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关“创业”的理论研究已有20多年,但是“创业”这个概念至今仍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国外知名学者和机构对“创业”的定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具有识别机会的能力、创业家的个性与心理特质善于从变化中发现机会、能获取机会、创建新组织并开展独立的新业务活动。因此,有学者把创业定义为“商业行为者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如何识别机会并利用机会、动员资源、创建新组织和开展新业务的活动”。
虽然以上定义并不是特别清晰,但有助于我们对“网络创业”本质的把握。网络创业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方式,而互联网和网络技术渗透在创业定义的四个方面中,即创业家特征、创业过程、创业结果和创业环境。综上所述,本报告把网络创业定义为“ 行为者在互联网环境中把握并利用市场机会、协调资源、创建组织以开展新业务的商业活动 ”。
在对网络创业有所了解后,再来看网络创业的特定主体——大学生。大学生和网络创业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相关关系。根据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促使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看,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具有敢于挑战、敢于冒险精神而且动手能力强、具备独立自主精神的大学生往往倾向于创业。同时依赖一定网络技术创业的大学生往往运用IT技能强,能在互联网上搜寻许多信息,具备比较强的竞争力。可见,精神、素质和一定的网络技术是网络创业的主体所具备的普遍特征。
从客观因素看,第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寻求传统就业以外的就业方式,创业就成为一条新途径。中国尤其受此因素的影响。第二,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创业比起传统创业方式来说,具有初始资本投入低、营运成本低、风险小、方式灵活和利润回报率高等特点和优势,吸引着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第三,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对创业和网络创业的重视和相关活动的组织实施,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网络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方式,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选择。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扩展,网络创业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名词,也不再是少数人才能实现梦想的方式。继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之后,越来越多的个例在延伸发展,更多的年轻大学生在离校后不久甚至在学校里就开始创办公司,依托互联网创业并取得了辉煌业绩,从eBay创始人彼埃尔·奥米迪亚、Netscape的马克·安德列森,到国内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百度总裁李彦宏、网易总裁丁磊、新浪创始人王志东等国内外知名网络创业成功的榜样在激励着一大批人,尤其是学习能力强、知识拥有量大、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进入到网络创业的领域,使得网络创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国内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网络创业的成功人物,虽然时隔10多年的时间,但是从道路发展来看,他们皆是利用互联网发展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比较典型的网络平台、高新技术和风险投资相结合的创业道路,在享受创业成功快乐和财富神话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成功案例毕竟还是少数,尤其是在国内融资环境还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更没有普遍意义。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网上销售”这种“投资少、门槛低、见效快”的特殊网络创业模式。个人网上销售,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网络创业方式。目前,“网上销售”创业模式已成为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绝对主流”。相对于需要重新设计新商业模式、构建新平台或新系统、提供新服务的“精英型网络创业”模式,“网上销售”创业模式更大众化、更具普遍性。因此,本研究报告关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研究,最终选择了以“网上销售”创业模式为主体的调查和研究。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仍在继续,大学生的前途与命运备受关注。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成了另一条就业的康庄大道,中国政府也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年轻的大学生肩负起以创业解决就业压力的历史重任。
从国内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高校、企业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竞赛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竞赛的意义已不局限于大学校园,从某种程度而言,创业计划竞赛是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1998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随后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也一起参与到推动创业教育的行动中来。1999年3月,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了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各省、市、区以及各大高等院校都逐步加入到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来,开始组织各级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3月,上海市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5月,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启动。延续至今,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重点项目和例行赛事。事实上,每年各级创业大赛而产生了一些实体创业公司,如曾引起广泛关注的视美乐、飞梭、易得方舟等大学生创业公司。
1999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由此正式拉开了政府推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帷幕,大学生创业活动随即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陆续有高校也开始设立创业课程。1999年年底,教育部还专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生创业没有资金,允许以其技术成果和其他智力资本折股参与创业。之后,包括各级政府在内,推出了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创业援助、创业贷款等方面的政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行业,马云、丁磊、张朝阳、陈天桥等这些网络创业者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前人难以想象的成就,也集聚了大量的个人财富。在这些风云人物和创富大手笔之外,以大学生、小职员为主角的普通人也在互联网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草根创业故事。2009年,由阿里巴巴公司组织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明日网商挑战赛,更是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032所学校的112556名大学生参赛。在网络发达的情况下,网络创业、就业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更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
毋庸置疑,大学生网络创业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创业、促使新企业诞生、拉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进一步促使电子商务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创业,在当前国内全民创业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