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的储存现象由来已久,但是把储存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还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1915年哈里斯提出了“经济批量”问题,研究如何从经济的角度确定最佳的库存水平,这是现代库存理论的奠基石。随着运筹学、数理统计、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的面世,库存管理逐渐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库存物料的数量是经常变动的,为了使库存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就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库存控制。库存量过小,满足不了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库存量过大,则资金占用多,仓储成本加大。因此,需要科学管理库存,使库存维持在最佳水平。
1.库存的概念
当物料或产品沿供应链运动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会储存一些物料、半成品和成品,从而形成库存。
库存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观点认为,库存仅仅指的是在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货物。从广义的观点看,库存表示用于将来目的、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资源停滞的位置,可以是仓库、生产线或车间,也可以是车站、码头和机场等流通节点,甚至可以是运输途中。
2.企业保留库存的原因
对于企业来说,保持一定量库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在供给与需求之间起缓冲作用,如图3-1所示。库存有利于解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变化和未知的问题,还可以在生产过程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图3-1 库存在供给和需求之间起缓冲作用
具体说来,企业持有库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户的需求变化无法准确预测,企业需要有一定量的库存来应付各种突发或突变的客户需求。
(2)客户要求的供货期与制造周期不一致,企业需要有一定量的库存来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3)供应商的供货成本和能力及供货的数量和质量是不确定的,而库存有助于降低这些因素带来的风险。
(4)物流服务的经营规模鼓励库存,如产品成批生产和整车运输产品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
(5)由于企业生产计划不周密,一些过剩物料和成品会形成不必要的库存。
3.库存的分类
(1)按经济用途,库存可以分为3类。
① 商品库存,指企业购进后供转售的货物,其特征是在转售之前,保持其原有实物状态。
② 制造业库存,指购进后直接用于生产制造的货物,其特征是在出售前需要经过生产加工过程,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或使用功能。制造业库存可分为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
③ 其他库存,指除了以上库存外,供企业一般耗用的货物和为生产经营服务的辅助性物品,其特征是满足企业的各种消耗性需要,而不是为了将其直接转售或加工制成产品后再出售。
(2)按库存货物的存放地点,库存可以分为4类。
① 库存存货,指已经运到企业,并已验收入库的各种材料和货物,以及已验收入库的半成品和制成品。
② 在途库存,又分为运入在途库存和运出在途库存。运入在途库存是货款已经支付或虽未支付货款但已取得所有权、正在运输途中的各种外购库存。运出在途库存是指按照合同规定已经发出或送出,但尚未转换所有权,也未确认销售收入的库存。
③ 委托加工库存,指企业已经委托外单位加工,但尚未加工完成的各种库存。
④ 委托代销库存,指企业已经委托外单位代销,但按合同规定尚未办理代销货款结算的库存。
(3)按库存来源,库存可以分为2类。
① 外购库存,指企业从外部购入的库存。
② 自制库存,指企业内部制造的库存。
(4)从经营过程的角度,库存可以分为7类。
① 经常库存,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下为满足日常需要而建立的库存。这种库存随着每日的需求不断减少,当库存降低到某一水平时,就需要订货来补充库存。
② 安全库存,指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因素(如交货突然延期等)而准备的缓冲库存。
③ 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库存。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库存指处于加工状态以及为了生产的需要暂时处于储存状态的零部件、半成品或制成品。运输过程的库存指处于运输状态或为了运输的目的而暂时处于储存状态的货物。
