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译文】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个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息。

【注释】

曰:这里是称为、叫做的意思,并有表示列举的作用。

四时:四季。

运:运行,转动。

穷:穷尽,完了。

拓展故事
年的故事

在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但最隆重的还数春节,因为它代表春天即将来临,万物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又要开始。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而是叫“年”。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个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角利爪,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上,每到除夕就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谈“年”色变。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都要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之夜即将到来,村里的人们收拾东西做好躲避“年”的准备,这时村里来了位老者,只见他手拄拐杖,身穿红衣,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人们有的把窗户封上,有的收拾行李躲避,到处听到人的喊叫和牲畜的哀鸣,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会理会这位老者。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赶快躲避“年”兽,那老人捋着胡须笑道:“婆婆你要是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吃了一惊,又劝老者快快躲避,但看着劝不动老者,就自顾自地带着行李到别处躲避可怕的“年”兽了。

那老者居然真的留了下来,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子。它东跑西窜来到村东头老婆婆家,它看到门上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这时“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环视了一周,随即扑了过去。此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响声,“年”立即停住了脚步,不敢向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者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再一看老者居然还安好地在村里过了一夜,大家纷纷来到老婆婆家,听老者讲述吓跑“年”的奇特经历。乡亲们为庆贺,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互相问候。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九和三伏分别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和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九天的计算,是每年的冬至这天开始进入“数九”,之后共九个九天,预示着冬天的来临。我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次类推,一直到“九九”。其中“三九”是最冷的日子,俗称“三九三九冻死猪狗”。为了方便记忆人们还编了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时正是盛夏。“三伏”天的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无论是寒冷的三九还是炎热的三伏,都代表着四季中的季节,而且是周而复始,恒久不变的。

【评析】

这四句说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恒久不变。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距离太阳远近不同,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一年四季循序渐进、交替进行,这是大自然恒久不变的规律,古代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并很好地把它运用到平时的生产及生活之中,比如二十四节气,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节气进行不同的耕作。这些规律的发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思考】

春、夏、秋、冬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遵循这种事物应有的规律,而不是打破这种规律。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人生比作四季呢?在生命耕种的四季,自己拥有把握生命的责任。我们在生命激情中感受人生的四季:少年的快乐,青年的拼搏,中年的奋进,老年的收获,四季各有姿彩。

名言欣赏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阳萧绎》

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0r4aUaVwVyeZFvcDSHS4uH+k/VqjOMn/vVYYYkeUSLV+I7AWbI29x1IV2nO5Tk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