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就读新学,多才多艺

1910年春天,当周恩来告别两个弟弟和其他亲友,随堂伯父周贻谦出发北上时,他正好12岁。他们取道山东、天津,经过长途旅行,终于来到奉天省。与南国大不相同的生活环境以及一个崭新的外部世界,展现在这个淮安少年面前。

当时的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腐败的清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卖国求荣,对内残酷镇压人民革命。帝国主义列强恣意蹂躏中国人民,瓜分中国的土地。东北,是当时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重点,是民族危机格外深重的地方。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周恩来开始了他在辽东的求学生涯。

周恩来初到东北时,奉天府……(今辽宁沈阳)……一时还没有合适的学校可读,所以他随三堂伯周贻谦转赴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进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

到了秋天,伯父周贻赓为了让周恩来接受更好的教育,学得“新知识”,将周恩来接到奉天府自己家里,并把他送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学习。这所学校位于奉天古城大东门外,离伯父家不算远,他可以跑着步去上学。

入学后,周恩来立刻感到这里的教学与老家的私塾完全不同。它是在清末“废科举,兴学校”的潮流中刚刚开办的新式学校,既教中国的经书,也介绍一些西方的新学,开设了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十门课程。

在学校里,老师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国难当头的年代里,周恩来那颗富有感情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他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养成了坚持读报的习惯。

来到东北以后,周恩来便处在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1911年10月,在湖北武昌爆发了推翻满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消息很快传到了奉天,周恩来非常振奋,在革命浪潮的鼓舞下,他毅然带头剪去了自己头上的长辫子。同时他还劝告老师和同学也剪掉辫子,并且提倡学西方,穿短服,不要被长袍马褂缠着身子。

周恩来在东北读小学的几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革,满清王朝被推翻,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民国兴起……年少的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热情,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被激发出来。

在史地老师高亦吾……(字盘之)……等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周恩来阅读了《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扬州十日记》等革命书籍,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民族危机的情况和反清革命的道理,使他朴素的爱国救民感情不断得以升华。他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并更加发愤读书。一种为国家、民族的将来而奋斗的崇高的责任感,已深深地植根于少年周恩来的心中。

有一次,兼教修身课的魏校长在课堂向同学们提出了“读书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有的学生回答:“为了家父而读书。”有的回答:“为明理而读书。”也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当魏校长问到周恩来时,他庄重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

从1910年春天到1913年2月,周恩来在东北生活了整整三年。这三年中,他不仅在学业和思想上有很大的长进,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把身体锻炼好了。童年时,周恩来的体质是比较弱的。东北气候寒冷,风沙漫天,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在这种新的环境里,他一直坚持在凛冽寒风中跑步、踢球、做操,每天徒步往返学校,常常是风沙扑面,泥路难行。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坚持身体锻炼,使周恩来很快适应了东北的生活,身体也越来越健壮。

从江淮平原的故乡,来到白山黑水的东北,这是周恩来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正如他后来说过的:“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1913年2月,由于伯父周贻赓的工作有了变动,改任天津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又随伯父南下天津。当他们在天津河北区元纬路元吉里住下时,周恩来迎来了15岁的生日。生活环境的又一次大变化,给周恩来的性格和思想再次带来巨大的影响。

天津是华北重要的工商城市和出海门户。这里自1860年辟为通商口岸以来,英、法、俄、德、日、比、奥、意、美等国相继在此建立租界,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拥入,西方新式教育也在这里发展起来。天津南开学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并闻名国内的。

周贻赓移居天津后,很快就获悉南开学校将在暑假中招生,考试科目为英文、国文和算学。他力主周恩来投考南开。南开学校,位于天津南开区南开四马路,由严修……(字范荪)……1904年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创办。为办好南开学校,严修请来了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担任校长。南开教育是自由、民主和开放式的。

1913年8月16日,周恩来来到南开学校北楼下的一个大教室里,参加新生入学考试。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8月19日,周恩来报到入学,被编入己三班……(后改为丁二班)。

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从此,在南开的新式教育环境中,他的学识、修养和能力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周恩来入校时,年仅15岁,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已深深地交织在他的脑海里。看到租界遍布天津,“洋人”、军阀任意蹂躏人民,柏油马路上躺卧着受苦受难的百姓,他深感有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必要。

他抱定了立志救国、奋发读书的决心,对自己提出了五个“不虚度”的要求: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的确,在四年的学校生活中,他完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1915年3月,周恩来上二年级时,全校800多名学生举行作文会考,经全校语文教师评定,周恩来的作文被评为全校第一名。

1916年5月6日下午1点,南开学校组织了一次不分年级的作文会考,每班推选优秀代表参加。“与赛者计共十一班,约二百余人,分成人、童子二部”。周恩来选作成人部第一题,题目是《诚能动物论》。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强调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他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的政绩,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的教训。他文思奔放,越写越激动,在文章结尾处结合社会实际,把矛头直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反动统治者妄图驱众人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

