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个词的小词典

下面是一个小词典,主要交代一些后续文中会提及,但是为了文本写作的流畅没有在正文对应处讨论的概念。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词典可能比较难啃,读者如果有这种感受,也可以暂时搁置它,等到后续章节中出现对应概念的时候,再翻回来对照着理解。放置这个词典的目的,仅在于不让任何概念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出现。

1.大他者(Autre)

大他者是大写的他者,与小写的 他者 (autre)相对,国内也有使用黑体字的他者进行翻译的习惯。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的霍大同则建议将这两个词翻译成“大彼者”和“小彼者”,主要是考虑到此处和彼处的关系,小彼者处在我们所在的对面的位置。

使用“大他者”和“小他者”进行翻译,一方面是考虑到哲学史上的翻译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虽然小彼者与我们相对,但是大他者并不必然站在我们对面的位置。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大他者是他的母亲,而此时母亲几乎等同于他的全部世界。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对大他者一般有两种使用习惯,一方面指代人或者权威机构等具体的东西,比如一个人不愿意参加考试,因为他觉得这个过程中他需要服从考试的安排,按考试指定的内容来复习等,而这些与他自己的兴趣相悖,他不愿意失去自己的“某部分”而服从考试这种“权威性”的安排。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他担心被大他者享乐(jouit),因为他假设大他者可能会让他失去自己重视的东西,比如对其他东西的兴趣或者玩耍的时间。另一种使用习惯是语言学层面的。此时,大他者是能指(signifiant) 的场所、符号的机构。这是更严格意义上的大他者,意即我们所有的思考都是从大他者处获得的,因为我们需要使用语言思考,而从定义上,所有的词都在大他者那一端。

2.欲望(désir)

我们追求所有想要的东西,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在表达的请求和我们的需要之间的就是我们欲望的领域。它是一个无法抓住的东西,没有某一个对象能够完美满足欲望,总是会有一个剩余驱使我们去追求其他的对象。所以一方面,欲望如同修辞学层面的换喻(métonymie),我们的欲望从一个东西走向另一个东西,两者之间具有一种临近的关系,就像“我喝了一杯”中的杯子和它代表的酒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欲望与缺失有关,随着孩子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有一些东西无法挽回地失去了,它构成了欲望最初的动力。拉康对欲望下的一个定义即是“欲望是缺在(manque à être/want to be)的换喻” [1] ,它与我们存在层面(être/be)的缺失有关,而不是和拥有层面的缺失(avoir/have)相关,因为如果是后一种情况的话,我们得到了我们没有的东西,欲望就可以被满足。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总是会有一个剩余出现。

3.能指(signifiant) [2]

能指是拉康借自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的概念,它表示一个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image acoustique)。精神分析的工作正是基于语言的歧义性而展开,也就是同一个音响形象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这一点上,精神分析可以被视为一个破译来访者所叙述的文本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拉康对能指的用法不局限在音响形象的层面。正如柯莱特·索莱尔(Colette Soler) 所言:“事实上,所有离散的可以具有意义的元素,它们可以和其他同样离散的元素相结合或者相分离,都可以被称作能指。” 比如说,“对某个东西的欲望”或者“母亲的理想”,这些以短语形式出现的元素,虽然不符合语言学中某一个词的能指的定义,但是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也可以被称为一个能指。我们还可以用电子游戏中的元素进行对比:在典型的角色扮演游戏画面中,当主角遇到某个可以拾起的东西时,通常这个东西边缘会闪着金光,提示主角可以跟这个东西互动,我们说,这个发光的东西就是一个能指。但重点不在于主角可以把它拿起来,而是主角可以通过它,跟游戏中的其他内容互动。假设这个东西是一件武器,重点是这件武器会对游戏中特定的敌人造成一定伤害。所以,一个能指总是和另一个能指有关,它单独的存在没有意义,相反,其价值来自它和其他元素的差异。

4.想象界(Imaginaire)

“想象界”属于拉康提出的三界(想象界、符号界、实在界)之一,它对应的是拉康通过镜像阶段发展出来的理论,因此它的特点是自我和镜像之间的二元关系。介绍拉康思想的书籍可能会把想象界作为单独一章来叙述,所以这里很难通过几句话概括出它的要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拉康正是抽取了语言或者能指维度的重要性,才得以区分想象的领域。正如他在《拉康文集》第一篇文章的第三段所言:“想象的因素在能指的移置的过程(它们对于主体具有决定性的效果)中只是以阴影和回响的面目出现。” 换句话说,精神分析发现了能指的决定性,以至于主体的整个生活叙述可能都围绕着某一串音节可以表示的不同含义展开,而想象的内容相比这一串音节的决定性来说,只具有一个次要的地位。用角色扮演游戏类比的话,如果说能指的决定性表现为角色和敌人的各种数值的重要性,那么想象就相当于场景的光照、树木的纹理、背景的贴图或者装备炫目的外观等,它们是让我们赏心悦目的东西,如同镜像对婴幼儿的捕获一样,但是背后支撑它们运作的,是基于数据的游戏运行机制。借用上个词条中提到的例子,我们可以说,某一件武器可以作为一个能指存在,也可以被拆分为一系列的能指,也就是拆分成一系列表明它属性的词条。这些词条对应它的攻击间隔、攻击范围、特殊效果等。显而易见,它的这些属性在游戏中的影响,远比它的外观更加重要。

