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主要以Science direct,Emerald,EBSC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数据库和ICA网站为数据来源,以“archiv*+cul ture*+product*”“archiv* + creativ*”“archiv*+innovat*”为检索词进行题名检索,通过对文献题目、摘要与主要内容的阅读和梳理,发现与“档案文化创意”“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相关联的文献不多,相关主题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创意产业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档案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角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重要的思路。国外很早就将创意产业与文化遗产相结合。如2001年,澳大利亚颁布《澳大利亚文化和娱乐分类》,其文化创意产业类又细分为遗产类、艺术类、体育和健身娱乐类、其他文化娱乐类。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即属遗产类。 Ummu Hania(2012)等学者认为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重要。 [1]
第二,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发创意产品研究。在国外,档案馆积极开展跨界合作,与其他机构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一方面是国内合作。Evan TUCKER(2016)提出,高校档案馆应利用战略伙伴关系使他们的馆藏在创意产品开发中发挥更多价值。 Majid AL MEHAIRI(2016)介绍了阿联酋国家档案馆与阿布扎比媒体以及阿联酋邮政服务合作创建档案文件箱的情况。 另一方面是国际合作。Alexandra Yarrow和Barbara Clubb(2008)介绍了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档案创意展览、档案记忆社区合作项目、数字档案资源创意开发等模式。 [2] Laurent GAVEAU(2016)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将巴黎Google文化学院与来自70多个国家的1200多家博物馆、档案馆的档案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虚拟现实或结合艺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方式进行创意开发。
第三,档案文化创意项目开发应用研究。Sadrack Felix Toteu,John Malcolm Anderson,Maarten de Wit(2010)开发出了“非洲活动走廊”(AAC)项目。 [3] 该项目借助对古走廊历史档案的创意开发,复原历史场景。Lucy A. Tedd(2011)提出了People's Collection Wales项目。 [4] 该项目邀请用户共同参与数字档案内容的开发,运用剪辑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发档案视频作品,让用户体验威尔士虚拟旅行,查看3D历史场景。爱沙尼亚国家档案馆的Liisi TAIMRE(2016)提出了针对青少年的“档案历险记”项目,学生们可使用智能手机制作一部访问档案的短片,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与朋友分享。
截至2021年12月,编者分别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库(维普)、读秀学术,以“档案+文化创意”“档案+创意服务”“档案+创意产品”“档案+文化产品”为检索词进行题名检索,检索结果如表1-1所示。
从检索结果可见,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的相关文献不多,相关研究的视角和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内涵研究。王贞(2015)认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精神消费产品,它通过提取和转化档案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将档案文化元素附着在一定载体之上,将生涩、有距离感的档案元素变成现代人认可并易于接受且愿意获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黄霄羽、于海娟(2015)从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视角,认为驱动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的是文化创意,即对档案内容进行文化“包装”,表现为迎合公众的文化口味、结合社会的文化背景、抓住文化节庆的有利时机、把握知名人物的文化定位。 李子林、王玉珏(2017)认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依托馆藏资源,挖掘档案文化历史价值,并进行创造性设计的产品。 宋懿(2017)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创意产品开发的核心是档案文化价值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从过往社会实践记录中提炼符合现代化社会情境与实践特征的知识的过程。
表1-1 国内文献检索结果(单位:篇)
第二,档案文化产业化可行性研究。档案文化能否产业化一直颇受争议,争议的存在直接影响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方向与力度。陈姝(2003)认为不是所有文化都能发展成产业,尤其如档案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不能产业化。 肖文建(2004)认为不能以产业化的名义,把档案作为营利的手段。 汤黎华(2009)认为现阶段无法推行档案文化产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档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信息资源、档案利用者主体的局限性、中国文化消费总量过低。 冉朝霞(2012)认为档案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困境主要是档案馆不具备企业化条件,档案文化产品“可市场化”不达标,档案文化活动“可产业化”程度低。 与之相对,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档案产业化是可行的。方立霏(2003)提出了“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依托,搭文化的台,唱经济的戏”的观点。 张煜明、王茜(2005)认为在保障档案馆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发展与档案相关的多种服务是可行的。 马永利(2011)认为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进入市场并进行交换,也可以创造利润。 蒲婧翔、吴建华、袁研(2017)通过调研,发现档案机构在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方面制造了颇具特色、数量较多的档案文化产品。随着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走向正轨,形成常态,档案文化产业也就成了必然趋势。同时,他们认为档案文化产业的营利性与档案事业的公益性并不冲突,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罗莹(2014)认为档案产业与档案文化产业是两回事,必须明确档案不是商品,档案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才是商品。所以,档案的文化部分可以被开发,并进入市场,形成档案文化产业。
