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会计的一个新兴领域,其定义目前尚未有定论。各家表述众说纷纭,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广义的管理会计和狭义的管理会计两大类。
1981年,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ountants,NAA)下设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Management Accounting Practice Committee,MAP)在其发布的《管理会计公告(Standard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SMA)》中的“MA1A:管理会计的定义”称:“管理会计是指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关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的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为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编制财务报告。”1982年,MAP在其发布的《管理会计公告(SMA)》中的“MA1B:管理会计的目标”称:“管理会计师负责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师是广义的,它包括从事主计、司库、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成本会计、内部审计以及普通会计等工作的各种人员。”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ants,ICMA)称:“管理会计包含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编制计划预算和国库筹措资金等工作活动,即是一种‘大会计’观点。”这些是关于广义的管理会计的定义。
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AAA)下设的管理会计委员会(Management Accounting Committee,MAC)称:“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处理和分析某个主体的历史的或预测的经济资料,以帮助管理当局制定适当的经营目标,编制计划,做出一系列的决策,从而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1966年,AAA在其发布的《基本会计理论公报》(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中称:“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加工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198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C)下设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Financial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mmittee,FMAC)称:“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计划、评价和控制的(财务和经营)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营责任。”也有一些学者称,管理会计是向企业内部报告的会计,是对经营管理起作用的会计,是决策会计,等等。这些是关于狭义的管理会计的定义。
综合众家所言,现对管理会计定义如下:
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为依托,运用专门的技术分析方法,对管理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运动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评,并向管理会计主体提供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和决策信息的一种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是现代科学管理和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是为特定主体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管理会计的特点
管理会计是会计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从企业会计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会计信息系统,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述我们给管理会计下的定义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一般有以下特点。
(1)管理会计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为依托。从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管理会计是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必将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管理会计始终离不开现代管理科学。
(2)管理会计以管理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研究的资金运动在时间上侧重于现在或未来;在空间上侧重于部分或专题,而不是特定主体整体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运动。
(3)管理会计以专门的技术分析方法为工具。管理会计主要运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成本习性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等。
(4)管理会计以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管理会计强调对管理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标准管理、责任管理和目标管理等,在重视利润的同时,更注重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1.管理会计的产生
管理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创立了科学管理学说,为管理会计的产生撒下了种子。当时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手工业作坊发展为较大的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泰勒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劳动过程和作业成果的研究,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专著,提出在工厂管理中,单凭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传统的管理方法不行,必须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通过对劳动过程进行具体记录、计算,科学地安排各道工序,制定严格的作业效率标准,确定标准工时定额,推行计件工资制,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管理。借鉴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会计领域提出了“标准成本”的概念,进而产生了“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制度”和“差异分析制度”,这些在以后都成为管理会计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战后发展阶段,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加剧,为了便于企业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于是产生了专门用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责任会计”与“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前身——国际会计师代表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countants,ICA)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专用名词,这基本标志了管理会计的正式形成。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发展是管理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2.国外管理会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数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会计,传统的执行性管理会计也在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决策性管理会计、变革性管理会计、战略性管理会计三个阶段。
(1)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起,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生产专业化程度空前提高,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情况下,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转型势在必行。而传统的管理会计是在企业经营方针、基本决策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协助企业在执行中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实行高度标准化,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忽视了企业管理的全局性以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企业外部的联系,也忽视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适应企业新的管理要求。随着科学管理学说逐渐被现代管理理论取代,在丰富和发展了执行性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与计划会计放在首位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管理会计。
(2)变革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起,管理会计开始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管理会计的发展视角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不断开拓新有领域,以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新发展所产生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适时制生产系统与存货管理、质量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法等。