5.符号界(Symbolique)

拉康的三界之二,也是精神分析最为关键的领域,因为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假设“意味着人类的行为无论健康或病态都有一个我们可以挖掘的意义”。 而意义恰恰和符号界有关,某个东西的意义从来脱离不了它所属的语境,正是这个语境决定了一个词可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意义。

虽然有的时候我们提起符号界时,也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语言的世界,但因为语言中也包含着想象和实在的部分,所以符号界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有人把“符号界”翻译成“象征界”,以此强调一个词对某物的象征。但是象征意味着在这个词和物之间具有某种直接的关系,但符号却不必如此,如果“木”这个汉字还可以让我们隐约看到它作为树木的象征的话,英文的“tree”则是一个纯粹的符号,完全不见木头的形象,而这种符号和它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任意性,正是拉康强调的内容。

具体说来,符号界是语言中能指的部分,其特点是自制(autonome)。它像一张巨大的网络,按照自己的规则不停地书写,不由遗传学或者生物学所决定。至于符号界和想象界的关系,可以参考上述关于想象界所举的例子。

6.认同(identification)和原初认同(identification primaire)

在弗洛伊德的工作中,认同表达的是一个人自我转换的过程:他暂时或者永久地将另一个人身上的某个或者全部特征,视为是自己的。

原初认同构成了幼儿对另一个人进行能量投注的最初表现。比如,幼儿理想化他的父亲,期待成为他,能做所有他做的事情等。与之类似但有所不同的是癔症性认同(identification hystérique),比如在弗洛伊德的个案中,杜拉染上了和她父亲一样的咳嗽,或者小说《我的天才女友》中莱农和她妈妈一样一瘸一拐。这种认同不是对准另一个人——她作为主体,我想变得跟她一样,而是表达“我跟她有一样的特征,所以我跟她一样”。它的目的既可以是替代对方,也可以是表达对对方的爱。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Massenpsychologie und Ich-Analyse ,1921年)。

7.力比多(libido)

拉丁语中“力比多”的意思是欲望、渴望、饥渴,弗洛伊德用这个术语表示性冲动(pulsion/drive/Trieb)的能量。冲动被设想为位于身心边界的一个概念,力比多指示冲动的能量学层面的内容。它是“性冲动的精神生活的动力学表现”。

8.自恋(narcissisme)

自恋表示将自身当作对象的爱。弗洛伊德对它的讨论主要出现在1914年的《论自恋》( Zur Einführung des Narzissmus )中。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力比多投注的角度处理自恋的问题。他认为,精神病,也就是他所谓的“自恋神经症”,展现了力比多可以不再投注对象,转而投注自己。我们可以说,自恋意味着力比多将自我作为一个对象进行投注。

9.对象a(objet a)

对象a是拉康基于弗洛伊德的部分冲动的对象和温尼科特(D.W.Winnicott) 的过渡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发展而来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创造是拉康对精神分析理论最主要的贡献之一,也是他相当不易被初学者把握的一个概念——特别是随着他的教学的发展,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显著变化。至于拉康为什么要引入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引用菲利普·德·乔治(Philippe de Georges)的话来解释:“这个概念使得拉康进入了那些人的序列,他们把人类的经验描述为主体和世界中的对象(客体)的相遇。” 检视在世界中生活中的人们如何和他的对象达成某种关系,可以说是拉康构造这个概念的重要初衷之一。

在拉康早期的教学中,他将对象a视作一个想象的部分对象,作为欲望的对象,用来与镜中的形象i(a)区分。在题为“转移”(Le transfert)的《讨论班》中,他将对象a和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出现的苏格拉底身上的小神像(agalma)相对应。正如同小神像是隐藏的无价对象,对象a是我们在他人身上寻找的欲望对象。从题为“焦虑”(L’angoisse)的《讨论班》开始,对象a愈发和实在界相关联,它是我们欲望的成因(cause),启动和引导了我们对欲望之物的探索,而非我们欲望过程具体朝向的对象。冲动并不寻求抵达对象a,而是围绕着对象a运转。

