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操掌控的政治婚姻

汉末自董卓进京把持朝政之后,国内战乱四起,天下豪杰割据争雄,相互兼并。各地军阀为了消灭敌人,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军事斗争,还采取种种计谋策略,其中利用儿女或亲属联姻来建立同盟、笼络部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陈鹏《中国婚姻史稿》所言:“三国纷争,结盟资援,羁降制敌,多用婚姻。”不过,将这种手段运用得最为广泛熟练、发挥到极致者,则非曹操莫属。曹操掌控的政治婚姻可以分为对外联姻和对内联姻两类,下面予以详述:

一、曹操的对外联姻

(一)孙曹结姻

对外联姻,是指与其他军阀或政治集团通婚结好,这种手段出现于先秦的周代,像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联姻,各国诸侯之间的联姻,都是促进政治同盟进一步巩固发展的重要途径。如《国语》记载臧文仲说:与四邻国家建立相互援助,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急难。秦汉时期,中国形成了统一的专制集权王朝,对外联姻主要表现在与匈奴及西域各国的“和亲”。汉末三国时期,由于国内处于群雄纷立的混乱状态,各政治集团之间的通婚结盟屡见不鲜。例如吕布将女儿许配给袁术之子,以求其出兵援救;孙权把胞妹嫁与刘备,期望两家同心抗曹;曹操在这方面的举措始于与江东孙氏的结姻。

在迎接献帝进入许都之后,曹操通过控制汉廷逐渐掌握了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权。至建安三年(198),他接连打败了张绣和吕布,统治了兖、豫、徐三州,准备和实力强劲的袁绍一争高下。正在此时,江东的孙策派遣张纮为使者到许都来贡献方物,并希望得到朝廷正式封赐的将军称号。曹操权衡利弊,认为自己暂时无力南征,决定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答应孙策的要求,使之成为盟友。于是上表拜孙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并且以朝廷的名义颁下诏书,指使孙策去袭击淮南袁术和荆州刘表,以消除后方的威胁。为了表示结好的诚意,曹操还提出要与江东孙氏通婚,把兄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小弟孙匡,又为次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以此来维系曹孙两家和好的局面。孙策在建安五年(200)春遭到暗杀后,曹操又及时承认其弟孙权的继任,上表拜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使双方和平共处的结盟关系得以继续维持下去。从此时直到赤壁战前、曹操消灭袁氏并打败乌桓的八年里,江东孙氏集团都没有乘虚进攻曹氏统治的淮南与广陵;孙权还在建安八年(203)到十三年(208)间三次出兵江夏,击败并消灭了镇守夏口的黄祖,成功地牵制了荆州的刘表,为曹操后方的安全保障贡献了一份力量。

曹操与孙氏的联姻,也在江东统治集团当中掺入了破坏安定的因素。例如赤壁之战前夕,把女儿嫁给曹操次子曹彰的孙贲就企图变节投靠。他见曹操攻占荆州,威震南方,因而心生畏惧,想把儿子送到曹操那里做人质。还是朱治闻讯后会见孙贲,对其详述形势,才打消了他提供人质的计划。娶了曹操侄女的孙匡二十余岁早夭,他的儿子孙泰是曹氏的外孙,长成后出任长水校尉。嘉禾三年(234)孙权攻打合肥新城,守将满宠招募壮士数十人,“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孙)权弟子孙泰。”孙泰死后,他的儿子孙秀曾任前将军、夏口督,建衡二年(270)因为怀疑孙皓派人前来逮捕,在夜里率领妻子和亲兵数百人渡江投奔晋朝,西晋任命孙秀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会稽公。

