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官吏的任用之外,另一个甚至是更重要的环节便是官吏的监督。无监督则无觉察,对于高高在上的君主来说,这是比一般吏治的腐败更危险的事情。所以,官吏的督察与整饬历来都是吏治的核心。这一点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达即可以说明。

古代监察制度发端于秦。依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职掌御史台,主要负责察举违法官吏。御史台还向各地派出监察官员,称监御史。这种制度不但为后人所承继,而且被不断地发扬光大。唐代监察组织分为台院、殿院、察院,分别对象、区域行使职权,这表明古代监察制度已经相当地细密、完善。这里,我们不但可以把监察制度看成是吏治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可以把它用作衡量吏治发达程度的尺度。从客观上说,古代吏治的组织机制迟早要产生出这样一种制度,并将它置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从主观上说,君主想要振纲纪,核名实,也不能不依靠那些“激浊扬清”的风宪官。事实上,古代的监察组织首先是“天子风纪耳目之司”,是为着君主侦察和控制官僚集团设计出来的。监察之不存,无异使君主耳目失聪,束手无策。唐睿宗曾说:“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政之理乱,实由此焉。” 明太祖亦云:“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 监察制度的重要于此可见一斑。只是,监察官们虽负有如此重任,毕竟不都是圣贤之辈,就是与那些受其监督的官吏相比,也没有必然的贤与不肖的差别。更何况,那些作为管官之官的督察者本身并不受民众的监督与制约,只向皇帝负责,此刻,谁可以保证他们德才兼备,忠于职守呢?答案只有一个:圣明之君。于是,问题又回到“用人”上来。唐太宗李世民很有这样的自觉,他说: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太宗曾将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并将各人政绩录于其名下。用心如此良苦,无非是要用人得当。太宗云:

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可见,治乱的关键在于“用人”,而人君的最高职责就是要身体力行,贯彻吏治的根本原则: 选贤任能。

选贤须明察,明察则须纳谏。这就要求君主(当然也包括各级用人的官吏)有远大的目光和虚怀若谷的修养。对于那些手握大权而很少甚至绝无约束的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不但做而且坚持下去则更难。唐太宗与魏徵曾有一段著名的对话,颇能说明问题。

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徵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徵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乃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魏徵所言,正是古来帝王的必行之路。后人往往把贞观之治的昌明景象归功于太宗从谏如流、居安思危的个人品质,又把太宗晚年渐生骄矜之心看作是贞观后期战争与徭役频繁的原因,这些当然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人治—吏治的政治模式入手来把握问题,无疑会更深刻些。 r1fH0mKg8CoTvt4myRtSsLD7v8K3aHZ6PO0RRx/BWiq/tHXpjcV5n/rWR1DA2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