理解对象a这一概念,重点在于理解它是我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残留的东西,是无法被任何能指代表之物,是和母亲的享乐被剥夺而造成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对象a总是某个掉落之物、被抽取之物,是主体进入代表社会规则的语言所伴随的后果。拉康在题为“欲望及其解释”(Le désir et son interprétation)的《讨论班》中说道:“对象a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必须要表达主体最后的张力,它是剩余……它位于全部这些请求的边缘,并且任何这些请求都不能耗尽它。这样的东西注定代表一个缺失,并且是用一种主体实在的张力代表它。”

拉康在《讨论班:焦虑》中区分了五种形式的对象a:乳房、粪便、目光、声音和阳具。它们都和身体的孔窍有关,代表着主体在世界中获取享乐的方式。对于前四种形式的对象,我们可以用以下的例子进行简单说明。

通常在精神分析过程的后期,来访者要穿越一座座迷宫,去发现他是如何将他所爱的人转换成一个对象的:“他是不是将女人对待为乳房?他的爱情基调因此被奠定为依附、请求,然后被拒绝,然后他又回来?这是一种口欲风格(oral-style)的爱,被爱的女人因此被转换成他紧紧依附的乳房。抑或是他采取了一种肛门的方式,坠入爱河,然后一旦他所爱的对象被缩减为一个散发着气味的肛门客体,他立马像疯子一样离开?还是一种视觉的方式,他从来不在他爱的对象中看到这个对象是如何光明正大地欺骗他的?他从来不去看他为何总是陷入同样的僵局,总是瞬间坠入爱河,将全部的重要性置于那个一见钟情的时刻?或者他将爱的对象化约为一段声音,一段给他命令的声音,或者这段声音逼迫他一遍又一遍听它说话?”

10.主体(sujet)

主体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它最开始的出现是为了与“自我”(moi)区分。拉康有时会单纯用主体这个词来表示一个人,有时也会用它来表达他的主体的概念。

拉康的主体是一个特别的主体,他不是一个心理学的主体——我有某种思想、某种感情,我可以想象做这个、做那个……他对主体的理解是从逻辑角度出发的,所谓“能指被定义为将主体代表给另一个能指的东西” 。比如,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是“坏孩子”,这时坏孩子就成为代表主体的一个能指,但是这个能指不是为了将这个孩子代表给其他的某个人,比如他爸爸。重点是这个“坏孩子”是相较于另一个能指而被定义的,比如“母亲理想中的好孩子”。于是,“坏孩子”这个能指将主体(这个孩子)代表给了另一个能指——“母亲理想中的好孩子”。这两个能指共同组成了一小段能指的链条。

至于主体和能指关系的结构问题,拉康喜欢引用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Sir Ernest Shackleton)的例子说明:“当我回顾那些日子时,我毫不怀疑,上帝一直在指引着我们,不仅是在穿越那些雪原的时候,在渡过象岛与我们南乔治亚登岸地点之间暴风雨肆虐的海域时,上帝也一路相随。我知道,在南乔治亚岛的无名山脉和冰川上那36个小时漫长而费力的行军期间,我时常觉得同行的是四个人,而不是三个。当时我什么也没有和同伴说,但事后沃斯利告诉我:‘老大,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行路的时候有另一个人跟着我们。’克林也承认有同样的感受。要想试图描述这样无形的东西,大家深感‘人类言辞的匮乏,凡人话语的粗陋’,但若是不提及这一贴近我们心灵的主体,关于这段旅程的记录将是有所缺憾的。” 这里的能指即主人公包括他同行的四个人,而主体则是这一贴近他们心灵的主体——当然,在这里是上帝。但主体无外乎就是在能指链中加入一个新的能指的可能性,这个让大家都有所感受的额外的人。

[1] Lacan J.La direction de la cure et les principes de son pouvoir[M]//Écrits.Paris:Seuil,1966:623.
这一句中“缺在”的意思即“存在的缺失”。

[2] 在第三章中,我们提到一个特别的能指,也就是代表大他者缺失的能指[S( )]。这个符号的含义不易解释清楚,我们这里满足于引用拉康在《讨论班:欲望及其解释》中对它的说明:“被画杠的A的意思是说,在作为话语的地点的大他者那里,作为在能指系统的全部所在的大他者那里,而不是在作为一个人的大他者那里,缺少一些东西。这个在那里缺少的东西只能是一个能指,由此而来S(能指)。大他者那里缺少的能指,这就是[S( )]最为根本的含义。”
Lacan J,Le Séminaire Livre Ⅵ:Le désir et son interprétation[M].Paris:La Martinière,2013:353. qCuDbSYUZZZDNsFksMnjEfEeyRUGi4U8V9y7sU4paWdZd0jFpdOX0BpIKaxL+r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