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蟠龙根脉
——中华精神“图腾”的面世

何驽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文化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内涵,有着深广的民族文化根基。毫无疑问,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中国,龙的观念起自何时呢?中国古代文献中,龙的传说出现很早。《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其母任姒在华阳游玩遇到龙首神,怀孕而生神农炎帝。《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了一则“黄帝铸鼎荆山成后,乘龙升天”的神话故事。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楚帛书·创世章》里说,大地尚未成形的宇宙洪荒之际,大能氏伏羲降生,开始了创世之举,大能氏即为龙氏。文献中的上述传说,成为今天我们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基础。

一 “龙脉”极简史

有关中国龙的物证,究竟能追溯到何时呢?

秦汉以来,中国龙的形象基本定型,有关中国龙的图像与文物保留很多,“龙脉”发展的脉络也十分清晰。主流的造型元素为虎头、鹿角、蛇身、鳄爪。商周青铜器上,蛇身带角的玄幻动物形象被称为“夔(kuí)龙纹”和“龙纹”。所谓夔龙纹,多为侧身剪影状,蛇身虎头,张嘴,一角一足上卷尾,在此基础上有各种变形。所谓龙纹,也是蛇身虎头,但多为双角无足,部分龙纹为一头双身。商周青铜器纹饰里的夔龙和龙纹的角,均非鹿角,而是杏鲍菇状的角。甲骨文和金文里的“龙”字都表现了这种角,龙头符号化为倒△头,仍为蛇身。而一些青铜器族徽铭文中的龙图像,更加接近青铜器夔龙纹。这说明青铜器专家们判定的夔龙纹和龙纹,确实就是甲骨文和金文里“龙”字的形象。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较多龙形象文物,如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还有陶塑龙(蛇)、刻画在陶器上的龙图像以及陶器上图案化的龙纹装饰等。二里头龙形象,再往早追溯,就是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中蟠龙的形象了。

二 陶寺遗址与尧舜“中国”

说起今天的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那可非同小可。距今4300—3900年,陶寺遗址从一个20万平方米城址的早期都城,发展成为至少280万平方米的大都城,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中华文明核心形成的一个重要遗址。都城内有宫城、下层贵族居住区、王族墓地、礼制建筑区、国库仓储区、官营手工业区、普通居民区,是先秦时期具有非常完备功能区的都城。有研究者根据陶寺遗址四十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串联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这个证据链不断地将陶寺遗址指向尧所居的都城——平阳。

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器

之所以强调“证据链”,皆因为考古说白了就是人文历史领域的“刑侦学”。地下挖出来的考古实物资料,考古学家称之为遗迹和遗物,都是片段的、残破的、“有先天瑕疵的”物证,需要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去解读这些所谓的“天书”。遗憾的是,这些解读往往都很难验证。所以,考古研究的结论,更需要证据链的一致指向性来判断。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考古侦探,来一次大胆且酣畅淋漓的探秘之旅。

陶寺遗址局部

陶寺遗址宫殿基址IFJT3主殿

陶寺遗址特殊建筑基址(“观象台”)鸟瞰

陶寺遗址特殊建筑基址(“观象台”)复原示意图

三 惊世龙盘怎么用

陶寺遗址出土的蟠龙,是烧成后绘制在陶盘内底的。这些陶盘被称为“龙盘”,共4件,皆出自早期王墓当中(距今4300—4100年)。按理说,那该是相当金贵。可这些龙盘怎么用呢?是君王使用的餐具还是盥手用器,这可大有讲究。让我们从这些龙盘出土的背景关系里,去一探究竟吧。

(一)第3016号墓龙盘

第3016号大墓,可能是早期王墓墓地王陵区最早下葬的王墓,属于等级最高的一类甲型墓。

◎劫后余生不太惨

第3016号墓被陶寺晚期(距今4000—3900年)5座扰墓坑捣毁,劫后余生的随葬品保留了大部分。墓室足端沿墓壁底部自西向东摆放成组的礼乐器石磬1件、鼍鼓2件、陶鼓1件。足端墓圹东北角集中摆放一组工具,包括石斧和石锛各4件,石凿2件、石镞2件、蚌镞1件。周围散见肢解的猪下颌、猪肋骨和蹄等。

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平面示意图与器物组合图
1.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平面示意图
2.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器物组合图

墓室东部偏北,则摆放着长木盘,木盘的南端置1件陶盆形斝(jiǎ),斝里放猪下颌骨1块。木盘的南侧是1套石磨盘与石磨棒,沾有红色和黄色颜料。木盘的东侧放置木器1件(已朽,器形不明)、平石板1件、圈形灶1件。