④ 季节性库存,指为了满足特定季节中出现特定需求而建立的库存,或指季节性生产的原材料在生产的季节大量收购所建立的库存。
⑤ 促销库存,指为了适应企业的促销活动产生的预期销售量增加而建立的库存。
⑥ 投机库存,指为了避免因货物价格上涨造成损失或为了从商品价格上涨中获利而建立的库存。
⑦ 沉淀库存或积压库存,指因货物品质变坏不再有效用的库存或因没有市场销路而卖不出去的库存。
此外,库存按状态可分为静态库存和动态库存。其中静态库存是指长期或暂时处于储存状态的库存。动态库存是指处于制造加工状态或运输状态的库存。
1.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库存作业要占用资金,发生库存维持费用,而且库存积压时还会造成损失,因此库存是企业的一项庞大投资。库存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帮助企业维持合理的库存数,防止库存积压或者库存不足,保证稳定的物流以支持正常生产,但又要最低限度地占用资金,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库存管理是根据外界对库存的要求和企业订购的特点,预测、计划和执行一种补充库存的行为,并且还要对这种行为进行控制,重点在于确定如何订货、订购多少、何时订货。
库存管理是运作管理领域的经典问题,因此人们针对如何有效管理库存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比较出名的包括决定订货批量的随机模型、需求预测技术和ABC分类法、CVA管理法等,近来又出现了MRP和ERP等管理系统。这些理论和方法都具有相似的理论背景,即均源于运作管理和运作研究。
2.库存管理的内容
(1)需求分析。库存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需求分析是库存控制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资需求由于各种条件和环境影响,其规律是不同的。有独立需求,也有相关需求;有连续性需求,也有离散性需求;有确定性需求,也有随机性需求。需求分析的重点是研究不同的需求规律,一般采用统计分析和预测理论对需求规律进行研究。
(2)补充库存。库存由于客户的需求而不断输出、减少,因此必须对库存进行及时补充。补充相当于库存的输入,可以通过向供应商订货来补充,也可以由企业自己组织生产来补充。库存补充的过程具有时间性。采购物资从发出订单起到货物入库为止,需要一段准备货物和运输货物的时间,称为提前期。提前期有长有短,可以是确定性的,也可以是随机性的。库存补充研究的重点是决定多长时间补充一次及每次补充的量。
(3)费用分析。主要是运用优化理论,将总费用最小作为优化准则,找出各项费用在总费用最小时的平衡点,从而在优化的基础上确定最优的库存策略。库存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库存订货费用。包括:订货手续费用,如主管机构有关部门的审查费用;采购成本,指采购物资的实际货款;进库成本,指物资进库搬运所花费的成本,检验人员的验收手续费、人工费用、仪器仪表检测费用等;其他成本,如会计入账支付款项等费用。库存订货费用按与订货数量相关与否又分为固定订货费用和变动订货费用。
② 库存维持费用。包括:资金成本,储备资金占用的机会损失和库存物资维持都需要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使其他需要使用资金的地方丧失了使用这笔资金的机会,即资金机会成本;搬运成本,搬运成本随着存货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仓储成本,指仓库的租金及仓库管理、盘点、维护设施的费用;折旧及陈腐成本,指存货发生品质变异、破损、报废等现象而造成的费用损失;其他成本,如存货的保险费、其他管理费用等。
③ 短缺费用。指库存短缺影响生产进度所造成的成本,如先停工待料后有物料又加班的费用、计划的变动、信誉的损失、延迟订货及销售损失等。
④ 库存策略。库存策略是指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使总费用最小的前提下,何时补充库存及每次补充多少数量。典型的库存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t 0 循环策略,即每隔t 0 时间补充数量Q;(s,S)策略,即当库存量I≥s时,不补充库存,当I<s时,补充库存,并将库存量补充到S;(t,s,S)混合策略,是指每经过t时间检查库存量I,当I≥s时,不补充库存,当I<s时,补充库存,并使库存量达到S 。 其中,s为安全库存。
3.库存管理的分类
库存管理有很多分类方法,可以按供应来源、未来的需求类型、库存决策的重复性和库存系统的类型来划分。
(1)按供应来源可分为内部供应和外部供应两类。内部供应是企业自身生产这种物品,外部供应是指企业向另外一家企业订货,也是企业常用的订货来源。
(2)按未来的需求类型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3类库存管理方式。当确切知道未来的需求量时,库存问题属于确定型;当知道未来需求量的概率分布时,库存问题属于风险型;当未来的需求量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时,库存问题属于不确定型。
(3)按库存决策的重复性分类。库存决策的重复性是对订货的频率而言,可分为一次性订货或重复性订货。一次性订货(又称单周期订货)指货物一次订齐,通常情况下不再重订;重复性订货(又称周期订货)指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订购同一货物。
