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译文】

如果不及时好好教育,原本善良的品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的道理,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要教之以专心之道。

【注释】

苟:如果。

教:读jiào。指导,教诲。“养子使做善,是谓教。”

迁:改变。

道:法则,规律;方向,途径。也可指道理。

贵:特别重要的,值得看重的。

专:集中在一件事上,单纯,独一。指专心致志。

拓展故事
仲永作诗

北宋时期,在江西金溪,有一户姓方的人家,世代以耕种为业。家有一子,名叫方仲永。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哭着要书写的工具。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他当即提笔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父亲将这首诗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大家都觉得方仲永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样的诗,很奇怪,也很赞赏,都说方仲永是个“神童”。

仲永的“神童”之名传遍乡里,有人指定事物叫方仲永写诗,他立刻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父亲去做客,并让仲永写诗。仲永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再有人叫他写诗,诗的水平已经大不如前了。再过了七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已经做回了农民,跟普通人一样了。

笔者按:方仲永天资聪慧,文思敏捷,最后却成为普通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有着比常人高的先天禀赋,如果后天不加以培养和历练,不接受传统正规的教育,也会慢慢丧失聪慧,与常人无异。

纪昌学箭

古时候,有一个叫纪昌的人,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的技术。飞卫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箭师。

飞卫是一位负责的老师,他收下纪昌做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要求很严!

飞卫要求纪昌先学会不眨眼,他说只有练到不眨眼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纪昌决心练好老师的这个要求。

纪昌回家就想,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不眨眼呢?

他抬头看到妻子正在织布,织布的梭子不停地在织布机上上下穿梭忙碌,他突然有所醒悟。于是,他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直盯着织布机下面穿过来的梭子。就这样,纪昌天天如此,躺在织布机下看穿过来的梭子,坚持练了三年,从未间断过。后来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也能做到双眼一眨不眨了。于是纪昌去到飞卫那里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成绩。

可是,这位严格的老师听了纪昌的汇报后,并没有马上表扬纪昌,而是说:“你还没有学到家。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再来告诉我吧。”

这一次,纪昌用一根牦牛毛,一端系上一个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南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虱子。他一直目不转睛地看。10天的时间,那虱子似乎是渐渐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练习。三年过去了,眼中的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虱子仿佛变得更大了,大得像车轮一样。纪昌再转看其他的东西时发现,原来什么东西在他眼前都变大了,大得像巨大的山丘。于是,纪昌找来用燕国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瞄准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

纪昌深深体会到要学真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了飞卫。

飞卫听了高兴得跳了起来,拍着纪昌的胸脯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笔者按: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基石。只有持之以恒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练好基本功,学到真本领。

【评析】

如果不去教育,或者不接受教育,那么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方仲永流于市井平民的例子正好充分说明了“教”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分“教育”和“受教”两个方面。

前者指父母师长对晚辈学生的指点引领,包括道德意识和文化技能。这个自然就和我们现在讲的“教育”相近。当然古代文化中的“教”更重视道德教育,如《弟子规》中就讲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把道德教育中诸如孝顺父母,爱护兄弟,谨慎做事,诚信做人,有博爱之心,亲近仁德放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前面,认为人应该是具备良好的品德之后,才能去学一些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德行做前提,任何文化知识的培养都是对社会的负担,还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现代社会往往更重视的是文化知识的培养。比如从小就让孩子学习画画、唱歌、跳舞、弹钢琴、打球等。等到学校教育阶段,主科是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这些科目中,学校教育大多注重的是分数的提升,忽略了人格的培养和道德意识的建立。家长在分数指挥棒之下,也唯分是图,让学生进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补课班,学生本来不多的时间让补课占据,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也少了,正在成长的道德意识不能够确实完善。造成了诸如忧郁、压力大、嫉妒等各种心理问题以及打架、犯罪等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能不说和现在教育体制下忽视道德教育、重视文化知识教育有关。

后者指晚辈学生对父母师长教育的接受问题。《论语》中有一句话,“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说的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预先想求知的希望,老师才能适时点拔引领,让他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教妇初来,教人婴孩。”想要培养媳妇能够识大体,孝顺公婆,尊敬丈夫,谨慎持家,就要从她刚入门的时候开始教她;想要让自家的孩子能够知书达礼,懂得孝悌和敬让,懂得是非和得失就要从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开始教育。中国人讲慎始,从一开始养成一个什么状态,今后就是什么状态,如果从一开始没有养成想要的状态,以后再想改就难了。

“教之道,贵以专”,这里的“专”含义非常深刻,中国古人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说的就是“教育”要“专”的问题,“专”,就是专一,专心致志,要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要把一门学问或技能弄通弄懂,学到通达明了的程度,不能一会儿学这样,一会儿又学那样,不能半途而废,要熟练掌握才行。

所以,教育是一个大问题,要适时、及时、注重内容、要讲究方法。如果不能做到这几点,人的本性就是再优秀,也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思考】

各位读者,您有什么梦想?您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坚持奋斗吗?接下来您又有什么计划呢?

名言欣赏

1.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左传》

2.持之以恒才能成大事。

——哈佛格言

3.习,数飞也。

——《说文》 a2Y54mJunDnUfojwHEejU44+OAAN54oKzyR00QvaFFqcD41Nl29iJvdLdcmBX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