墓室东部偏南放置一组陶器,其中有朱砂彩绘太阳纹大口罐1对、单耳小罐1件。彩绘龙盘便置于此处。

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龙盘
1.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龙盘照片
2.陶寺遗址第3016号墓龙盘线图

◎开始“划重点”了

第3016号墓彩绘龙盘与1对大口罐和1件单耳小罐放在一起,明显组成一套盥洗用器——用单耳小罐从大口罐里舀出液体,盥洗双手,陶盘接水。中国青铜器当中,盘通常被视为“承盘”,用于浇水洗手时承接水。夏商之前多用木质或陶质,商周之际多用铜铸。西周晚期开始,铜匜与铜盘配套成为盥器组合。大兴于春秋战国,主要用于贵族日常盥洗和祭祀前净手。西周中期开始,新出现了将铜盉与铜盘相配的盥器组合,盥器铜盉不再作为酒器,而新得一个器名为“蓥”。

◎结果还是扑朔迷离,矛盾重重

陶寺第3016号墓龙盘仅仅作为陶寺君王日常盥洗用器,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陶寺遗址彩绘陶的功能说道说道。陶寺遗址的彩绘陶器主要出自贵族墓葬,极个别残片见于陶寺宫城内,是一种制作精美的低温陶,烧成温度在600℃左右,几乎难以用于日常生活。彩绘纹饰虽然都很精美,但是均为陶器烧成之后,用朱砂、赤铁矿、石绿、白垩等矿物颜料彩绘施于陶器表面,纹饰图案的附着力很低,稍微用力摩擦,彩绘图案就会被磨灭,因此绝不能长期使用。这种烧成后的陶器彩绘工艺,与人们熟知的彩陶工艺有着本质的差别。彩陶是陶器烧制前在陶坯上绘制图案并经过压光,将颜料压入胎体器表,再与陶器同时烧成,其纹饰不易磨灭。彩绘陶与彩陶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明器或礼仪性的象征用器,不能日常实用;后者既可用于祭祀礼仪,也可以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由此可见,陶寺第3016号墓龙盘绝非君王日常盥洗用器,最多是象征性的礼仪盥洗用器。

其次,从使用行为的重要性分析,即便作为君王礼仪象征性的盥洗用器,按理说龙盘用于盥洗行为只是仪式前的净手环节,并非祭仪行为的主体,因此不属于核心礼器或祭祀用器。比方说,商周时期的铜盘及盘匜盥器,在青铜礼器中也属于“边缘化”的器物,相对于觚、爵、斝、鼎、簋、豆等核心礼器而言,地位低很多。然而,陶寺的龙盘装饰,却是 陶寺文化 彩绘陶中一枝独秀的奇葩。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其一,陶寺彩绘陶在海量的陶器中已属凤毛麟角,而彩绘陶图案除了龙盘里的蟠龙为动物形象外,其余纹样均为或繁或简的几何装饰纹样。彩绘龙盘上绘制精美而复杂的蟠龙在陶寺凤毛麟角的彩绘陶纹样中鹤立鸡群,极为惹眼。其二,陶寺不重视偶像崇拜,流行装饰艺术中,极度缺乏人和动物形象,仅有少量花草的变体,这是陶寺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

陶寺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而得名。曾称为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主要分布在晋南的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

正是因为陶寺宗教信仰中,偶像崇拜分量很轻,龙盘用于祭仪前的净手环节,貌似恰如其分。具体到第3016号墓核心礼器组合,包括脚端的礼乐器群石磬、鼍鼓、陶鼓,木盘盛猪头牲首的盆形陶斝,头端的木案上放置的木觚和折腹斝。墓室东南角的彩绘陶壶、小口折肩罐、折腹罐以及东部偏南的龙盘等盥器组合,貌似为边缘化的礼器群。然而,匪夷所思的是,核心礼器中的陶鼓、陶斝等均无彩绘装饰,反而龙盘的彩绘令人惊艳。这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从盥洗行为的重要性来看,龙盘的礼仪地位很低,但是从最高等级的彩绘装饰艺术的角度看,龙盘的礼仪地位独树一帜,应该也很高。这一悖论现象说明,仅仅从盥洗行为用器来解读陶寺龙盘的功能,一定存在着一个误区陷阱。陶寺龙盘的功能与地位及其彩绘装饰的等级与地位,在陶寺人的认知中,一定是顺畅的、一致的,不存在抵牾。