(4)按库存系统的类型可分为固定订货量系统、固定订货间隔期系统和派生的订货量系统3类。固定订货量系统是指每当库存降至订货点时就进行订货,全部库存业务都要保存记录,这种库存系统也称为“连续性订货系统”,主要包括定量和双堆系统。固定订货间隔期系统是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订货的系统,包括定期和非强制补充供货系统。派生的订货量系统包括MRP订货系统和JIT订货系统。MRP系统,其订货仅满足已预先计划的生产需求;JIT系统,只是在需求时才订货及运达。
4.库存管理指标体系
库存管理的目的是使库存系统能有效地保证生产消费的需求,并使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库存管理指标进行衡量能反映出这一基本要求,体现企业的库存管理的水平。
(1)库存资金周转率,即库存资金周转天数,是衡量单位库存资金用于供应的效率。库存周转越快表明库存管理的效率越高,反之,意味着库存占用资金量大,库存管理的效率越低。
库存资金周转率=全部供应金额/平均库存金额(次)
年库存资金周转天数=(年平均库存金额/年全部供应金额)×360(天)
为了提高库存资金周转率(降低库存资金周转天数),要正确地掌握供求规律,确定合理的储备金额,处理积压和提高服务水平。
(2)服务水平的高低一般用供应量占需求量的百分比大小来衡量,即
服务水平=(供应量/需求量)×100%
需求量=供应量+缺货量
对于一个库存系统来说,为了保证供应,必须设置一定的安全库存量,以防止由于某些突发性事故而造成生产和供应系统的中断,以及因缺货造成的损失。因此,提高服务水平是库存管理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3)平均供应费用反映的是供应每单位库存货物所消耗的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水平。
平均供应费用=库存系统年总费用/年全部供应额
上述3个指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库存管理的任务就是权衡3个指标孰轻孰重,全面考虑,做出最佳决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库存管理开始向计算机化、网络化、系统化和零库存方向发展。
1.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
传统的人工库存管理难以跟踪库存的动态变化,所提供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很低,管理人员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因而造成库存不足或过剩。随着计算机在库存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为计算机具有记忆功能,所以能把复杂的库存管理工作推向更高阶段;由于运算准确,人们增强了对它的信赖;计算机能把复杂的数据处理简单化;它还可以应付临时变动,对临时性需求做实时处理。因此,计算机已成为库存控制信息系统的核心,成为对各项管理业务发出作业指令的指挥中心。
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库存管理网络化正成为一种趋势。利用通畅的网络渠道,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通信和管理费用,可以及时地查看到企业在各地的最新库存资料。网络把总公司、分公司、营业所、销售点及各地区的制造厂、组装厂、供货方、营业仓库、流通中心、运输公司等连成一体,组成一个贯穿全国乃至世界的库存控制系统。只要把库存控制能够涉及的角落均接入网络,便形成了一个库存控制的整体,充分发挥出整体和统筹策划的优势,极大地降低成本。而且网络化的库存管理还可以做到实时处理,直接得到处理结果和反馈信息。
2.系统化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在进行库存管理时,仅仅把目光放在对企业总体有直接影响的因素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考虑与库存管理相关的其他职能部门对库存管理工作的影响,以及库存管理工作对它们的反作用。
系统理论就是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考虑问题的。静态方面指构成系统的主要组织与结构要素,动态方面指各组织机构按相关程序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系统理论应用于库存管理。例如,在库存管理工作中出现矛盾、不协调,以及一些环节步调不统一,就应在库存管理中应用系统工程技术,使库存管理系统化。
3.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管理是建立在以库存量为零的目标上的一种库存管理方式。传统的库存管理认为库存是安全保障,而零库存的管理思想则认为库存意味着资金的占用和浪费。因此,零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
从现代物流的角度来研究,零库存应当有两层含义:一是库存物资为零;二是库存设施、设备数量及库存劳动耗费同时趋向于零或为零,即不存在库存活动。如果说前一种含义意味着储存物资数量的合理减少,那么后一种含义则是社会库存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库存集中化的表现。
