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今天的学校,许多人会感觉多数学校德育管理太硬,以行政化思维管理学生为主要特征。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学校之间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以学生成绩为主评价学校和校长,因此,多数学校将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目标;二是“分数主义”带来校长管理工作的功利化,导致校长制度化地管理学校,教师则制度化地管理学生,以短期的分数或等级排名来定义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以尊重学生的生命和长远发展为前提,不重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学校道德价值的建设,这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予以重视并务必加以改善的最突出的问题。
学校维护科层系统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已经凸显如下几种严重的问题: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行政领导与普通教师、教师与学生等级分明,相互仇视,难以合作,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不利于学术型教师的成长,那些真正热心教育的教师举步维艰,丧失了教育热情。
谈论德育领导,势必涉及校长的领导哲学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校长道德领导主张塑造所有成员的价值观,发展一种以价值为本的领导,树立广泛共享的共同体理想。因此,德育领导首先要发现学校的文化源泉,依据学校核心价值观确立适合的育人目标,关注体制架构的改革,并通过各种课程建设、仪式活动、组织建构、德育评价等,把德育领导和活动指向道德目的。本文以北京市育英学校为例,与大家一起思考与分享校长道德领导理念下的德育领导实践。
不少学校没有基于自己学校文化和价值观的育人目标,这会导致德育领导缺乏价值引领,缺乏系统性设计,德育活动时多时少,分散凌乱。学校应该有愿景引领下的育人目标,以及由此生成的愿景规划能力。学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道德共同体,会确立自己的共同体规范,也就是价值观规范,从而确定师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学校会以此为指引,谋求为全体学生提供支持的机会,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努力学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促进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事情,把孩子永远放在第一位,造就自我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
北京市育英学校1948年建于西柏坡,原为中共中央直属子弟学校,1949年随中央机关进京。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该校题词“好好学习,好好学习”;20世纪80年代初,胡耀邦同志为该校题写校名——北京育英学校。正因为这段历史,育英学校一直被誉为“中国最红的学校”;也正因为这段历史,育英学校始终保持优良的传统和校风,始终把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该校曾经发动广大师生、校友等对校训进行解读,把道德领导目的引向学校价值诉求,把德育领导自然地与育人目标相融合。
一所学校的校训,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其历史文化之门提供一把金钥匙,为我们眺望其精神家园打开一扇窗户。它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对学校的影响,更能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生们奋发向上。
“好好学习”,核心是“学习”。对学生而言,要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并据此进行自我强化与提升。对教师而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对一所学校而言,学习应该是其与生俱来的品质,也应该是其校训最核心的内容。所以“学习”就意味着开放,开放才有新思想,开放才能不断进步。
北京市育英学校明确提出全体教师应致力于将育英学子培养成“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将育英学校办成“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中国名校”。2014年,学校三年品牌行动规划明确了学校的责任、使命与担当,进一步提出了育英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立足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与时俱进。”
“好好学习”,强调了怎样去学习。对学生而言,“好好”的态度就是要有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勤于学习、严谨求实、刻苦拼搏的态度,并在这样的态度的指引下去实践、去探索。对教师而言,“好好”的态度就是要有精益求精、广博向上的做学问的态度,要有平等尊重、主动关心的待学生的态度,以及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生活态度,并在这样的态度的指引下,将教育才华倾注在学生身上。
“好好学习”,暗含了效果问题,即“学习”的效果一定是“好好的”。这是从根本上要求学校办学的效果是“好好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好好的”。该校校长于会祥认为:“校风不是校长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全校师生用脚走出来的,是根植多年形成的有引领价值的东西,是师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概括。”于是,“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诞生了。原来,育英学校的花园里有五六十棵桃树,一到秋季,果实挂满树梢,但几乎没有学生擅自去采摘,而是让桃子静静地挂在枝头上,久而久之,自成一道富有韵味的风景。
对于学生来说,校风意味着“懂规矩、有教养、守礼仪”;对于老师来说,校风可以理解为“为人师表,以身示范”;对于校长来说,校风则要求其“心无旁骛,静心办学”。
具有道德领导力的校长尊重他人,主张规范性顺从,使人们相信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正确的、美好的,参与其中能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能为教师提供一个干净而安全的环境,力争让每个人都受到关注,同时,让大家相互关怀。学校会努力创生适合孩子的各种课程,为孩子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和学习资源,使课程改革逐步向更高品质、更高品位迈进,为孩子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提供选择的机会。