另外,这次联姻为曹操对孙吴施展外交攻势提供了很好的口实。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对待孙权和刘备的态度开始有了明显的不同。曹刘之间势同水火,绝无任何妥协与谈判的可能,如诸葛亮所言之“汉、贼不两立”。但曹操对孙权则施行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四越巢湖”,频频向其施加沉重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又修书示好,企图分化孙刘两家的结盟关系,与孙权暂时休战并挑动他去进攻刘备,自己坐山观虎斗。例如在阮元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开篇便说:“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指的就是曹操与孙匡、孙贲结亲之事,是说自赤壁之战双方关系决裂后三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当时孙权割据江东,西连蜀汉,与刘备和亲。因此曹操写信给孙权,希望能和他再次结成同盟。由于具有此前的联姻关系,曹操才在书信中对孙权说:“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并提出他的要求,即重用对曹主和的张昭,反攻刘备。如果能够做到,将代表朝廷授给孙权统治江南的权力和地位,并且封予高贵的官爵,想以此来拉拢这个对手。“若能内取子布(张昭表字),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但是没有得到孙权的回应。

建安二十一年(216)冬,曹操进兵濡须口,受到吴军的抵抗而陷于僵持。次年春天,孙权派遣都尉徐详到曹操大营那里求和。曹操再次提出了与孙权结盟合作的要求,并且答应与孙氏集团重新联姻。“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不过仍未获得孙权的同意。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进攻襄阳获胜,歼灭于禁率领的精锐七军,曹操听从了司马懿与蒋济的建议,认为关羽取胜,势力有所扩张,肯定是孙权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以封给孙权江南的土地人口为诱饵,派遣使者说服孙权偷袭荆州,以解除襄樊的危局。关羽的胜利果然引起了孙权的忌惮,随即向曹操表示愿意与刘备决裂,并进攻荆州。“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吴军偷袭荆州获胜,擒杀了关羽,这才使曹操多年来的外交努力获得成功,从而摆脱了在多条战线与孙、刘两家交战的困境。

(二)袁曹结姻

官渡战败以后,袁绍在与曹操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发病吐血而死。谋臣审配、逢纪等违背众人的意愿,拥立少子袁尚。其兄袁谭原任青州刺史,回到邺城奔丧却未能继位,自己号称车骑将军,于是袁谭和袁尚开始产生隔阂。次年曹操北征冀州,袁尚和袁谭固守黄河北岸重镇黎阳(今河南浚县),双方攻守自九月至明年二月,袁谭、袁尚败退。曹操追击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后作战失利,郭嘉建议他收兵南下伪装征伐荆州刘表,等待袁谭、袁尚内讧爆发,再乘机攻取冀州。他说:“袁绍喜爱这两个儿子,不能决定立哪一个为继承人。有郭图、逢纪为他们充当谋臣,必定会互相争斗,分裂为两股势力。如果受到急迫的攻击就会联合起来抵抗,要是形势缓和就会产生竞争之心。不如我军南向荆州,摆出征讨刘表的姿态,等待他们出现变故然后再去进攻,就可以一举平定河北。”

曹操采纳其主张后回到许都,随后南征荆州,而袁谭与袁尚果然举兵互相攻杀。袁谭兵败后退守平原(治今山东平原县西南),被袁尚围困,谋士郭图劝说他向曹操求救,并认为曹操若来救援,必定先攻邺城,迫使袁尚领兵回救,这样可以率军西进,趁机略取邺城以北的郡县;若是袁尚兵败,则能够收容其部下来抵抗曹操。而且曹兵远道而来,粮饷不济,难以持久战斗,必然撤退。到了那个时候,赵国以北都归己方所有,也足以和曹操对抗了。袁谭起初有所犹豫,后来战斗不利,便派遣辛毗向曹操求救。据《三国志·辛毗传》记载,曹操大军此时驻扎在西平(今河南西平县西),部下的将领听说这件事以后都表示怀疑,使曹操救援袁谭的计划发生动摇,他准备继续进攻刘表,坐观袁氏兄弟的内乱升级。辛毗得知后再次求见曹操,对其详细分析了形势:

其一,袁氏兄弟经过这番争斗都已精疲力尽。袁谭坐困平原自不待言,而袁尚看到袁谭兵力削弱却无法消灭,是因为自己也力量衰竭了。

其二,冀州近年遭受灾荒战乱,国力衰弊,已经不堪一击。袁氏集团对外作战连连失败,内部的谋臣也被杀害,兄弟相争,国土一分为二,连年出兵征伐,盔甲都生了虮虱,加上旱灾、蝗灾和并生的饥荒,国家没有仓储,行军也得不到携带的粮饷,上有天灾,下困人事,百姓们无论呆傻和聪明,都知道即将土崩瓦解,这正是老天灭亡袁尚的大好时机。

