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2 文献的类型

由于不同的文献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可能采用不同的载体材料,运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因此,文献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1.按照文献的载体形态划分

按照文献的载体形态来划分,可以将文献划分为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和电子型。

(1)印刷型(printed form):也称纸介型(paper type),是一种以纸介质为载体、以书写或印刷方式为记录手段的文献类型。它是一种技术含量低,个人使用相当方便的文献。人们对它司空见惯,是最常用的一种文献载体,至今仍占据着文献的主导形式。印刷型文献的优点是便于携带、阅读和传递等;缺点是信息密度低、容量小、体积庞大、占有大量存储空间、不易长久保存。而且因为造纸的原材料越来越少,纸张的价格会越来越高。

(2)缩微型(micro form):以印刷型文献为母本,采用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利用光学技术将文字、图形、影像等信息符号按比例缩小并固化到感光材料上面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文献形式。缩微技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最常用的有缩微胶卷(microfilm)和缩微平片(microfiche)两种。一张国际标准型缩微平片以1∶24的缩放比例可存储98页纸张型文献。用户可通过阅读机(reader)阅读并通过复印机放大复印成原始纸张读物。许多报刊和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学术文献被制成缩微品。随着激光技术和全息术的应用,又出现了超级缩微胶片和特级缩微胶片。一张全息胶片可存储20万页文献。缩微型文献最显著的优点是体积小、存储密度高、易于保存和流通、价格低、管理方便。其缺点是需要专门阅读器,且设备比较昂贵,检索与阅读不便。

(3)声像型(audio-visual form):它是一种非文字形式的文献,又称视听资料或声像资料。它以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为存储介质,借助特殊的设备,使用声、光、电、磁等技术,将信息表现为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等形式,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受。它包括唱片、录音带、幻灯片、电影电视片、录像带、激光唱盘、多媒体学习工具等。这类文献存储密度高,内容直观真切,在帮助人们观察罕见的自然现象和探索物质结构时能起到文字型文献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4)电子型(electronic form):它的前身被称为机读型。它采用高技术手段,将信息存储在磁盘、磁带或光盘等媒体中。它通过计算机对电子格式的信息进行存取和处理,形成多种类型的电子出版物,例如光盘、磁带或磁盘等。电子型文献不仅具有存储密度高、存取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具有电子加工、编辑、出版、传送等功能。

电子出版物的产生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变得快速、高效。人们通过计算机阅读、编辑、出版、检索和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计算中心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电子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过程。

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里程碑,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一切信息媒体的完全取代,各种媒体的产生和存在有其特定的环境、条件和需要。因此,各种媒体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相互补充、渗透,发挥各自的和综合的优势,共同促进信息的繁荣与人类的文明。

2.按照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

按照文献的出版形式来划分,可以将文献划分为图书、期刊、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文献等。

(1)图书(book):是指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阐述或对已有研究成果、技术、经验等进行归纳、概括,是一种系统完整而又成熟定型的出版物,也是迄今为止最主要的文献类型,占据整个文献系统的主导地位。

图书一般具有完整定型的装帧形式,首尾衔接,结构严谨,自成体系,以单行本、多卷书或丛书等形式出版发行。图书的内容系统、论述全面,一般记录一个中心内容或围绕一个问题,以历史为起点而以现实为重点进行论述。因此,读者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获得一般性的知识,还可以从中得到历史的或现实的、理论的或方法的系统知识。

图书反映的知识观点成熟。一本书的形成往往经过作者的选择、核对、鉴别和融会贯通,包含着作者本人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的经验总结,是作者长期研究的成果、学识的积累。对于查找各种事实、数据、资料的来源与出处,以及查考变迁沿革等,图书具有无可取代的优越性。

图书的成书过程较长,从写作到出版,要经过核对、鉴别、筛选、提炼、校对等多道工序,因此图书的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传递信息速度慢,内容不便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它反映的知识内容明显滞后,一般不包含最新的信息内容。

按照内容、著述目的和使用特点,可以将图书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两种类型。普通图书提供具有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的知识,适合读者系统地阅读或精读,包括教科书、专著、科普与通俗读物、文学艺术著作等。工具书是广泛收集某一范围的知识或资料,按特定体例或方式编排,提供基本知识和文献线索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文献,分为参考工具书和检索工具书两大类,具体包括辞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以及索引、目录、文摘等。

在正式出版的图书封底,都有一个ISBN号,即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SBN),如ISBN 978-7-121-15276-4,具体含义见第3章。

(2)期刊(journal,periodic):是指有固定的名称、版式、开本和篇幅,汇集若干作者分别撰写的多篇文章、资料或线索,由常设编辑机构的工作人员依照一定的出版周期,使用连续的卷期号或年月顺序号作为时序的标识,计划无限期连续出版的出版物。期刊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现代文献的一种主要类型。