由此,是不是应该以龙盘作为盥器承盘为基础,再向高层次礼仪行为方向思考呢?我们尝试做些推演。

◎祼禘承盘:龙盘“高大上”的功能

陶寺龙盘如果不彩绘蟠龙,而是作为实用陶承盘,确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和祭祀仪式前净手的盥洗器。一旦彩绘蟠龙,就标志着龙盘已经从普通盥洗器,华丽转身为更加神圣的礼仪行为用器。而这一神圣的礼仪行为,一定是从盥洗行为衍生或升华出来的。

陶寺第3016号墓龙盘盥洗器组合表现的盥洗净手行为,是用单耳小罐从大口罐里舀水,浇灌在手上,清洗双手,流水下注承盘。中国先秦时期有一种极为重要和神圣的“祼(guàn)禘礼”,就是用酒浇灌祖先神“帝”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多为细木棒或玉柄形器捆扎苞茅草,塞入木觚、漆觚或铜觚内,用祭祀郁鬯(chàng)浇灌细木棒或玉柄形器的顶端,让酒顺着细木棒或玉柄形器徐徐下注到觚的近口部,渐渐被细木棒或玉柄形器下端捆扎的苞茅草吸收进去,象征着祖先神享用了奉献灌注的郁鬯,称之为“缩酒”。

非常有趣的是,湖北鄂西和荆山一带乡村,至今还遗留有巫师缩酒的仪式。《楚文化——奇谲浪漫的南方大国》图录中,有一张拍摄自湖北南漳县薛坪的缩酒祼禘祭祖仪式的照片,男觋(xí,方言称“马脚”)用酒盅浇灌三个树棍上端扎稻草的草把子,象征三个祖先帝的草藉人,而不是用觚杯瓒棒缩酒。由此推知,祼禘缩酒很可能有两种工具套。一种就是觚杯配瓒棒,瓒棒下端捆扎苞茅草以祼禘缩酒, 良渚文化 、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周时期,基本上沿袭的是这套传统。另一种是直接用酒浇灌草把子,草把子其实就是瓒棒的倒置,目前实例仅见于鄂西当代民俗。

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为代表而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东临海滨,西至茅山一带,北抵长江,南达杭州湾南岸。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00年,也有人认为起始年代可早至前3400年。

诚然,鄂西南漳薛坪的缩酒草把子祼禘缩酒稍显简陋,最大的问题是如果酒灌注多了,草把子吸收酒浆饱和后,会顺着树棍向下流淌,必然渗入地下,而祖先神住在天上,祭酒下注于地,于理不合。假如草把子树棍下放置承盘接酒则更加完美。

经过上述分析,再反过头看陶寺第3016号墓龙盘,从盥器承盘,升级为用于祼禘礼缩酒的承盘,由低级的盥器升级为高级的祼器,一切悖论就迎刃而解了。

第3016号墓头端木案上虽然残留有折腹斝和木胎觚杯各1件,但是整个陶寺墓地均未发现玉柄形器、标准的玉锥形器和小木棒与觚杯配套使用,足见陶寺的觚杯不用于缩酒,也不用圭瓒木棒缩酒。假如陶寺龙盘确实用于祼禘缩酒承盘,那么,会不会有类似鄂西南漳薛坪祼禘缩酒的草把子,即倒置的大瓒棒?否则,就缺失了灌注酒浆的对象——祖先神帝。

◎开始怀疑“高柄木豆”的真实“身份”了

由于第3016号墓被捣毁,信息不全,其本身的资料一下子难以说明问题。陶寺第2001号墓同样出土了龙盘,其南侧摆了一排7件高柄木豆。这种高柄木豆形制极为特别,仅见于陶寺早期王族墓地里的王墓和二类大贵族墓葬。

高柄木豆整体呈高柄烛台状,通高25—50厘米,盘径10—20厘米,但是豆盘深度极浅,容量极小,实心的高柄豆足在整器形体中占比很高,可以肯定没有实用承器的功能。有些甚至没有豆盘口沿,外观就剩木柱柄。木豆高柄皆束腰,造型优雅,特别是高柄近上盘部,均有一道凸箍或折棱。器表一般都涂朱甚至有精美的彩绘。陶寺第3016号墓虽然没有发现高柄木豆,但是墓室头端被捣毁的部分,残留一件器形不明的木器,大致圆形,可以推测为被捣毁的高柄木豆的残块。