其三,刘表的统治相当稳固。荆州获得丰收,百姓都很安乐,他的政权没有可乘消灭的机会。对刘表发起进攻会遇到顽强的抵抗,不见得具有胜算。

其四,袁氏兄弟是曹操最重要的敌人,四方的贼寇,没有比河北势力更大的,消灭了他们可以壮大队伍,并且震慑全国。

辛毗的分析打动了曹操,接下来他召开会议商定此事。曹操准备答应袁谭的要求,向群臣征求意见。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势力更强,应该先征服他,袁谭、袁尚用不着担心。荀攸则代表曹操抒发了他的意见,即刘表胸无大志,在天下大乱之际坐守江、汉之间,不会构成威胁,应该乘袁氏兄弟内乱之际率先歼灭这个首要劲敌,他们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有十万军队,袁绍当年以宽厚得到众人的拥护,假如他的两个儿子能够和睦相处,来守这份家业,那么天下的战乱还不会平息。现在兄弟交恶,势不两全,如果其中一方吞并了另一方,力量得以集中,就难以消灭了。趁他们爆发战乱而出兵攻取,天下就会平定,这个时机不可以失去。荀攸的话很有道理,这才说服了部下,确定了与袁谭联合的战略方针。

曹操领兵进入河北之后,主动向袁谭提出通婚。建安八年(203)十月,曹操再次到达黎阳,即为其子曹整娶袁谭之女为妻,曹袁双方结成亲家。但是曹操在背地里对部下说:我已经知道袁谭耍弄的小小伎俩,他想指使我去进攻袁尚,自己乘机扩张领土,发展武装力量,等到袁尚被打败时,袁谭的势力强大起来,再来对付被战争削弱力量的我军。这就是郭图给袁谭的计策,已经被曹操识破,而且认为此计最终不会得逞。因为曹操打败袁尚后,实力会得到扩充而不是削弱,袁谭将面对一个更为强大凶狠的敌人。

曹操这次与袁谭通婚,与上次和江东孙氏的结姻有所不同。曹孙两家在政治上属于盟友,双方各娶一妇,各嫁一女,其通婚基本上是对等的。而此次袁谭受袁尚围困,派辛毗来“乞降请救”,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提出娶袁谭之女为儿媳,实际上是让袁谭把女儿送过来充当变相的人质。建安二年(197)张绣曾投降曹操,后又起兵反叛,使曹操吃了大亏。兵败于宛城,自己中箭负伤,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害。他后来总结教训对部下说,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向张绣索取人质,所以导致了失败,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这次曹操知道袁谭心怀不轨,但是为了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共同消灭袁尚,他没有要求袁谭把儿子送来做人质,而是采取了一种缓和的方式,以结婚通好的名义收纳其女儿作儿媳,这样在表面上显得更为亲情化,有利于稳住目前的局面,使袁谭不会再与袁尚重归于好。

另外,对待袁谭的“乞降请救”,曹操也给予了较为宽厚的待遇。据《三国志》辛毗本传记载,曹操“乃许谭平”,就是答应袁谭双方媾和。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古代对投降一方有多种处置方法,包括迁徙边远地区、罚作奴隶,以及保留其社稷成为战胜者的附庸,楚庄王对待投降的郑国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式,“退三十里而许之平”,即在政治上保留其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允许它与楚国媾和,承认并服从楚国的盟主地位。曹操对待袁谭也是这样,虽然后者提出投降,却没有把他当作自己的下属,而是作为消灭袁尚作战的同盟者。袁谭仍然保留自己的军队与统治区域(青州),但是要在政治和军事上服从曹操的领导安排,不得抢占冀州地盘与兼并袁尚的部众。