(3)战略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英国著名管理学家K.西蒙兹(K.Simmonds)于1981年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SMA)”一词。SMA应当提供基于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内外部会计信息,并且重点关注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收集、加工、整理和提供有关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定价、成本、产量等方面的信息。由于SMA源于企业未来战略管理,那么不同企业战略所要求的SMA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一般来说,SMA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份额的评估、战略预算的编制、竞争地位的变化研究等。战略性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3.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在我国逐渐获得应用和发展,先后经历了以经济责任为基础的执行性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期、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期和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发展期等三个阶段。
(1)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期(1950~1991年)。这个阶段,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明确和建立的阶段。从1950年到1978年,我国还是单一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国营企业只是这个巨型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企业充其量是一个“成本中心”,最多也就是一个“人为利润中心”。因此,成本及其考核是这个时期唯一可作为的事情。这种对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的重视使得我国企业在这个阶段涌现出大量对管理会计的探索性应用,包括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和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等。从1979年到1991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的经济建设思维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向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举,且市场经济的成分逐渐加强。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制度,如责任会计制度等。
(2)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期(1992~2008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竞争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管理会计的内涵不再仅仅表现为成本管理,而是进一步改变为成本管理与资金管理结合,管理会计开始由与市场无关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等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开始进入中国,信息系统在管理会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开始萌芽和发展。以财政部、国资委为主的企业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办法,推动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出现了“邯钢模式”和“海尔管理模式”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经典案例。
(3)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发展期(2009年以后)。一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企业管理界的学者和实践者们开始反思传统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弊端,先行者们开始探讨和寻找能更好适应这个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身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变革时代,要想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日增、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局面中谋取优势、脱颖而出,必须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战术经营向战略管理转变,即从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转变,从简单资源整合向核心能力培养转变,从巧妙运作关系向系统管理战略转变,而管理会计正是帮助中国企业成功实现转变的一门科学。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呈现一片如火如荼之势,监管层频频出台政策助力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各类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与创新此起彼伏。伴随着战略经营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中占据主流,我国管理会计开始迈入“战略管理会计”时代,其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与国际趋同和本土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时期,并将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管理会计的一般对象
一般来说,管理会计的对象是指管理会计观察或思考的客体,或是指管理会计行为的目标。由于管理会计是为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资金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资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采用不同存在形式,如货币资金、实物资金(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无形资金,它们虽然形式不一,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因而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为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地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因此,管理会计的一般对象是指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评等的资金运动。
2.管理会计的目标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指管理会计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管理会计应当实现以下两个具体目标。
(1)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各层级管理人员的需求不同,管理会计提供的管理信息应当有所不同。管理会计应当向各层级控制经营活动过程的管理人员提供与计划、控制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类信息;也应当向各层级资产管理人员提供与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及资源有效利用有关的各类信息;还应当向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及其他企业外部利益关系者)提供与其投资、借贷等决策有关的信息。
(2)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管理会计正在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主要表现为制定各种战略、战术及经营决策,帮助协调组织企业工作等方式,从而将会计核算拓展为会计管理。管理会计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有利于各项决策方案的落实,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总体上落实长期、中期和短期利益的最优化。
1.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功能。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要求而不断发展。管理会计是从企业会计中派生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把传统的会计职能发展为以下五个主要职能。
(1)预测职能。管理会计主要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其相关资料,对各种生产经营方案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科学预测,借以揭示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减少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盲目性。可见,预测职能是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
(2)决策职能。管理会计根据经营管理决策的特定要求,收集、整理、分类和汇总专门的决策信息,并采用各种科学决策方法在众多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决策是否正确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成败。
(3)计划职能。管理会计在对相关经济指标进行预测和决策后,进行周密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和责任预算,在企业内部层层分解、落实各项经济指标,确保企业实行计划管理,减少盲目经营,以便达到企业管理预期的目标。
(4)控制职能。管理会计根据计划职能确定的全面预算和责任预算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采取各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如现金流量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控制等),在事前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实现预算目标。
(5)考评职能。管理会计在事后对各责任单位所编制的责任报告进行考核和评价,将其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计算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企业各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评职能是其他职能能否实现的关键。