陶寺大墓里出土的所谓高柄木豆,只要在上端凸箍或折棱处以上捆扎一个苞茅头,包住所谓的豆盘,就能成为祼禘用的“草把子”,也就是祖先神帝的草藉人象征物。无形的神灵所依附的木器,古代称为“主”,相当于后世的“祖宗牌位”,是拜祭的对象。金文的“主”字写作,不就像个烛台吗?与陶寺的高柄木豆,也比较近似。所以将陶寺文化大墓里随葬的这些用于祼禘的“高柄木豆”,可暂称之为“苞茅木帝主”。将“苞茅木帝主”置于龙盘中,用单耳小罐,从大口罐中舀酒,灌注苞茅木帝主头部的茅草,酒液渗入苞茅头,先在“木豆”浅盘中短暂贮留,出现“缩酒”现象。随着不断浇灌酒液,酒液饱和后从苞茅头渗出,沿高柄下淌,汇入龙盘。酒液汇入龙盘后,彩绘蟠龙图像便开始发挥其图示的象征作用了。

陶寺遗址早期墓葬出土的高柄木豆(“苞茅木帝主”)

◎蟠龙闪亮登场

陶寺第3016号墓这件龙盘灰褐色陶胎,口沿及盘内施褐色陶衣,磨光,盘外壁施绳纹。口径36.6厘米、底径15厘米、腹深6.2厘米、通高6.8厘米。盘口沿以陶衣为地,间断绘出5—6处红色条带。盘底用红彩涂成圆面,应当象征着下界。盘身内,以陶衣为地色,红彩绘蟠龙图案。蟠龙蛇身,尖尾起自下界圆面的外侧,龙身向上螺旋盘旋,龙头止于近盘口处,象征着龙盘旋而上升天,可称为“登龙”。龙身以陶衣为地色,红彩间隔描绘“横焰状”龙鳞,“焰头”趋向与龙头同向,增加了蟠龙螺旋向上的动感。龙头无角,没有表现眼睛。龙头有明显的额头,似鹅头上瘤疣状。龙吻上下圆唇,嘴里没有表现列齿,却衔一枝松枝样的仙草。

◎龙嘴所衔是什么?

陶寺龙盘中蟠龙嘴里衔的是什么,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以往曾被认为是水草、稻穗、谷穗、麦穗、松枝等,甚至有仙草之说。后来在新疆小河墓地青铜时代墓葬随葬中发现被视作神草的麻黄草。通过形态对比,研究者发现陶寺蟠龙嘴里所衔的仙草很有可能是麻黄草!麻黄草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广泛野生分布,陶寺遗址孢粉分析结果中,曾发现过麻黄花粉。麻黄草含麻黄碱,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食服一定量后,就有飘飘欲仙的幻觉,所以在古代被用作致幻剂。

扩展阅读

麻黄草

麻黄草为针叶丛生,单株针叶最多可达240多针,少的几十针,当年生一叉枝最少为14针。麻黄草是一味用途广泛的“神草药”,含有麻黄碱、利尿素、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及挥发油,是治疗感冒、咳嗽、肺炎、尿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痛风等的常用药,今天属于处方管控药物。

◎龙盘所承接的“郁鬯”就是麻黄煮酒

陶寺祼禘礼沃灌苞茅木帝主的液体一定是酒,而这酒里大有名堂。祼禘酒非常高级,用少见的黑黍子酿造,称为“鬯”。陶寺蟠龙嘴里所衔仙草为麻黄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为鬯草,俗称“郁金香”,夏日为绿色,郁郁葱葱;秋日变为淡黄色,冬日为枯黄色,美称为“金”;来年春夏返为嫩绿色,夹有淡黄色,可谓“郁金”。麻黄气味微香,味涩,微苦,由此可合称“郁金香”,这可跟源自荷兰的郁金香花没有关系。先秦时期,人们将麻黄草“郁金香”一定针数捣烂,与鬯酒同煮制作成含有麻黄碱的麻黄煮酒,称之为“郁鬯”。

郁鬯在金文铭文和文献中可是大名鼎鼎,频繁用于祭祀和赏赐。由于融入了麻黄碱,使得郁鬯具有神经兴奋剂和精神致幻剂的作用,可使饮者精神兴奋,浑身上下通畅,幻觉通神,成了先秦时期祭祀用酒的主角。

陶寺文化早期行祼禘礼时,郁鬯装在大口罐里,用单耳小罐将郁鬯舀出,徐徐沃灌于置于龙盘的苞茅木帝主头上。郁鬯徐徐渗下,象征祖先神帝饮下了郁鬯,汇聚到龙盘底部红彩圆面“下界”——原始海洋。蟠龙象征着祖先神帝的灵魂,在郁鬯的催动下,向上天螺旋上升,回到天界,与天帝沟通。准此,陶寺龙盘里的蟠龙,便成为祖先神帝灵魂的象征。

