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本书首先关注的问题是列传范式如何建立。需要指出的是,《史记》建立的列传范式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以人叙传。将人物定作传记的基本单元是列传范式内其他要素的基点。今日看来此举是理所当然之事。实则在《史记》创立的时代,传的作用是解经,其主体内容是人物的对话和事件。司马迁之所以将人作为列传基本单元,主要是为了系统表现他的天人观,因应一种不同于先秦儒学的学术体系。正是以人叙传的出现,才使得列传和此前的经传区别开来。列传和经传的对立,成为探索列传范式建立时面临的基本矛盾。本书第一章即从《史记》出发,探讨先秦至汉代的社会环境与学术风气如何催发司马迁的撰述。

本书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不同史家如何利用列传范式表达自己不尽一致的学术意图。史书诞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不同,史家的学术观点也存在差异。然而前四史都选择纪传体,且保持了基本稳定的列传结构。这表明列传范式有非常强的包容性,不同的观点都可藉此展示无碍。变化的史家和相对稳定的史学体裁,构成理解列传范式的实践时的另一个矛盾。本书第二章立足于司马迁撰述《史记》,班固撰述《汉书》和刘向、扬雄的传记创作,探讨列传范式的初步形成、正式确立和早期变化的情况。

本书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是列传范式中的要素如何因应时代特色做出调整。不同的史家会在列传编纂上做出自己特有的调适,呈现出他们的思考和时代的深度关联。本书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详细讨论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和其他诸家《后汉书》的撰述过程,显示史学与时代的互动。

本书关注的第四个问题是列传之外的传记文献如何受到列传范式的影响,又如何与史传相互影响。本书的第六章思考汉代出现的准传记文本郡国书和别传的产生原因及演变情形,说明列传范式在正史之外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前四史人物列传的研究,既无法避开对史书传承的探讨,又要通过描述列传范式定型、修改、创新的历史过程,展现这一时间段的史学思想,甚至在更广阔的领域进一步探讨社会文化因素与中国古代早期史学的互动。本书期待在西汉至刘宋间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视域下,考察前四史列传编纂范式的形成;藉由列传编纂范式的延续与变革,讨论史家意图的流转变化;关照列传编纂范式限定下的史传,与其他文献的互动与整合。通过列传编纂这一命题,考察前四史形成的现实基础及其中蕴含的史学思想乃至文学意识,反思汉宋间史学发展的情况及史学与社会政治的互动,进而揭示汉宋史学发展的脉络,及其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因。总之,本书希望通过对列传范式确立、应用及其影响的梳理,能够对早期史学发展的情况作全面的考察,明晰史学逐渐独立、史学意识逐渐完整的过程。 WdDgBThwFSM7k0utw3IqyYXOfkppJfLIMoQq1fsKt76pGfrXMmgqIiddR9o8p5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