2.管理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随着社会经济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一般来说,管理会计主要由基础性管理会计、决策与计划管理会计、执行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四个方面内容组成,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管理会计体系。
(1)基础性管理会计。基础性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习性分析法、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法等内容。它们是管理会计的工具。
(2)决策与计划管理会计。决策与计划管理会计是以“决策管理会计”为核心,利用所掌握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源,对利润、成本、销售及资金等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现金流量的形式加以计算、汇总、协调和综合,预测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根据生产经营活动预测的结果进行决策,确定是否要采取某项活动或在几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优方案。计划(预算)是以决策为基础,把通过决策程序选用的有关方案所要达到的目标,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形成企业的各种预算,并把它们加工、汇总成一个相互协调的预算体系,作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准绳。因此,决策与计划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等内容。
(3)执行管理会计。执行管理会计是以“决策与计划管理会计”为基础,将企业年度预算所定的各项指标一方面结合主要对象的特点进行分解、落实和具体化,分别建立专业性的计量、控制系统,如按照存货形成和使用的特点,建立存货控制系统,按照成本形成和积累的特点,建立标准成本系统、作业成本系统;另一方面按照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落实和具体化,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内部的责任会计体系。因此,执行管理会计主要包括存货控制、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责任会计等。
(4)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战略为目标的管理会计。它通常包括目标成本法、质量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内容。
1.管理会计的基本前提
管理会计的基本前提又称为管理会计假设,是指管理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和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业务事项,根据客观情况和趋势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解释。它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会计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管理会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前提。
(1)管理会计主体。管理会计主体又称为多层会计主体,是指对管理会计对象运行空间范围的限定。由于管理会计主要是向特定主体内部管理者提供有用决策信息的内部会计,那么根据特定主体内部不同的管理者需要,管理会计主体可以是整个特定主体,也可以是特定主体内部各个层次的责任单位。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又称为经营持续性,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管理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或停业,也不会被清理、终止。持续经营基本前提可以保证管理会计人员在开展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与考评等工作时使用的专门方法能够保持稳定、有效。
(3)管理会计分期。管理会计分期又称为灵活会计分期,是指管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活动可以根据其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灵活划分为一定的期间。管理会计分期具有很大的弹性,可以短到一天、一周,也可以长到十年、十五年,以便提供有用的管理会计信息。
(4)货币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它不仅是管理会计人员开展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与考评等工作的前提,而且也是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的保障。
2.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为了满足管理会计主体管理和决策的信息要求,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应当以管理会计主体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与考评,做到不偏不倚,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客观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管理会计主体管理者管理和决策的需要相关,从而有助于管理会计主体管理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决策。相关性取决于管理会计主体管理者管理和决策的目标、性质以及范围,不同性质的管理和决策需要不同的会计信息。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管理会计主体管理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可比性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针对管理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管理会计专门方法,不得随意变更,确保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重要性。重要性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向管理会计主体管理者提供所有重要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应当从其质和量两个方面确定。
(6)及时性。及时性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及时向管理会计主体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过时的会计信息无任何价值。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及时收集;二是及时加工;三是及时报送。
(7)经济性。经济性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成本应当小于管理会计主体管理者使用该信息产生的收益。在不影响管理会计主体管理者管理和决策的前提下,管理会计人员在收集、加工会计信息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1.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我们知道,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属于描述性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如何连续、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属于分析性的方法,借以从动态上掌握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性的方法是指根据所研究问题的具体特点,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被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精确的定量描述,找出存在于有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经济数量模型的一种方法。管理会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成本习性分析法。成本习性分析法是指将成本表述为业务量的函数,分析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然后按照成本对业务量的依存性,最终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大类的一种分析方法。
(2)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是指将成本、业务量、利润的变动所形成的差量相互联系起来,以确定盈亏临界点为核心,从动态上掌握有关因素变动对企业盈亏增减的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
(3)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是一种增量分析法。它运用数学上的导数方法确定由自变量的微量变化(即增量)所形成的函数的精确变化率,从而确定其最优的边际点,帮助企业管理部门掌握生产经营中有关变量联系和变化的基本规律性,采取最经济有效地运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措施,实现各有关因素的最优组合的一种分析方法。
(4)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为了提供不同的经营决策信息,根据不同方案形成若干独特的成本概念(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和相应的计量方法,形成各种可供选择方案的净效益(总效益与总成本之差)并进行对比分析,以判别各有关方案的经济性的一种分析方法。这是企业用来评价短期经营可行及优劣的基本方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折现的现金流量法是指将有关的长期投资方案的建设期现金流出(投资额)及其建成投产后各年能实现的现金流量,按复利法统一换算为同一时点的数值(现值、终值或年值)进行分析对比,以判别有关方案的经济性的一种分析方法。这是企业用来评价长期投资方案可行及优劣的基本方法。
2.管理会计的作用
管理会计的作用是管理会计职能的具体化。管理会计的作用总体来说是帮助管理会计主体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解析过去,为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管理会计能够对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等资料进行加工、改进和拓展,形成与管理会计主体密切相关的管理和决策信息,而不需要在财务会计之外另外建立一套信息系统。
(2)控制现在,为企业经营活动制订计划。管理会计能够通过编制预算管控管理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严格按照决策既定的方案开展。
(3)筹划未来,为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管理会计能够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严密的定量分析,向管理会计主体提供未来一定时期经营活动可能实现的数据。