◎陶寺蟠龙与“尧诞传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考古学家的研究也是不断“解谜”的过程。陶寺遗址经过40余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串联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这个证据链不断地指向文献所谓的“尧舜之都”,特别是陶寺文化早期都邑,很可能是尧都。陶寺早期王族墓地出土的龙盘,皆属陶寺文化早期。这些君王共同的祖先神就是帝尧。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了一则有趣的“尧诞”神话。传说帝尧陶唐氏,其母叫庆都,成年后常观于三河,经常有龙尾随。一日破晓时分,有赤龙感之,庆都怀孕14个月而生尧于丹陵。后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陶寺蟠龙显然是赤龙攀天而上,与《竹书纪年》所谓感赤龙尧诞的传说,不谋而合。今天陶寺村及其所在的襄汾县一带,清明节上坟祭祀男性先祖的花馍被称为“蛇馒头”,馒头顶部面塑一条盘踞的带双角的小蛇,至少今天的村民仍认同小角蛇即龙,象征着男性祖先。

抽丝剥茧,我们多少明白了,陶寺大墓里的龙盘用作祼禘礼中的承盘,是祼器组合中的重要器物之一,图像与陶盘的器形结合,完成祼禘礼中祖先神升天的后半程。虽然如第3016号墓这样的大墓里随葬的龙盘祼器是低温彩绘陶,不能实用于宗庙祼禘礼,但是作为祼禘礼象征性道具随葬给君王,其象征意义与祖庙祼禘礼中实用龙盘别无二致。

(二)第2001号墓龙盘

◎墓主是男是女?

第2001号墓是陶寺文化早期王墓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墓坑长方形,头端宽2.54米、脚端宽2.52米、长2.9米、残深0.7米,长方盒形木棺。木棺周围撒朱砂。墓主人骨保存不好,下肢粗壮,因随葬女性性别指向的彩绘陶瓶,发掘者推测为女性,年龄不明。该墓随葬器物77件(组),没有随葬石磬、鼍鼓、陶鼓等礼乐器,因此发掘者将该墓等级定为一类乙型墓。

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平面示意图与器物组合图
1.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平面示意图
2.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器物组合图

头端木案上摆放1件折腹斝、1件木觚(已残朽)。折腹斝以东沿墓壁摆放7件苞茅木帝主(高柄木豆)。墓室东南部,苞茅木帝主北侧,摆放大木盆,下压龙盘。龙盘的北侧摆两件大口罐,附近还有1件单耳小罐,被压在大圆木案下。这套器物组合包括大木盆,应为祼器组合。

彩绘陶瓶1件放置在墓室西北角,是陶寺文化早期墓葬的通例。陶寺早期王族墓地与下靳陶寺文化早期墓地里,随葬彩绘陶瓶者虽以女性墓主为多,但是也有个别墓主为男性。陶寺第2001号墓墓主人骨检测有男性特征,因此该墓主应是男性。尽管该墓没有随葬礼乐器组合石磬、鼍鼓、陶鼓,但是随葬了祼器组合、苞茅木帝主一组7件,阵容豪华;木仓形器5件一套,件件配骨匕,仍显王者气度。因此我们推测墓主应是陶寺早期的男性君王之一。

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龙盘
1.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龙盘照片
2.陶寺遗址第2001号墓龙盘线图

◎蟠龙长角了

第2001号墓龙盘,胎灰褐色,器表深灰色,盘口沿及内壁施黑陶衣并磨光。口径40.9厘米、底径12.6厘米、腹深10厘米、通高11.6厘米。盘口沿上以黑陶衣为地色,画出五段红色彩带装饰。盘外壁上部施绳纹。内壁用红、白两色绘制蟠龙纹。龙身与龙头为红色,横焰状龙鳞为白色,焰尖与龙头趋向一致,攀天而上。龙蛇身尖尾,起自盘底空心下界。龙头近似第3016号墓蟠龙头部,无眼无列齿,长吻,上下圆唇,口中衔麻黄草一枝。与第3016号墓蟠龙头部细节略有不同者,第2001号墓蟠龙龙头上额头与下颚皆有角。上额瘤疣后部向后生长一角,下颚后部向后长出一角。龙嘴里的麻黄草从咽部“长”出来。

第2001号墓蟠龙龙头的形象,显然是第3016号墓蟠龙的进化,龙头长双角,更加具有“龙”的特征。麻黄草从龙的咽部“长”出来,更加强调通神麻黄草与龙本体的关联性。第3016号墓蟠龙,仅仅是口衔麻黄草,并未从咽部“长”出麻黄草。