事后局势的发展不出曹操的预料,他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攻破邺城,并打败了袁尚的援军。袁谭在此期间乘机侵占冀州东北部地区的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郡,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袁尚兵败后向北撤退时,袁谭又领兵进攻并打败了袁尚,乘势兼并了其部下。曹操于是指责袁谭违背了当初达成的协议,并在断绝通婚、送还其女后向袁谭发起进攻。袁谭不敢据守平原,率众撤退到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建安十年(205)正月,曹操领兵围攻南皮,从早上战斗到中午,仍然胜负未分。曹操亲自击鼓助威,士卒振奋,当时就攻陷了敌阵。袁谭及其妻子被杀,曹操完全平定了冀州。

(三)汉曹结姻

汉献帝与曹操名为君臣,实乃仇敌。献帝自迁移到许都后即被严密监控,袁绍《檄州郡文》说曹操以精兵七百,围守宫殿,对外称作护卫,实际上是把汉献帝拘禁起来。曹操自己担任司空,“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引起献帝极度的不满与愤恨,他为此授与国舅董承衣带密诏,企图诛杀曹操,并且联络了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建安五年(200)正月,董承等密谋泄露,被曹操戮灭三族。董承的女儿是汉献帝的妃子“贵人”,曹操诛杀董承后又向献帝索求董妃,要把她也杀掉。献帝以董妃有孕为理由,接连向曹操恳求放过她,但是没有成功。伏皇后自此心怀畏惧,写密信给其父伏完,请求他密谋政变,杀死曹操,伏完却不敢打开密信。后来伏完把此信交给了妻弟樊普,想请他帮助拿个主意,不料却被樊普转呈曹操,曹操得知这个阴谋后吃了一惊,于是在暗地里开始防备。

这两次事件暴露了献帝后宫会酝酿反曹阴谋,皇宫外面虽有曹兵把守,但是后宫外人不得擅入,是曹操监视的死角,需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控制。谋士荀彧为此提出建议,劝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此计正中曹操下怀,但却假意推托说:“现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儿如何配得上皇帝,我以微功被朝廷提拔为宰相,难道还要再依赖女宠吗!”曹操对伏皇后密信事佯作不知,却在建安十八年(213)七月逼迫献帝同意将自己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纳为妃妾,聘礼是绢帛五万匹,第二年她们被封为贵人。待曹女进入后宫,曹操才把伏皇后与伏完密谋诛曹之事揭发出来。并于十一月丁卯,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次年正月甲子,曹操又逼迫汉献帝册立他的女儿曹节为皇后。至此曹操完成了对献帝后宫的全面监控。

有些人根据曹丕代汉时皇后曹节数次拒交玺绶一事,认为她和汉家是一条心,因此曹操并未达到用女儿监视献帝的目的。笔者以为自从曹操三女被聘为后妃以来,献帝后宫再也没有出现过谋议政变的事件,不再是反曹势力盘踞的巢穴,就这一点来看,应该说曹操已经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至于曹节拒交玺绶之事只是表面现象,曹丕称帝是大势所趋,其姊妹理应知晓,不会反对。曹节应该知道王莽篡汉时王政君太后拒交传国玺、从而博得青史留名的典故,所以她这样做只是仿效先例的作秀而已,就和曹丕对臣下的劝进再三辞让之事相似,并不见得是出自本心。就算是曹节不知道这段故事,深通文史的曹丕也会提醒她如何处置,以便取得良好的政治影响。

二、曹操的对内联姻

对内联姻是曹操对其部下文臣武将的联姻,施行于他的统治集团内部,带有恩宠和奖励的含义,借助于这种手段将君臣关系亲属化,以此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曹操的对内联姻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身份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与族亲结姻

曹操虽然自称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实际为夏侯氏的后裔。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的养子,原来姓夏侯氏,是名将夏侯惇的叔父,曹操与夏侯惇本是堂兄弟。曹操自陈留起兵之后,夏侯惇、夏侯渊跟随他转战四方,多立功勋。曹操为此将爱女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夏侯渊娶了曹操夫人的妹妹,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则娶了曹操兄弟海阳哀侯的女儿。夏侯渊的从子(堂侄)夏侯尚也跟随曹操征战,曾担任军司马,他也娶了曹氏之女,但具体身份与名字不明。夏侯尚有一位心爱的侍妾,夏侯尚对她的宠幸超过了正妻曹氏,因此魏文帝私下派人把那位侍妾绞杀了。由此看来,夏侯尚的夫人与曹丕关系甚近,可能是兄妹或堂兄妹。如上所述,曹操与夏侯氏的联姻实质上是宗族内部的通婚,可谓亲上加亲。如陈寿在《诸夏侯曹传》评论所言:“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二)与功臣、名士结姻