期刊具有内容广泛、知识新颖、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数量庞大、流通范围广等特点,读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期刊,及时了解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自1665年1月在法国巴黎创刊的《学者周刊》和1665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问世以来,期刊发展十分迅速,它在人类的科学和生产活动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记载、传播和交流社会文化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根据之一,是科技人员进行信息交流的正式、公开而有秩序的工具。据统计,科技人员所获取信息的65%以上来源于期刊,它是十分重要和主要的信息源和检索对象,因此被称为“整个科学史上最成功的、无处不在的科学信息载体”。

期刊按其内容性质或使用对象,可以划分为学术性期刊、普及性期刊、检索性期刊。

报纸,也是期刊的一种类型。它和期刊一样,有统一的名称,有常设的编辑机构,定期连续出版,每期汇集许多文章、报道、资料、消息。但它比期刊时间性更强,出版周期更短,有日报、双日报、三日报、周报、旬报等不同出版周期之分,是信息报道最及时的一种文献;内容更加广泛,它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评论和各学科领域出现的最新成果;版面较大,多为对开或四开,以单张散页形式出现;出版量大,拥有读者面广,人数众多。因此,报纸是重要的情报源和社会舆论工具,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报纸报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如图书、期刊等其他文献类型。

同图书一样,在每本正式出版的期刊封面上,都有一个国际标准连续性出版物编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es Number,ISSN),以实现对全世界期刊文献的管理。ISSN是根据国际标准ISO3297制定的连续出版物国际标准编码,其目的是使世界上每一种不同题名、不同版本的连续出版物都有一个国际性的唯一代码标识。该编号以ISSN为前缀,由8位数字组成。如ISSN 1000-0402,它的前7位号码是期刊代号,末位号码是计算机的校验号。

核心期刊(core journal):是指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而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期刊。目前,外文核心期刊基本以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引文索引》(AHCI)中收录的期刊为准。中文核心期刊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电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简称e-journal):一般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介质上,利用电子媒体发行、计算机网络为传输工具出版的连续出版物。

(3)特种文献:又称丛刊,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是出版形式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类型。它介于图书与期刊之间,似书非书,似刊非刊。这类文献总的特点是数量大,增长快;内容广泛,类型多样,涉及各学科和各领域;保密性强,出版分散,有不同密级,有的公开发表,有的内部发行;出版周期很不固定,收集比较困难;现实性强,情报价值高,从不同领域即时反映当前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进展动态、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它们对于国民经济、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直接参考应用价值。特种文献主要包括以下7种类型。

① 科技报告(technical report):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的报告,又称为研究报告、报告文献。科技报告出现于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成为科技文献中的一大门类。每份报告自成一册,通常载有主持单位、报告撰写者、密级、报告号、研究项目号和合同号等。按内容可分为报告书、论文、通报、札记、技术译文、备忘录、特种出版物。科技报告大多与政府的研究活动、国防及尖端科技领域有关,发表及时,课题专深,内容新颖、成熟,数据完整,且注重报道进行中的科研工作,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查找科技报告有专门的检索工具。

② 会议文献(conference paper):在学术会议上宣读和交流的论文、报告及其他有关资料。会议文献多数以会议录的形式出现。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学会、协会、研究机构及国际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日益增多。

会议文献的特点是传递情报比较及时,内容新颖,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种类繁多,出版形式多样。它是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经过挑选的,质量较高,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学科发展趋向,是一种重要的情报源。

会议文献可分为会前、会中和会后3种。会前文献包括征文启事、会议通知书、会议日程表、预印本和会前论文摘要等。其中,预印本是在会前几个月内发至与会者或公开出售的会议资料,比会后正式出版的会议录要提前1~2年,但其内容完备性和准确性不及会议录。有些会议不出版会议录,因此预印本就显得更加重要。会议期间的会议文献包括开幕词、讲话或报告、讨论记录、会议决议和闭幕词等。会后文献包括会议录、汇编、论文集、报告、学术讨论会报告、会议专刊等。会议录是指会后将论文、报告及讨论记录整理汇编而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

会议文献没有固定的出版形式,有的刊载在学会协会的期刊上,作为专号、特辑或增刊,有的则发表在专门刊载会议录或会议论文摘要的期刊上。据统计,以期刊形式出版的会议录约占会议文献总数的50%。一些会议文献还常常汇编成专题论文集或出版会议丛刊、丛书,还有些会议文献以科技报告的形式出版。此外,有的会议文献以录音带、录像带或缩微品等形式出版。

为更好地利用会议文献,一些国家出版有各种会议文献检索工具或建立数据库,如美国出版的预告、报道和检索世界重要学术会议文献的《世界会议》(1963年创刊)、《会议论文索引》(1973年创刊)、《在版会议录》、《科技会议录索引》(1978年创刊)等。

③ 专利文献(patent document):是专利制度的产物。它和专利制度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到被公开出版、广泛传播,最终成为占全世界每年各种图书期刊总出版量约四分之一的出版物。

专利文献是指申请或批准专利的发明创造,即包含已经申请或被确认为发现、发明、实用新型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试验成果的有关资料,以及保护发明人、专利所有人及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注册证书持有人权利的有关资料的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文件(或其摘要)的总称。这些资料是在专利审批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有些是公开出版的,有些则仅为存档或仅供复制使用。