(三)第3072号墓龙盘

第3072号墓属于王墓,大部分被捣毁破坏。脚端东壁中段放置陶豆2件、陶尊1件、大口罐1件。墓室东北角放置龙盘1件、陶豆1件、大木豆1件。龙盘的南侧有1件大口罐,似可以组合成祼器,但缺单耳小罐和苞茅木帝主。比照第2001号墓祼禘礼用具完整组合,可以推测第3072号墓祼禘礼用器组合原本也比较完整,只是在陶寺晚期遭到严重破坏,组合不全了。

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龙盘
1.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龙盘照片
2.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龙盘线图

◎龙头变凶了

第3072号墓龙盘,胎褐色,器表深灰色间灰褐色,盘内壁施黑色陶衣并磨光。口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深7.8厘米、通高9厘米。陶盘口沿及内侧盘内壁以黑陶衣为地色,唇与边缘涂朱。盘外壁上部施绳纹。盘内红色彩绘蟠龙纹,以黑色陶衣为留白,表现双列横焰状龙鳞片。蟠龙蛇身,尖尾及盘底“下界”红彩圆面均已漫漶不清。龙头已不见瘤疣,圆眼。龙头上下各有一个耳转角。龙嘴中有清晰的列齿,麻黄草也从龙嘴的咽部“长出”。第3072号墓蟠龙的形象,显然是第2001号墓蟠龙形象的升级版,出现了眼睛和列齿,长吻也变为尖唇,像鳄鱼头,更显凶猛。但是蟠龙图像的核心寓意应该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陶寺遗址第3073号墓龙盘
1.陶寺遗址第3073号墓龙盘照片
2.陶寺遗址第3073号墓龙盘线图

(四)第3073号墓龙盘

第3073号墓属于王墓,被彻底捣毁破坏。随葬品残留在墓坑的东、西两壁墙根。东壁散乱残存4件大口罐残片,3件朽毁的木器,长条形,可能是苞茅木帝主。扰墓坑第3012号灰坑填土中发现可复原的龙盘等。

第3073号墓龙盘,胎褐色,器表灰色,沿面及内壁施黑色陶衣并磨光。口沿34.4厘米、底径12.5厘米、腹深7.6厘米、通高8.7厘米。盘口沿涂朱。盘外壁上部施绳纹。盘内壁以黑陶衣为地色,用红彩绘蟠龙纹,以黑陶衣地色留白表现横焰状龙鳞,焰头与龙头朝向趋同。白彩起描边补白和装饰龙鳞圈点的作用。蟠龙蛇身,但是尾部从盘底“下界”呈条带状向上盘旋。龙头有些漫漶,尖头无瘤疣,头上下各有一角,嘴里有列齿,麻黄草从龙嘴咽部“长出”。是否有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第3073号墓蟠龙总体形态与第3072号墓蟠龙形态相近,其象征意义也应相同。

四 蟠龙是魂还是蹻?

陶寺龙盘彩绘的蟠龙是陶寺文化祼禘礼环节中,祖先神帝的魂灵在享用完祭酒郁鬯之后攀天而上返回天界与天帝沟通情节的艺术表现。但是,为何祖先神帝的魂灵以动物蟠龙来表现?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活人是魂与魄的结合体,魂为灵魂,魄为肉身体魄。人死后魂魄分离,尤其是下葬后,肉身体魄会腐烂而归于尘土,灵魂则要升天或转世,这就叫魂飞魄散。魂是无形的,魄是有形的。既然陶寺的蟠龙象征祖先神的魂灵,那么为何是有形的龙呢?岂不违背中国古代有关魂魄观念的基本认识?

其实陶寺的蟠龙更大可能应该是祼禘礼中祖先神帝魂灵骑着升天的“坐骑”——龙蹻。萨满教中,巫师萨满穿梭于天地之间与鬼神沟通,往往需要借助动物坐骑如鹿、鹰或马,这些动物称为蹻。《史记·孝武本纪》记载的“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故事里,龙就是黄帝升天的蹻。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玉琮神人兽面图像就是良渚大巫师驾驭着动物蹻穿梭于天地之间的图像。陶寺蟠龙图像里,祖先神帝无形的魂灵,已经内化于或者附身于龙蹻,攀天而上。由是,并不违背中国古代灵魂无形的基本认识。

五 蟠龙不是“图腾崇拜”意义上的“图腾”

陶寺龙盘作为祼禘礼的盥器之一,其上彩绘的蟠龙象征祖先神帝魂灵回天的蹻,因而严格说不是陶寺文化的 图腾 。陶寺文化早期超越了图腾崇拜阶段,进入祖先神帝及人祖崇拜,并非将人造的动物龙蹻作为自己的祖先神。

图腾

图腾,是指人类社会启蒙阶段,一定的人群将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植物或事物,与本社群建立“亲缘”关系,以求得该动植物或事物神性的保护与福佑。

陶寺的蟠龙作为蹻,是用蛇身与其他动物元素拼凑创造出来的。那么,陶寺人选择了哪些动物元素呢?动机如何?若要回答这些疑问,需要从陶寺文化蟠龙形象的来源分析入手。

六 陶寺蟠龙创意灵感从何而来

◎来自红山文化玉猪龙吗?