除了与族亲结姻,曹操又频频和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将结亲,例如号称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在曹操早年征战时多次出谋划策;献帝徙居许都后,拜曹操为大将军,荀彧则进为汉侍中,守尚书令。此后曹操在外征伐,荀彧往往留守后方,“常居中持重”,军国大事二人经常一起商量。荀彧又先后推荐戏志才、郭嘉等谋士,成为曹操心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智囊团。曹操占领冀州之后,领兵北征袁尚,留荀彧兄长荀衍为监军校尉、河北都督,负责镇守新根据地邺城。袁绍旧部高幹密谋袭击邺城,被荀衍发觉,将他的党羽统统抓获消灭,稳定了后方的统治。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定北方,下令进行大规模的论功封赏。他对荀彧进行显赫的表彰,称其“忠正密谋,抚宁内外”,并且与其结为亲家,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

还有曾任河南郡主簿的任峻,曹操在关东起兵后进入中牟县界,当地的士人与民众不知道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他。任峻和同事商议,率领全郡归顺曹操,他还带来了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前来效力。这一举措扩大了曹操军队的实力与统治范围,曹操非常高兴,上表给朝廷拜任峻为骑都尉,并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在曹操统一中原的作战中,任峻经常在后方负责军需补给工作。当时遇到旱灾饥荒,粮食缺乏,曹操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在许都附近屯田,收获粮食上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廩皆满。”有力地支持了曹操的作战。

曹操征服冀州后,为了笼络人心,还与当地著名的门阀世族清河崔氏通婚。崔琰为河北名士,甚有声望。袁绍死后,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争夺权力,都想获得崔琰的帮助。曹操攻陷邺城后,自领冀州牧,任命崔琰为别驾从事,外出用兵时,曾让崔琰辅佐世子曹丕镇守邺城,还为爱子曹植挑选了崔琰兄长的女儿为媳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曹操爱惜青年才俊,愿意将他们招为乘龙快婿。如名士何晏,年少即以才秀知名,喜好钻研老子、庄子的学说,写了《道德论》及其他文章、诗赋,著述有数十篇,迎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又如刘先曾任汉朝尚书,后任魏国尚书令,他的外甥周不疑,“幼有异才,聪明敏达。”曹操也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周不疑不敢接受。另外,曹操听说丁仪才能出众,没见过面就想把爱女清河公主嫁给他为妻,但被曹丕以丁仪眇一目为理由劝阻。《魏略》记载曹操后来与丁仪会面,见其谈吐不凡而十分后悔,说:“丁仪是个很好的人才,即使双眼全瞎了,都应当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一只眼有毛病,是儿子让我犯下这个错误。”

(三)与降将结姻

曹操集团中有些臣下原本属于敌对阵营,后来带领部属归顺,也具有相当的势力与影响,但是由于以前曾与曹操作战而心怀忐忑。出于安抚降将、稳定统治的目的,曹操也和其中一些人结姻通好,借此打消他们的顾虑。例如前面说过的张绣,曾经在投降后反叛,致使曹操长子曹昂、从子曹安民与爱将典韦阵亡,曹操自己也中箭负伤,双方结仇很深。官渡之战前,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认为曹操是个有霸王之志的人,肯定不会记恨私怨,会向四海宣示他的德行,于是率众归降。曹操闻讯大喜,张绣来到后,曹操拉住他的手,举行了欢庆的酒宴,并为儿子曹均迎娶了张绣的女儿,拜张绣为扬武将军,促使他为自己效忠竭力。后来在官渡之役中,张绣力战有功,获得了晋升。还有割据汉中的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他被曹操打败,准备投降。部下阎圃说:“现在因为逼迫前往,得到的赏功必定很轻,不如逃跑到杜濩那里,依靠少数民族朴胡的力量和曹操对抗,然后再归降,这样得到的赏功必定很多。”张鲁遵从其建议退走巴中,后来接受招降。曹操以客礼相待,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采邑万户。曹操又和张鲁联姻,为他的儿子曹宇迎娶张鲁的女儿为媳,给予特殊的优待,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余论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曹操对政治婚姻的掌控运用是首屈一指的,其联姻的阶层高度与数量远远超过孙、刘两家,从结果来看也是成效显著。究其原因与特点大致如下:

其一,曹操是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功者,他较早地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朝廷的代表;在作战中又是胜多败少,相当顺利地统一了中原和北方。这些使他对待各路军阀以及自己的部下时占据着有利地位,因而在处理内外关系方面掌握着主动权,比较容易推行带有政治色彩的联姻。其结姻对象往往处于劣势,受宠若惊,因此不愿或是不敢予以反对。

其二,曹操本人精力旺盛,又极为好色,妻妾成群,子女众多。据统计,在他的妻妾中有姓氏者即达15人(无名姓者不计其数),《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记载她们共为曹操生育了25个儿子:即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昂、曹铄、曹冲、曹据、曹宇、曹林、曹衮、曹玹、曹峻、曹矩、曹幹、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曹操女儿的数量不详,历史记载其名与封号者有7人,为曹节、曹宪、曹华、清河公主、安阳公主、金乡公主、临汾公主,实际上肯定不止此数。再加上曹氏从亲的女儿与曹操妻妾的姊妹,这构成了庞大的备选阵容。相形之下,孙权只有6个儿子,名为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亮;刘备仅有3个儿子:名为刘禅、刘永、刘理。曹操握有如此雄厚的子女亲属资源,可以供他多次选择结姻对象,予以婚配,以充分满足其政治上的需要。

其三,曹操推行的政治联姻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例如他和夏侯惇、夏侯渊本是同族近亲,子女未出五服;而曹操为了巩固其统治,竟然不惜破坏“同姓不婚”的传统,与夏侯氏结亲,这反映了他蔑视礼法的态度;与其《求贤令》中要求各地长官不要顾及名教声望,举用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用人情况相同。

其四,曹操猜忌残忍的性格也在政治联姻中暴露出来。对于拒不服从者即怀疑他们抱有二心,恐怕这些人才为别人所利用,于是反目为仇,将其杀害。例如前述周不疑谢绝迎娶曹操之女,就引起了他的疑忌,要杀掉周不疑。曹丕进行劝阻,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所能驾驭的。”于是派遣刺客暗杀了他。

其五,曹操推行的政治联姻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例如对其他军阀的联姻只是运用于征伐天下的初期,由于自己的势力尚未强大与巩固,因而需要与别的政治集团通婚结盟,以消灭主要的敌人。在他平定北方之后,对待各路割据力量就不再使用这种手段。曹操死后,魏国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对待吴、蜀是恃强凌弱,不再需要联姻外交。如曹丕羁縻孙权,就是发兵逼迫他交纳太子孙登为人质,以此来保证对曹魏的服从,并且发话说:“登身朝到,夕召兵还。”另外,在统一中原、政权稳定之后,曹操志满意得,肆意作为;自己的部下包括联姻对象若是惹他不满,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例如功劳卓著的荀彧,虽然与曹操是儿女亲家,仅仅由于对曹操晋爵国公、使用“九锡”仪仗稍有非议,就被逼迫自杀。而兄女为曹操儿媳的崔琰,因为仪表堂堂,很有威望,得到朝野内外人士的尊敬,受到曹操的忌惮,因此以“腹诽心谤”的罪名下狱,并迫使他自尽。曹植所娶之崔氏女,由于身穿绣衣,在服饰方面违反了禁令,被曹操登台望见,就下令让她离婚还家,并予赐死。由此可见,曹操操纵的政治婚姻有些只是临时利用,时过境迁之后,那些联姻的对象失去或减弱了利用价值,便不再受其重视,刑戮诛杀如同对待陌路之人,根本不讲什么亲情了。 H6mLvj081Z4GLk4ZmkxobSKOpPCGY3A+uEjRR54uacKA2WkU+dCiHoi4BauusN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