作为公开出版物的专利文献主要有:专利申请说明书、专利说明书、实用新型说明书、工业品外观设计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索引等。

目前,世界上约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专利机构并出版专利资料,中国自198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专利局(现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起,就陆续出版、发行专利文献。依据专利法保护对象的不同,专利公报分为《发明专利公报》、《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和《外观设计专利公报》。依据各种专利审批程度的不同,说明书分为《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发明专利申请审定说明书》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199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重新修改,依照新法的审批程序,取消了发明专利申请审定公告程序,改为直接授权出版《发明专利说明书》及《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

有关专利的详细内容见第8章。

④ 学位论文(thesis,dissertation):为了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格式等方面有严格要求,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

学位论文根据所申请的学位不同,又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

按照研究方法不同,学位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等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

按照研究领域不同,学位论文又可分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两大类,这两类论文的文本结构具有共性,而且均具有长期使用和参考的价值。

⑤ 标准(standard):狭义是指按规定程序制定,经公认权威机构(主管机关)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围(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简称标准。广义是指与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一切文献,包括标准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档案、宣传推广标准的手册及其他出版物、揭示报道标准文献信息的目录、索引等。

在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纸草文献中即有关于医药处方计量方法的标准,是现存最早的标准。现代标准文献产生于20世纪初。1901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标准化机构,同年,世界上第一批国家标准问世。此后,美、法、德、日等国相继建立全国性标准化机构,出版各自的标准。中国于1957年成立国家标准局,次年颁布第一批国家标准(GB)。20世纪80年代,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全国性标准化组织,其中9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有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ANSI)、英国(BS)、日本(JIS)等。国际标准化机构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是1947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1906年成立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它们制定或批准的标准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随着标准化事业的迅猛发展,标准文献激增。

标准按性质可划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按内容又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和环境保护标准等。管理标准按内容分为技术管理标准、生产组织标准、经济管理标准、行政管理标准、管理业务标准、工作标准等。标准按适用范围可划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专业(部)标准和企业标准;按成熟程度可划分为法定标准、推荐标准、试行标准和标准草案等。

标准一般有如下特点:

每个国家对于标准的制定和审批程序都有专门的规定,并有固定的代号,标准格式整齐划一。

标准是从事生产、设计、管理、产品检验、商品流通、科学研究的共同依据,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某种法律效力,有一定的约束力。

时效性强,标准只以某时间阶段的科技发展水平为基础,具有一定的陈旧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标准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订、补充、替代或废止。

一个标准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文字准确简练。

不同种类和级别的标准在不同范围内贯彻执行。

标准文献具有其自身的检索系统。

一件完整的标准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各项标识或陈述:

标准级别。

分类号,通常是《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类号和各国自编的标准文献分类法的类号。

标准号,一般由标准代号、序号、年代号组成,如GB 1—1973,其中GB是中国国家标准代号,1为序码,1973为年代号。

标准名称。

标准提出单位。

审批单位。

批准年月。

实施日期。

具体内容目。

⑥ 政府出版物(government document):各国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出版的、有官方性质的文献,又称官方出版物,是指由政府机关负责编辑印制的,并通过各种渠道发送或出售的文字、图片及磁带、软件等。它是政府用以发布政令和体现其思想、意志、行为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政府的思想、意志、行为产生社会效应的主要传播媒介。

各国对政府出版物尚无一致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性文件,包括会议记录、司法资料、条约、决议、规章制度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另一类是科技性文献,包括研究报告、科普资料、技术政策文件等。政府出版物数量巨大,内容广泛,出版迅速,资料可靠,是重要的信息源。政府出版物在出版前后,往往用其他形式发表,内容有时与其他类型的文献(如科技报告)有所重复。有专门用来检索政府出版物的工具书。

⑦ 其他类型资料:包括产品样本、档案文献、灰色文献和视听资料等。

3.按照文献产生次序与被加工整理的深度划分

按照文献产生次序与被加工整理的深度来划分,可以将文献划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1)零次文献: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报信息源。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材料,是人们的口头交谈,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型的情报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即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也包括一些内部使用、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径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零次文献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的,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

(2)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系统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是科技工作者科研工作中的重点参考文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大超过了个人所能收集和查阅的能力,因此需要把这些分散的、数量庞大的一次文献加以整理和加工,成为二次文献。

(3)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是指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它汇集的不是一次文献本身,而是在某个特定范围内的一次文献线索。它的重要性在于使查找一次文献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二次文献是科技工作者检索文献最常使用的工具。

(4)三次文献(tertiary document):是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它通常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检索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再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而成。属于这类文献的有综述、评论、评述、进展、动态等。这些对现有成果加以评论、综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总之,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的过程。它们所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文献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rNIYTiMQ+4JXfJvQD5hieyl4uNPCfPl5f6AhykXgA6seZN7Kzv3DhW0i7D213D2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