陶寺蟠龙的年代在中国史前龙形象当中并非最早。陶寺龙盘蟠龙形象的来源,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陶寺彩绘蟠龙来源于红山“玉猪龙”。但是 红山文化 的玉猪龙的原型,并不是蛇身,可能源自金龟子的幼虫——蛴螬(qí cáo)。因此,尚无明确证据与线索证明陶寺蟠龙与红山玉猪龙之间有源流关系。

红山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和辽西、冀东北地区。年代为公元前4700—前2900年。

◎来自良渚文化的蟠蛇纹吗?

有人认为良渚文化刻画黑陶片上的无头蟠蛇纹和龙潭港遗址第12号墓宽把杯身刻画的形似带鱼的动物,是陶寺文化蟠龙纹的来源。陶寺文化蟠龙纹受到良渚文化蟠蛇纹的启发是一个合理的推测。但是良渚文化龙潭港遗址宽把杯身刻画的带鱼似的长体动物为横直延展身体,并不盘体,有圆眼和列齿,更像带鱼而不像蛇。而陶寺蟠龙象形最初并无圆眼及列齿,由此看来陶寺蟠龙的龙头更可能有其他源头。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1号积石冢4号墓出土玉猪龙

◎来自肖家屋脊文化的玉句龙吗?

与陶寺蟠龙龙头形象最为接近的文物造型是湖北天门石家河城址外东南肖家屋脊遗址第6号瓮棺葬出土的玉句(gōu)龙玦,属于肖家屋脊文化(曾称石家河文化晚期或后石家河文化),距今4200—3900年,大致与陶寺文化时代相当。

◎拨开迷雾终见日

陶寺人应该最初受到良渚文化黑陶刻画蟠蛇纹的启发,以蛇为龙身;又受到肖家屋脊文化玉句龙疣鼻天鹅头的启发,嫁接了经改造的“疣鼻天鹅头”,由此创造了陶寺文化自己的蟠龙形象。后来,陶寺第3072号墓和第3073号墓蟠龙的龙头,则从天鹅头变为了鳄鱼头并长双角,长吻尖唇,口中有列齿。

七 陶寺蟠龙的意象

陶寺蟠龙象征着祖先神帝的魂灵享用祭酒郁鬯之后借龙蹻回升天界。那么陶寺文化人群最初为何选用了蛇身和天鹅头两种重要的动物元素呢?陶寺文化可能只是借鉴了良渚文化蟠蛇纹和肖家屋脊文化玉句龙疣鼻天鹅头的灵感,但是关于蛇与天鹅的文化象征意义,很可能有自己的解读。

肖家屋脊遗址第6号瓮棺葬出土玉句龙
1.肖家屋脊遗址第6号瓮棺葬出土玉句龙照片
2.肖家屋脊遗址第6号瓮棺葬出土玉句龙线图

(一)赤链蛇身做龙身

◎赤链蛇“中签”

陶寺蟠龙蛇身上的斑鳞画法,均以盆内黑色陶衣为地色留白,用红彩间隔绘制火焰状的斑鳞,留白黑地斑鳞与红彩斑鳞相互间隔反衬。这是自然界中赤链蛇身体的艺术化表现,将赤链蛇的窄红横斑夸张为火焰状大斑鳞。

陶寺人用赤链蛇作为君王祖先神帝之蹻,皆因赤链蛇一系列特殊的习性。赤链蛇身为红黑色斑纹,色彩对比强烈,可以警告天敌,让天敌以为它具有剧毒,其实赤链蛇系微毒蛇。赤链蛇不主动攻击人,白天蜷曲不动,常将头部盘缩在身体下面。在受到惊吓时行动敏捷,捕咬攻击目标时稳、准、狠。遇到敌害时,先将头部深深埋于身下,摇动尾巴警告,如警告无效,会将身体弯成“S”形发起凶猛攻击。

陶寺文化是个以自然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人们重土慎迁,好静不好动,君王追求社会安定,百姓安宁,正如《尚书·尧典》所谓:“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安安”意为“安天下之当安者”。赤链蛇好静的特性,符合陶寺文化的社会心理。

