实。今天的你,是既成事实,因此被看成唯一的你、无可取代的你。如果你自己也这样想,那就陷入了一个思维泥潭。因为按照这种逻辑,布满雾霾的早晨是唯一而且无可取代的早晨,砍伐严重的森林是唯一而且无可取代的森林,浑身油污的海鸥是唯一而且无可取代的海鸥。
于是,世界失去了初始图景,人类失去了赤子纯真,万物失去了天籁本性。而你,也就永远不再是一个美丽的早晨、一片茂盛的森林、一只健全的海鸥。
听起来,这好像是无可奈何的事,其实却是掩盖、自欺和背叛。掩盖了自己,欺骗了自己,背叛了自己。
“我自己真有这么好吗?”很多人怀疑。
答案是,比任何再大胆的想象都要好。甚至可以说,即使是那些你毕生敬仰的人格典型,在你自己身上也能找到一半以上的种子。
我曾在《修行三阶》一书中说过,每个人在尚未接受教育的童年时代,就具备的善良天性。
即便在儿时,你曾经舍不得花蕊枯萎,蝴蝶离去;你曾经舍不得小猫跌跤,老牛蹒跚。
即便在儿时,你不忍听小孩子因饿而哭,你不忍听老人家因病而泣。
这一切,谁也没有教过你,你所依凭的,只是瞬间直觉。正是这种瞬间直觉,泄露了你的善良天性。
待到长大之后,你在重重社会规范的指引下学会了无数套路,于是天籁渐失,童真渐远。有时,甚至还会铁石心肠,干下一些事情。时间一长,你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储备着足够的善良天性。深夜扪心,觉得还有储备,却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奉献出来。
这就是说,人人都有伟大基因,却被岁月偷盗了。这些出现在岁月中的盗贼,却有堂皇的理由。可能是生存的需要,可能是长辈的灌输,可能是周围的诱惑,可能是潮流的撺掇,可能是为了成功,可能是为了免输,可能是为了脸面,可能是为了炫耀,结果,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抢劫,丢失了与生俱来的纯真和高贵。
剩下的,只能是平庸。也许,还夹带着邪恶。
简单说来,人虽活着,却是毁了。看上去活得像模像样、有名有目、有腔有调,却成了街市间无聊的一员。
何谓无聊?事事趋同,事事比照,事事躲闪,事事苦恼。
可悲的是,伟大基因的被偷盗,基本上属于“监守自盗”。偷盗者,主要是自己。
因此,陷于平庸和无聊,是咎由自取。
现在的自己,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你从路边捡得的、拼凑的、黏合的。要找回真正的自己,有点难,但是也有一个“秘方”可以帮助我们稍稍找回一点。那“秘方”上写着六个字:你比你更精彩。
接下来,我就要花费一些篇幅,来说明“真正的你”是怎么丢失的。
我前面说过,如此珍贵的善良天性被监守自盗,总有很多借口。最常见的一个是声称受到了“无法推卸的压力”。
我必须说,压力的借口,很难成立。
所谓生活的压力,绝大多数被严重夸大。尤其是刚踏进人生大门的年轻人的所谓生活压力,全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的结果。其实,生而为人,立足大地,青春在握,即便是艰难,也不可能被全然困住。
上苍给了我们生命,其实也就给了我们全部。生命本身能够创造一切,包括创造一路艰难,以及克服艰难的能力。因此,所谓压力,即使没有被刻意夸张,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验证。没有压力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何苦以压力的借口,去与别人的生命对峙。
别人的生命也已经拥有自己的全部,各自的全部就是各自的独立。真正独立的生命必定会互相欣赏,并在独立和欣赏中多姿多彩。
这就像山间一棵树,既然已经长出了树苗,自然会一天天长大,不必守护过度,警惕过度。何时来了风,何时来了雨,乍一看好像是对手,是敌人,其实都不是,而是自身成长的帮手和见证;近处长了花,边上长了草,乍一看好像是竞争,是抢位,其实都不是,而是这个山角美景的组合者、共建者。
经过漫长岁月,如能保持这种心境,那就是生命的最高精彩,也就是“真正的你”的最高精彩。
如果你对此还将信将疑,我可以从一个特殊方位,再提供一些证明。
你迷上了一本书、一首歌、一幅画、一部电影,心里在崇拜那位作家、那位歌手、那位画家、那位导演,崇拜得很深很深。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天下那么多书、那么多歌、那么多画、那么多电影,你为什么独独会着迷这一本、这一首、这一幅、这一部?
答案是:你与这些艺术家的审美心理高度重合。有一种潜在的文化基因,使你们在瞬间打通了心灵秘径,暗通款曲。
这种审美心理、文化基因、心灵秘径,为什么黏合得如此紧密,使你难以割舍?因为此间一半属于你自身。你痴迷作品,是因为蓦然发现了自己的灵魂。
所以,我作为《观众心理学》的作者一再论述:读书,就是读自己;听歌,就是听自己;赏画,就是赏自己;看电影,就是在黑暗中看自己。至少,是部分自己。
那么,你在艺术欣赏场合不应该仅仅是“崇拜”了,而更应该是“自认”。承认眼前出现的美学奇迹,属于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要稍有条件,你也能投入创造,只要冲破一些障碍就行。
我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期间,日常要做的事,是与教师们一起告诉那些刚刚中学毕业的毛孩子:只要排除障碍,你就能释放出扮演唐代公主、法国骑士的天赋,展示出营造古典场景、恐怖空间的能力。事实证明,他们都在最短的时间做到了。在这最短的时间之前,他们与你们没有区别。
这,就是你能成为艺术家的雄辩证明。其实你也能成为别的许多“家”,每一种“家”都做得非常精彩。
那就接受我的这句话吧:你比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