北京市育英学校在此理念旨归下,有了“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的办学追求;有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育·英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和发展力课程三大课程支撑。“基础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强调双基的落实;“修身课程”指向学生人格、品性修养;“发展力课程”指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课程体系,为此要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适合的学习方式,于是有了西翠国学书院、理化生大学先修实验室、综合创意实验室、经济学实验室,产生了经济学实验班、国学实验班、科学实验班;有了选课走班,创设了个性化学习方式;等等。
笔者对学校的环境与课程文化做一下描述,从中大家可以体会到校长的道德主张和课程思想,还可以体会到这里的教师张扬个性,领导、评价课程和教学的自由。
北京有一所最美的学校,学校里面有一个最美的花园。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不仅是来学习知识的,还是来寻找伙伴的。放学后,你会发现在校园里经常散落着一簇簇三五成群的孩子,他们嬉戏玩耍、促膝交谈、读书弹琴、赏花绘画……这是一所让学生放学后还不愿回家的学校。
这更是一所会“种植”课程的学校。教室、功能室、动物园、农场、走廊、广场、亭子、草地、果林里,到处都能呈现适合学生的教育元素。社团招新了,育英大讲堂开讲了,志愿服务者按时上岗了,选课走班推开了,上百种综合创意选修课程启动了,教育时评应势更新了,学生代表委员会修订通过的《学生行为惩戒条例》施行了……这些都是这所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多姿生活的展现。
当休闲、读书、游戏、探究、展示、民主、服务等原生态的成长元素能够在校园里找到滋生之地时,当个性、兴趣、心愿、激情等能够在校园里自由绽放时,当每个人在校园里都有权力、有机会选择时,这样的校园就变成了有故事、有生活、有文化的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的内在生命和精神得到捍卫、尊重和解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指向德育的“修身课程体系”分三个层面。一是个人修养层面,它构建了阶梯性行为习惯培养指标体系;二是家国情怀层面,它有“环境育人课程”“育英时评课程”等;三是社会关爱层面,它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课程”“成长伙伴课程”等。
学校依托“育·英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制定了《育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根据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水平、品德形成、兴趣特长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科学的量化管理,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班集体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
该校在每年暑假,都会组织教师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封闭研修,以项目推动的方式,让大家通过头脑风暴,广泛讨论,把下学期推行或想进一步完善的德育改革创新项目确定下来。为了尊重教师学术研究的个性差异,引领教师进行学习研究,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会长和成员都是经过民主推选的一线骨干教师,行政干部不得参与。同时,为了激励和培养年轻教师,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学院”,其会长、秘书长等职位皆由青年教师担任。上述“教师领导组织”,不是由校长领导下的行政干部管理和领导。学校成立了“课程中心研究院”,教导处、政教处等行政职能部门随即更新为“学生服务中心”和“教学服务中心”,校长、行政干部由过去的管理者变为现在的服务者。功能的转型标志着道德领导的真正萌芽与实施,更标志着德育领导治理机制和理念的变革与转型。
该校十分关注民主性学生组织的建设,为学生创造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为此成立了“学生代表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代会),其每年组织一次会议,为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表决通过了《学生行为惩戒条例》。同时,有一百多个学生自主社团活跃在校园里,“校学生会”制定了社团评价奖励机制、社团例会制度和社团展示制度等。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实践,并将习得的经验技能迁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另外,有二百多种创意实践选修课程,还有“学生讲堂课程”,让学生自主开设课程。
学校还视家长、社区、校友、老教师等为伙伴,他们享有互惠和互依的参与权和收益权,负有支持和帮助的义务和责任。学校有“校友基金会”,定期组织活动,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开设了社区大讲堂,有计划地邀请家长、校友和社会名人到学校为学生开办讲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不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和论坛,以获取家长的指点与支持;为发挥已退休老教师的余热,专门设计建设了一个仿古四合院,名叫“和乐园”,老教师可以到那里参加唱歌、跳舞、练书法、学画画、打乒乓球、品茶等活动,有时还与学生互动。基于道德目的下的“聚合团体”就形成了,它预示与表达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亲善并且互惠互利的关系。
该校校长的道德领导力造就了一个有德行的学校,从而生成了一系列优质的特征和品质。这种领导能够把学校转化为共同体,使自己能够脱离各种行政干预以及条条框框的牵制,使以上令下从为最高原则的科层管理模式得到根本改变,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渐健全,使共同体中的成员都自觉追随共享的价值观。如此,学校的优秀文化和创新项目得以传承,学校不会因校长一人更替而影响持续发展。
正如欧内斯特·博耶所界定的学校的样子:“一个有教育目的的共同体,一个自由表达思想、文明礼貌得到有力肯定的开放的共同体,一个人的神圣性受到尊重的公共的共同体,一个关怀的共同体,一个忠实庆贺仪式的共同体……在那里,肯定传统和革新的种种仪式被广为分享。”
道德目的下的德育领导,需要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的规划能力,需要构建基于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此外,德育领导能够依据课程进行综合素养评价,能够培养“教师领袖”,让教师拥有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把各种教育资源和各方人力资源统合在一起,共同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德育领导才能产生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