◎赤链蛇的战略战术与“文德”谋略

赤链蛇有利齿,微毒,但是一般不主动出击,这就是“修兵不战”“成而不用”;用黑红强烈对比的斑纹色彩威吓吓退对手或敌害,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威之谓也”。赤链蛇遇到敌害,首先藏头露尾,摇动蛇尾示警,此乃“有笑而后刀兵相见”;示警无效,则展开稳、准、狠的反击,这便采用“次政”,“橐弓矢以伏天下”。一旦反击,则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百折不挠”的韧劲,更加符合陶寺文化君王上政和次政的治理与用兵理念。

基于赤链蛇上述一系列习性特征,陶寺的圣王选择赤链蛇身作为祖先神帝魂灵回天的龙蹻之身,是陶寺君王秉持“上政”和“次政”文德之治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赤链蛇成为不二之选。

(二)天鹅龙头变鳄鱼头

◎“疣鼻天鹅”龙头

第3016号墓和第2001号墓较早的蟠龙形象中龙头长喙,额头带瘤疣,应是疣鼻天鹅头的艺术变形。陶寺蟠龙的“疣鼻天鹅”龙头,很可能受到肖家屋脊第6号瓮棺葬玉句龙的天鹅头启发。然而,最早的玉天鹅却是红山文化牛河梁第16地点4号墓出土的完整“玉凤”,作为墓主大祭司上天入地与神沟通的蹻。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4号墓出土“玉凤”

◎为什么是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学名Cygnus olor,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全身羽毛洁白,体态优雅,世人皆爱。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完全符合动物蹻的通天技能特征。疣鼻天鹅很少发出叫声,故又得名“无声天鹅”,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的“多干实事,不尚空谈”的为人处世之道。

疣鼻天鹅为候鸟,一到季节,它们必定会出现在预定地区,象征着“守信”,守信也是中国人崇尚的传统美德。疣鼻天鹅性成熟之后,雌雄开始结对繁殖,繁殖对较为固定,一旦形成终生不变,分工合作承担养育后代的任务,对幼鸟照顾备至。对“婚姻”和“家庭”的负责,对幼鸟的细心养育,这些特性都符合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人伦道德价值取向。

◎鳄鱼头“上位”

陶寺早期偏晚阶段,陕西省延安市的芦山峁中心聚落已经兴盛一时,神木石峁城址的核心皇城台开始蓄势待发。陶寺早期邦国感到了来自西部和北部的压力。陶寺第3072号墓和第3073号墓的蟠龙头部,用鳄鱼头形象取代了疣鼻天鹅头形象。这一改变的原因,有可能是后继的陶寺君王认为,不能再韬光养晦了,有必要对外“秀肌肉”“露牙齿”,震慑一下外部的敌对势力,以往龙盘里蟠龙的疣鼻天鹅头像过于敦厚、仁慈、优雅,于是凶猛的鳄鱼头“上位”,取代了天鹅头,与赤链蛇身相结合,威慑感大为增强。

八 蟠龙“点睛”

陶寺彩绘龙盘是陶寺祼禘礼中的祼器承盘,彩绘蟠龙纹是陶寺君王祖先神帝灵魂享用完祼禘礼祭酒郁鬯后,回天的龙蹻。陶寺的蟠龙纹,分别采取了赤链蛇蛇身和疣鼻天鹅头形象,晚期为了向西部和北部的外来压力“秀肌肉”,陶寺蟠龙的疣鼻天鹅头形象被置换成鳄鱼头形象。

陶寺蟠龙的造型,经后来的河南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两周、秦汉,发展到今天的中国龙造型,可以说陶寺蟠龙是中原龙创造的起点。

陶寺蟠龙所创造的中国龙的主脉,瓜瓞绵绵,延续至今已逾4300年,其如此长寿的秘诀,并非在于龙蹻的神幻功能,也不在于王室金贵的身价,而在于其所蕴含的一系列观念,奠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基本原则与社会心理基本取向,包括诸如文德之治上政,弓矢次政,先礼后兵,不战而屈人之兵;蛰伏时韬光养晦,反击时“百折不挠”有韧劲;重土慎迁,尊祖敬宗;等等。这些可以说构成了中国龙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贯彻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以致全社会都“望子成龙”。因此我们说,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而不是祖先崇拜意义上的图腾。中国人世世代代传承的是中国龙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所以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龙拥有如此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核心价值,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令人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 mYknAtScPzCslDDp+mg77AiwR5wCNljc/Rnt7ZJoq2RbeuHjsEAg+ZEYcuK1c33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