实施零库存管理能够帮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库存问题。因为零库存强调的是及时的服务,即只有在客户产生需求时,才会产生企业的生产需求。也就是说,只要客户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这样企业也就没有了库存。实施零库存管理的前提是企业创造了可以这样操作的各种先决条件,如通畅的供货渠道、稳定的产品质量、良好的客户沟通、快捷的运输等。
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实施零库存管理不仅能控制库存、盘活资金,还能将企业内部的不同目标协调起来(因为此时企业各个部门拥有一个共同目标——零库存),有助于企业解决潜在的问题。如图3-2的形象描绘,如果把库存看做一个湖泊,湖泊的水位高低代表库存量的多少,把湖泊底层的礁石看做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销售预测不准确、供应商不合格、生产能力不够、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当水位高的时候,即库存量大的时候,水面遮掩了湖底的礁石,也就是说过高的库存量掩盖了企业的问题。在库存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销售人员不必辛苦地联系客户和做市场预测,计划人员可以不必在意预测的稳定性,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可以换用库存成品或进行再生产而不会延迟交货期。但是一旦出现意外,以前被过高库存量掩盖的各种问题必将暴露无遗,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的途径就是通过不断降低库存,暴露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企业不能简单地降低库存,而是要紧密结合生产经营过程的改进。因此,实施零库存管理必然使企业总是处在降低库存、发现问题、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中。
图3-2 库存隐蔽问题图
实现零库存管理有以下途径:
(1)委托保管方式。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存代管所有权属于客户的物资,从而使客户不再保有库存,甚至可不再保有安全储备库存,从而实现零库存。
(2)协作分包方式。这种结构形式是若干企业的柔性生产准时供应,使主企业的供应库存为零;同时,主企业的集中销售库存使若干分包劳务及销售企业的销售库存为零。
(3)看板供货方式。也称即时供货,指依靠有效的衔接和计划达到工位之间、供应与生产之间的协调,在企业内部各工序之间或在建立供求关系的企业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由下一环节根据自己的节奏,沿着与生产流程相反的方向,向上一个环节提出供货要求,从而协调关系,做到准时同步,使需求库存降为零。这种即时供货方式使生产线上下环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供给和需求协调一致,从而彻底消除企业对库存的依赖。
(4)配送方式。该方式指综合运用上述若干方式,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准时、严格地按客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等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按照客户约定的时间和方式,送达指定的地点,以满足客户对商品的需求。由于配送具有供货时间灵活、准时、供货弹性系数大等特点,客观上能够紧密衔接供求及保障需求,从而帮助客户实现零库存。
4.以客户综合需求为中心的库存管理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有利位置,增加竞争力,客户往往会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提高质量水平以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了满足客户要求并获得长远利益,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而对库存进行有效管理。
然而,以单一需求为目的的库存管理,可能会导致客户的流失和长远利益的降低。例如,为了满足客户降低价格的要求,有效方法之一是降低成本,在产品的诸多构成成本中,存货持有成本是重要的成本要素之一。企业通过降低持有存货,能够符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各方的利益。然而,如果仅仅是单一的通过降低持有存货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可能导致由于存货持有率的降低,出现货物短缺的情况,从而直接影响到服务水平。因此,综合的控制和管理,并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库存管理方式非常重要。
以客户综合需求为中心的库存管理要求企业制定一系列的评估方法和反馈系统来综合衡量客户的各项需求,并在找到平衡点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库存方案的调整,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满足客户较高的服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