周恩来的考卷当晚由校董严修亲自批阅,老师们看后也极为赞赏。批语道:其“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第二天发榜了,三年二组周恩来荣获第一名。周恩来所在的班也同时获得班际第一名,得到由严修先生亲笔题写的有“含英咀华”四个大字的一面奖旗。

周恩来除国文成绩十分优异外,化学、代数、习字等各科也名列前茅。但就自己的兴趣来说,他更喜欢思辨和说理的科目,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科目。周恩来在南开学习期间,于学业上收获颇丰,仅就1916年来看:3月,班级化学考试,他名列“最优者”;4月,班级代数考试,他名列“最满分者”;4月8日,全校数学赛速,他又名列“最优者”;12月,全校习字比赛,周恩来获“行书优胜奖”……

本着“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的学习态度,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就读期间,为探究中国现状,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还广泛阅读中外历史书籍。在中外思想家的影响下,周恩来极其推崇从对立中求同一的思辨方法,也乐于从事这种哲学思辨。他写了许多思辨色彩极浓的优秀作文,如《于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中言之欤》《或多难以固邦国论》《共和政体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论》《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我之人格观》《试论奢靡二说》……他在这些作文中充分地表露了自己思想方法中不走极端的特点。

南开时期,周恩来养成了对事物独立观察、辩证思考、细密分析的习惯。正如他在《吾校之新剧观》这篇社论中所领悟的:“物虽微,理所据也。事虽细,神所系也。观一物之结构,而后知万象之生理。察一事之组织,而后洞人类之精神。”

对人,周恩来则表现出极大的谦逊、坦诚和宽容。无论对同学,对友人,他总是肝胆相照,真诚相待,热心为大家服务,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他经常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帮助别人学习、补课,给同班同学和低年级同学辅导学业,解答疑问。

周恩来喜欢交友,愿与志同道合者“深交”,将来为救国救民而奋斗。1914年3月,周恩来和张蓬仙、常策欧两位同学,在学校发起组织了一个业余团体──“敬业乐群会”,取“敬重学业,联络感情”之意。该会的宗旨定为:“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络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辨难析疑,轶出于课程之外,研究各种学识”。

周恩来还主编《敬业》会刊,并在《敬业》上以“飞飞”“翔宇”“恩来”署名撰写了大量的时事、评论、小说、诗歌、译作等。在后几期杂志里,周恩来还专门开辟了《飞飞漫墨》专栏,以多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与艺术风格,宣传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对这一时期周恩来的优秀诗作,赵朴初先生后来读后曾感叹道:“周总理曾经是一个有甚深造诣的诗人,写过动人心弦的诗篇。”

南开学校的另一份校刊于1915年8月30日更名为……《校风》周刊。周恩来作为1916年和1917年的编辑代表,相继担任过编辑部的纪事类总主任、文苑部长、课艺栏编辑,在一段时间里,他还担任《校风》总经理,负责财务收入、印刷、校对、广告、发行等事务。他的工作既繁重又琐碎,需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他还要亲自到印刷所去检查印刷质量和保证每期准时出版。在《校风》上,周恩来亲笔撰写了很多评论文章和新闻报道。

通过组织学生团体和办报等活动,周恩来在组织管理、团结协作、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在南开学习的四年中,周恩来与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成绩优异,为人诚挚可信,他深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每隔几个星期,在休息日张校长总要邀请他到家里长谈。张校长每次总要留他吃饭,有时吃贴饼子,煮稀饭,煎小鱼,把他当成自家人。张伯苓常对家人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校董严修也很赏识周恩来的人品和才学,他曾称誉周恩来“有宰相之才”。

1917年6月26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周恩来参加了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典礼,当校方把“国文最佳奖”颁发给他时,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周恩来代表全体毕业生致答词,感谢校方和老师们几年来的精心栽培。

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上刊载的周恩来小传

在周恩来的毕业证书上,写着这么几句话:

中学部学生周恩来,年十九岁,浙江省绍(兴)县人,于中华民国六年六月业将功课肄习完毕,计得毕业分数八十九分七二。

在《毕业同学录》中,对周恩来做了这样的评语:

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曾代表本班与全校辩论。于全校文试,夺得首席,习字比赛,复列其名,长于数学,往往于教授外自出新法,捷算赛速,两列前茅。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四年的南开学校学习生活,给周恩来增添了丰富的营养,并留下了永远忘不了的记忆。

几十年后,周恩来曾深情地回忆道:

南开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我喜欢文学、历史,对政治感兴趣,对数理也有兴趣。总之,喜欢能说理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的东西,如化学、英文。我经常在课外读许多书。南开有集会结社自由,我组织了敬业乐群会,当主席。1915年,参加反袁运动,演说、劝募,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但当时南开全校学生有政治兴趣的也还不多…… LK3RVqb4XvFuyJN8uLKcXqaDVQUS9pIXoAt8DEJcZXoaRcYb4Z3lXVbpRI4m/zU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