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曾在《三国志》的《文帝纪》中称赞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该”,然后笔锋一转,又说:“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就可以赶上古代的圣贤帝王了。换句话说,就是婉转地指出曹丕的气度不够宽宏,办事有欠公平。刘知几在《史通·探赜》中批评曹丕“忍害贤良,疏忌骨肉”,这两条也和他的气量狭窄有密切的关系。
曹操死后,曹丕先是当上魏王,后又做了皇帝,不仅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就连他的亲信也被授予恩旨,掌握任意生杀的权力。他对夏侯尚颁下诏书说:“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夏侯尚看了非常得意,拿去向蒋济炫耀。后来曹丕召见蒋济,问他所见所闻的天下风俗教化怎么样。蒋济回答没有什么好话可说,只是看到了“亡国之语”。曹丕气得脸上变了颜色,问他是怎么回事。蒋济就说了夏侯尚接受诏书的情况,又说:“作威作福”,在《尚书》里有明白的告诫,不能那样做。俗话说“天子无戏言”,这是古人所谨慎的,希望陛下能够考虑清楚。曹丕这才发觉这道诏书很不妥当,急忙命令把它收了回来。
曹丕恣意恩仇的另一方面就是报复私怨,他身边最大的仇人是与其争夺太子宝座的弟弟曹植,曹丕当上魏王后立即诛杀了曹植的亲信丁仪、丁廙及他们全家男口,并把曹植赶到他的封国里。第二年,又授意监国谒者灌均诬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将他判为死罪。曹丕先是逼着兄弟作《七步诗》,后来碍于卞太后的情面,又伪装宽宏大量赦免了他的死罪。下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把他贬为安乡侯。
曹丕另一位仇人是堂叔曹洪,他在年轻时曾向曹洪借贷一百匹绢,其实就是有借无还,没想到这位老叔富足而又吝啬,只给了一部分,曹丕因为没有称心而一直记恨。他做了皇帝以后,正好遇到曹洪的门客犯法,于是曹丕就将这位老叔关进监狱并且定了死罪。诸位大臣前来讲情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卞太后发了脾气,说早年曹洪在战场上救过曹操的性命,不然的话哪有今天。曹丕这才下诏释放了曹洪,但仍然免去官职并削减了他的爵位和封邑,还没收了家财,卞太后再次说情,曹丕才勉强予以发还。
曹植、曹洪都是曹丕的亲属,他的报复多少还留了些情面。另一位仇人鲍勋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当年鲍勋出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曹丕的夫人郭氏之弟因为偷盗官府的财物应该判处死刑,曹丕几次写信给鲍勋来讲情,鲍勋还是不敢擅自释放,最后把这桩案件上报给了曹操,请曹操来做决断。曹丕因为丢了面子很生气,找了个机会让别人告发鲍勋有罪,免掉了他的官职,但过后曹操又提拔他做了侍御史,曹丕的阴谋未能得逞。曹丕做上皇帝后,鲍勋曾经因为劝阻他游猎和征伐吴国两次被贬职。
黄初七年(226),曹丕带领大军路过陈留的时候,太守孙邕前来拜见。当时军队的营垒尚未建成,只是树立了木棍和土堆作为标识,孙邕没走正道,而是从营垒的地基上穿行过去,被军营的令史刘曜举报违法,鲍勋认为营垒还没有建立,就撤销了这桩案件。大军回到洛阳后,刘曜犯法被鲍勋免职,他为了报复就向曹丕举报鲍勋包庇孙邕犯罪。曹丕正好找到了借口,就下诏说鲍勋这是指鹿为马,和奸臣赵高一样,把他送交到廷尉那里接受审判。廷尉高柔判决鲍勋五年徒刑,复议的时候,被“三官(廷尉正、监、平)”驳回,改为罚金二斤。曹丕闻讯大怒,说鲍勋没有一点儿活路,而你们胆敢要放纵他!把“三官”及以下的有关吏员都送到“刺奸(监察部门)”那里,让你们谁都跑不了!朝内大臣们一起上奏,说鲍勋的父亲鲍信当年立过大功,也救过曹操的命,请求予以饶恕。曹丕不许,下诏给廷尉高柔要处死鲍勋,没想到高柔拒不奉诏。曹丕发怒把高柔召到尚书台,然后专门派遣使者到廷尉官署的监狱处死了鲍勋,这才放高柔回去。鲍勋是位清官,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余财。这件事情过去了二十天,曹丕就突然发病猝死了,朝内的官员都为鲍勋惋惜,觉得他的案件如果稍微拖延一段就不会被处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