第三,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阻碍研究。宋香蕾、洵异(2017)认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缺位是因为档案馆政治性和保密性的传统观念的限制,以及我国档案事业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约束,还有档案馆人、财、物的匮乏。 朱莉(2016)认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除了受制于档案管理体制、档案人员队伍配置,以及可作参考的成功案例数量较少等因素,还与国家缺少配套法律法规保障有关。 邓连、陈洁(2017)认为档案馆工作重心放在了档案收集、整理和保管等常规工作上,致使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不足。 王运彬、王小云(2018)认为档案部门面临的政策、环境、制度、体制的障碍远比个人、企业及其他机构大,档案行业缺乏使馆藏文化资源价值增长的创造力,难以产生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四,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在开发观念方面,李宝玲(2015)提出要让档案资源“活”起来,需打破熟悉的编研方式和思维定式,遵循文化产品开发的规律。 黄霄羽、于海娟(2015)提出要树立大众化的档案文化休闲观,档案文化只有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它的活力与价值。 宋懿(2017)提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要求档案工作者树立知识服务观,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服务转向要求建立知识共享与合作机制。 在开发内容组织方面,曹虹(2017)提出基于档案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要以传播档案文化为手段,以教育大众为目的,以档案故事为卖点,以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核心原则。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中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体现出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重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合作开发研究。受限于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以及档案馆人、财、物相对匮乏,特别是长期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定位的影响,档案馆没有作为主体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优良传统,也尚未探索出成熟的思路。在此背景下,相关研究基本达成的一致思路是合作开发,即在共商共建、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下,档案馆与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文化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创意公司、影视单位等展开多方面合作。这种合作开发模式在现实中也确实产生了积极效果,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文化创意公司合作,开发了诸多在故宫内热销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
第二,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相关理论研究多于实践模式或经验的总结。相关的理论探讨包括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概念、特征、可行性、意义及发展阶段等。相关实践模式或经验的介绍不足,多以介绍国外经验为主,即后文中将提到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国内相关案例的分析明显不够。这显示出我国在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的经验严重不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缺乏对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具体策略的研究。目前,相关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分析当前开发中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组织不合理等问题,缺乏结合档案自身特色、档案行业发展环境的具体研究。比如尚未对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主体的选择及引导、开发方式的选择及引导、开发模式的总结及探索等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总体显示出由于实践方面的不足,对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具体流程及组织工作的研究不全面。
解决上述研究中的不足,以及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1] Ummu,Hania et al.,“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Creative Industry:A Lesson from Saung Angklung Udjo,” Procedia Economics & Finance ,No.4(2012):193-200.
[2] Yarrow A and Clubb B,“Archives and Museums:Trends in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Librarianship ,2008.
[3] Sadrack Felix Toteu,John Malcolm Anderson and Maarten de Wit,“‘Africa Alive Corridors’:Forging a new future for the people of Africa by the people of Africa,” 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 58,No.4(2010):692-715.
[4] Lucy A. Tedd,“People's Collection Wales:Online access to the heritage of Wales from museums,archives and libraries,” 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lnformation systems 45,No.3(2011):33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